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与小学衔接,建立新的教育实践模式”的实验研究_教学方案论文

“中师与小学挂钩,建立教育实践新模式”实验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师论文,新模式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的提出与实验过程

现行中师教育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两个不适应”、“三个脱离”和培养出来的学生“三个缺陷”的弊端。“两个不适应”,即:不能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能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三个脱离”,即:脱离经济、文化明显存在不平衡和80%人口在农村的国情;脱离中等师范学校的性质和任务;脱离小学教育实际。“三个缺陷”,即:一是思想素质不高,专业思想不牢;二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能适应农村小学一专多能的需要;三是心理素质不能很快适应在艰苦的环境开展工作。为改变这种状况与贯彻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教学方案》),我校自1984年9月至1992年8月,先后投入34位教师,700余名学生,参与“中师与小学挂钩,建立教育实践新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原则,依据教育法规,运用认识论、系统论的基本观点,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师范教育理论。8年来,我们对现行中师教育实习制度进行改革实验,实行中师生进校即与小学对班挂钩,逐年渐进地参加小学教育、教学、课外活动、行政管理和教育调查等教育实践活动,从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综合,直到毕业。

实验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4.9~90.8):模式萌芽。中师与小学对班挂钩,先由两个中师班到两个小学班开展数学学科的课外活动,后扩展到中师各班到小学开展整个课外活动。

第二阶段(90.9~91.8):模式成形。新模式把实践内容分成三大板块(教育、教学、课外活动)、五大系列(1.教育调查,2.教育见、实习,3.教学见、实习,4.课外活动见、实习,5.学校管理见、实习),采取中师与小学对班挂钩的形式进行构建的。挂钩的班级层次由低到高,逐年渐进(中师一年级挂小学低段,中师二年级挂小学中段,中师三年级挂小学高段)。内容层次由简到繁、逐步提高(一年级见习;二年级见习、试教结合,以见习为主;三年级见习、实习结合,以实习为主)。《教学方案》课程安排的层次特点是:基础课贯串全学程,知能转换渐进;专业课贯串全学程,逐年加强;文化课分散到各年级,课时逐年减少。“新模式”内容的层次安排,与贯彻《教学方案》课程开设同步。教育实践时间分配如表1。

“新模式”把中师全程教育实践的总时数增强性调整为590学时,比《教学方案》要求的360学时增加了230学时(见表1)。

表1 实践时间分配

我们将所增加的时间安排在:A.课外活动时间,2小时/周(《教学方案》及《教学计划》,每周安排课外活动2小时×5次),全学程160学时(第6学期不计);B.署、寒假进行教育调查(大、中专学生利用假期搞社会调查,国家教委有文件规定),全学程35学时;C.机动时间,全学程35学时(《教学方案》留有机动时间36学时×3周)。这样安排,既不会改动原有课程课时的安排,也不会加重中师生负担。

实践基地是这样落实的:分散实习安排在师范附小及附近城镇小学,集中实习安排在师范校服务县(区)的乡、村小学。

第三阶段(91.9~92.8):模式验证。充实、完善模式,验证其有效性。由三个控制班推广到全校各班。

本实验初始阶段采取自然实验法,立项后则采取等组实验为主的研究方法。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技术形态方面:建立了中师教育实践的动作模式,它包括实践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怎样组织管理、怎样检测评价等元素,完整地回答“怎样做”的问题。

1.构筑了“新模式”的内容、目标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中师与小学挂钩、建立教育实践新模式”实践内容、目标系统框图

“新模式”的内容、目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从纵的方面看,教育实践的内容,围绕总目标,逐年渐进,层层展开;教育实践各项子目标,紧随内容,逐级提高,渐近总目标。从横的方面看,教育实践内容五大系列间相互渗透,系列内部各子项彼此联系,必然促成教育实践各子目标聚合成总目标,明示出内容、目标间的因果关系。

2.形成“新模式”的操作管理系统(如图2)

图2“中师与小学挂钩,建立教育实践新模式”管理操作图

由图2可知,在师范学校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三级(学校、班级、班以下小组)、六层(行政、实习指导委员会、课题领导小组、班级指导小组、管理小组、活动实施小组)的组织管理网络。

3.建立了“新模式”的检测、评价系统

课题组制定了“教育实践检测评估量标”(详见《南充县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检测评估量标》)。量标分检测目的、检测内容、检测方式和成绩评定等五个栏目。据此对教育、教学、课外活动、教育调查、学校管理等五大实践系列(其权重为100:100:50:20:10)的达成度进行量化评估。其成绩由相关的学科教师评定、考核,并以30%的权重记入学期或学年相关学科能力考核总分,以20%的权重参加毕业实习成绩的定等。

(二)理论形态方面

整合教育实践各层面及教育实践理论上的零散认识,初步形成了关于教育实践方面的较为完整的认识基础,它包括课题假设、申请报告、项目议定书、实验方案、阶段总结、结题技术报告、师生个体经验和理论文章以及师生编写的实验参考资料等主要文字材料,从多种角度进行表述或阐发,以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1.关于《中师与小学挂钩,建立教育实践新模式的实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制定并经过实验验证所形成的《方案》,对课题背景、实验目的、意义要求、实验范围、实验对象、实验的组织形式、领导管理体制、实践的内容要点及分段要求、实验周期,成果形式、效果检测等诸多关于“新模式”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完整的回答,是“新模式”的载体,也是我们认识“新模式”的特点和意义的重要文字材料。

