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作品--中国歌剧莎士比亚戏剧_戏剧论文

20世纪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作品--中国歌剧莎士比亚戏剧_戏剧论文

二十世纪莎士比亚戏剧的奇葩——中国戏曲莎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莎士比亚论文,奇葩论文,二十世纪论文,戏剧论文,中国戏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备受欢迎的艺术探索

将莎士比亚剧作改编成戏曲上演,这是二十世纪中国舞台上独具特色的现象,也是中国戏剧艺术家向十二亿中国人民普及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个重要途径。

莎士比亚的剧作比起一般的外国戏剧更适合于改编成中国戏曲剧本。这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剧作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民间性。他剧作中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艺术的营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这一点,与中国戏曲十分接近。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与人民的感情、爱好声息相通,有朝气蓬勃的艺术生命。艺术上泼辣、有生气,生活气息十分浓烈,这些都使戏曲改编莎剧在内在精神上有了连接点。因为莎剧有很强的民间性,在艺术形式上也与中国戏曲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莎剧中时空变换的自由,开放式的结构方法,致词人同观众的直接交流,语言的诗意,女扮男装的情节等等,都让人联想起戏曲的种种特点,激起中国戏剧艺术家将莎剧改编成中国戏曲上演的强烈探索欲望。

从本世纪初时,在文明戏改编上演话剧莎剧的同时,地方戏曲如秦腔、川剧、粤剧等也纷纷搬演莎剧。民国初年,四川淮安川剧团王国仁先生就曾将《哈姆雷特》改编为川剧《杀兄夺嫂》上演。随着人们对莎剧意义认识的愈益深入,1986年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之后,戏曲改编莎剧日渐增多,从零星的个别演出,形成一个较集中的开创性的探索。先后出现过昆曲《血手记》(《麦克白》)、京剧《奥赛罗》、粤剧《威尼斯商人》、越剧《第十二夜》、《哈姆雷特》、黄梅戏《无事生非》、川剧《维洛娜二绅士》、豫剧、二人转《罗密欧与朱丽叶》、丝弦戏《李尔王》,庐剧、湘剧《威尼斯商人》、婺剧《血剑》、东江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十四个剧种、十一个莎剧,遍及中国十六个省市。演出地区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地,莎士比亚的杰作在中国广大的城市和乡村广泛上演,形成二十世纪世界莎剧演出史上一个奇异的景观。

戏曲莎剧演出受到中国人民热烈的欢迎。1994年越剧《哈姆雷特》在上海可容二千人的人民大舞台演出时,人头济济,座无虚席。演出过程中热烈的掌声、喝采声不断。剧场门口观众送来的花篮林林总总,不少观众散场后还等在剧场出口处向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赵志刚表示祝贺。此剧的改编受到中外专家、普通观众广泛赞扬。从一个侧面证明戏曲编演莎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是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多样化的改编方法

到目前为止,中国戏曲改编莎剧还处在开创阶段,但从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至19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这八年中,也已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对它们探索的得失作一个简要的探讨,无疑是一件颇有意义的工作。

戏曲编演莎剧,首先遇到的是一个剧本如何改编的问题。迄今为止,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莎剧中的人物、地点、时间、风俗习惯全部或基本上改成带有中国特点。如昆曲《血手记》,将原作麦克白改成马佩,麦克白夫人改成铁夫人,邓肯王改成郑王,地点苏格兰改为中国等。采用此种改编方法的还有越剧《冬天的故事》,黄梅戏《无事生非》等。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化”的改编方法。第二种改编方法,则是人物、时间、地点、风习等,全部或基本上按照莎翁原作。如越剧《第十二夜》、京剧《奥赛罗》等。

这两种改编方法各有千秋,各有短长。“中国化”的改编方法,是传统的介绍外国剧作的方法之一。用这种方法改编的莎剧,易使戏曲观众感到亲切,也较容易发挥戏曲本身的特长,因此后来的戏曲改编莎剧,多半采用此种方法。然而,在改编的实践中也很容易碰到一个难题:中国的生活与外国情调如何统一?黄梅戏《无事生非》采用了这样一个方法加以协调:它将时间定为中国古代,朝代不明,地点改成中国边关。这儿接近少数民族,就可以有某种异国情调和民族风情。剧中人物既有封建思想因素,更有独特的生活情趣,比较开放的爱情、婚姻追求与表达感情的方式。从演出实践来看,确实也达到了比较和谐、统一的效果。全剧热情洋溢、强烈奔放、轻松欢快,准确地表达了人文主义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体现了莎士比亚这一时期喜剧创作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基调,用时间、地点的不精确性达到了更大程度的真实性。

