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的兴起:价值观与市场方式的更新论文

职业农民的兴起:价值观与市场方式的更新

吕程平1,2谢海龙3

(1.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3.米瓜(甘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 武威 733000)

摘 要: 职业农民群体的出现,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社会结构性变革的一个缩影。通过考察可以发现,这个群体在市场意识、农业生产业态创新及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城乡生活选择等方面都具有可识别的不同于传统农民的价值取向,其主要从事具有消费者导向特色和较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精准市场定位等手段开拓市场空间。这个群体增强了农业发展对于外界市场机遇、政策环境的敏感性,同时也为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产品价值提升、产业链条完善等政策导向的实现提供了人力资本储备。

关键词: 职业农民;农业供给侧;人才振兴;农村发展

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1]

关于传统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区分,美国学者沃尔夫认为,传统农民以追求生计为目标,是一种身份的继承,而职业农民则将农民作为产业,是一种自由的选择[2]。学界一般认为,职业农民在经营方式、市场方式、规模化程度等方面都与传统小农户作业有明显差别,并将其视为理性经济人的代表。郭智奇认为,职业农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职业,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职业技能,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的群体[3]。朱启臻等学者认为,作为职业农民群体主要构成类型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已经具备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并以农业为主业的特征[4]。以上研究从定性角度出发,提出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规定性认识,指出了其在能力、经营方式与规模上的特点。

对一个新兴社会群体的考察,可以由内在价值属性与外部行为属性两个角度入手。本文依托区域性调查、深度访谈等手段,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在价值观上与传统农民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其在创业过程、经营方式、市场方式等方面又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一、概念界定、调研方法及样本基本特征

在本研究中,作为调研对象的职业农民指以农业生产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且农业种养殖在当地达到“相对规模”的农业经营者。

本研究利用的数据、素材主要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对北京、山西、陕西等地职业农民的问卷调查、结构访谈及自述文本分析。有效问卷规模120份,皆为当地政府分类等级中的初级或中级职业农民。(1) 本文第二作者为长期参与农业信息化培训的工作人员,问卷主要通过各地农业系统线上微信群分发。职业农民评定工作由当地政府完成,其中初级由县级政府评定,中级由市级评定。 自述文本为开放式设计包括创业经历、对农村现状的认识等问题。本文所涉及变量包括职业农民的基本经营信息、价值取向及市场方式。问卷及开放性问题设计包括25个变量。

表 1职业农民价值观及市场方式观测问题描述

职业农民群体对农村农业现状与市场结构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意识到小农发展面临的结构性制约:农户付出最多劳动,却不是农产品经济效益最主要的受益者,市场中间环节赚取了大部分利润。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农民改而外出打工谋求生计,根本无心经营土地。即使他们自己不曾意识到,他们的创业行动,可以视为对市场结构的一种突破。比起前辈农人,这个群体更加积极的介入市场,并试图通过种种努力重新构建市场结构。调研中以开放式问题方式提出“要让农民实现收入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有26.8%的职业农民提及应该从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附加值入手,而其中有超过四成的职业农民提出要在农产品有机种植方法上做文章,适应城市消费者对健康食材的需求;排在第二位的是“改善农产品市场渠道”,其中又有46%的人认为,应该通过乡村旅游、参访等方式增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了解,增强相互信任,搭建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销售渠道。

二、职业农民的价值观

整体来看,50%的接受调查的职业农民已经从事农业1-3年;22.5%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达到3-5年;经营农业5年以上和不满一年的分别为12.5%和15%;从土地使用情况来看,在接受调查的职业农民中,利用自有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达到40%; “部分自有土地,部分通过租赁或流转获得土地”情况为38.3%,全部通过租赁或流转获得土地的占到20.8%;职业农民的工作状态方面,全职运营农场的占到58.3%,呈现出较高的专业率。另一方面, 23.3%的职业农民仍在政府或事业单位上班;16.7%的职业农民在工商企业任职。调研中发现,职业农民兼业化往往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和经营多元化的一个表征。这就是农业创业者选择的所谓“联营”的模式,即由创业者提出种植、养殖标准,交给当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生产。此种方式能让有一定资金和社会资源积累的创业者迅速扩展规模、平易成本。而联营的关键是要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创业者会更多的发挥其在市场拓展、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并通过入股企业或合作社的方式,保持与生产端的密切联系;创业资金来源方面,主要呈现出一种混合性策略,依次为:银行或信用社贷款(62.5%)、自有资金的(58.3%)、亲戚朋友借款(40.8%)、政府项目资助(40.8%)、合伙人入股资金(26.6%),以及从合作社核心成员筹资(17.5%)。

