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生呛奶时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巧论文_姚青

新生儿发生呛奶时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巧论文_姚青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呛奶时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月收治的60例因呛奶住院的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教育培训住院期间的患儿家属,促使患儿家属掌握预防呛奶的措施及发生呛奶时的处理技巧。结果:经过医院系统培训教育,观察组患儿家属基本掌握新生儿呛奶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巧,且观察组新生儿较对照组呛奶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新生儿呛奶可以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患儿家属掌握呛奶处理技巧能够明显降低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呛奶;预防措施;处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364-02

呛奶是一种新生儿喂奶时或喂奶后出现的一种喷咳反射,是由于奶液在经口腔或食管逆流回咽部时,发生奶液吸入呼吸道造成[1]。呛奶现象在患病新生儿群体中尤为普遍,且会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阻塞气道危及生命。本次研究中,笔者选择我院自2016年1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因呛奶住院的患儿,分析总结新生儿发生呛奶时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6年1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因呛奶住院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患儿14例,女患儿16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足月儿21例,早产儿9例;体质量1.29~3.59kg,平均(2.53±0.34)kg。观察组男患儿15例,女患儿15例。足月儿22例,早产儿8例;体质量1.32~3.71kg,平均(2.62±0.37)kg。两组患儿在性别、体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严格按照医嘱喂奶,保持患儿正常饮食与休息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呛奶措施及学习呛奶处理技巧。具体如下。(1)预防新生儿呛奶措施。①针对患儿家属普及培训健康教育。医院统计各患儿家属实际情况,定于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十点至十一点在医院会议室,以预防新生儿呛奶作为主题,做培训健康教育。②掌握恰当喂奶时机。患儿家属谨记喂奶的禁忌:切勿在婴儿哭闹、欢笑时喂奶;切勿在婴儿长时间饥饿时喂奶;切勿在婴儿饱食后喂奶。以上禁忌事项均会导致婴儿呛奶,发生窒息。③掌握喂奶正确姿势。婴儿进食母乳时,应保持婴儿上半身斜30至45度,斜躺在母亲怀里,切勿平躺身体进食;婴儿通过奶瓶进食时,保持婴儿身体斜坡位,奶嘴低于奶瓶底,确保奶瓶不会进入空气。④掌握喂奶速度。当母乳量大分泌速度快时,可用手指轻微按压乳晕,减小奶水的流速;或者采取间隔性喂奶,婴儿吮吸几口奶水便拔出奶头,间隔片刻再喂养奶水。人工奶瓶喂养婴儿时,奶嘴孔应适当大小,以奶水流出时成滴状为准[3]。⑤密切观察婴儿身体状况。婴儿进食母乳时,母亲乳房切勿堵住婴儿鼻孔,母亲应密切观察婴儿进食期间脸部变化,若婴儿出现嘴角溢出奶水或者口鼻部位出现青色,立即停止喂养,联系医生及时诊治。尤其对呛咳婴儿、早产儿,患儿家属更应严密观察。⑥掌握排气方法。婴儿进食完毕后,母亲应把婴儿直立抱在肩头,轻轻拍打婴儿背部,听到婴儿打嗝时说明围内空气已排除,之后将婴儿放于床上。婴儿休息时,应右侧卧半小时,再平卧,防止婴儿发生猝死。(2)新生儿发生呛奶处理技巧。①体位引流。对于发生呛奶的婴儿,出现咳嗽,但面色并未发青,属于呛奶程度较轻者,可将婴儿脸侧放一边,母亲用掌心拍打婴儿后背;对于发生呛奶导致面色发青的婴儿,属于呛奶程度重者,应将婴儿身体前倾45到60度,俯卧在母亲腿上,用掌心用力拍打婴儿背部,引流婴儿气管内空气排出。②清洁婴儿口咽。再将婴儿气管内空气引流出后,患儿家长可取干净手帕缠绕在手指上,伸进婴儿口腔,清理奶水等残渣;也可用自动吸奶器,取其软管放入婴儿口腔,清理吸出奶汁等残渣。清理婴儿口腔可有效防止婴儿呼吸再次吸入异物。③刺激婴儿呼吸道。患儿家长可用掌心用力拍打婴儿背部、足底,刺激呼吸道咳出异物,保持气管畅通。④辅助婴儿呼吸气。婴儿发生呛奶急救的重点工作在于呼气。患儿家长可用双手,先从婴儿上腹部开始往上挤压,增大婴儿腹压,刺激婴儿膈肌升高、胸廓缩小,产生冲击力,排出呼吸道内异物。反复操作,可有效缓解婴儿呛奶窒息现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发生呛奶及呕吐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呛奶发生率

观察组呛奶及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儿呛奶发生率(n,%)

组别 n 呛奶 呕吐

观察组302(6.7)①1(3.3)①

对照组307(23.3) 4(13.3)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呛奶患儿因受疾病影响往往不能处理好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关系,早产儿尤甚,患儿常会出现间断性的快速吞咽与快速呼吸。新生儿呼吸方式主要依靠鼻,但由于新生儿口腔小,舌宽厚,口腔内剩余容积较小,并且唇肌、脂肪垫发达,这样就会压迫奶头在婴儿吞咽动作完成后仍呈空瘪状态。传统喂奶方法在将奶嘴移开婴儿口腔时,破坏婴儿口腔内外压力,在婴儿未做吞咽动作时,奶液回流婴儿咽部,随呼吸进入气道,造成呛咳。通过针对性的制定预防呛奶措施,患儿可以在急促呼吸时吸吮奶水时仍可以通气,对进食期间通气质量不造成影响。患儿由于体力耐力差,进食期间会因疲劳需要休息,甚至熟睡,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奶瓶至最佳舒适吸吮位置,便于婴儿进食,并且有效防止患儿在未吃饱之前熟睡。由于新生儿吞咽器官并不发达,传统喂奶方法会将奶液快速流向咽喉部,造成呛奶;改进后方法可以很好的控制奶水速度及向咽部的流动,减少误入气道的风险。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儿家属培训呛奶预防措施及处理技巧,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呛奶及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说明呛奶现象可以预防。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及正确的呛奶处理技巧可以显著降低呛奶率,提高婴儿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吟玲.婴儿教养指导手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22(6):23-24.

[2]刘红霞,郜玉珍,孙瑜.小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1):2838-2839.

[3]张芙蓉,赵宝春,张淑丽,等.胃肠喂养新生儿呕吐及误吸的预防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53): 40-41.

论文作者:姚青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6

标签:;  ;  ;  ;  ;  ;  ;  ;  

新生儿发生呛奶时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技巧论文_姚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