昆曲《麦克白》在“中国化”的改编上搞得更加的彻底,为程式化严格的古老戏曲剧种改编莎剧闯出了一条“新路”。它不仅采用了许多昆曲特有的艺术手法,而且在结构上也对原作作了彻底的改造。将原作五幕改为《晋爵》、《密谋》、《嫁祸》、《刺杜》、《闹宴》、《亲离》、《求巫》、《闺疯》、《血偿》九折,而用御医这一角色串场,使全剧一气呵成。唱词则根据昆曲的特色,注重文采,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应该说,这是莎剧“中国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改编,是戏曲改编莎剧艺苑中开放的一朵奇葩。当然,改编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麦克白夫人半夜梦游,几次起床洗手这样一个极富个性色彩的细节,在剧中没有能运用戏曲表演手段获得应有的强调渲染。

比较起来,“西洋化”改编方法更容易为对传统戏曲较生疏的青年观众所接受。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更接近于莎翁原作,所遇到的外国生活内容与戏曲形式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大一些。它需要在情节安排、唱词撰写、场面安排等许多具体方面将莎翁原作同戏曲本身的创作规律统一起来,求得两者较完美的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问题在于能否找到戏曲与莎剧内在相通的精神素质。越剧《第十二夜》艺术上的探索最大的成功也就表现在这一点上。它将莎翁原作所蕴含的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越剧本身明丽潇洒的风格巧妙地结合了起来,造成了内层和外层的基本和谐。一位日本莎士比亚专家、“前进座”导演赞赏地说:“用音乐剧的形式演莎士比亚的戏,在世界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越剧通过演莎士比亚走上了世界舞台。”

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的改编方法,中国艺术家们还创造了另一种别具一格的方法:用英语将莎剧改编成戏曲。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改编。著名京剧花脸女演员齐啸云,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齐啸云,是一位学习过英国文学、半路改行从艺的艺术家。从1982年就开始研究京剧艺术如何与经典的西洋戏剧结合这一课题。在一次莎士比亚诞辰纪念会上,她与著名京剧演员张云溪用英语同台演出京剧《奥赛罗》片断,精湛的艺术获得了观众热烈的赞誉。齐啸云用英语演唱京剧《奥赛罗》这一尝试具有特殊意义,它可以帮助戏曲演员更好地领会莎翁语言的艺术成就,也有助于外国朋友更好地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度成就,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三、“戏曲味”与“莎味”的结合

戏曲风格与莎剧特色的结合,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戏曲味”如何同“莎味”结合。这是戏曲编演莎剧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所谓“莎味”,主要就是指莎剧浓郁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深刻的现实主义描绘和浪漫主义激情的浑然融合,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丰富复杂的性格,优美精炼、灵活有力的语言。中国戏曲是一种载歌载舞、说表兼重的戏剧艺术形式,唱做念打全面运用,具有程式化、节奏感强、虚拟化等特点,各剧种又有各剧种的特色,形成“昆味”、“京味”、“黄梅戏味”等各种不同的“味”。将“莎味”同各个剧种不同的“味”如何水乳交融地揉合在一起,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正如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所指出的:“把莎士比亚艺术的种子,遍植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就是要靠中国的戏剧工作者们创造性的劳动。”

早期编演的戏曲莎剧多半注重莎翁故事情节的演绎,缺乏人物性格的精心刻划。80年代至90年代戏曲改编的莎剧,在“莎味”与“戏曲味”结合的探索中,普遍都突破了戏曲原有人物行当的束缚,而根据莎剧剧情和人物性格刻划的需要,将多种行当的表演手法交织起来表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莎剧的性格描绘不仅生动鲜明,而且象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采,表现这样的人物单用戏曲中的某个行当的表现方法往往不能充分地表现出人物色彩斑驳的内心世界。因此,不少戏曲改编者都尝试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行当表演揉和起来进行表演。昆曲《血手记》中铁氏(麦克白夫人)是麦克白灵魂的剖析者和野心的催化剂。演员张静娴充分调动了昆曲旦角丰富多样的表演技艺。尤其是《闺疯》一折,突破昆曲角色行当分工严格的局限,将闺门旦,花旦、泼辣旦揉为一体,演员在20分钟内,边唱边舞,将麦克白夫人外形娇美、内心残忍和精神分裂的疯态表现得酣畅淋漓。

