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及其类型学研究_汉藏语论文

量词及其类型学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量词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自从Greenberg(1963)开创语言语序类型学的研究以来,有关的讨论与研究在普通语言学领域蓬勃发展,所调查的语言数量也与日俱增。例如,Dryer(1992)关于类型学的研究就是建立在625种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根据Dryer的研究,中文(现代汉语)被看作一种非典型的VO型语言。一些中国学者也试图利用汉语资料验证Greenberg和Dryer的判断。如刘丹青(2003)分析了诸多汉语方言,黄行(1996)调查了中国境内多种非汉语语言。两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Greenberg(1963)和Dryer(1992)的观点。不同语言许多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已公之于世。以往研究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语序及语序与其他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上,量词并不是重点,而且量词在语序方面的重要性常被忽视。直到最近,Haspelmath et al.(2005)及Comrie(2008)才开始将量词作为类型学里的一个重要参数。事实上,在强制使用量词的语言中,量词在词序类型方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至少在亚洲语言中是这样。中国境内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或南亚语系的语言,大多有着密切的接触,那就很有必要观察一下量词在这些语言里如何运用、如何影响汉语(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及中国境内非汉语语言的语序。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孙宏开(1988)、戴庆厦、蒋颖(2004)、李锦芳、胡素华(2005)等人基础上。

本文使用的“名量词”指的是在名词词组中与数词配合,用以指示参照物形状或种类的语素。我们将名量词与度量单位的“度量词”区分开来。例(1)中,名词“花”由数量词修饰,使用不同的量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枝”指的是带茎的花枝,而“朵”只涉及花朵本身。例(2)是度量词的例子。

(1)a.三枝花 b.三朵花 (2)a.三碗水 b.三桶水

尽管世界上的语言都具备度量词,但拥有数量词的却是少数。而“动量词”在此处有不同的含义。这个术语有时被用来指谓词性论元的动词词缀(Akhenvald 2000:149),见于美洲某些印第安语,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语言(Akhenvald 2000:169-171)。本文将这一术语定义为对动词词组表达的动作进行衡量的词语。下面的例(3)a在动量词的使用上与例(3)b形成对比。

(3)a.我听过两次他的讲演 b.我听过两遍他的讲演

“次”与“遍”都是计量事件时数的单位,然而“遍”还附加一层隐含意义,那就是事件是自始至终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遍”指的是从头到尾的两遍讲演。换句话说,动量词“次”不包含全部进程的意义,每一次都可以是一个很短的阶段。

名量词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与讨论,但是动量词似乎还很少被关注。本文试图解释名量词与动量词的句法分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在研究强制使用数量词的语言时,“数词+名词”的语序应该与量词同时进行研究。名量词的发展似乎普遍早于动量词,名量词与动量词的分布呈现出镜像对称语序(参见石毓智2006),而且这一镜像对称语序在我们掌握的跨语言数据中也表现相同。我们将在文章末尾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2、数词与名词

要考察名量词与动量词的演变,我们需要首先考察名量词,并观察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阶段,因为这个时期量词还未发展起来。

在类型学研究中(Dryer 1992:119),“数+名(NumN)”和“名+数(NNum)”这一类词序并没有得到归类。除了非洲语言之外,NumN/NNum词序与动宾(VO)/宾动(OV)语言类型具有相关性。从Dryer统计的数据看得出,在跨语言范围内,NumN词序与VO类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Dryer认为“NumN/NNum这两种词序在OV语言中一样普遍”(Dryer 1992:118)。黄行(1996)进行过一项基于中国境内35种非汉语言的调查,统计数据支持了Dryer的观点。在黄行的统计中,有一个现象显得比较突出。在属于OV语言类型的藏缅语族及同样属于OV类型的阿尔泰语系中,有17种语言使用NNum语序,但没有一种使用NumN语序。然而,许多藏缅语言具有量词。如此一来,不考虑量词的统计数据就或多或少显得意义不大了。NumN语序和NNum语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些不必使用数量词系统语言的语序模式。上古汉语(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世纪)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那时的量词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上古汉语主要是一种VO语言(沈培1992;Peyraube 2000等)。这种NumN与VO有相关性的模式是否适用于上古汉语呢?下页表1的统计来自武丹(2005)。

表1中的NumN与NNum语序很说明问题,因为当时的量词还没有成为系统。很明显,NumN语序占据绝对优势。NNum语序虽然存在,但出现比例只占七分之一左右。现在来观察几个上古汉语中数词处在名词前面的例子: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论语·述而》) (5)拔二城(《战国纵横家书》第25章)

NumN语序更为常见,NNum语序(如例(6))在上古汉语中比较罕见(请参见表2):

(6)大縣十七(《战国纵横家书》第26章)