此外,有10.4%的职业农民认为应当提高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生产的带动水平,打造品牌经济,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注重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地区优势品种。11.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及政府、社会服务主体在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能力。职业农民认识到,农业生产者应当评估种植、养殖方案的合理性,避免盲目种养、跟风种养对整个区域的不利影响。7.5%的职业农民认为应当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素养,更新知识水平和农业发展既定思维。可以看出,职业农民不愿再被市场大潮裹挟前行,而希望增强自身的主体性,预测、把握、利用市场趋势,继而成为市场的驾驭者。

职业农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才向农村的回流,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农民在城市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他们选择进入农业领域并非是完全迫于生计压力,而是认为自己发现了新领域中蕴藏的机会,或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如果说,传统农民是以“生存逻辑”作为基本行为模式的话,新农民则将一种更具进取精神、对市场机会更加敏锐的精神带入农区。对此,职业农民自身也有明确的认识,一位农村创业者写道,“小农意识本身不善于创新,不善于对于共同面对的市场、生产等事务讨论,寄希望于政府或外界力量的思维,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相较于此,职业农民群体更具备所谓商业头脑,善于抓住机会。作为职业农民中的佼佼者,一些活跃的农业领域企业家,即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抓住机会,率先从事特色种植或经纪人业务,并成为当地首批“万元户”。这些人有着较高的风险偏好,重视搜寻各种外部市场信息,愿意尝试新事物。他们往往是当地新品种的首批规模种植者,并成功赚得“第一桶金”。

谈起“对农村现状的认识”,很多职业农民表达了对普通农户农业技术素养的忧虑:农户教育极其落后,一般农民在放弃了传统的农业技术后,对现代农业所必须的农技知识缺乏了解,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壤肥力测试、酸碱度等测量都不是很明白”。现代农民基本技能的训练极度缺乏的背后,是农村基层积极向上的、注重知识与精进之风的缺失,相反“竞劣”的文化风气被作为一种日常的状态接受下来。一位职业农民这样描述自己所在村子的情况:“日常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无非是聊天看电视,更严重的是,一些贫困的地区赌博成风,一年务农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几天内全部赌光。”显然,在这样一种文化中,很难成长出对农业生产的“匠人”般的尊重之心。

本研究是利用弹幕软件在课堂中测试学生参与度,弹幕软件是华中科技大学微弹幕团队开发的微弹幕V1.9.0,有PC端和微信客户端。

新生代农民更具专业性,更加注重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会从各种渠道吸收信息,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经营管理难题,评估项目的可行性,研判生产经营中各种风险。他们会成为农业技术培训和参访活动的常客,稍具规模后,他们就邀请高校、市对口部门“参观指导”,寻求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这过程中和扩展人脉网络。他们从不乏对机遇的良好直觉,特别是一些在城市打拼多年的,有较为丰富市场分析和信息搜集能力的职业农民,能够精确分析当地有较强市场潜质、却尚未被认识和开发的产品。在“入道”之前,他们往往已经做了不少功课,并利用在城市积累的社会资源,对未来产品的定位人群、销售途径做了一番初步的规划。从其创业历程的案例分析来看,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设计产品定位的农村创业者,往往是那些既对城市市场有充分了解,又没有和乡土完全断开联系的人。也就是说,同时拥有城市和农村两套知识体系的创业者,更容易脱颖而出。他们对不断推出的惠农政策跃跃欲试,也懂得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掌握新技术、新理念上的优势。他们寻求O2O等打破传统的模式来获取更高价值。

