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樊冰,樊茹娟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朐山医院 山东 262600

【摘 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诊治的11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化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化护理的基础上实行优质化护理服务,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及护理效果远高于实施常规化护理的对照组,优质护理具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对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51-02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随之不断完善,护理模式不断变革,人们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患者要求在医院享受到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在医院内得到广泛应用,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以往的工作态度。医院心血管内科相对于其他科室而言,患者病情相对较重,因此,实施优质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探究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11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63例,女47例,年龄23一76岁。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优质护理方法

1.2.1药物护理

与传统护理模式相同,监督患者按时打针、服药、检查等。

1.2.2饮食护理

饮食给予低热量、低胆固醇食物,少食多餐,防止便秘。

1.2.3生活护理

把传统的被动护理上升为主动护理,主动对患者嘘寒问暖,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方便。对于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主动进行关怀、体贴、疏导。同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避免产生心理依赖。

1.2.4心理护理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向患者讲述心理问题对疾病产生的不良影响,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患者家属沟通,鼓励家属多陪伴,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掌握患者病情,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以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1.2.5关注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反馈

“患者满意”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所在[3]。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完善护理服务持续改进计划。

1.3评价标准

对110例患者出院前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等级分为三个: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85分以上为满意,70分以上为较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

在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高于实施常规化护理的对照组,见表1 。

2.2患者家属的陪护率

在实施优质护理后,心血管内科患者陪护率由原来的94. 6%下降至25. 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作为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病症,心血管疾病在近些年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心理因素也随之发生变化,该项疾病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心血管内科患者相对于其他疾病患者来说,病情较重,在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还要辅之优质的护理,通过对本院收治的110例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病情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且患者满意度及心理认可也具有明显优势。

3.1运用优质护理的优势

传统的护理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 ,已经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而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更加得到人们的认可。优质护理的工作模式是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 ,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优质护理可以让真诚关怀更加行动化 ,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呵护、行为上的指导。想患者之所想 ,做患者之所需。用真挚的微笑、关怀的眼神、温柔的动作使患者感受医院对其真诚的服务。

3.2丰富专业知识,提供专业化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要注重对安全标识的应用,建立不同类别的标识体系,在治疗室内、病房内以及高危药品的储藏区域设置标识。建立并规范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上报体系,合理规避护理风险,保障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落实安全责任目标,制定护理管理制度,严格做好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加强护理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努力实现安全护理目标。重视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心血管内科要加强与急诊科之间开展的相关护理培训,使护理人员更加熟悉抢救流程,实施标准化、合理化的护理。强化急性心梗绿色通道的建设,从急诊室治疗到病房护理,实施急诊手术全程化护理服务。结合心血管内科专科的病情特点,医院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健康手册,深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安全性了解疾病的预防事项,防患于未然。

3.3提高护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我院在心血管内科实施优质化护理服务,这不仅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及服务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还获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也为其他科室实施优质化临床护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护理人员不断增强其学习主动性。

总之,运用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从刚入院时的恐惧、焦虑心理转变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仅可以促进心血管疾病的恢复,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节省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实现心血管内科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毛祚燕.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5,09:120-121.

[2]赵连玲,王艳红.分析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7:251-252.

[3]谭洁梅.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5,16:157-158+161.

[4]郭忠芹.探讨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9:6071+6074.

[5]陈占玲.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3:184+188.

论文作者:樊冰,樊茹娟

论文发表刊物:《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樊冰,樊茹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