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古典文学的定量研究_宋朝论文

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篇论文,宋词论文,定量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学经典是在一代代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展开和呈现的历史性审美存在,是实在本体和关系本体的复合体①。从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经典是动态的。一代有一代的经典,每个人心目中也有各自认可的经典篇章,即便是同一首经典作品,在不同读者的理解下也具有不同的意义。但文学经典也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它同时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遗留物,具有稳定性。原创性、典范性、内涵丰富性和无限可读性是文学经典基本的文本特征。文学经典毫无疑问是一个实体存在,这就使得我们以一定的方法确认经典名篇成为可能。

本文尝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与宋词接受传播相关的一系列数据,得出宋词经典名篇排行榜,以寻找并证实宋词经典名篇,进而探讨宋词经典排行榜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一 数据选择

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众多读者对作品不断接受的过程。经过一代代读者的选择性接受,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宋词就会成为经典名篇。通过对历代宋词主要传播接受方式及其相应的传存文字资料的考察,应该是揭示宋词经典名篇生成的有效方式。

纵观宋词千年以来的传播接受历程,词人词作主要依赖于以下方式让受众接受与阐释:口头的演唱吟咏,散见于各地的题壁、石刻,印刷的各种文本资料,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超文本。其中,口头的吟咏演唱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存留下来的最多只是只言片语的记载,因此,它虽然曾经是宋词生命力得以延展的重要方式,却因缺乏物质性记载材料而难以考察。有关题壁和石刻资料,虽然蕴藏着丰富的传播信息,但其存传分布的零散性,既让普通受众无缘接触,也不便于归类统计。因此,最具考察价值的是广泛流传的各种印刷文本资料以及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的网络超文本。当然,印刷的文本资料也名目繁多,汇集作品的就有类书、总集、别集等,记载有关传播接受轶事和评点的又有各种词话、笔记等等。限于人力,本文仅选择几种最富影响效应、具有可考性的资料来探寻宋词经典的生成。

我们选择的历代主要选本的选词情况、历代关于宋词的评点情况、历代词人唱和宋词的情况、现当代对宋词的有关研究论文、当代互联网超文本链接所能链接到的有关宋词的文章等五项数据指标,都具有可考性,都是后世接受者对宋词的选择性接受。受众的自主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词选、评点、追和、研究和超文本等传播接受方式,宋词的生命力得以不断延伸。而评、和、选以及各类研究,又都受制于各自的时代环境和历史条件。也就是说,这几项指标综合了经典生成机制中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

具体来说,作为总集中的一种,选本的功能在于衡鉴文章,删汰繁芜,彰显菁华。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文作品,都是经过选本的选择后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和认同的。“经典的权威主要不是来自系统的说明,而是来自编辑时独具慧眼的选择。”② 评点,一方面是精英读者在与作品视界融合的过程中审美心灵活动的记录,作品的丰富内涵逐渐得以发掘与显现,甚至扩容,另一方面又会在一定范围内对读者认同、评判作品的价值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选家的选择。20世纪的研究论著则可视为古代评点在当代的延续,它改变的只是行文的方式,究其实质仍是精英读者对作品的选择性接受,其功能表现和历代评点相似。至于唱和,是古代文人圈中一种较常见的创作互动方式,被唱和的词作往往以其艺术方面的典范性或情感方面的共鸣性引发拟和者的唱和冲动。唱和,尤其是追和,体现出文人创作接受方面的自主性,也理所当然地会扩大原作的影响效应。当代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到的有关宋词的文章,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读者接受宋词的新的传播媒介。

由此可见,历代选本、评点、唱和、20世纪以来的研究以及互联网上超文本链接的文章,实际上就是具体的历史文化条件下读者对作品选择性接受的文献呈现。它们是宋词经典化最具可考性的资料。因此,从经典作为一个对象性的存在、作为实在本体和关系本体的统一体来看,我们通过对以上几类数据的考察来确认宋词经典的方式是有合理性、可行性和客观性的。

