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泽泻的生药学研究

中药泽泻的生药学研究

王立新[1]2001年在《中药泽泻的生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泽泻的生药学研究》课题是国家“九五”攻关专题子课题《泽泻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的部分研究内容。泽泻是常用中药之一,但到目前为止,药材的品质评价仍局限在性状、显微,不能有效地控制临床用药的质量。本研究目的,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利用现代中药化学、药理、仪器分析等多种实验技术,确定泽泻的标准物质,再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研究,建立新的泽泻药材质量标准,确保泽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生药鉴定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泽泻的来源是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而广西产泽泻的来源是窄叶泽泻Alisma canaliculatum A.Braunet Bouche的干燥块茎。紫外、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正品泽泻甲醇提取液在204.1±0.5nm处有紫外吸收峰,水提液在3402、2933、1642、1406、1054和927cm~(-1)波数处有红外吸收峰,可区别混淆品。薄层色谱的研究结果表明。以23-乙酰泽泻醇B为对照品,薄层色谱中正品泽泻在与对照品相同的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可与混淆品区别。泽泻的HPLC指纹图谱,约有10个峰,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对稳定,而比值变化较大,在40.25min处有23-乙酰泽泻醇B的特征吸收峰。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以四月采的 对川十以规1毕业*等学人在m叶山河1上学me叁 中药泽泻的主药学研史 泽泻、烘干的泽泻、酒制的炮制品、四川产泽泻中23一乙酸泽泻 醇B的含量较高;泽泻中23一乙酸泽泻醇B的含量指标以不低于 0.0 4%为限。另外,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泽泻含 16种微量 元素。

张丰聪[2]2013年在《近代中药研究与理论嬗变》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动机: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医药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对现代影响至深的“近代模式”。近代医药学期刊,以其动态性、真实性、时效性、交流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保存了大量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特别是刊载了大量中药研究的论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代医药学期刊发表的中药文献的研究,总结近代中药研究成果,反思近代以来中药研究的利弊得失,探讨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结合的可能层次。研究目的:以近代医药学期刊文献为基础,研究近代中药理论的嬗变。由此出发,探讨近代中药理论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对近现代中药理论的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学方法:以近代医药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以“全国报刊索引”中的《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和《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为主要检索资料来源,以《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和《中药研究与文献检索》为线索,对《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进行过录,系统收集近代医药学期刊中的中药研究文献,建立近代医药学期刊中药文献数据库,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近代中药理论进展,研究近代中药理论嬗变。(2)史学研究法:系统运用历史方法学中的归纳、比较、分析、考证等方法,分析古今中药理论之变迁,梳理当时之期刊参与者以及中药研究者对近代中药理论的作用和贡献,划分近代中药研究的叁个阶段。(3)社会学方法:采用间接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近代医药学期刊等第二手资料,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对中药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的影响。(4)哲学方法:综合运用矛盾分析、现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药理论嬗变进行系统分析和辩证综合,分析近代中药理论的形成模式,探讨近代科学思维对中药研究的影响。(5)思维科学方法:运用形象(直感)思维学方法,从经验思维和抽象思维角度出发,研究中药理论从经验或感觉上升为系统理论过程,探讨近代科学思维对近代中药研究的影响。研究内容:(1)对近代医药学期刊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不同期刊特点,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2)对近代医药学期刊中涉及中药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近代医药学期刊中药文献数据库,分析涉及中药理论和研究的文献,总结近代中药理论特点;(3)在深入了解近代中医理论嬗变基础上,对比古今中药理论,探析近代中药理论特点,分析“本草”到“中药”的嬗变过程,探讨近代中药理论嬗变对近现代中药研究影响;(4)分析古代本草学的继承性、创造性和局限性,结合中药传统药理与现代药理等的对比,讨论近代文化、社会等因素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研究结论:1.近代医药学期刊是近代中药学研究成果发布的主要媒介,刊载了大量近代中药研究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珍贵的文献价值;2.“西风东渐”对近代中药研究影响甚巨,文化、社会因素影响传统本草理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科学化研究提供条件,传统本草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逐步向现代中药研究模式转变,取得较多成果;3.近代中药的研究的内容以生药学、中药的化学研究和药理研究为主,中药药理的研究代表了近代中国药学的研究水平;4.中药“近代模式”对现代中药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现代中药研究基本上沿袭了近代中药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但其研究结果能否回归传统中医药理论值的反思。