在94上海国际莎剧节中,越剧《哈姆雷特》在“越味”与“莎味”的结合上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可喜的新突破。1986年越剧《第十二夜》的演出,显示了越剧男女合演的表现能力,它完全可以成功地扮演莎翁剧中的西洋人物。但这次改编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越味”太少,使一些原先熟悉越剧的观众在艺术上感到不满足。越剧《哈姆雷特》的改编则努力将“莎味”与“越味”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艺术上既创新,同时,又尊重越剧观众的欣赏习惯,保持原剧的基本特色。在导演的启发下,演员努力将话剧的内心体验技巧运用到角色的塑造上,并注意与越剧所擅长的表现手段相揉合。第三场“试探”,哈姆雷特的扮演者赵志刚在表演上既保留了莎翁原作的精神,又不失越剧的气韵。在演唱技巧上,演员更注重从人物出发,从性格与情感出发。在唱腔上既注意保持主演小生名角赵志刚所擅长的唱腔委婉深沉的特色,又勇于突破流派的局限。“演戏”一场,王子从鬼魂处得知叔叔的罪行并加以证实后,惊诧悲愤之处又吸收了越剧老生的唱腔和绍剧高亢激越的唱腔特色,使王子的言乐形象更显丰富。

戏曲编演莎剧,“莎味”与“戏曲味”的结合,不仅增强了莎剧的艺术表现力,而且推动了中国的戏曲改革。如越剧《哈姆雷特》的排演,就拓宽了越剧演员的戏路,推动了越剧男女合演前进的步伐。

在中国戏曲中,越剧素以表演才子佳人故事见长。但在94上海莎剧节中,上海越剧院却选择莎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哈姆雷特》进行攻坚。全体创作人员在认真研究莎剧之后,没有将越剧《哈姆雷特》演成一个以情节曲折取胜的复仇故事,而是着重展现王子为重整乾坤与主权篡夺者所进行的一场殊死斗争,千方百计突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心理的揭示。尤其是赵志刚主演的哈姆雷特,更让观众耳目一新。哈姆雷特王子性格的复杂是闻名于世的。这是过去擅演书生才子的赵志刚从艺20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复杂角色。经过努力,他成功地掌握了这个人物的基调,一扫过去扮演人物的温柔文雅的书卷气,而代之以昂扬挺拔的英武之气。“试探”一场,在表演长达170 多字的“生存还是毁灭“这一著名大段独白时,他巧妙地借鉴了京剧、川剧的扇子功,配上吟唱、起调等手段,将人物悲愤的心情和装疯后的灵魂的搏斗演得入木三分。扇子的一收一撒,一举一放,不仅将人物变化的内心细腻活动外化,而且具有雕塑感和阳刚之美,增强了莎剧原作的艺术表现力。在唱腔艺术上,此剧将赵志刚擅长的尹派唱腔加以拓展,安排了〈遇魂〉、〈责田〉、〈祭悼〉三个重点唱段,刚柔相济且又主次分明。在师承前辈的基础上又努力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表演细致入微、生动传神,实现了他艺术上的自我超越,同时也为越剧男女合演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著名中国莎剧导演艺术家胡导教授欣喜地指出:“此剧的演出在越剧男女合演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演出产生了女子越剧所不可能有的艺术审美愉悦。”

几百年来,莎士比亚的戏剧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无比丰富的文艺遗产。中国人民热爱莎士比亚,中国人民懂得莎士比亚。将莎剧改编成戏曲上演,既有利于增强莎剧的艺术生命力,也是在中国更广泛地普及莎士比亚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戏曲工作者同话剧工作者和其他艺术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十年来,在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的大力倡导和组织下,戏曲改编莎剧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尽管目前这项工作还处在初创时期,但是,经过中国戏剧工作者百折不挠的辛勤耕耘,在这块园地上毫无疑义地会结出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果实,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20世纪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作品--中国歌剧莎士比亚戏剧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