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不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兼论罗斯福新政的深层内涵_有效需求论文

“有效需求不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兼论罗斯福“新政”的深层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斯福论文,政治经济学论文,新政论文,内涵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很多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拟从分配环节入手,对国内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不均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真正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以期寻找从深层上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一、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讲,经济生活的链条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有机组成。四个环节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使经济链条断裂,使正常的经济运行出现困难。现在我国宏观经济所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现象,虽然直接表现在最终消费环节上,但若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产生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居民不合理的收入结构。据测算,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80%左右,占国内总需求的50%左右。(注: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格局》,《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第7页。)因此,居民的收入结构及消费弹性对国内总需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究竟如何呢?根据有关资料,1995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45,其中农村为0.429,城镇为0.286。到1996年6月末,城镇居民金融资产按五等分组,最高20%家户的户均金融资产为最低20%家户的户均金融资产的12倍。具体数据见下表:

②该资料转引自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第21号,1996年11月8日

这则资料没有包括租金问题,若要把各种租金及其分布的因素考虑进去,则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差距会更大。

现在的情况是,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已趋饱和。房子、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都已消费完毕,短期内又难以出现新的消费热点。因此,这一阶层的消费收入弹性非常低。而与之相对的低收入群体,虽有很强的消费欲望,但由于收入约束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购房、失业、养老、子女就学等),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同样很低。不难看出,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根源在于居民不合理的收入结构,而不合理的收入结构是由分配因素决定的,真正的病因出现在分配环节上!因此,只有通过税收等措施改变分配规则,才有可能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收入结构,才会最终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使经济运行纳入正常的轨道。

许多专家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常常提到要借鉴罗斯福“新政”的作法,而且进一步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政策理解为公共财政扩张措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在危机时期,罗斯福的确采取了部分财政扩张政策,来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但他同时也采取了劫富济贫式的税收政策,这种政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转移支付,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这种转移支付部分来自对高收入阶层的个人以及公司的课税,然后把它主要转让给低收入者。其中,花费款项最多的是社会保障制度,起初只是向退休者和灾难幸存者提供救济,后来又扩大到残疾人。两个主要的转移支付项目是,失业保险和由联邦政府支持的向贫穷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以及抚养孩子的家庭发放的福利补助金。(注:参见[美]赫伯特·斯坦著,《总统经济学——从罗斯福到里根以及未来总统经济政策的制定》,第二章,中国计划出版社,1989年。)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中,减少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前面的讨论还未涉及城乡差距问题。据赵人伟、李实等人的研究,自1978-1995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率平均在2.5倍左右,且呈不断加大的趋势,最高的年份是1994年,达2.93倍之多。城乡收入差距使广大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远未发挥出来。所以说,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这里有城镇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有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只有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难题。

二、如何看待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是罗斯福“新政”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通过设立新项目,来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即使该就业岗位从全社会角度来讲未必十分需要。更何况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治愈大萧条方面是不是起了主要作用,至今还是个疑问。因为,除了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外,“新政”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保护金融业,抑制农业,刺激工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到劫富济贫式的税收,等等。在社会经济处于大萧条的非常时期,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为美国经济从困境中走出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使美国经济开始了复苏过程(注:参见[美]赫伯特·斯坦著,《总统经济学——从罗斯福到里根以及未来总统经济政策的制定》,第二章,中国计划出版社,1989年。)。对“新政”进行历史性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直接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其实质性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存在所谓的乘数效应,其持续力仍令人怀疑。笔者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是以非常巧妙的方式(阻力最小)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通过财富再分配,提高了居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水平,从而达到了真正扩大内需的目的,修复了濒于断裂的经济链条。仔细分析罗斯福“新政”就可以看出,当时为了刺激工业,资方对工会作出了重大让步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工业的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加,工人收入开始上升,实际购买力逐渐增强,最终使经济从衰退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刺激工业复苏的法律修正,其实质都是为了解决财富再分配的问题。如果说强制性的税收还具有静态的直接的再分配性质的话,那么,财政扩张及其他一些政策措施则起了动态的隐蔽的财富再分配作用。只有改变了财富分配规则,修改收入流动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复苏,增加就业。