二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予以统计分析。

1.历代词选。本文选取宋元明清以来有代表性的词选(包括词谱)107种,其中宋代选本4种,明代选本22种,清代选本21种,20世纪以来的各种词选和作为高校教材的文学作品选60种(详目本文从略),用以统计每首词作在不同时代的入选次数,计算各首词作的入选率,根据词作入选率的高低判断其影响力的大小强弱。

需要指出的是,金元二代没有独立的选本纳入本文的统计范围。金元之间有以下几种词选:金代元好问编选的《中州乐府》一卷,元代凤林书院辑录的《精选名儒草堂诗余》三卷、周南瑞《天下同文》一卷、彭致中《鸣鹤余音》九卷。这些词选,除《精选名儒草堂诗余》收录了文天祥、邓剡等宋末词人词作以外,其余都是金元二代的断代词选,对于考察宋代经典词作不具意义。

2.历代唱和。本文统计的唱和词,来源于以下各书所收录的唱和宋人之作: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7年版);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周明初、叶晔《全明词补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全清词编纂委员会编《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通过对以上总集中唱和宋人词作数量的统计分析,考察宋代词人词作对历代文人词作的影响。

3.历代评点。本文统计的点评数据来源于吴熊和主编的《唐宋词汇评·两宋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汇辑的词人资料包括词人小传、传记资料、年谱、著述、总评,词作资料包括本事、编年、汇评、考证、附录。该书资料辑录自宋人文集笔记、历代词话、词选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本文选录其中的总评、本事及汇评资料作统计分析,进而观察宋代词人词作在历代精英读者群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4.20世纪以来被研究的宋代词人词作。这包括20世纪有关宋词赏析、评论和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以黄文吉主编的《词学研究书目》和林玫仪《词学论著总目》为基础,参考王兆鹏和刘学合作编制的《20世纪词学研究论著目录数据库》。通过考查词人词作在20世纪被研究的次数来衡量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和经典性。

5.国际互联网的权威搜索引擎谷歌和百度所链接的关于宋词的文章数目。本文以词人、词牌、首句同时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通过谷歌和百度所链接到的文章数目来考察一首词作在新世纪被当前大众传播接受的程度。

为使统计数据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准确性,我们尽可能增强来源数据的精确度,扩大数据的覆盖面,减少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三 数据权重

选本入选次数、唱和次数、被点评的次数、20世纪以来的研究次数、互联网链接的有关宋词文章的篇数,性质不尽相同,在词人词作的经典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一样。譬如,某首词在清代21个选本中入选N次和在当代60个选本中入选N次,所产生的经典效应肯定有差别;再如某首词作被词选入选N次与被历代词人唱和N次,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强弱各异。而不同编选者的选人选词、不同唱和者的追和、不同评点者的点评,其动机和效果也都不同。如果仅将各类数据的总和进行简单相加,势必不能客观合理地反映宋代不同词作的经典地位。因而,根据统计学的有关原理,我们在次数统计的基础上,首先计算宋代不同词作的古今选本入选率、历代唱和率、历代点评率、20世纪的研究率以及互联网的链接率,并根据以上各项传播效应的高低乘以不同的权重,最后得出不同词作自宋代以来被关注的综合指数,据此确认宋词经典名篇。

这五类数据,各自在经典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因而,权重也不一样。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兹将选本、评点、唱和、20世纪研究、互联网链接文章五个指标的权重分别定为:50%、20%、5%、15%和10%。

文学选本作为总集的一个子类,是最重要的纸本传播媒介。它首先有着保存文本的功能,是词作安身立命之处。其次,相对于丛编、别集和诸如《全宋词》这样的总集而言,它具有更广泛的接受群体。一般来说,影响普通大众接受某种文学样式的,大多是通过选本实现的。某首作品一旦入选某个选本,就意味着它有被无数人阅读的可能。再次,选本又凝聚着选家的心血,是选家文化审美理想的物化,它往往代表着一定时期的审美风尚。我们认为,在五项指标中,选本的影响力是最大的③。所以将其权重定为50%。