资源依赖学派认为,组织应对环境依赖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吸收环境,即将环境纳入组织,尤其是在这种依赖性较强且给组织带来很大不确定性的组织。社工组织作为与政府互动关系中较为“弱势”的一方,可以寻求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例如长者服务,社工组织可以与政府的退管部门合作,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残障服务可以寻求与街道残联的合作;青少年服务可以与政府的团委合作等。在合作过程中,社工组织可以整合双方的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实现共赢。此外,社工组织也可以在互动合作中让政府的相关部门对社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哦,东方人!希望你能再次登上“非洲之傲”!你一定会看到我,看到我美丽的衣服!珊德拉夫人独自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在这样一种文化底色中,职业农民对于知识与创新的重视就显得很亮眼。与同辈相比,他们更加相信知识的力量,一位在水果种植和家禽养殖上都做出了一番成绩的职业农民这样来描述自己的体会:“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不管从‘香蕉王’到‘村长’的称呼转变,还是从‘生态土鸡长’到‘香猪王’称誉的提升,都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一个重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事业才有生命力,这是我对自身和生态产业的认知和要求。多年来,我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并且不放弃每次学习的机会,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同时,从农业创业经历自述可以看出,他们一般保持着高度的政策敏感性,并熟谙于机会主义地利用政府各种扶持举措和政策倾斜来壮大自身的套路,如在一些以合作社方式经营的案例中,创业者会主动迎合政策导向,吸纳一部分当地贫困农户进入合作社,增加其收入。这样有利于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从而增加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的机会。

职业农民群体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随着城市中高端消费群体,对健康食材、食品安全等话题越发重视,越来越多职业农民开始打出做生态、有机品牌。在他们的产品中诸如“土榨亚麻油”、“高寒杂粮”、“生态牛肉”等等极为常见。在所调研的职业农民中,约有34.2%的人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尝试,这样市场需求使然的转型,也应合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倡导。在此过程中,一些职业农民开始接触到更为“先锋”的农业理念。一位曾为传统农业“高风险、低盈利”的恶性循环苦恼很久的从业者,在接受了一次以“社区支持农业”为主题的培训后,重新发现了农业的意义:“CSA、生鲜电商、乡村建设……原来有这么多新鲜词汇,农业不应该是独立存在的,不该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应该与乡村建设、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紧密联系,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是农业自求发展的内需也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生态农业往往也是一些从城市回来做起农夫的“返乡型职业农民”一个热衷的方向,这其中,除了对生态农产品市场看好等经济因素外,也有对现实食品生产状况的忧虑和一种城市中产阶层自救的信念。想法归想法,在进入农业的节骨眼上,找到志趣相合共同创业伙伴,既是最关键的机遇也是创业的真正开始。这样的结合,是优势互补,也是信心的互相激励。有位踌躇很久返乡青年是遇到了一直在家乡做特色养殖的中学朋友,才补齐了自己在技术上的欠缺;而最终让一位满心食品安全忧虑和城市疲倦的一线城市年轻白领妈妈下决心回到老家做有机农业的,是一位有同样想法的做环保的朋友。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浓缩液50 mL,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40 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充分洗涤2次,每次40 mL,弃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定容至5 mL量瓶中,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从调研结果看,以专业合作组织及公司化作为经营实体运作的职业农民都占到3成左右,这就意味着他们往往处于供销商和一般农户的中层。他们更注重通过产品的品质打开高层次市场,这就要求其能够将自身对于产品的理解贯穿到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对于生态产品来说就更是如此,因为其直接抛弃了一般农户熟悉的粗放化生产套路,需要对农作物或饲养品种精细化管理。抛弃了固有套路,把一种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的、“颠覆传统思维”的技术体系付诸实际,也就意味着各种未知风险随时可能出现,从品种选择、疾病防控、到消费者信任的确立,职业农民往往要亲力亲为。