三、国际经济环境与我国的出口战略

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环境日益恶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测算,由于东亚危机使我国出口下降,影响工业增长约两个百分点,GDP增长约一个百分点。(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第13页。)分析研究当今国际经济环境,确定适当出口战略,已迫在眉睫。东亚金融危机只是个表象,出现危机的真正的症解在于国际上过大的南北差距,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运行出现了障碍。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今天,这一现象会波及到每个国家。美国目前的处境与东南亚危机国家愈来愈相似:经常项目下存在巨大逆差,资本项目下却有巨大顺差,美元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背离程度严重。1997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0亿美元,为9年来最高,预计1998年可能突破2000亿美元。(注:王建,《美国目前处境与东南亚危机国家愈来愈相似》,《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10月23日。)美国经济虽强,但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可能预示着危机的临近。特别是欧元的问世,有可能对美元形成巨大的威胁。再加上俄国的金融危机波及东欧,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萧条。人们在开始重新洗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但还未出牌,虽然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已显露出一些征象。这说明世界性的过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全球性的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西方七国集团已经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研究对策。他们提出了旨在支持金融系统和结束混乱状态的一揽子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第一,七国集团每个国家都将根据起码的标准和最好的惯例制定关于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行为准则,创造或维持各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带动下强劲增长和金融稳定的条件,对全球性风险变动保持警惕,加强对付危机的各种安排;第二,七国集团将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额外增加900亿美元的贷款,以制止危机的蔓延;世界银行也将提供新的紧急贷款,以援助在特殊条件下容易受到损害的集团和改革金融部门;第三,七国集团同意在促进稳定的宏观政策支持下保持新兴市场可持续的汇率制度;第四,七国集团同意支持建立一种对金融部门进行较好监督的程序。(注:路透社,《七国集团金融改革计划要点》,《参考消息》,1998年11月1日。)这说明全球范围内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已经开始。

根据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世界性经济格局剧烈变动的环境下,我国不必投入过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扩大出口,而应顺其自然,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出口策略。相应地,把主要精力重点放在缩小国内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增长等措施上。国际经济环境好转时再逐步转移重点,扩大出口。这样,既可以减少全球性经济大调整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又可以把握有利时机,在调整结束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通过加细分工扩大内需

现在人们普遍把注意力放在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上面,而很少注意到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回顾历史,30年代世界性的大萧条就是在发达国家分工水平很高时,银行业突然失灵造成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具有类似的特点。而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内容就是通过一系列有关证券和银行的法案来保护金融业,恢复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这就提醒我们,在目前形势下,整顿金融业,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至关重要;第二,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的看法,需求和供给只是专业化分工的两个侧面,因此,要分析需求和供给问题,首先要研究人们选择的专业化程度。后来,美国伟大的经济学家阿林·杨格继承了这一思想,指出以分工专业化问题为核心来分析需求和供给才是进行经济学分析的正确途径。(注:参见杨小凯著,《经济学原理》,第2章、第24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上述经济思想,为我们扩大内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第一,对于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行业或部门,例如银行业及证券业,由于它们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循环链条中处于关键位置,中央政府应对它们加强集中管理,实施更加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措施,以保证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对于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的行业或部门,为了扩大内需,政府应尽量放宽进入限制,推动和扶持分工细化的过程。因为细化分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增加内需的过程,高分工水平意味着大市场容量和高总量需求。特别是对于第三产业的分工细化过程,政府更应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加以鼓励。这是由于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是进行服务,是一个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快速转移的产业。降低这一领域行业进入壁垒,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的增加,还可以扩大最终消费需求,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而有助于我国整个宏观经济早日从低谷中走出,进入复苏状态。

标签:;  ;  ;  ;  ;  ;  ;  

“有效需求不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兼论罗斯福新政的深层内涵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