段宝忠[3]2017年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提出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罗张炎, 周爱存, 张朝凤, 张勉[4]2010年在《HPLC同时测定泽泻中4种泽泻醇成分的含量》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泽泻药材中泽泻醇A、泽泻醇F、24-乙酰泽泻醇A和23-乙酰泽泻醇B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RP-C18色谱柱(6.0 mm×150 mm,5μm),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正交实验优化药材提取方法并测定18个不同批次样品的含量。结果:泽泻醇A、泽泻醇F、24-乙酰泽泻醇A和23-乙酰泽泻醇B在测定的范围内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r<0.999);方法的回收率在96.67%~99.61%,RSD均小于3.0%。结论:该分析方法能简便快速的测定泽泻中多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可以较全面的反映泽泻药材质量的优劣。

张敏娜[5]2007年在《泽泻饮片炮制条件与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是中医理论的具体体现,其使用历史源远流长。中药饮片作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药店、医院药房及制剂生产中。但目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参数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造成各地制法不一,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具有利小便、清湿热之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有生泽泻和盐泽泻两种饮片规格,其中盐泽泻可引药下行,增强滋阴、泄热利水的作用,但药典中并未制订炮制工艺的具体量化参数,使炮制后成品质量难以控制,影响临床用药安全。针对上述现象,本课题对泽泻饮片炮制条件及质量评价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在对泽泻炮制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泽泻中具有药理活性的24—乙酰泽泻醇A、23—乙酰泽泻醇B及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为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对盐泽泻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获得其最佳炮制方法为:每100g净药材,加食盐2g,加4倍于食盐质量的水将盐化开,闷润药材10min,以70~80℃炒制10min,取出放凉,即得。2.由于泽泻所含主要成分多为萜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无共轭双键,因此,利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为质量通用型检测器的特点,建立HPLC-ELSD法同时测定泽泻中24—乙酰泽泻醇A和23—乙酰泽泻醇B含量的方法,研究炮制前后二者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多数生片中二者含量高于药材,盐泽泻中23—乙酰泽泻醇B含量较生片和药材高,但24—乙酰泽泻醇A含量变化差异较大。3.利用泽泻中多数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挥发性的特点,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性成分,建立了泽泻的毛细管气相色谱(G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8个共有峰,并采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显示GC指纹图谱可系统地反映挥发性成分的全貌,不同来源的泽泻样本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来源的药材、生片、盐泽泻中各共有峰均存在,炮制后盐泽泻中有15个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值较药材与生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实验建立的GC色谱指纹图谱可用于泽泻药材产地鉴别,但无法区分饮片的产地。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传统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优化了盐泽泻的炮制工艺,结合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与指纹图谱研究,探讨了泽泻炮生为熟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为泽泻饮片炮制规范的建立、炮制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赵海亮[6]2016年在《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学术史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学术史进行的系统研究。中药基原品种的本草考证是本草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其学术渊源历史悠久。本文研究目的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之学进行纵向的研究和总结,以全面梳理本草考证学术研究成果、揭示其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其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本草考证的学术研究方法以及继承典型学术人物的治学经验,为后世的本草考证学术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该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历史分期方法、综合研究方法、典型分析方法和方法论研究方法,进行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学术史研究。历史分期是进行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历史分期可以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之间质的差别,呈现历史发展特点及规律。综合研究方法是在大量占有学术发展的历史材料基础上,通过纵向、横向多维度的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揭示学术发展的成果、特征及其利弊。典型分析方法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献、人物及其成果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学术特征、利弊得失和学术规律,探讨治学经验。方法论研究方法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提炼、抽象和总结,有助于学术经验的总结和传承。研究结果:依据本草考证研究方法的不同,本文将整个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学术史划为叁个历史分期:(1)自梁代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至20世纪初赵燏黄《中国新本草图志》出版以前,是古代本草考证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人们采用文献学、文字学和实物观察等传统的考证方法,只能相对地考证药物基原品种的异同,而不能精确定位到具体植物(动物、矿物)的种名。(2)自20世纪初赵燏黄《中国新本草图志》出版至20世纪60年代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出版,是现代本草考证的初期阶段。在该阶段,本草考证研究引入了现代植物(动物、矿物)分类学方法,可以将药物基原品种精确定位到具体种名,中药材基原品种的现代本草考证初具规模。(3)自20世纪60年代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出版至今,是现代本草考证的成熟期阶段。在该阶段,学者采用学术方法论总结和理论思维等研究方法,将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研究提升到了方法论总结和理论创新的高度,同时本草考证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其在本草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对本草考证学术史进行历史分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本草考证在各个阶段的学术特征、利弊得失,并详细阐述了当代本草考证的学术发展特点和趋势。本文剖析了现代本草考证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包括人才后继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利用多学科方法不够充分、本草考证与制药产业和临床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并对学术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本文运用学术方法论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历代本草考证学者学术实践的提炼和升华,系统总结了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学术思路,为本草考证学者提供可供遵循或参考的治学路径和操作方法。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基本思维过程包括药物特征信息的获取和药物基原品种的论证两大要素,本草考证的操作方法依据这两大纲领展开为多个条目。本草考证方法论的研究对于学术研究深度的提升、理论的总结和学术经验的传承有重压意义。通过对最具代表性的本草考证学者(包括现代本草考证之学奠基人赵燏黄先生和本草考证集大成者谢宗万先生)治学方法和学术成就的典型分析,认为他们在治学态度、知识结构、研究途径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优秀经验值得后世学者借鉴。研究结论:通过对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学术史的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厘清了本草考证学术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演变规律,分析了各个阶段本草考证学术成果的特点和利弊得失,揭示了现代本草考证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通过方法论研究,总结提炼了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剖析典型学术人物,总结了其优秀的治学经验和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为本草考证学术继承和发展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促进作用。

