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_哲学论文

文化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_哲学论文

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意识论文,时代论文,主题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在阐发“文化”与“哲学”的内在理论要求这一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哲学的理论建构,强调了其“问题意识”在当代的重要性及其源自文化二重性的依据。文章从哲学的层面,扣住新世纪人类文化所迫切关注的人的存在、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诸症结,研讨了当代文化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文化哲学的兴起,与20世纪以来人类的历史境遇直接相关。文化哲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合理性价值追求。

文化哲学在20世纪的勃兴,突破了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哲学思维的狭隘世界,面向多彩多姿的人的现实文化生活探求哲学丰富的价值内涵,使人类理性获得了一种多维视角。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主体把握世界的各种形式如理性认知、主体间交往、道德实践、审美体验等可以不存偏见地共存,它们共同展示了人类存在的价值意义,为哲学真正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开拓了一条可行的路径。现实哲学的发展不再是由某种抽象思辨的形式所标示的玄学体系,也不再以科学的名义凌驾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上,它本质上是在人类文化诸形式中展开昭示人生价值意义的对话,是融汇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时代感受和时代意识。

文化哲学的探求带来了哲学观念变革的契机,它是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重要表现形式,据此我们可以预测,文化哲学的这种努力方向将是未来哲学发展的一种世界性潮流。

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进步确定了价值目标。正是哲学对人的文化行为和活动方式的这种价值范导,才使人的行为真正拥有价值。而从另一面看,哲学通过将主体的创造性固定下来,整合规范到普遍文化形式之中,从而改善人的存在方式和能力,达于人的优化。文化哲学的这种追求表明:一种文化要想成为自觉的文化而非随意的文化,就必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反思;而一种哲学要想具有现实的力量而非虚幻的寄托,就必须进行文化的参与。而“文化”与“哲学”的这种共同要求,正是文化哲学所应努力的方向,面对21世纪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该体现人类文化创造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文化哲学的理论建构不应是悬浮于社会实践之上的抽象理性动作,它应以关注现实人类生存和发展为自己的第一要义。

文化哲学的上述追求表明,作为人类文化整合时代的一种哲学表现形式,文化哲学必须自觉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何谓文化反思中的问题意识?简单说来,就是文化主体面对大众文化生活现实,不但要看到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更要看到其相对于新的历史时代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性,看到其发展中的问题,进而立足时代的高度,通过对文化不合理性的批判,达成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理想的确立。

培养自觉的问题意识是催发文化发展之树常青的动力。说到底,文化哲学对时代的关注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冷峻反思,提出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价值意义的问题。文化反思的问题意识根源于文化的二重性本质。人所以要反思文化,所以要面对文化现实提出问题,皆因为文化在其发展中,除了对人的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着对人的否定性因素。而文化的二重性说到底又是根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具体说来,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来确证自身的,文化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通过文化,人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然而某种文化模式、文化规范一经形成,人类本质的各种丰富性潜能就有可能被规定于一种既定的文化形式中,从而形成了对人的丰富本质的否定,在更深的意义层次上说,这也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剥夺。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的本性。人类主体性的本性不在于追求完满的绝对同一,而在于为自身创造一种未来性,创造新的可能领域,在于永远把自身投入自己为自己设立的挑战中,永远自己为自己创造需要被征服的新世界。因此,人类面对文化的否定性质,必然要诉诸一种主体性的抗争,而这种抗争首先应以对文化二重性的充分、全面的认识为前提。认识到了现实文化发展的这种双重本性,我们就能在实践中对于文化现实自觉投射一种反思与批判意识,在人类的成就与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以使人类的文化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

增强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对于未来人类文化发展说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世纪之交、千年之交,预示着文化观念的大整合,人类将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挑战。在这种历史机遇面前,更需要我们保持冷峻的文化反思,强化文化主体的问题意识,从而以健全的人类自我意识来参与这种伟大的文化变革。从文化哲学的理想价值高度去分析把握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主题,通过这种把握,一方面达到对现实文化实践的自由与自觉,另一方面达到文化哲学本身内涵的完善与充实。从这种价值追求出发,我们认为下列四个问题构成了从文化哲学角度审视当代文化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选择

社会是主体存在的基本形式,主体的一切文化实践都要依据一定的社会形式展开。20世纪人类文化的巨大变化从本质上改变了当代社会的面貌,社会发展问题作为文化反思的重要主题,被首当其冲地提了出来。合理地理解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内容,从而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文化选择,这对于世界尤其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课题。