表1同时证实了Dryer(1992:118)的统计:VO型语言表现出强烈的NumN语序倾向。那么汉语在经历了从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开始的类型演变(徐丹2006)之后,中古汉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3、汉语名量词词序的演变

一些学者,如王力(1958)、Hashimoto(1977)、贝罗贝(1998)等认为量词的发展始于汉代。根据普遍公认的观点,汉语名词性结构中量词的使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符号表示演变方向):

(7)NumN>NNumCL>NumCLN

对这一演变链需要做些解释。演变不是线性的(稍后会做出详细分析)。第一阶段的NumN语序并不意味着当时不存在NNum语序。这一现象与汉语VO语序有OV语序存在的现象是平行的。事实上,上古汉语主要是一种VO型语言,虽然存在一些OV语序的句子,但数量不占优势(Xu 2006)。通过表1我们知道NumN与NNum同时存在,但NNum不代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语序趋势。稍晚一些,占主导地位的NumN语序固定下来了。表2是根据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约公元前195年)中出现的NumN、NNum及NNumCL的分布做出的统计。

此表不包括如“三晋”、“三梁”等专有名词的用法。“乘”与其他度量词不同,可以用作名词(共8例),也可以用作量词(共2例)。只有两例“名数量”(NNumCL)中的“乘”可以看作量词:

(8)臣以車百五十乘入齊(《战国纵横家书》第8章)

(9)於氏(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战国纵横家书》第18章)

表2中的数据是不言而喻的,这篇出土文献的统计表明NumN在当时是最常见的语序。许多语言学家,如贝罗贝(1998)指出度量词首先被使用,随后量词进入同一位置。我们在这里将度量词与普通名词加以区分,以便更好地观察其发展过程。在《战国纵横家书》中,度量词比量词更为常见,如“里”、“年”、“月”,NNumCL的语序出现了两例,这是由文献类型决定的。从同一墓地中,还出土了一些有关医学的文章。根据张俊之、张显成(2002:220)的研究,名数量/度量词(MW)的语序在与《战国纵横家书》几乎同一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100多次。可惜的是,作者在统计中没有注意区分度量词和量词。事实上,这个统计数字60%以上都是度量词。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研究证实了NNumCL的语序在汉代前后开始发展。③下面我们来观察两个来自这篇出土文献的例句。

(10)烏豙(喙)十四果(顆)(《五十二病方》) (11)龍須(鬚)一束(《五十二病方》)

孙艳(2000)、武丹(2005)、吴福祥(2006)等人的最新研究表明,不包含量词的NumN语序在唐代(618-907)以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武丹(2005)和吴福祥(2006:556-557)的研究,在公元后5世纪,不包含量词的NNum或NumN④组合在传世文献中出现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一直维持到元代(1271-1368)。很明显,这种情况从元代开始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同表3所示。换言之,汉语名词词组中数词后面必须使用量词的时期比目前许多研究提出的时期晚得多。例如:

(12)出一編書(《史记》) (13)馬三匹(《左传·庄公》)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其他学者的统计分析。表3说明NumN组合(包括一些NNum组合)至少到唐代仍然存在,而NNumCL组合自汉代起开始发展,与NumN组合并存。换句话说,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发展不是线性的,且二者有时有重合。

第二阶段(请参见例(7))向第三阶段(NNumCL>NumCLN)转变的时间不早于唐代,如王力(1958)、Hashimoto(1977)、Peyraube&Wiebusch(1993)、孙艳(2000)、武丹(2005)及吴福祥(2006)等。请看吴福祥(2006:559)在武丹(2005)研究基础之上列出的统计表,如表4所示。

孙艳(2000:407)对晚唐时期一篇文章独立研究的结论也符合上述统计,即虽然两种语序同时存在,但“名数量”语序的使用多于“数量名”语序。上述这些不同的研究表明,汉语在唐代以后演变成了一种使用量词的语言,而数量名的语序在公元13世纪左右才占据了主导地位。

关于量词发展的专著和论文不胜枚举。学者们注意到完全成熟的量词几乎全部是单音节的。在最初阶段,甲骨文中出现了一些反响型量词。至今许多藏缅语言仍在使用反响型量词。许多学者曾指出这一类型的量词是量词发展的原始阶段。我们至少可以说没有发现逆向的发展,就是说,没有发现由量词演变为反响型量词的过程。当普遍量词形成或者说趋于成熟后,反响型量词就会受到限制并最终消失。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度量词首先与数词一起使用,后来量词以类推的方式占据了名词性短语中同样的位置。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4、动量词的发展

在有名量词的语言里,也有动量词,总的说来,动量词的发展晚于名量词,数量上也明显少得多。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汉语中的动量词是如何演变的,并将其发展历程与名量词进行比较。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动量词在使用上具有强制性,置于动词之后,表现形式是“动+数量”(VNumCL)。但在初期,语序并非如此。学者们大多同意⑤动量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4)NumV>VNum>VNumCL