古今评点,也是影响文学作品传世的一个重要因素。批评者对某个作家作品的品评作为一种批评权威话语,不仅彰显着精英群体的接受状况,而且会影响到选家遴选时的取合,并影响或引导着普通接受者对某个作家作品的态度。但相对于选本来说,它的影响范围要小,保存文献之功也要弱,在五项指标中,其影响力居次,因此将其权重定为20%。

至于20世纪的研究,作为一种发生在崭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批评,区别于传统的印象式感悟式的评点,代表着新的批评理念和思维方式,对未来的宋词批评会产生导向性的作用。但毕竟历时较短,仅仅百年而已,其影响力应小于历代评点,故定其权重为15%。

互联网包罗各种各样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是现代社会最庞大的信息库。谷歌和百度是目前为国人所广泛应用的两个搜索引擎,有着巨大的搜索功能。只需输入关键字,它们就能链接到各种类型的网站、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上相关的各类文章。而且互联网又是一个最为自由和平等的平台,只要你将自己的PC机和互联网的端口连接,不论身份如何,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受任何羁绊地选择自己愿意读的文章。按“词人词牌首句”格式进行检索所链接到的相关宋词的文章,从一个角度反映出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选择。这类数据是以上五类数据中比较独特的一类,而且数量巨大,对于衡量某首词作经典性的意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考虑到互联网数据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互联网影响人类生活还为时很短,而且所链接的文章一方面有与点评及20世纪研究文章重复出现的可能(当然即使是重复出现,但是输入互联网本身又是传播方面的再次选择,而且输入网络之后,是以另外一种传播方式影响人们的接受,所以对它们的重新计数仍具有传播接受方面的意义),另一方面鱼龙混杂,水平高低不齐,因而只把这类数据的权重定为10%。

唱和则是创作方面的效仿,一般限于文人圈子内,它延伸了原唱词作的生命力,但影响的广度相对较小。而且20世纪以来,随着古典诗词创作退出文坛的中心,唱和这种古代文人所习用的创作方式的生命力日渐减弱,故将其权重仅定为5%。

词选在五类数据中所占的权重最大,而不同时代的词选,影响力又不一样。为了较客观反映不同时代词选影响力的差异,也必须给不同时代的词选以不同的权重。我们姑且按照29%、26%、25%、20%的比例,分别对宋代词选、元明词选、清代词选和现当代词选的入选率进行权衡。之所以如此选择,主要考虑到在经典化效应中,传播接受是一个既具历史性又具当下性的过程。

影响一个时代某类文学样式的经典化因素,既来自于历史文化传统,又受制于各个时代当下的文化气候和条件。选本在经典化过程中的效应亦然。一方面,前代的选本在其所处的时代起着传播作家作品的作用,同时在后代又继续发挥着它的历史影响力。从历时的角度看,选本存在时间越长,影响力应越大。另一方面,对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而言,当代选本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一般读者通常都是从他们最容易得到的当代选本中接受某类文学作品。古老的选本往往被藏于图书馆或为少数藏书家所得,重印出来也往往只限于学术精英圈中为少数人所接受。而为后代广大读者接受才是经典化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确定各代选本影响的权重时,既不能不考虑选本历时越长影响越大这一历史事实,但又不能厚古薄今,过于强调前代选本的影响而忽视当代选本的当下效应。既不能将各代选本所占比重一视同仁,但也不能把比重差距拉得过大。我们假定各代选本各自的当下效应指数是20%,而剩余的20%则分别按9%、6%、5%算作宋代、元明、清代三代选本的历时效应指数。

为了简明起见,我们将宋金两朝和元明两朝分别划归为一个时期。因为从历史跨度来看,金和南宋并峙而立。南宋人的词选也收录了金代词人蔡松年、吴激等人的作品,而金朝没有通代词选传世,故不独立作为一代来考察。元代也没有独立的选南北两宋词人之作的词选传世,倒是两次传刻有宋词选本《草堂诗余》,即至正三年癸未(1343)庐陵泰宇书堂刊本和至正十一年(1351)辛卯双璧陈氏刊本。这两个版本和明代所传刻的《草堂诗余》版本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元代也不独立对待,而跟明代划归同一时期。