三、职业农民的市场方式

来自“市场渠道”的困扰,甚至高于“资金压力”成为职业农民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见表2)。作为既有市场结构的外来者和突破者,职业农民要迎接怎样的市场挑战呢?从调研数据来看,职业农民要面对的不仅是来自消费者多样化选择渠道的竞争压力,更有来自中间环节市场势力的利润挤压,以及对于“劣币驱除良币”市场潜规则的无奈。具体来看,对于问题“对于农产品市场,下面哪些与您的感觉相近?”,65.8%的职业农民感觉“鱼龙混杂,假冒产品挤占真正的好产品市场”;73.3%的职业农民认为“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品相的传统观念难以转变”;74.2%的职业农民选择了“消费者可选择渠道多,竞争压力大”;57.5%的人觉得“难以把握消费者需求、口味、偏好等信息”。另有,45.8%的人认为“中间环节控制市场,农产品生产商盈利低”。面对销售困境,互为表里的差异化市场策略和消费者需求导向的产品设计策略是最主要的两种应对手段。

表 2目前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多选)

(一)寻找差异化市场

对于那些采用了更加精细化农产品生产工艺的职业农民,如仍借助传统市场渠道,显然要面临可以预期的损失。在地化的由各级中间商构成的收购序列中,只接纳以低廉生产方式配置的产品,这才可为其提供利润的操作空间。从这个角度讲,相对于技术上的困境,如何为产品找到符合定位的消费市场和人群,建立差异化市场格局,成为很多职业农民最为棘手的问题。从市场范围上看,职业农民产品主要经销地域较为均衡,在不同层级市场都有相当比例的存在。从经销方式看,职业农民一般采取多管齐下的销售方式,几种主要经销方式为:大型网购平台(53.3%),直销(包括会员制直销购买和配送)50.0%,卖给销售大户48.3%,进入普通超市47.5%;进入特色产品专卖店46.7%;杂货店、菜市场、集贸市场35.0%;企业收购18.3%。可以看出,虽然实体经销方式仍占相当比重,但直销、网络销售等新兴方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也是职业农民发挥自身在网络技术、外部资源优势,寻求差异化市场的一种经营尝试。

最近几年,农业淡水资源不断下降,实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是缓解淡水资源过度消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地区加大了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研究,并将先进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农业用水效率大大提升。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尽管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节水效益日趋明显,但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过程中,依然面临不少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要想在差异化的消费者群体中,确立对特定产品的认知基础上的信任,突破既有“市场意识形态”,对于新入道的职业农民,并非易事。对于“如何打开市场的?”,最常见的几种方式依次是:自己去外地跑市场62.5%;依靠大型龙头企业50.83%;依靠政府项目支持50%;依靠朋友拓展市场22.5%。对于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的职业农民,市场机会主要是由自己去“硬磕”,而随着社会资源的积累,则有更多机会进入龙头企业的市场网络或借力政府推介渠道。

随着有着更高支付能力的城市消费者群体的崛起,批量式、趋同化的农业产品逻辑正逐渐被一种更以特定消费者群体需求为导向,特征化、类型化的生产逻辑取代。在这个过程中,所谓中产阶级群体的消费审美与社会心理状态共同塑造着产品的形态。对城市消费群体有更多了解的职业农民敏锐地注意到大城市居民对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需求。在调研案例中,一位在大城市有稳定工作的创业者,以“半农半X”的方式,动员家里人和乡亲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猕猴桃新品种,坚持不打膨大素和除草剂,并尝试发展出土鸡、沙参等多类产品。他利用自己在城市积累的人脉和消费者资源,对接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家庭主妇群体,保障了产品销售渠道。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经销方式与职业农民从业时间的关系,在笔者主持的针对全国范围生态农场主的调查中发现,采用朋友圈销售的方式在从业时间不到3年的生产者中最为普遍,合计达到占到7成以上,而随着资历增深,这种依靠亲朋销售的方式逐渐被替代。与之相对,依赖固定会员制的直销方式,在3-5年的从业者中最为盛行,达到近半水平。而对于刚刚入行的生态农业农户,会员制则相当罕见。这也很好理解,毕竟稳定的会员直销有赖于农场口碑的长期培育。[5]