每个阶段同样都存在例外,但上述几个阶段反映出当时的主导趋势。不同的研究都显示汉代以前,NumV为主要语序。例如:

(15)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16)曷爲三遇齊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人们也发现少数VNum语序的例子(参看唐钰明2002)。表5来自唐钰明(2002:203),反映了上古汉语中动量的表达方式。

显而易见,NumV在上古汉语中是基本语序,然而个别VNum语序的例子也并非没有。在唐钰明提供的VNum的最早用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例句中的动词局限在“笞”或“鞭”(10例中有7例)。后来魏德胜(2000:127-128)关于《睡虎地秦墓竹简》(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统计也与我们注意到的现象吻合。他发现有6个VNum语序的例子,这些句子都用了动词“治(笞)”,而NumV语序出现了17次。下面是唐钰明提供的一个上古汉语VNum语序的例子:

(17)當笞五十(《睡虎地秦墓竹简》)

例(17)使用的是VNum语序。但这一语序在上古汉语中并不常见。真正的动量词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请看例(18):

(18)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国志》)

在下面的表6中,我们粗略地描绘了汉语中量词的演变过程。

表6中圆括号代表此种语序开始出现。这个表未提及某些语序,如NNum或VNum,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语序不存在,而是因为它们在当时不具代表性。若比较汉语量词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名量词和动量词是以同样的模式开始的,却以不同的位置告终,如例(19)所示:

(19)NumN>NNumCL>NumeCLN

NumV>VNum>VNumCL

表6说明:1)在最初阶段,数词Num既处于名词前,也处于动词前;2)当名量词已经在名词性结构中成熟起来之后,动量词才开始发展;3)在名词词组中,“数词+量词”(NumCL)语序变化的结果是前置于名词,而在动词词组中,“数词+量词”(NumCL)始终处于动词之后。

汉语量词的发展让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强制使用数量词的语言中,名量词的发展先于动量词。有趣的是,名量词与动量词的分布呈互补的态势。孙宏开(1988:351)、唐钰明(2002:206)及石毓智(2006:192-193)已经关注到这一现象。我们将为这一讨论增添一些例证。

5、名量词与动量词跨语言互补分布

我们在第四部分谈到汉语里名量词与动量词最终占据的句法位置互补。有一点必须指出,最初,它们的分布并不是互补的。一个数词可以出现在名词前,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前;但“数词+量词”组合最初出现时就处于名词或动词的同一侧,即名词和动词的右侧。

现在让我们观察一下名量词与动量词在非汉语言及跨语言的材料中是如何分布的。如前所述,学者们注意到了名量词与动量词在藏缅语族及汉语中的互补分布。在这里我们将提供一个更大的语言样本,包括藏缅语、阿尔泰语和南亚语。

表7中对语言的分类遵循了孙宏开等(2007)一书的标准。所选语言基本都是各语族语言的随机抽样;最新研究成果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语言也放在了表内。藏缅语族中,大部分语支如藏、彝、景颇及羌都包含在表中。侗台语、苗瑶语、阿尔泰语系及南亚语系的一些语言也包括了进去。

通过表7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事实:

1)除了白语和傣语(德宏),动宾语序(VO或OV)与“数量名”的词序是相关的。藏缅语和阿尔泰语是OV语序的模式。苗瑶语和南亚语是VO语序的模式。

2)“数词+量词”在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里的语序相反,若数量组合处于名词之前,那么在同一语言里,数量组合往往处于动词之后。例外常发生在当数词是“一”时(参见石毓智2006)。更确切地说,在某一语言中,无论数词与量词之间的语序如何,如果名量词处在名词右侧,动量词就会出现在动词左侧,反之亦然。根据孙宏开(1988:341)的研究,在量词不发达的语言里,量词常处于数词之前。戴庆厦和蒋颖(2004)为此观点提供了例证:景颇语中的量词还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的阶段,而景颇语里正是“量数”(CLNum)词序。在OV型语言中,彝语支及羌语支中的NumCL组合与藏语及景颇语中的CLNum组合都呈现出后置于名词、前置于动词的倾向。VO型语言(除了表7中提到的傣语方言及一些南亚语系语言)都十分明显地倾向使用NumCL语序。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VO型语言中,NumCL组合都前置于名词而后置于动词。

3)表7展示了量词四种互补分布模式:

(i)藏-景颇型:OV,NCLNum与CLNumV

(ii)彝-羌型:OV,NNumCL与NumCLV

(iii)侗台-苗瑶型:VO,NumCLN与VNumCL

(iV)混合型:VO,数词与量词的分布不够明显。出现在南亚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一些语言中。