李兰[7]2009年在《中药泽泻采收加工和贮藏养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中草药多为陆生,药用水生植物由于生存环境特殊或资源有限,目前尚鲜有对水生植物药材生产共性技术的研究。泽泻为水生根茎类药材代表,又富含淀粉、蛋白质,极易发生霉变和虫蛀。对泽泻等水生药材有效物质累积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运用现代贮藏养护技术开展贮藏养护系统研究均尚未见报道。本课题选择泽泻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不同产地采收期和贮藏期样品的分析,旨在揭示泽泻有效物质累积动态变化规律,提出合理、规范的加工工艺和现代科学合理的贮藏方法和技术,构建泽泻药材采收加工和贮藏养护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为泽泻药材规范化生产提供实验依据。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草考证和文献研究。在古文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泽泻的现代研究成果。2、对泽泻药材原产地开展了调查研究。课题组走访了福建建瓯GAP种植基地、江西广昌和四川彭山泽泻主要产区,对产地泽泻的生长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和贮藏养护等进行了实地调研,为后期实验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3、采收期的研究。对采收期泽泻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了HPLC动态测定。通过对生长期泽泻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连续测定,有效验证了传统采收期的合理性,采收期块茎中两种指标性成分呈现不同的积累规律,即24-乙酰泽泻醇A的含量先降后略升,而23-乙酰泽泻醇B则先略升后降。对采收期川泽泻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动态比较研究。从药材整体色谱入手,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进行了相似度计算,得到泽泻药材的共有模式,共有模式比单一化学对照品作为鉴别标准更加全面,能提供更多质控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泽泻采收期指纹图谱相似度高,相似度、重迭率和聚类分析均表明,此生长阶段有效成分发生快速而稳定的积累。4、贮藏期的研究。通过水分检查、含量测定、HPLC指纹图谱评价了包装方法对贮藏期药材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产地加工条件和技术不同,各产地泽泻水分存在明显差异,江泽泻含水量最大,川泽泻次之,建泽泻最低;包装贮藏明显优于散装。采用HPLC法,考察了贮藏方法和包装材料对泽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个月的室温贮藏和3个月的加速条件下贮藏,与丹皮同贮的泽泻品质保存最好,密封包装者次之,散装者最差。对贮藏期川泽泻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动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期泽泻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同一产地泽泻药材在前叁个月贮藏期内成分只发生了细微变化,其指纹图谱可以归为一类,第六个月变化较明显。5、挥发性成分研究。运用GC-MS联用技术,对通过顶空萃取、水蒸气蒸馏和CO_2超临界提取的叁个产地泽泻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泽泻挥发性成分主要有Beta-caryophyllene(β-石竹烯)和δ-Elemene(δ-榄香烯)等为主的倍半萜类,顶空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均可用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但CO_2超临界提取出的挥发性成分较少,不建议将其列为此类成分的研究方法。6、提出泽泻采收加工和贮藏养护标准操作规程(SOP)。综合前期实验结果,结合文献参考和实地调研,提出了包括泽泻药材产地规范化种植、适宜的生态环境、合理的采收期和采收加工方法、科学的贮藏养护方法和指标性成分研究在内的标准操作规程。创新与特色:本课题集成现有泽泻化学成分分析技术,从安全、有效两方面系统评价传统的药材采收、加工与贮藏方法和技术。研究立足于通过药材中化学物质基础的分析,系统评价泽泻药材传统的采收、加工与贮藏方法和技术,给予其科学内涵,揭示其内在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并探索研究生产、流通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药材质量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传统加工方法,建立标准的技术规范。确保生产、流通过程中泽泻的品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对实验药材实行生产批号管理。在实验设计上强调样品试验的连续性,实现从药材采收、加工、贮藏全过程的在线系统评价,使实验数据更加可比,更加系统科学。相关研究国内外均无报道,具原创性。

