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产业结构的演变与成效论文

【专题研究】

新中国70年产业结构的演变与成效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陈洪昭 李成宇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了高级化的演进趋势。尤其近年来,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仍存在服务业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走出去准备不足、未能有效对接开放需要等不足与问题,限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此,应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在优化产业就业结构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劳动效率;打造新兴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区域间合理转移,实现整体产业水平提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业升级与合作,来全面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与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国家迈向工业化强国的伟大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为主,落后的产业体系,通过国家一系列的“五年计划”“五年规划”,快速推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加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成长。特别是我国抓住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浪潮,众多高技术、高附加值、顺应转型升级趋势的新产业,已成长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有力拉动着经济增长(王政,2017)。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仍面临着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产业升级形势严峻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这一关口的迫切要求(易信,2018)。为此,清楚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状况,以及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核酸检验在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检验灵敏度比较高,缩短了窗口期,保证了输血的安全性。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成效

(一)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合理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4.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0.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6%。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超过50%,是典型的农业国。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6%。(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年2月28日。 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从产业产值,还是三次产业结构,当前都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见表1)。

表1 社会主义建设以来的三次产业产值与比重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1977年及以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1978年及以后年份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呈现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显著下降(从1952年的50.5%下降到1960年的23.4%),波动调整(从1961年的36.2% 波动上升到1968年的42.2%),以及改革开放后的逐渐下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27.7%逐渐下降到了2017年的7.9%);第二产业则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快速上升(从1952年的20.9%上升到1960年的44.5%),波动调整(从1961年的31.9%波动调整到2006年的47.5%),再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46.9%逐年下降到了2017年的40.5%);第三产业在经历徘徊波动后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从1952年的28.6%波动调整到了1978年的24.6%,然后从1979年的22.3%开始逐步提升到了2017年的51.6%,自2015年超过50%以来,仍保持了快速增长。

图1 三次产业比重(1952~2015年)

各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的变化与调整,反映出了我国产业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新中国工业化,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随后进入十多年的波动调整,改革开放后,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快速调整的态势,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走向高级化与合理化的变化特征。

(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棉花、油料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的产量分别达565.30万吨、3475.24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1.73倍、12.55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5.44%、5.59%。2017年的糖料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39.09倍,年均增长率达27.50%,是增速最快的农作物(杜志雄、肖卫东,2019)。同期,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达8.32%。1949~2017年,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7.27%。1978~2017年,牛奶产量年均增长9.64%。1982~2017年,禽蛋产量年均增长7.42%。1949~2016年,园林水果产量年均增长9.09%(杜志雄、肖卫东,2019)。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各类农产品产量迅速提升,市场供给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更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2.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产业结构。改革开放40年来,第二产业产值、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都实现了快速提升。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其中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建筑业所占比重则出现了较大幅度提升。尤其是2009年以来,建筑业所占比重提升速度较快(见表2)。

1.HIV-1/2抗体检测:包括筛查试验和补充试验。HIV-1/2抗体筛查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试验(斑点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免疫层析等)、简单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抗体补充试验方法包括抗体确证试验(免疫印迹法,条带/线性免疫试验和快速试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并实现了快速增长,初步完成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并逐步形成了产业国际输出能力。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助于沿线国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助于我国产业走出去向全球延伸,促进我国新兴业态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然而,当前我国产业走出去面临着产业外向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东部地区外向型发展程度已经很高,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极其有限;再加上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以往承接中低端产业和产品价值增值环节的国际梯度转移优势难以维系,在新的发展条件和形势下,依托传统产业出口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不仅难以有进一步拓展发展的空间,甚至可能遭遇被压缩的巨大风险,所产生的现实约束效应愈发明显(戴翔、张二震,2017)。这使得我国产业一时难以有效对接“一带一路”等开放状况的需要。

本文设计一种用于可流动状态下细胞电阻抗成像检测的多电极阵列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可以对静止状态下的细胞和流动状态下的细胞进行电阻抗成像检测。仿真软件模拟结果显示,电极对内部细胞的位置变化比较敏感,可以通过电极所测量的电压变化计算出细胞的空间分布。

(三)第二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一个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贫穷的农业国,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和工业结构升级,建立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从而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作为“非生产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2016~2017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2%,明显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3~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3.7%。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50亿人次和45661亿元,比1994年分别增长8.5倍和43.6倍。(4) 国家统计局:《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变革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2018年8月29日。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461亿元(当年价,下同)逐年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109331.72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11.22%;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7年)的农业总产值增速达12.14%,是改革开放以前(1952~1978年)增速(5.26%)的2.31倍。同时,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1952~2017年,农业产值占比不断下降,下降了32.80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比和渔业产值占比不断上升,分别上升了5.58个百分点和9.29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4%左右徘徊(杜志雄、肖卫东,2019)。农业内部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结构转变。