首先,教师的再学习问题。二十一世纪教师的新形象特征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洞察力三方面。它要求教师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需要重视本学科前沿性新技术,以便将社会中新技术的内容结合到教学中,完善终身教育的思想。他们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接受新事物,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由于科技发展太快,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促进教学工作。

另一些职业农民尝试通过打造自身形象来构建消费者好感。比如通过参与政府扶贫项目,或给城市低收入群体赠送产品等方法引发公众关注,并通过各种途径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多了解。一个切实的经验是,“取得消费者信任后,销售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一般来说,资金规模小的创业者,在初期主要通过亲戚朋友、家庭资源等滚雪球式扩散。但即使如此,从本次调研看,约有30%初始资本量很小的职业农民仍要在创业的前两年捱过惨重的亏损。

(二)消费者需求导向

一般做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会选择品种差异性和品质优胜的策略,但这就需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定位有所分析。一位生产已获得绿色认证葛根粉的年轻创业者,本来对产品品质很有信心,但结果在一般市场销量却低得惊人。他分析市场后发现,消费者很难区分该产品质量差异,且其并非快消品,也没有立竿见影的保健效果,很难形成有效的粘性顾客群体。另一位拒绝使用膨大剂等化学方案的水果生产者,则因为初期果实太小,直接被拒绝收购。在既有的销售体系背后是一套默认的生产流程、定价机制和利润分配路径,并形成强大的市场势力。与此相应,消费者群体对于什么样的产品是可靠的、可信的、可以接纳的,已经形成一套认知模式,即“市场意识形态”。很多企图以新质产品突破的职业农民在首个种植-销售周期里往往都面临着如何突破“市场势力”与“市场意识形态”压力。

一般来讲,中产阶级有着更强的社会参与意识,这就使得以此群体为瞄准的生产活动需要由单向式输送,变为双向交互过程。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应用为此提供了技术可能性。在一些资本较为扎实的案例中,职业农民通过互联网+农业,及线上线下推广和销售模式,将优质农产品对接城市中高端消费群体。在建立初步的消费群体后,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持续改善产品变得更为迫切。这方面,微信群等即时沟通工具的运用,方便了对客户资源的把握与动态需求回应。

真正进入消费领域,职业农民们才发现城市消费者群体千差万别。一位职业农民认为:“虽然大家每天都担心食品安全,但却很少有人从自身出发愿意为解决这件事情真做点什么。好像总等人来解决,又总怀疑。”一些客户很喜欢有机蔬菜的口感,但抱怨品类太少;另一些客户不喜欢精简包装,希望更精致。从事特色品类产品生产的职业农民,为了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接纳程度,往往通过线上产品故事讲述、线下交流、农场参观等方式进行着消费者引导活动。这类活动主打“健康养生、安全食材理念”,看似“很美丽”,却也有耗时长、扩散慢、需长期积累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职业农民,本身接触到城市中高收入群体的机会就相对有限,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推广的效果也就很难如人意。从“与客户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一题的回答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无法满足客户对产品品相、包装上需求(56.67%)、无法满足客户在口味上的需求(50%)、难以接触到中高端消费群体(46.67%)、无法满足客户在官方认证上的要求(45.83%)、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品种需求(45%)。

材料为冬小麦秋乐2122,购自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取子粒饱满,大小均匀,无病虫害的小麦种子,用0.5%次氯酸钠消毒15 min,室温下黑暗萌发24 h,在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中用去离子水培养1 d后备用。以不含有硝酸盐的改良 Hoagland溶液为 0 mmmol/L对照,含有 10、60 mmmol/L硝酸盐的改良Hoagland溶液为处理继续培养6 d,用于形态和生理指标测定。Hoagland溶液改良配方见表1,在0 mmol/L溶液中为维持渗透和电荷平衡,用Cl-代替处理液的硝酸盐。培养条件为25~20℃,光照度 4000~4500lx,14h 光照/10h 黑暗。