区淑蕴[8]2010年在《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新药临床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有效部位的临床前研究:进一步确认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有效部位,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通过主要药效学实验,进一步确认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活性成分;对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有效部位提取物进行质量标准研究,为下一步制剂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与结果:1.体外药理实验进一步确认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有效部位:制备泽泻总叁萜提取物、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提取物及泽泻生物碱、挥发油粗提物,利用种晶技术,测定不同提取物在体外对一水草酸钙(CaOx)晶体的生长抑制指数。结果显示总叁萜提取物及乙酸乙酯部位在体外对一水CaOx晶体的生长抑制指数较高,分别为124.50%及121.53%,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着。其余各提取物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泽泻乙酸乙酯部位及总叁萜在体外具有抑制CaOx晶体的生长的作用,进一步确认乙酸乙酯部位为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有效部位,总叁萜是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成分。2.对23-乙酰泽泻醇B的HPLC-ELSD含量测定条件进行优化,色谱条件为以乙腈—水(65:35)为流动相,方法学考察表明23-乙酰泽泻醇B进样量在0.544~2.7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为2.10%,平均回收率101.34%,可用于有效部位中23-乙酰泽泻醇B的含量测定。实验考察系列浓度乙醇对泽泻总叁萜及标示成分23-乙酰泽泻醇B的提取效率,综合提取物中总叁萜及23-乙酰泽泻醇B的含量,决定改用6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以优化制备工艺。3.采用乙二醇及阿法骨化醇诱导雄性SD大鼠泌尿系CaOx结石形成,造模时同时给药,考察泽泻总叁萜提取物(TTE)对大鼠血生化指标、尿液指标、肾脏指标、肾组织CaOx晶体沉积及肾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泽泻总叁萜提取物能降低泌尿系结石大鼠的血BUN、肌酐、24h尿Ca~(2+)含量、肾Ca~(2+)含量及右肾系数水平,增加24h尿量及肾组织Mg~(2+)含量。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知泽泻总叁萜能减少大鼠肾组织内CaOx晶体的沉积,减轻肾小管扩张及肾脏肿胀的情况,改善肾脏组织的损伤情况。说明泽泻总叁萜在体内能抑制大鼠泌尿系CaOx结石的形成。4.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的相关规定,对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有效部位提取物进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的质量标准研究。综合多批药材有效部位提取物的测定数据,规定有效部位提取物中总叁萜含量不得低于55%,标示成分23-乙酰泽泻醇B含量不得低于1.10%,含水量不得超过9%,炽灼残渣不得超过0.5%,重金属含量不得高于百万分之二十,砷盐含量不得高于百万分之二。结论:泽泻总叁萜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乙二醇及阿法骨化醇诱导的大鼠泌尿系CaOx结石的形成,是泽泻抗泌尿系结石的活性成分,可用于泌尿系结石的治疗,特别是结石病复发的预防治疗。泽泻总叁萜的抗泌尿系结石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朝凤, 周爱存, 张勉[9]2009年在《泽泻的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筛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泽泻Alisma orientalis的免疫抑制活性物质。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测定萜类化合物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结果:从泽泻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倍半萜类clovandiol(1),orientalol E(2),alismoxide(3),alismol(4)和叁萜类4α,10α-dihydroxy-5β-H-guaj-6-en(5),alismorientols A(6),泽泻醇F(7),泽泻醇A(8),13β,17β-环氧泽泻醇A(9),23-乙酰泽泻醇B(10),1H-indole-3-carboxylic acid(11)和琥珀酸(12)。化合物9,10和24-去乙酰泽泻醇A均具显示了剂量依赖性免疫抑制趋势。结论:化合物1,5,11和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对化合物1的NMR波谱数据归属问题进行了修正,活性结果显示原萜烷型叁萜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活性。

