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与母语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与母语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与母语教学改革初探

赵丽娜

(长春大学文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摘 要 文章针对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欠缺的问题,分析了高校母语课程体系的现状,提出从引进测试机制、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

关键词 职业汉语能力 母语课程 ZHC 教学改革

职业汉语能力是指职场中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包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等。职业汉语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必备素质,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就业人群,提升自身的职业汉语能力,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分析当前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现状及母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改革对策。

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 … …………………………… 王文婷,陈鸿旭,韩瑞,等 93

1 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汉语的使用中,语音不准确,词汇不恰当,语法不过关,标点不规范,写作不达标的现象非常突出,表达能力、书写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均不尽如人意,在职业活动中饱受诟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母语教育在高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电脑、手机的普及,间接导致了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网络语言的泛滥,网络新词的大量涌现,对汉语规范产生了影响;对英语的过分重视和强化,弱化了母语的地位和作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使经典阅读数量急剧缩减……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下降。

2009 年,中国人民大学贺阳等学者对北京4 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汉语应用能力测试。结果不及格人数约30. 0%,70分以下的约68. 0%,约66. 2% 的学生出现了书写格式错误,行文语气不恰当的比例高达86. 5%,100%的学生存在语法问题。

2014 年,湖北大学杨建波等学者对该校2012 级学生进行了汉字书写能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对于“煲仔饭”、“奇葩”、“尴尬”、“雾霾”、“嚣张”、“忐忑”等常见的简单汉语词汇,大学生的平均听写正确率不到70%;对于“龋齿”、“分道扬镳”、“潸然泪下”、“擀面杖”、“傀儡”等日常生活中常用,但很少书写的中等难度汉语词汇,大学生的平均听写正确率不到30%;对于“尥蹶子”、“沆瀣一气”、“饕餮盛宴”等笔画繁多,相对生僻的高难度汉语词汇,大学生的听写成绩更糟。

通过测试表明,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着实令人担忧,提升汉语应用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2 高校母语课程体系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历史已近百年,但是课程的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没有达成共识。2004 年,教育部曾委托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展开了为期三年的调查研究,针对 “课程目标” 一项,全国有71.88%的高校定位为培养综合文化素质,44.79%定位为培养文学鉴赏能力,29.17%定位为培养古典文学阅读能力,17.71%定位为培养写作能力。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母语课程主要有 “大学语文”、“普通话”和“应用写作”(“沟通写作”)三类,部分师范类院校还开设了“教师口语”课程。

1.2.1 医务工作者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 该问卷由李桂华等[6]编制,包含5个维度24个条目:身心健康状况(6个条目);价值/能力体现(6个条目);社会支持(5个条目);工作环境(4个条目);经济收入(3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为完全不符合,2分为基本不符合,3分为不确定,4分为基本符合,5分为完全符合。总分120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幸福感越强。

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可包括三大系列课程:母语能力类,以大学语文、沟通写作为代表。文学素养类以文学鉴赏、影视鉴赏、美学概论、文学经典名著选读为代表。文化素质类,以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文化经典导读、书画鉴赏为代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诞生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提高大学生的职场就业能力成为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应用写作”课程(个别院校称为“沟通写作”),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设。但到目前为止,这门课程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总结原因如下:从教材编写看,应用写作教材在数量上可以说汗牛充栋,但从体例到形式都趋近雷同,案例选取明显滞后于时代,不够新颖,缺乏现实意义;在教学模式上,普遍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概念加特点,格式加例文”的讲授形式,缺乏新意,并且重理论、轻实践,难以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最后呈现的教学效果欠佳。

从全国高校整体上看,当下的母语课程体系定位不够准确,目标不够清晰,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教学方法也有待改进。

3 提升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对策

为改变当前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现状,笔者展开了研究,认为职业汉语能力培养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作用如下:

系统全面的汉语言知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字知识是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学习一切专业知识的前提,是较为关键的课程。

有效沟通为目的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计划、总结、自荐信、竞聘辞、报告和请示等内容的应用文写作知识。着重解决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沟通技巧达到最佳交流效果,如何构思并恰当地进行书面及口头语言表达。

扎实文化为基础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生既是汉语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娴熟地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基于这三个方面,要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可从引进测试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运价公开会让货主很清晰地掌握整个运输过程的费用,为货主省去咨询运价这一环节.深圳港应当将水上“巴士”运价信息公开,并使其运价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良好稳定性.