随着城市消费群体需求的多元化,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近年来越发突出。在受访的职业农民群体中,已经出现主动将郊野旅游、体验采摘、亲子文创活动与既有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案例。这里又分为不同的层级,比较初级的形式是以游带销,即通过消费者在区域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在此种模式中,农产品销售仍是基础收入来源,区域旅游起到吸引消费群体的作用。在升级版本中,一些职业农民已经逐渐从以农业为主向民宿、健康休闲、家庭体验等方向转型,此时农业更多成为一种背景存在,而对其收入贡献最大的部分,则由第三产业承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些从事有机农业、文创民宿创新、智能化农业等新兴业态的职业农民在推动农业经营业态创新上的生力军作用。

(三)网络工具的应用

使用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被认为是新型职业农民一个较突出的特征,受访的职业农民中,有六成表示通过不同形式的网络工具销售农产品,其中15%的职业农民超四成销售额通过电商平台完成(如表3)。然而对于产品趋同的小生产者来讲,由于价格更趋透明、选择转换成低等原因淘宝等电商平台的竞争压力甚至会高于实体竞争。加之品类电商间以量换价、恶意竞价,更让一些“涉网不深”的职业农民难以承受。一位做山药种植的职业农民这样描述遇到的困境:“我们本地的山药,收购价格大概在三块钱一斤,淘宝上敢卖到20块五斤,还要包括人工和售后。说实话,运气好了可以挣个辛苦钱,运气不好、售后多了肯定会赔钱。”以调查结果看,对于问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商品有哪些困难?”,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不熟悉电商运营技巧、缺乏经验(79%)、运营推广要花费大量资金(65%)。

表 3通过电商平台(淘宝、微店、京东)等销售额占多大比重?

即使对于有良好竞争优势的产品,在电商平台如何扩大产品销售、如何保证物流、如何处理和消费者关系,都是需要认真打理的,职业农民们常常是在与挫折的较量中摸索着经营之道。一位做生鲜干果销售的职业农民,由于最初没能把握好物流时间,致使大量干果腐烂,最严重时每天要处理上百条顾客投诉,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到了“几近崩溃,一度想放弃淘宝店撒手不管”的状态。但经过强烈思想斗争后,他选择认真向每一个顾客解释,并最终按承诺在新果下来后如数补偿,从而收获了大量忠实顾客。

四、小结

职业农民群体的出现,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社会结构性变革的一个缩影。资源要素由以城市为中心趋向,向城市-新型城镇-乡村多向趋向转变,人才流动由农村-城市单向流动,向大城市-中小城市-乡村地区多层级、多流向转变,同时城市中产阶级群体的兴起提出了对于更高品质食品、更高生产环境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一定程度“逆城市化”现象。职业农民群体往往既是如上变化的组成部分,又是在这样资源、人员流动中寻求创业机会、满足相应需求,或针对相应问题解决应运而生的群体。本研究通过对职业农民考察发现,这个群体在市场意识、农业生产业态创新及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城乡生活选择等方面具有可识别的不同于传统农民的价值取向,其主要从事具有消费者导向特色和较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精准市场定位等手段开拓市场空间。这个群体增强了农业发展对于外界市场机遇、政策环境的敏感性,同时为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产品价值提升、产业链条完善等政策导向的实现提供了人力资本储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N].新华每日电讯,2018-03-09.

[2] Eric.Wolf.Peasants[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66:25.

[3] 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6-9.

[4] 朱启臻,胡鹏辉,许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农业经济问题[J].2014(7):36

[5]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全国生态农场研究项目组.“生态农场发展报告”[R].2017.

中图分类号: C913、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24(2019)10-079-084

基金项目: 北京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立足社区治理的贫困地区发展研究(FRF-TP-18-089A1)”。

作者简介: 吕程平,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地方治理、技术社会学; 谢海龙,米瓜(甘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李 桃]

标签:;  ;  ;  ;  ;  ;  ;  

职业农民的兴起:价值观与市场方式的更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