刘妙娜[10]2008年在《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有效部位工艺及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9970891)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有效部位为提取物中的总叁萜成分。本文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泽泻药材中的叁萜类化学成分,使其含量达到50%以上,其标示量成分23-乙酰泽泻醇B含量达到1.29%以上,并通过药效学实验进一步确证该有效部位为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活性部位。方法与结果:1、建立了泽泻有效部位中总叁萜的含量测定方法。以药材中含量最高的叁萜类23-乙酰泽泻醇B为对照品,用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高氯酸显色,在554nm波长处测定样品吸收度。实验表明23-乙酰泽泻醇B在23.80~142.8ug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0.0055x-0.0512,r=0.9996。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可作为泽泻药材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2、建立了泽泻有效部位中23-乙酰泽泻醇B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以23-乙酰泽泻醇B为对照品,应用HPLC-ELSD对泽泻有效部位中23-乙酰泽泻醇B的含量测定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在23-乙酰泽泻醇B进样量在0.1384ug~0.6920ug之间时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Y=494467X-4426.9,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97%,RSD为2.68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也均符合要求。3、建立了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有效部位的制备方法。首先优化了泽泻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以23-乙酰泽泻醇B含量为指标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经正交实验考察,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用量为10倍量、提取3次、每次1.5h。继而对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有效部位的工艺进行了筛选及优化。泽泻浸膏用一定量50%乙醇溶解后,上样于D型大孔吸附树脂,充分吸附后,再用一定量蒸馏水,30%乙醇,90%乙醇依次洗脱,收集90%乙醇洗脱液,蒸干溶剂,干燥,即为所得。以23-乙酰泽泻醇B为对照品计算,富集产物中总叁萜类含量可达50%以上,23-乙酰泽泻醇B含量可达1.290%以上。实验表明:D型大孔吸附树脂适合分离纯化泽泻中极性较小的叁萜类成分。4、探讨中药泽泻总叁萜有效部位在体外对草酸钙结晶形成的影响,并初步确定其抑制草酸钙结石形成的有效部位。应用种晶技术检测泽泻不同浓度的总叁萜提取物在体外对一水草酸钙晶体生长指数(I.I)。结果表明泽泻总叁萜浸膏高、低剂量组的草酸钙晶体生长抑制指数高达87.75%。中药泽泻总叁萜提取物能明显抑制草酸钙晶体的生长,是泽泻抑制草酸钙结石形成的有效部位,对该部位的有效化学活性成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药泽泻的生药学研究[D]. 王立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1

[2]. 近代中药研究与理论嬗变[D]. 张丰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3]. 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

[4]. HPLC同时测定泽泻中4种泽泻醇成分的含量[J]. 罗张炎, 周爱存, 张朝凤, 张勉.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5]. 泽泻饮片炮制条件与质量评价研究[D]. 张敏娜. 山东大学. 2007

[6]. 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学术史研究[D]. 赵海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7]. 中药泽泻采收加工和贮藏养护技术研究[D]. 李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8]. 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新药临床前研究[D]. 区淑蕴.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9].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筛选[J]. 张朝凤, 周爱存, 张勉.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10]. 泽泻防治泌尿系结石有效部位工艺及药理学研究[D]. 刘妙娜.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中药泽泻的生药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