四 统计方法

1、抽样数据和有效数据的确定

宋词传世的作品数量巨大,而能成为经典的仅仅只是少部分被广泛传播接受的作品。鉴于此,我们不拟对所有宋词的入选、唱和及评点等各类数据进行全面统计,而只对其中一部分流播久远的作品进行考察。因为词选是词作经典化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传播方式,而且数据巨大,所以我们从词选数据得出本文需要的抽样数据。

我们首先对107种词选入选的全部词作进行校核(因版本不同,词选首句有异文的,一律以《全宋词》为标准。首句模糊残缺者忽略不计),然后统计这些词选的全部数据(共50000多条),再对每首作品的总入选次数进行计数排名,将前500首词作为抽样数据。

在500首范围内,先对每首词的不同时代的入选率、唱和率、点评率、研究率、链接率进行考察,再将它们分别乘以一定的权重,然后相加,得出每首词的综合排名指数。然后选取排名居前的300首词作,作为宋词经典名篇排名的有效数据。

2、计算方法

各代选本入选指标:取各首词在不同时代的入选率,即将单篇入选次数除以前五百首的总入选数,再乘以各自的时段权重29%、26%、25%、20%,最后乘以词选在五项指标中的权重50%,就得出该词在词选中的经典性指数。

唱和指标:取单篇词作的唱和率,即某词被唱和的次数除以前五百名被唱和的总数,乘以5%的权重。

点评指标:计算单首词作的点评率,即某词被点评数除以前五百名点评总数,乘以20%的权重。

20世纪研究指标:单篇词作被研究次数除以前五百名总研究次数,乘以15%的权重。

互联网链接指标:某词被百度、谷歌所链接的文章数分别除以前五百名被百度、谷歌所链接的总数,两项之和再乘以50%,然后再乘以10%的权重。

由于分子和分母的数值相差过大,故五项指标的计算结果均分别乘以1000,以方便察看。最后将五项指标的结果相加,所得之和就是该词所具有的经典性综合排名指数。

五 统计结果

据以上统计原则和方法,我们得以列出三百首词作为宋词经典名篇。限于篇幅,本表只列出前一百名的数据。

六 数据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千年以来流传的宋词经典名篇。以下拟结合有关数据对宋词经典名篇的主题状况、时代分布和词调体式作点分析,以揭示宋词经典的基本格局。

经典的生成具有动态性,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经典,表2的数据即显现出这种特征。经典又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影响力在不断变动的历史过程中,会呈现出一种综合平衡性。本文主要以词人词作的综合影响力及其平衡性为参照,考察宋词经典的格局分布。至于其历史动态变化,将另文予以讨论。

1.十大名篇

宋词十大名篇,按得分多少排名依次是: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④、李清照《声声慢》、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从作者归属看,十大名篇分属7位词人⑤,苏轼、辛弃疾、姜夔各2首,岳飞、李清照、柳永、陆游各1首。其中6首属于专门以词名世的大家柳永、李清照、辛弃疾和姜夔。除岳飞的存词量很少以外,其余词人的存词量都在40首以上。

从时代归属看,北宋承平时期1首,变革时期2首,南渡时期2首,南宋中兴时期5首。从体裁分布看,除《钗头凤》之外,9首均为长调。从题材选择看,家国感慨的4首,婚恋爱情的3首,人生感叹的2首,个体遭际的1首。从十大名篇的综合排名指数看,十大名篇的经典效应并不完全相同,表现出层级递减的特点(兹以指数相差2以上的,分属不同的层级)。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经典地位不可动摇,它以高出第二名10余分、高出第十名20分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五项指标中,词选、唱和、20世纪研究三项排名均为第一,各代入选次数皆在前五之列,各代唱和的名次均列第一。岳飞的《满江红》则主要因为在20世纪备受关注而地位飙升。处于第三个层级的是李清照《声声慢》、苏轼《水调歌头》、柳永《雨霖铃》、辛弃疾《永遇乐》。处于第四个层级的是姜夔的《扬州慢》和《暗香》、陆游《钗头凤》、辛弃疾《摸鱼儿》。

