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不同麻醉方式效果评价论文_张献智

(岳阳市二人民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不同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实施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的患者94例,以随机均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中应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评价两组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镇静效果和肌松效果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局麻麻醉药物用量少、肌松效果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最常见的腰部疾病,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在外力因素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对邻近神经成机械性刺激与压迫,而产生麻木、酸胀、疼痛等症状。目前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用的方式,在术中为更好对操作部位进行定位,一般要求患者保持清醒,使术肢可按指令活动,但术中难免会触动神经根,造成患者出现强烈的痛感[1],为探寻更合适的麻醉方式,本次的研究中将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择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患者,患者均为手术治疗且具有手术指征,排除伴有手术禁忌症者及不愿加入本研究者,以随机均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2例,患者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2.5±5.0)岁,其中扩大髓核摘除术35例,椎板髓核切除术12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ASA)Ⅰ级25例,Ⅱ级22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3例,患者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2.5±5.2)岁,其中扩大髓核摘除术34例,椎板髓核切除术13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ASA)Ⅰ级26例,Ⅱ级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类型等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均在术前30min予以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mg肌肉注射,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糖饱和度等相关指标,对照组在病变部位的上两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上置管3-4cm,将0.25%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予以5ml试推注,确定无局麻药全身中毒反应后再次推注8-10ml,麻醉平面控制在T6-8以下。观察组取患者侧卧位,以L2-3间隙为穿刺点性腰-硬联合穿刺,后置入腰穿针,若有清亮脑脊液流出则穿刺成功,注入0.75%布比卡因1.5-2.0ml,退出腰麻针,L2-3硬膜外向头端置管3cm左右。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肌松效果、局麻药物用量。

1.4评价指标

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距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2],镇痛效果优:手术过程中镇痛效果好,未出现疼痛情况;良:在实施牵开或分离时出现疼痛情况,但可忍受;差:术中行牵拉后神经根分离时出现严重疼痛,难以忍受,需追加镇静、麻醉药物。肌松效果优:手术过程中未出现肌张力;良:手术过程中出现肌张力,但干扰不严重;差:手术过程中存在严重肌张力,严重影响手术的实施。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使用(%)表示镇痛优良率、肌松优良率等等级数据资料,数据比较为X2检验,麻醉起效时间等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优率为80.9%,对照组为51.1%,两组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腰椎附近的神经分布较为密集,在实施手术时一般需要保持患者的清醒状态,术中根据医生的指令活动患肢,可帮助医师对累及的神经进行定位,发现术前检查中所遗漏的突出髓核,减少对周围神经的损伤,促进手术的成功[3]。

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是腰部及下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入硬膜外,阻滞相应神经根及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效果,具有吸收快、麻醉效果好、维持时间长的特点,但是腰椎部分硬膜间隙的血管丰富,若药物的用量多大可引起血压的波动,且术中需将黄韧带切开,影响了硬膜外的完整性,术中出血或冲洗液可稀释麻醉药物,容易出现阻滞不完全、镇痛不完善的情况,达到T8平面的时间较长[4]。腰硬联合麻醉将硬膜外麻醉与腰麻相结合,可使硬膜外腔的负压消失,促使腰麻的局麻药物向头端扩散,增加麻醉范围,另外硬膜外腔的局麻药物经腰穿的硬脊膜破损处进入脑脊液,可增加腰麻局麻药物的含量,减少局麻药物用量,而脑脊液从腰穿刺破口处溢出,增加了硬膜外腔液体的容量,可促使局麻药物的快速扩散,增加了硬膜外的麻醉阻滞范围,可更快的达到T8平面,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且减少了局麻药物的用量[5.6]。

从研究结果中可看出观察组的镇痛效果、肌松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说明腰硬联合麻醉可维持更好的镇痛和肌松作用,且具有麻醉起效快可减少局麻药物用量的特点。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

参考文献

[1]朱海伦.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麻醉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5):52-53.

[2]苏鸿莉,晋雅凌,李玲霞,等.脊髓麻醉与全身麻醉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9):1496-1498.

[3]刘纳新,黄杏琼,江金环,等.新型轨道式腰椎联合穿刺针行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4,35(22):3554-3557.

[4]陈东煜,何俊,石瑛,等.硬膜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5):545-546.

[5]顾志俭,陈俊峰.腰-硬联合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在髋部手术中应用的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2):189-191.

[6]周文,徐德朋.腰-硬联合麻醉在腰椎间盘手术中的应用[J].颈腰痛杂志,2014,35(3):191-192.

论文作者:张献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8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不同麻醉方式效果评价论文_张献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