表2 第二产业产值及其所占比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尽管我国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就业占比近5年呈持续上升趋势,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然而,我国产业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相比较于5%贡献率,第一产业就业却占到了将近17%,呈现出极不匹配的比例,反映出有大量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且第一产业的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表4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对趋于合理;尽管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但55.9%的就业比重,与美国的79.4%、日本的70.9%、德国的71.5%,哪怕韩国的70.3%相比,仍然过低,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由1949年占国民收入比重的19%提升到201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8%。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工业化方针大力推动了第二产业、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1958~1978年,三次产业比重关系由34∶37∶29变为28∶48∶24,可见第二产业比重快速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呈降低趋势。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78~2017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905亿元增长到了427032亿元,2017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978年的471.8倍。第三产业年均实际增长为10.5%,比GDP年均实际增速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4.6%上升至5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8.4%上升至58.8%。我国新兴服务业——数字经济、共享经济高速发展。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2.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陈炜伟,2018)。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改变贫穷落后国家的面貌,我国制定了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方针。这一时期工业快速恢复和发展,第二产业比重由1949年的13%提升到了1958年的37%,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运输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郭旭红、武力,2018)。这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运行轨迹,表明国民经济基本处于良性循环的轨道。然而,过于强调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不仅造成了三次产业的不协调,也造成了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68∶ 13∶ 19调整为1978 年的 28∶ 48∶ 24,轻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64.5∶ 35.5变为1978年的43.1∶ 56.9。尽管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状况,但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经过近30 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郭旭红、武力,2018)。

二、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仍需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68%下降到2017年的7.9%,但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这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工业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49年的13%波动调整为2017年的40.5%,尽管有所优化,但整体符合新兴国家的特点,与韩国相似,但相较于发达国家这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尽管已经超过了50%,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无论是与美日或欧洲传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发达国家韩国相比,我国这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仍然较小,今后仍需快速发展(见表3)。

表3 2017年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单位:%

注:*为2016年数据,**为2014年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

3.近年来的工业发展与新动能、新产业发展。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我国工业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通过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逐步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2) 社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载于《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2日。 2017年工业增加值接近28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10.8%(张翼,2018)。工业行业内部结构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整体工业结构实现了优化提升。尤其是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当中,“双创”对新动能的成长,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体现在:一是创新驱动产业迈向了中高端,一些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速铁路,核电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也加速兴起,分享经济新的模式广泛渗透,分享经济正在从生活资源向生产资料资源方面延伸等。二是新兴产业领跑创新增长。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动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此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7%。(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年2月28日。

图2 2017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图3 2017年三次产业贡献率

表4 2017年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三)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仍需提升,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与产业变革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实施“创新战略”,以期通过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占领世界分工体系的高端。如美国制定的“2015创新新战略”,德国的“工业4.0”,以及我国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其思路都是通过在高技术行业实现技术突破,通过技术创新,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然而,当前我国高技术发展存在众多问题,整体技术能力不足,产业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受体制机制制约矛盾凸现,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产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5) 《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形势展望》,载于“ 搜狐网”,2018年4月28日。 致使创新能力不足。尤其在研发投入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要从2015年的2.1%提高到2020年的2.5%。然而,2017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6)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年2月28日。 也就是说2017年仅比2015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研发投入提升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此次中美贸易争端中,芯片成为美国制衡中国的最犀利武器,反映出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缺陷与不足。

(四)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同

受地理因素、资源因素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不同,我国不同区域间在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反映在产业结构上,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上,这种差异也较为明显。从表5中可以看出,就各省市2017年产业结构综合分析而言,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占GDP比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虽然也较快,但在GDP中的所占比重有限,第一产业的比重总体上还较高。第一产业占比超过10%的有9个省份,除海南外,皆为东北与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的13个省份中,除黑龙江、甘肃、辽宁、山西和西藏外,都是东部沿海省份。

表5 2017年各省(区、市)三次产业构成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

(五)产业走出去准备不足,未能有效对接开放需要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从而在解决我国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为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传统制造业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多属基础性、民生性产业,在稳定增长、吸纳就业、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当前建设制造强国不可能脱离传统制造业。新时代下,以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产业优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为此,一方面,传统制造业要以创新为引领,充分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传统制造应善于融合吸收新兴产业的创新经验、新兴技术、新型材料、新型模式,开展短期产品研发和前瞻技术趋势研究,逐步形成研究、储备、开发和生产四级技术创新体系,解决传统产品和制造技术的迭代更新难题,使传统产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谢振忠,2018)。另一方面,做好供给侧改革,提升传统制造业品质,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已是必然。对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已从“满足有无”上升到了高质量需求。为此,传统制造业一定要做好质量提升,逐步改变传统产品低质劣质的状况,满足市场需求,整体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综合以上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能够基本满足以人群形成的疾病筛查判断标准,可构建政府可负担、群众认可且覆盖面广初级眼保健服务系统,对于国内筛查以及预防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十分有利。