依进化论的发展观来看,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种发展观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一是强调科学理性对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20世纪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对经典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提出怀疑,这集中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来自发达国家工业化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与社会的冲突,对传统文化的侵蚀等,使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的迷信产生怀疑;其次,就发展中国家说来,步入现代化需要每个民族自身的创造性实践,这也需要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共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如何走出经典进化论的发展框架,对时代对社会发展有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这对任何一个民族、国家说来,都是需要予以认真思考的文化课题。随着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不能把社会发展仅仅视为经济指标的增长,必须赋予发展理论以人类20世纪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1〕。将社会经济发展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而给予全面考虑, 这是当代世界一些著名思想家所特别提倡的。如荷兰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让·廷伯根认为,每个国家在现时代要想获得有成效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在规划和设计未来方面利用自己的力量;第二,根据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要来确定发展的方向;第三,确立与环境的健康关系。〔2〕廷伯根的这一论点,明确地突破了狭隘经济学的发展视野, 从发展的自主性、个体需要的培养和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诸方面确定了发展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国著名学者弗朗索瓦·佩鲁则更为明确地强调了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认为任何社会发展目标和模式都是和文化因素紧密关联的,“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3〕, 发展的文化因素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驾驭发展过程的始终。

从文化哲学的视野思考社会发展问题,需突出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增强社会进步的整体意识与开放意识。真正的社会发展应该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当代,每个民族的发展客观上都处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之中,这需要不同文化形态间的相互融合与认同,树立协调发展意识。同时,每个民族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必须树立开放的心态,迎接八面来风,优化自身的文化机体,重铸民族的现代文化。第二,自觉将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指标。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增强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的最根本内容,面对未来,社会在其文化建设中应从全方位实施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面对21世纪,使每个人在知识和理性、情感与意志等诸方面得到正常的培育和健康的发展。第三,注重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价值选择。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说来,这一点尤其必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为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的组成部分,有赖于世界文明的背景参照,同时也有赖于我们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富有现代意义的弘扬,有赖于我们对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化实践精神和发展意识的能动消化吸收。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们必须加速价值观念的更新,努力创造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文化环境,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文化进步的有机统一。

总之,社会发展问题作为现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突出主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内容,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传统社会的现代转换注入了活力,也为社会新文化的创造奠定了基础,自觉地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无疑是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应有视野。

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关涉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课题。20世纪人类的文化实践,加剧了人与自然冲突矛盾,能否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将影响到未来人类的生存与文化发展。

就最基本层面说来,人是由于生存依赖而与自然发生关系的。随着人的实践意识的能动展开,人与自然逐渐形成了各种丰富的文化关系。20世纪人类自然意识的形成,是以检讨反思工具理性背景下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意识为前提的,近代人对自然的功利性态度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受伤的自然对人的报复也越来越明显。面对这种文化现实,人类开始感到必须重新找回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要从狭隘的功利视野中超越出来,视自然为人类的朋友和存在家园。

重建现代人的自然意识,这应该成为面向未来我们每个实践主体的共识。就文化哲学的视野来看,现代人的这种自然意识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第一,人类价值利益对自然整体的依存性。我们应自觉意识到,自然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舞台,同时更是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存在家园;自然也不是无限意义上的时空存在和纯粹的物的世界,而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人类的价值追求是依存于受限于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的,因此人类必须通过自觉的努力维持自然机体的平衡有序,使自身的生存活动有一个适宜的空间。第二,人类与其他类存在价值权利的平等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告别人类中心意识,要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大自然进化史上的绚丽篇章,但自然界的演化还要进行下去,人类的存在既非起点,也非终点,其他生物物种也在按照大自然的节律生存发展着,它们同人类一样也有权与它们的自然环境建立稳定的有机平衡。第三,人类价值创造活动的有条件和局限性。就有条件性说,人类的价值创造活动不仅不能突破自然环境的诸多限定,而且也不能侵害其他种类和人类内部其他群体与个体的价值利益,否则就会发生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就局限性说,由于时代的局限,人们认知把握自然的方式不同往往影响了对自然的价值取舍,这表现为自然在对人作出某些价值满足的同时,也作出另外一些方面的价值否定。第四,人类与个体价值利益的不一致性。简单把个人价值利益视作类的利益是不恰当的,一方面,人类不同时代的价值需要往往存在着不一致,因此一代人在实现发展自己价值需要的同时,还要尊重后一代人和几代人的价值追求权利;另一方面,特定时代人类的不同民族间也可能产生价值利益冲突,这要求人类要自觉地协调好部分与整体的利益关系。

总之,面对未来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人类应该实施一种对自然的全新理解。自然不仅是人类的环境,同时就是人类自己,在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视野下,我们将会发现并把握大自然展示给人的新的意义。

审美文化建设与审美人生

审美活动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艺术掌握方式。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世界乃是人从现实解放自身的一种直接的、感性的方式。与人的其他文化实践形式相比较,审美活动更完整、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文化实践的自由与创造本性,通过艺术审美观照人生,能使我们深入到底蕴去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去把握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唯如此,审美实践在当代人类的文化生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自觉地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走向,了解当代人类审美观念的变革,从而在哲学的高度上预示未来审美实践趋势,这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视野中不容忽视的主题之一。

