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研究论文_李景巍罗试计

李景巍罗试计

百色市中医医院内科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3月百色市中医医院内科收治的经胃镜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确诊为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予口服硫糖铝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在治疗结束之后2周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对胃镜进行复查,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临床痊愈25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Hp根除率治疗组为9302%,对照组为714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667%,对照组294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隆起糜烂性胃炎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很少复发,也不会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藿朴夏苓汤;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66-02

隆起糜烂性胃炎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都难以有效治疗的慢性胃炎,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明白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病因,但是很有可能是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免疫因素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黏膜的中央处有脐凹状糜烂,存在着多发性半球状隆起或者单发性半球状隆起[1]。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很容易出现癌变,因此,应该予以密切关注。近年来我科开展了中医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2年3月百色市中医医院内科收治的经胃镜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确诊为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8~74岁,平均482±62;病程05~19年,平均62±32;其中轻度糜烂19例、中度23例、重度8例;Hp阳性43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0~72岁,平均474±68;病程1-19年,平均64±30;其中轻度糜烂21例、中度22例、重度7例;Hp阳性42例。

12中医辨证参照文献[2]标准制定。主症:①胃脘痞胀或疼痛;②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次症:①胃脘灼热;②口苦口臭;③恶心呕吐;④大便黏滞;⑤脉滑数或濡数。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一项加次症2项,即可辨证属脾胃湿热证[4]。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口服硫糖铝片(四川珍珠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241),每次10g,每日4次,餐前1h或睡前嚼服;雷尼替丁胶囊(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5711),每次015g,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用;克拉霉素分散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6047),每次025g,每日2次,早晚饭后1h服用。其中克拉霉素分散片使用2周,硫糖铝片和雷尼替丁胶囊使用8周。

22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处方:6g甘草,6g三七(研末冲服),9g黄芩,12g茯苓,15g藿香(后下),9g蚤休(重楼),20g蒲公英,6g厚朴,12g薏苡仁,15g太子参,9g制半夏。加减:便秘加6g大黄,胃纳差加15g山楂;胃阴不足加9g白芍、12g沙参;胃脘灼热加3g黄连;痛涉胁肋加6g柴胡;脘胀痞满加9g全瓜蒌;1疗程为8周,分早晚二次空服,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

在治疗结束之后2周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对胃镜进行复查,治疗后1年随访[5]。

3治疗结果

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临床痊愈3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临床痊愈25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Hp根除率治疗组为9302%,对照组为714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随访,复发率治疗组为667%,对照组294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3不同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为了排除不同饮食习惯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即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最终学历对结果的影响,将这些因素定义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因变量为中医体质类型(o=平和质,l=偏颇体质),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相比,气虚质与喜热(OR=126)及喜冷(OR=126)。阳虚质与喜热(OR=284),阴虚质与喜冷凉(OR=156),痰湿质与喜油腻(OR=219),湿热质与喜炙烤(OR=161),血瘀质与喜炙烤(OR=148),气郁质与喜炙烤(OR=135),特禀质与喜甘甜(OR=126)饮食关联程度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略。

3讨论

体质是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之偏倾和功能代谢活动之差异的反映,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3]。中医体质(constitution of TCM)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关于中医体质的描述最早散见于《内经》中。《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谓:“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其民华实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又如《灵枢经·寿夭刚柔》篇所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并描述其容易罹患的疾病。现代学者对体质的研究有较大的突破,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形成了不同的体质辨别体系。如王琦提出,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体质分为9种基本质[2],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目前,此种分类法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与实践。

饮食习惯是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千金方》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如果饮食不平衡,就会引起身体不适,甚或产生疾病。

本研究通过分析大样本数据论证了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具有相关性,并且某些体质类型具有明显的饮食习惯特点。平和质[4]是正常体质,先天禀赋良好而后天有调养。

与阳虚质关联程度最高的饮食习惯为喜热,是因为平索畏冷,手足不温,阳虚质者的体质状况就是阳气不足.阳虚质者发病多见寒证,容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故阳虚质喜热饮食。

与阳虚质相反,阴虚质主要与喜冷凉饮食呈正相关关系,是因为口燥咽干,所以喜冷饮,说明阴虚质阴虚易生内热。

痰湿质是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主要特征是以粘滞重浊的体质状态存在,对痰湿质的基础研究提出饮食偏嗜肥甘厚味或含脂肪多的食物,膏粱厚味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水谷精微不能化成精血,膏脂痰浊蓄积体内,则聚而为痰湿.塞塞于组织和皮下.则易导致痰湿体质。或者食生冷瓜果过多,滥用滋补食品,亦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5]。因而痰湿质的人多体形肥胖,身重多痰。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与喜油腻饮食习惯具有高度相关性,符合中医对痰湿质的认识。

排除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学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湿热质高度相关的饮食是炙烤。与喜炙烤饮食相关的还有血瘀质和气郁质。有文献指出饮食膏粱厚味,且居处过于安逸,则致气血运行不畅,致瘀血体质形成。气郁质与喜炙烤饮食有一定关联的内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禀质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属于特异性体质。特禀质[6]包括过敏体质。而过敏体质与过敏性疾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7]。过敏体质多为气虚质,本研究过敏体质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习惯是喜甘甜的存在关联性。但喜甘甜是否为特察质主要的饮食特点。结果还显示喜热与阳虚质、喜冷(凉)与阴虚质关联程度较高,强有力的说明饮食的温、热、凉、寒与体质密切相关。

从饮食习惯角度综合分析其与偏颇体质类型的关系,喜甘甜饮食与多种体质类型呈正相关关系,如气虚质、阳虚质。研究结果均显示关联有意义。而且喜辛辣饮食与气虚质、阳虚质,喜热饮食与这两种体质也具有相关性。由此可见,气虚质与阳虚质有相似之处,文献研究中指出气属阳,气虚日久,在气虚基础上呈现阴寒之象者即为阳虚。阳虚体质是气虚体质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了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同的关系。祖国医学理论是中国传统饮食宜忌理论的基础,中国人传统饮食宜忌观,是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和几千年来人民大众经历了无数次的亲身生活实践逐渐总结发展而形成的。尤其是历史上的医学家们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把这些饮食宜忌的丰富经验不断上升到食医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完善,它积累了许许多多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广大民众的宝贵经验。其中一部分结果再一次论证了以往的研究和文献.如阳虚质与喜热饮食。阴虚质与喜冷凉饮食.痰湿质与喜油腻饮食具有相关性等;一部分结果如气郁质与喜炙烤饮食、特禀质与喜甘甜饮食等,考虑到研究样本及各种因素.需要进一步深人研究证实.寻找内在规律。气虚质与喜热及喜冷,阳虚质与喜热,阴虚质与喜冷,痰湿质与喜油腻,湿热质与喜炙烤,血瘀质与喜炙烤,气郁质与喜炙烤,特禀质与喜甘甜关联程度最高。所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偏颇体质的形成,改善体质的状况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斓,王煜,黄建始.健康评估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3):168171.

[2]廖远平,章德林,不耐寒热体质的中药调治[J].江西中医药,2012,4(5):88

[3]伍文彬,李斌,葛玉霞,等.成都市社区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分析[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2,19(5):108

[4]王琦,邓棋卫,等.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8(1):1000

[5]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40,341,261,178,17,314,245

[6]曹田梅,张李兴,张庭基,等.特禀质与其他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17(2):1617.

论文作者:李景巍罗试计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研究论文_李景巍罗试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