对于OV型语言,可以区分为(i)和(ii)两个次类。同样,VO型语言也具有两个次类(iii)和(iv)。现代汉语(普通话)属于(iii)类。

4)量词的互补分布也存在一些例外。白语的NumCL组合就同时处在名词和动词的右侧。在傣语(德宏)中,分布也不是那么绝对。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见表7),NumCLN和NumCLV语序在朝鲜语(OV型语言)中并存,在南亚语系的语言如布兴语、克木语和布赓语中也是并存的。布兴语和克木语的使用者与傣族有密切的接触。这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傣语和这些语言没有表现出量词互补分布的状态提供了一个线索。由于语言接触,这些语言的语序很可能仍处在演变过程之中。

6、讨论

在第五部分我们看到,有一些语言表现出与总体趋势相悖的情况,即名量词与动量词并不呈现互补状态。我们认为,如果某一语言的名量词和动量词都处在名词或动词的同一侧,那么这一语言中的量词语序仍处在调整阶段。白语就是这样的情况,白语受到汉语的影响,而且在彝语支里,总是有些独树一帜。换句话说,我们认为白语里的数量词仍处在语序演变的过程当中。在一些南亚语系的语言中,两种语序并存的现象也同样说明语序演变正在进行过程中。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未来的研究。

我们试图通过观察汉语量词演变的过程理解为什么在大多数语言中名量词和动量词会处于相反的位置。表6告诉我们在魏晋时期,NNumCL/NumCLN和VNumCL几种语序是并存的,只是到了唐代,名量词和动量词才开始在位置上互补。我们能否认为在现代南亚语系语言和某些傣语方言中发生的现象正是中古汉语量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呢?

事实上,当名词性数量成分与动词性数量成分表现为同样的形式时,也就是说,处在名词或动词的同一侧时,有可能造成误解。例如:

(20)诵《诗》三百(《论语·子路》)(转引自叶桂郴、罗智丰2007)

叶桂郴、罗智丰(2007)认为动量词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与名词性数量成分相区别。⑥此处的名词性成分“诗”指的是收录305篇的《诗经》,但正如叶桂郴和罗智丰指出的那样,从句法角度讲,人们完全可以将“三百”理解为动量,即“三百遍”。例如:

(21)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转引自唐钰明2002)

例(21)表明如果名量词与动量词具有相同的句法位置(处于名词或动词的同侧),那么就会产生歧义。唐钰明(2002)引用了刘世儒(1965)的观点,认为与其将“匝”看作修饰动词“围”的动量词,不如将其看作修饰名词“城”的名量词。可以认为名量词与动量词可能产生混淆的现象导致了语序的重新调整。

白语是另外一种不具备分布互补性、但未发现歧义的语言。在语词串“动-名-数-量”(Verb-Noun-CL-Num)中,可以分清CL-Num组合究竟是名词性成分的一部分还是动词的修饰语。例如:

无论如何,在这种语言中不会出现量词的混淆。至少至今还没有发现白语量词混淆的现象。

另外,当两种语序在同一时期都合法的时候,语用的不同就会起决定作用(参见Simpson 2005)。

总而言之,语言中名量词与动量词的非互补分布可能有两种情况:1)从历史的角度讲,这些语言尚未完成语序演变;2)在这些语言里,当名量词与动量词出现在名词或动词的同一侧时,不会产生混淆。即便是这样,在本文考察的大多数语言中,名量词与动量词在语序上呈现出一种互补分布。

原文是英文文章,曾在2010年5月于哈佛大学召开的第18届国际中国语言学年会上宣读过。

注释:

①此数据有可能会有所出入,武丹排除了名词后面可作谓语的数词。

②度量词(MW)在所有语言中都存在。如英语中的“a cup of tea(一杯茶)”或法语中的“une tasse de the(一杯茶)”。度量词有助于汉语量词的发展,但不能被归入量词。本文将度量词与量词区分对待,但来自其他学者的统计不一定做了同样的区分。

③魏德胜(2000:128)的研究也显示出同样的倾向。在出土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约公元前3世纪)中,NNumCL语序并不少见。

④作者并未提供NumN或NNum两种语序的具体统计数字。

⑤洪艺芳(2000)在她的数据中注意到“NumCLV”语序。这一语序在《吐鲁番》(4-8世纪)(第69页)中出现了两次,然而在《敦煌》(8-10世纪)中,其用例数几乎为“VNumCL”语序的一半,即《敦煌变文》出现了33例“NumCLV”(第129页)和61例“VNumCL”(第127页)。这是由于文章类型的差异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敦煌文献中,“NumCLN”语序远比“NNumCL”语序常见,即375例比246例(第110-111页)。这一时期的语序似乎正处于演变过程中。

⑥我们不赞同他们认为秦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动量词的观点。

⑦O.M.(object marker)宾语标记。

标签:;  ;  ;  

量词及其类型学研究_汉藏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