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寻找新的审美形式来寄寓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着的新感觉,表达着对理想世界的真诚渴望,通过审美来沟通不同文化创造形式之间的阻塞,以达到对人类文化实践的通观把握。随着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嬗变,人们的审美视野和审美观念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第一,告别古典美学范式,面向艺术实践寻找美的生机。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对人类审美实践的思考是以哲学为核心的,活生生的人类审美实践被局限于“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几个古典范畴之中。20世纪现代艺术的实践率先冲破了古典美学的氛围,把视野转向了广阔的人类文化。从文化哲学角度说,美学向艺术经验的贴近,体现了其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努力。第二,告别一元的审美定势,寻求美学的多元化发展。美学的这种多元化追求与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价值的多元取向是相适应的,具体说来,人们要通过对西方审美文化的反思和东方审美文化的重新认识,通过拓展现代人的审美视野,通过鲜明的审美个性意识的融注而达到对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理解;第三,告别被动的审美接受,寻求积极主动的审美参与和创造。人们不再把审美创造视为少数艺术家的事而与己无关,而是以自己鲜明的创造性、想象力参与审美实践,审美文化呈现出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态势,审美的社会群体效应开始形成。很显然,审美个体对艺术审美实践的积极参与,客观上必然使审美文化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品性。

面对21世纪,人类审美精神面临着新的转型与重建,全球信息的一体化要求人们在把握这种转型和重建时,必须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而使美学以其特有的品格来展示我们时代文化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从这一角度展望人类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重点作出努力:第一,着力于人的现代审美意识的培养,不断获得新的审美发现,寻找新的审美感觉;第二,着力于现代审美人格的塑造,以现代意识为参照,提高和拓展审美主体对客体形式的自由观照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使个体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满足,确立理想的符合现代精神的审美人格,以使人类的艺术审美实践保持其应有的文化品格和自由活力,这是审美文化在人的现代化建设中所应努力追寻的目标。第三,着力于科学技术的审美规范。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人的审美精神在今后将更自觉地渗透到物质生活实践之中,用审美阻抗人性的异化,阻抗劳动结果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科学技术的审美规范是使技术文化永远葆有人文性的基本方式,在客观上将促成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进步的有机统一。

文化自觉与人的全面发展

就人类文化发展的目的指向说来,无论是社会进步、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总要落实到个体的自由自觉和全面发展上来。当代文化哲学的广阔视野,为关注和思考个体存在的价值问题提供了全方位视角,诸如个体需要,个性与自由,个人价值,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等。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进化与发展方式,个体的需要及相应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构成了其发展的最核心动力。时代越进步,个体的文化规定性也就越丰富,现代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对现代文化的接受、体认和创造构成了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

在现时代,每个人作为文化创造主体,要真正拥有现代意识,必须努力强化自己的主体自我意识,以增强文化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注重对个性自由价值的追求,以使每个人的精神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开掘;必须积极参与现代文化的创造,增强对现时代人类文化精神的体认。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创造者,每个人客观上都为时代所拥有。通过积极的文化参与,全社会的文化运行才能永远处于生动活泼的状态之中。

随着文化的进步与个性的觉醒,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价值的探寻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感到,正是人的日常生活代表了人类最真实、最具体的生命活动。日常生活作为人的家园和诞生地,滋生着每个人未来文化成长的各种潜能,陶冶着人的精神情操。因此,当代文化哲学在其理论建树中,应该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价值检讨,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拥有健康向上的现代价值取向;应该努力促成日常生活的多样化,以使日常生活成为培养人的个性、保持文化创造活力的场所。另外,还应注重家庭文化建设,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的精神文化也应该越来越充实,它作为一种无形的恒久的力量,将使每个人的现代人格得到培养和提升。

人的文化自觉在其最终目的指向上必然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依据其指向对象的丰富多样性,在内涵上具有多重性,它关涉人的全部文化构成的问题。从文化哲学的层面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个体充分自由、丰富多彩的发展,意味着每个人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文化实践,去认同和拥有表征文化整体的类特性,以使自我与社会文化生活达成一种全面的联系。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个体去合理建构自身所拥有的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视野,并在其中系统协调地发展自我的全部特性,在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关系中,通过交换和补充,在感性与理性、情感与想象、情绪与意志、目的与理想等诸方面获得一种健康的发展;再次,人的全面发展在更高的意义上,表征着个体作为有个性的个人而与他人区别开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充分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这是个人向完善人性的发展,是消除行为的盲目性自发性而达到的主体的个性自由与自觉。每个人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时,由于这种内在的自主性特殊性而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去选择行为方式并加以实施,从而在文化实践过程和结果中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个性自由既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又是新的人生追求的动力。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作为人的基本价值追求的类特性、社会文化特性和个性在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和历史发展。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作为社会的人与个体的人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标示着人在自然本能、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感觉诸方面发展的全面性与个体自由地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实践主体特性的全面性肯定。

还应指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因此不能脱离人的文化实践去抽象地谈论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的改革与现代化实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这需要人们立足时代精神,更新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现代文化意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全社会应该自觉树立健全的文化发展机制,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个体的改革实践社会化、崭新的观念物质化,最终在其现实性上使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达于一种协调统一。面对未来,随着人类文化实践的深化,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将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这种新的理解一方面使人的文化创造拥有更自觉的导向,另一方面也将使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1977—1982年中期规划》, 第64页。

〔2〕参见《重建国际秩序》,纽约1976年版,第64页。

〔3〕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版,第165页。

标签:;  ;  ;  ;  ;  ;  

文化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时代主题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