二万余首传世宋词中,以上十首作品能脱颖而出,词作本身的艺术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还受诸多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诸如主流意识的倡扬、特定时代心理的认可、名流大家的赞赏等。我们将另作专文探讨它们的经典化之路。

2.宋词百首经典的题材分布

宋词百首名篇的题材,数量最多的是表现两性之间的离愁别恨、爱恋相思的作品,占40首;其次是家国感慨的,有21首;表现个体人生遭遇,诸如羁旅宦游之苦、贬谪客居之悲、功业难成和岁月蹉跎之叹的有16首;关于人生普遍性问题思考的10首;表达个体志向的6首;闲情6首;都市风情1首。

宋词经典的题材分布,带有鲜明的词体文学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是婚恋爱情题材占到四成,这正契合了词体以艳情为主要表现内容、远离传统道德束缚的特点。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同时也彰显着词体文学的主要功能——资性情之娱。百首名篇中,除40首情爱题材宣泄的是人性中最重要的情感——两性之爱以外,有16首表现个体人生失意的苦闷和生存的忧患,而6首闲情词,基本上都是不关乎国计民生的个体人生体验,如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也是“聊佐清欢”的产物。

当然,宋词经典的题材分布,也彰显着诗学传统的影响和渗透。百首名篇中,有21首词作或写黍离之悲、亡国之痛,如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等;或述整顿河山之志、经济天下之怀,如岳飞《满江红》、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或抒报国无门、英雄失路的悲慨,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等等。这既是词体文学自身内部革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将儒家匡济天下的责任感介入词体创作、接受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100首经典名篇中,咏物词占了16首。它们或借物写儿女柔情,如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或借物写高洁之志,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或借物写家国之感,如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托物抒情言志手法的继承和发展。以这种手法表达情感志向,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深度契合传统审美理想。

百首名篇的题材分布,亦可见两宋词史转变之迹。“文变染乎世情”。北宋虽有外患,但社会富足,享乐之风盛行,故多展现个体生存的悲欢,主体词风表现为柔婉。靖康之乱后,词风突变,多激昂悲歌。尔后,宋室王朝偏安一隅,国家民族始终屈辱于金人之下,后又被蒙古族所亡,故始终不乏情系故国之感、恢复山河之志。纵观北宋词的名篇,彰显的是人的个性,儿女情长,风云气少,多关注个体的生存;南渡之后的名作,大多表现出或隐或显的家国意识,英雄志士多慷慨悲壮之音,文人雅士则多幽怨骚雅之调,21首家国题材词中,南宋词即占有17首,如辛弃疾、张炎的名篇基本上都关乎国家民生,这明显地反映出时代气候的影响。再譬如,思考普遍性生命意义的10首词作,8首为北宋名词,可见北宋词人注重人作为一个自然生命所应追求的价值。40首婚恋爱情题材词,北宋27首,南宋13首⑥,也可印证北宋词更偏于儿女情长。而21首家国之感的词作中,仅有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周邦彦《西河》(佳丽地)4首关乎历史和国家的思考,此又可见北宋词英雄气少。总之,彰显着丰富的时代文化意蕴、代表着时代精神,是成为传世经典的因素之一。

3.宋词经典的时段分布

关于宋词的分期,历来有多种说法。王兆鹏在《唐宋词史论》中提出的代群分期法,以词人群为主体,辩证地处理了时段划分中历时和共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清晰度。因此,本文依之将宋词分为六个时期:以台阁词人群为主体的宋初承平期;以元祐词人群为主体的北宋变革期;以南渡词人群为主体的战乱时期;以南宋中兴词人群为主体的中兴期,以南宋江湖词人群为主体的苟安期和以遗民词人群为主体的亡国期。宋词经典名篇的时段分布,见上表。