3.1 引进测试系统,了解汉语水平

因各地母语教育水平的差异,刚入学的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也参差不齐。为使教学有的放矢,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高校应引进科学的语言文字测试系统,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目前在我国,针对语言文字设立的国家级测试有“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和“汉语能力测试”两种,后者尚未全面推广。ZHC 是我国21 世纪截至目前为止唯一具有权威性的、能有效地检测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国家级测试,主要考察应试者汉语交际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经十余年检验,充分证明,这一测试系统能够准确检测应试者的汉语应用水平。

《小镇上的将军》发表的次年,李耕老师有一天忽然出现在我所在县文化站小院,他是代表《星火》月刊专程从省城来的。我怔怔地看着这位仿佛从天而降的大名鼎鼎的诗人,手足无措。他没有说太多的话,只说来看看我的状况,有没有需要帮助,之类。

3.2 构建课程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这些课程或蕴含哲学智慧、或传承文化经典、或凸显美学真谛,或体现人文关怀,既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又涵盖了沟通表达能力、实用写作能力及阅读欣赏能力的训练,逐渐形成了层次鲜明、内外交汇、结构合理、专业融合的母语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若按照“必修加选修”的原则开设,有利于培养职业能力,拓宽人文视野,夯实知识底蕴,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普通话”课程开设历史也近30 年。1994 年,随着普通话测试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普通话课程。普通话训练作为一种基础的语言规范化训练,对标准音的学习主要是在小学阶段完成的,大学阶段,主要是针对方言口音进行补偿性纠正。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将职业需求作为导向,以适应未来的就业和专业发展为目标,以精准的汉语知识为保障,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汉语能力为宗旨,本着夯实基础,扩大视野的原则,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卫星课程为辅,全新优化的母语课程体系。

汤显祖的五部戏曲作品都由他以前的小说脱胎而来,推衍改编而成。《紫箫记》《紫钗记》本于唐人蒋防的《霍小玉传》;《牡丹亭》根据明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并与唐人温庭筠的《华州参军》等小说有着渊源关系;《南柯记》《邯郸记》则分别本于唐人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和沈既济的《枕中记》。

C2={{1,2,4},{1,2,5},{1,2,6},{1,3,4},{1,3,5},{1,3,6},{2,3,4},{2,3,5},{2,3,6}};

3.3 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自主学习

将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构建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课前,由教师录制MOOC 视频,制作PPT课件,汇总视频、文字资料,撰写导学材料发布到课程平台;课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引导项目研讨、适时辅导答疑,学生参与集体讨论、落实个人任务、分组汇报展示。通过面对面教学,师生之间充分交流、互动,教学相长;课后,教师通过数据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适时进行督促和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中,完成个人知识体系构建。

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助协作,培养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过汇报展示,提高了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获得了学习成就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3.4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思维和写作训练,避免教学目标过度多元化。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属于语言教学。教师应转变观念,避免将母语课程等同为文学史课程或文化类课程,而应本着语言类课程的宗旨,以提升汉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

图4(b)中,0.5,1.0,1.5 MPa条件下的质量磨损率分别为0.020,0.030,0.092 mg/转.随着载荷的增加,硬质颗粒的犁削作用增强,磨损加剧;同时,摩擦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内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磨屑膜在内应力的作用下开裂并产生磨屑,随着载荷的增加,磨屑膜更容易开裂,导致磨损率更大.

(2)以语言学习规律为依据,侧重认知和语感培养,避免教学形式过于机械化。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即认为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不必过分强调字词、语法。在语言学习中,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文化是语感教学的主要方法。课堂应提倡诵读教学,课下可举办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习得语言、提升审美、感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汉语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3)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关注需求和兴趣引导,避免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化。20 世纪以来,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就是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好兴趣引领和教学辅助,将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学有所得,这样才能保证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纯梅.广西高职院校面向东盟地区的职业汉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13.

[2] 山述兰;樊洁,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与母语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5(06).

[3] 杨建波.大学语文教学论[M].长江出版社.湖大书局,2015:95-96.

[4] 李斌.调查显示大学语文教育仍在低谷[N].中国青年报,2010-12-21.

[5] 王步高.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 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A].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On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hinese Ability and the Reform of Native Language Teaching

ZHAO Lin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professional Chinese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of mother ton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from four aspects: the introduction of testing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hines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Chinese ability; mother tongue curriculum; ZHC;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400/j.cnki.kjdkx.2019.11.053

本文系长春大学春蕾基金培育项目《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母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9JBC06W20)之阶段研究成果

标签:;  ;  ;  ;  ;  

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与母语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