随着产业发展中技术发展变化速度越来越快,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各国在当前产业竞争中寻求突破弯道超车的一条路径。通过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并将其应用到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去,将会带来产业的系统性提升,推动整体制造业水平的发展。为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2018)。为此,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来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二)优化产业就业结构,提升产业劳动效率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二者的结构相适应,才能促使经济的良性发展,推进就业(赖德胜、纪雯雯,2018)。然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并不适应,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当今世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第一产业无法再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强带动作用,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的出现使就业结构加快了转型升级的速度,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为此,一是应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第一产业就业压力。应通过加大公共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鼓励开办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信息产业、关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等方式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改善就业结构,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为第一产业规模化经营与现代化生产腾出空间。二是要加强劳动者教育培训,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劳动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低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2015年的数据是美国的1/14,2018年是美国的1/10还低一些(祁斌,2018)。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需要提升人力资本,使劳动力成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人才资源,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不竭的动力保障与资源保障。为此,应加大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育培训水平,增强教育培训指导,以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就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生产效率。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打造新兴服务业

2015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50%,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对国民经济运行及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发展(宁吉喆,2016)。我国第三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此,应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应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向高端迈进。打造新兴服务业,一方面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融资租赁、第三方物流、信息咨询、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力争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做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相适应,找准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培养消费热点,促进商贸流通、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扩张规模体量、转变发展方式,以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推动智慧城市、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和社区商业等领域加速发展、提升质量。

拉丁舞是体育与舞蹈的结合,其表现形式既与其它舞蹈有相同之处,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拉丁舞包括缠绵浪漫、柔媚抒情的伦巴,活泼欢快、诙谐有趣的恰恰,摇曳摆颤、热情奔放的桑巴,刚健英武、澎湃激昂的斗牛舞和舞步轻盈、风趣幽默的牛仔舞共五个舞种。

(四)推进产业区域间合理转移,实现整体产业优化升级

实现我国区域间产业深入合作与合理对接,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对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实力,乃至我国产业整体优化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加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持续推进产业转移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首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新布局。加快优化产业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增强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推动构建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区域发展差距合理适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其次,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间产业转移,发挥规划的协调引导作用,减少区域间的重复性建设和产业同构现象,优化区域间产业协作体系。再次,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在因素与区域间的关联带动,根据东中西部产业集聚度的差异,引导和形成完善的城市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中西部地区对要素的吸引和利用能力。

综艺节目、金庸作品大全、靓绝五台山或是电子竞技,我都不甚了解,只能默默看着朋友圈一波接一波的缅怀和庆祝。人们也许没有一期不落地看完《非常6+1》,没有精读过金庸的那副“对联”,但旧人旧物确是自己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标点,一提到他们,仿佛就闪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本文仅从地区、父母亲年龄及主要抚养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他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产业升级与合作

当今国际社会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并冲击着现有国际秩序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国际合作走向变得更加不确定。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仍是大势所趋,我国提出的平等包容、合作共赢,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符合当今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思路。尤其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思想,为世界提供实现互利共赢合作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一员的责任担当(程承坪、吴方,2018)。与“一带一路”沿线开展产业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可以预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深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机会将不断增多,并将引领各国经济向好发展,尤其是对推动各国的产业发展,乃至推动各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良好的机遇。深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就是要针对不同国家的实际产业发展情况,实现产业合作有效对接,释放各国的发展潜力。抓住产业这一经济之本,促进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为此,我国产业在与沿线国家进行合作发展中,要提高产业外向性水平,实现有效对接,在提升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动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炜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载于“新华网”,2018年9月10日。

[2]程承坪、吴方:《新知新觉:深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载于《人民日报 》2018年8月16日。

[3]戴翔、张二震:《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如何实现新突破》,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4]杜志雄、肖卫东:《中国农业发展70年:成就、经验、未来思路与对策》,载于《中国经济学人:英文版》2019年第1期。

[5]郭旭红、武力:《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1期。

[6]赖德胜、纪雯雯:《新经济成为就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动能》,载于“中工网”2018年1月30日。

[7]宁吉喆:《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载于《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1期。

[8]祁斌:《中美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异有巨大互补性》,载于“财经网”2018年5月20日。

[9]王政:《新产业点燃中国经济新引擎(跨越)》,载于《人民日报》2017年9月26日。

[10]习近平:《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载于“中新网”2018年1月31日。

[11]谢振忠:《支持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要做好五项赋能》,载于《赛迪智库》2018年6月21日。

[12]易信:《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中长期建议》,载于《 经济日报》2018年6月21日。

[13]张翼:《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53倍》,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9月5日。

①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6AGJ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151(2019)18-0061-15

标签:;  ;  ;  ;  

新中国70年产业结构的演变与成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