可见,宋词经典的时段分布有二大特点,一是双峰并峙,二是波浪式演进,总体上呈现由高到低的发展趋势。这与整个宋词发展的基本态势是相吻合的⑧。

北宋以苏轼、周邦彦为代表的元祐词人群和南宋以辛弃疾、姜夔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所在的词史变革期和中兴期,是产生经典名篇最多的两个时段,形成交相辉映的两大高峰。近代诗人陈衍曾提出“三元”之说⑨,将唐代的开元、元和和北宋的元祐视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三个鼎盛时期。宋元祐时期不仅是诗史的高峰时段,从宋词经典的分布看,也是词史的高峰时段。此时在十大经典名篇中占有2首,前百名中有37首,前三百名中占128首,综合指数为1。北宋元祐时期确实是有宋一代词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南宋的中兴时期,经典作品的总指数虽较元祐时期稍低,为0.97,但在十大经典名篇中,独占5首,占据十大名篇的一半。其所占十大经典之数量、比例远胜于其它时期。

百首名篇中,北宋承平期和南渡时期所产生的经典作品持平,前四个时期分别产生的名篇数量为:14首—37首—14首—29首。综合十大名篇和前三百名篇中各个时段所占的名作比例,前四期的经典综合指数分别为0.39—1—0.49—0.97。由此可见,承平期和南渡期分别为变革期和中兴期的创作繁荣作了准备。两宋三百多年间名篇的时代分布明显地呈现出“低—高—低—高—低”的波浪型发展态势。南宋末的最后两期是宋词经典作品稀缺的时代,各自的经典指数只有0.06和0.08,在十大经典名篇中无一入选。宋词经典名篇的时段分布在呈现出波浪式演进的同时,总体上呈现出由高向低的发展趋势。

宋词经典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传播接受的主体、环境、方式、目的等都复杂多变。在受众和作品的交互作用中,我们无法还原宋词千年流传过程中的传播接受环境,无法完全揭示传播主体的目的动机和接受主体的视界。即便是物质形态的各种传播文本,也在时间的车轮下或存或毁,而不能窥其全貌。因此,无论如何,我们只能展示宋词传世的可能状态,而无法呈现它的必然状态。本文以此种方式确认宋词经典,也只是可能而非必然,目的是想为文学经典的研究摸索一条可行的途径。

注释:

① 参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② 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4页。

③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导言》也指出:“从势力影响上来讲,总集的势力又远在诗文评专书之上。”(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5页)

④ 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的作者是否为岳飞,虽然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此词实际上已和岳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词藉岳飞而出名,岳飞的际遇藉此词而更感动人心,故我们仍将此词系于岳飞名下。顺便说明:百首名篇中名列第27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作者有争议,《全宋词》没有收录,认为是五代冯延巳所作。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也认为是冯作。但历代词选多题作欧阳修词,故此处仍依之作欧词。

⑤ 百首名篇,分别由32位词人所作。其中周邦彦15首,辛弃疾12首,李清照、苏轼各10首,姜夔7首,欧阳修、秦观各5首,张炎、史达祖、柳永各3首,陈亮、张孝祥、吴文英、晏几道、张先、范仲淹、陆游各2首。

⑥ 南渡时段的李清照前期的两首《醉花阴》和《一剪梅》划归北宋。

⑦ 表中数字表示词作篇数,百分比则是该时段中名篇在前十、一百、三百名篇内所占的比例。综合指数则由该词在不同时段的百分比相加而成,表示该时段所具有的经典作品占有率。

⑧ 参王兆鹏《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王兆鹏《宋词作品量的统计分析》,《光明日报》2001年11月28日B2版。

⑨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标签:;  ;  ;  ;  ;  ;  ;  ;  ;  ;  ;  

宋词古典文学的定量研究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