2.关于实验的操作体会、经验总结及理论文章

撰写了直接反映本课题的论文48篇、总结127篇、经验体会68篇、著作5本、约100万字,不乏佳篇。其中,李长江的《构建中师教育实践新模式的尝试》载《教育导报》1992年5月23日;欧全枢、吴诚洪合写的《中师与小学挂钩,建立教育实践新模式实验与研究》载《教改之花》(四川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冯伟伦的《中师与小学挂钩,建立教育实践新模式初探》载《中师报》;谢汝双的《浅谈教育实践“新模式”与贯彻实施〈新方案〉的关系》载《南充中师教研》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模式”的理论、实践、运用等方面问题提出了见地。

3.关于师生编写的活动用参考资料

编写了体例规范、操作性强的挂钩活动参考资料近100万字,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气象学、天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卫生等多学科知识,并具有量力性、知识性、趣味性、层次性、实用性融为一体的特点。不仅为“挂钩”活动所用,而且为中师贯彻《教学方案》开设“选修课”、“课外活动课”作了教材准备。

三、成果的主要特点

与旧的实习制度相比,“新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全程化。“新模式”不仅实践时间增多,中师全学程共15周,而且具有全程化特点:教育实践进校开始,周周皆有,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直至毕业;而旧教育实习和《教学方案》多是集中安排。(2)整体性。“新模式”把实践的结构分为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小学行政管理、教育调查五大系列,各系列有主有次,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发挥全面育人的整体功能。(3)全方位。在实践渠道方面,“新模式”既有课堂见习、实习,又有课外见习、实习,既有学科教学实践,又有班队工作和学校管理实践。(4)系统性。就实践的具体内容而言,“新模式”要求中师生在1~3年级,不仅要见习、实习思想品德课,还要见习、实习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不仅要见习、实习示范课,学习备课,作业批改,还要实习听课、评课,试讲公开课,参加教研活动;不仅要见习、实习语文、数学,还要见习、实习美术、音乐、舞蹈、体育、手工、科技等。通过系统的全程实习,全面提高中师生思想素质、文化水平、专业能力。(5)针对性。“新模式”采用与小学对班挂钩,逐年渐进的方式,使中师生全学程广泛而高频率地接触儿童,而发自中师生内因的作用(与儿童接触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比来自外力的说教作用大得多。这对于巩固中师生的专业思想,有很强的针对性。(6)师范性。“新模式”无论是阶段目标,还是全程目标,无论是条块目标,还是总体目标,都体现了“向农”“为小”的服务方向,以及培养“愿教、乐教、能教、会教”合格师资的师范性特点。(7)渐进性。“新模式”五大系列的实践活动内容,逐年增多,要求逐年提高,操作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符合认知规律。

四、成果的功能、效益及运用推广

“新模式”是一个由中师校、小学校、中师生、小学生、中师教师、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动态整体,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推动了师范校内部整体改革,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挂钩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师资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功能如图3:

图3 功能图

“新模式”先后在南充师范89届、90届、91届共三届中师生中运用,通过跟踪调查分析,实施该“新模式”可使两校(中师校和挂钩小学校)四方(中师教师、学生、小学教师、学生)受益,促进学生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了中师生素质。1.促进了职业理想的确立。全学程挂钩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对小学生的感情。天真活泼、渴知爱师的纯真童心,使中师生生发出当“孩子王”的乐趣,促进了“学生变先生”的角色意识的形成。2.促进了良好师德的形成。实验控制班学生教师品德的表现比非控制班好,对已经毕业上岗的九一届原实验控制班学生跟踪调查情况显示:上述两项评价“优”占77%,“良”占11.5%,“中”占11.5%,优、良比例大大超过平行非控制班。3.促进了专业文化素质的提高,过去不少师范生对专业课学习兴趣不浓,在边学边教的实践中,使他们深感其重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实验控制班学生的专业课成绩比非控制班学生普遍要好。4.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高。全程挂钩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它为中师生创设了学习职业语言、培养自己“善于同儿童说话的能力”和指导小学生课内外活动的多种能力的最佳环境。促进了中师生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调控能力,读、写、画、弹、唱、跳、操、做、(教具、实验)等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测查,控制班出现明显优势。5.缩短了中师生到岗不适应期。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新模式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学生变先生”开展,加速了学生渐变——累进——自我完善的转变过程,有效地缩短了中师毕业生上岗的不适应期。通过跟踪测查,毕业生到岗后表现出的主要素质指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控制班都高于平行的非控制班,到岗后在半年内能独立工作的学生,控制班占90.1%,比平行班高出约20个百分点。

(二)推动了中师校内部改革。受试南充师范,以构建教育实践新模式为突破口,促进了学校整体改革,形成了办学特色。构建了具有师范特点的德育新模式。完善了教师考核制度。建立了毕业生负责制。为贯彻《教学方案》作了领导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准备。

(三)推动了挂钩小学的改革,赢来了小学的办学效益。新模式的运行推动了挂钩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挂钩”发挥了两个优势(中师教师的指导优势、小学教师和实习生的合力育人优势),实现了“三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扎实基础与开发智力相结合),促进了四个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种能力综合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兴趣特长突出发展),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挂钩”班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全县统考,升学率、及格率均在90%以上,语数人均分比全县同年级高20分左右。语、数、体、艺拔尖生比别的学校突出升入初中,学生后劲很足。

总之,拓宽了教育实践渠道,充实了教育实践内容,增加了教育实践时间,加大了教育实践强度,建立了一个具有全程化、系列化、全方位、整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的中师教育实践运行体系,为面向农村,面向小学培养适用对路的合格师资,提高中师办学的社会效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子和方法。

标签:;  ;  

“中学与小学衔接,建立新的教育实践模式”的实验研究_教学方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