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护理论文_杨凤明

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护理论文_杨凤明

(大理州人民医院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分析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囊肿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类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3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CT引导下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肾囊肿患者CT引导下介入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肾囊肿;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262-02

肾囊肿是成年人肾脏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异常,可以为单侧或双侧,一个或多个,直径一般2cm左右,也有直径达10cm的囊肿,多发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越来越高,单纯肾囊肿一般没有症状,只有当囊肿压迫引起血管闭塞或尿路梗阻时可出现相应表现,对肾功能产生影响。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CT引导下介入治疗应用于肾囊肿的临床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如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分析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囊肿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肾囊肿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类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0.1±6.5)岁,其中双侧5例、单侧29例;研究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1.9±7.1)岁,其中双侧6例、单侧2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类型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根据肾囊肿的位置,让患者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方式,在CT定位下,选择最佳的进针点,并做好标记、记录好穿刺角度、深度及途径,避免针道经过肠管。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要求患者屏住呼吸,按计划进行进针,达到预定的进针角度及深度后,用CT扫描确定针尖低于囊肿底部上方,以便于将囊液抽尽。固定好穿刺针后,将针芯拔出,将囊液抽取10ml进行常规检查,之后将其余囊液抽尽并将液体量记录。抽尽囊液后,将无水乙醇注入,进行反复冲洗,直至抽出液体变清,CT扫描了解囊肿缩小情况及有无无水乙醇外溢、肾周血肿等并发症。拔针时,盖无菌纱布,应用胶布将其固定,要求患者缓慢变化体位,使保留的无水乙醇与囊肿壁进行充分接触,同时继续发挥作用,有助于提高疗效。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对症处理,观察4h后无异常,可将其送至病房[1]。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病情监测护理、用药及饮食指导等日常护理。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1)术前护理:积极对患者进行恰当的心理护理,缓解术前负面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向其讲解CT引导下介入治疗方法、目的及相关事项,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做好手术心理准备,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及卧位方法,使其能提前掌握上述内容,减少意外事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术中护理: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表情变化,如出现冷汗、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穿刺,并进行相应处理;穿刺时,让患者放松身体,可进行音乐疗法或意念放松法,分散其注意力,有效缓解负面心理;观察囊液性状,如为红色或深红色,可能合并出血症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表情变化情况,如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可能为休克前期症状,应立即停止手术,给予对症处理[2]。(3)术后护理:术后要求患者卧床休息24h,观察其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察看是否有渗液、渗血等情况出现;监测患者有无出现腹部、腰部剧痛,有无发热、乙醇过敏等情况发生,如有及时给予处理,有效预防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治愈:囊肿消失;显效:囊肿缩小程度在1/3~2/3;有效:囊肿缩小程度小于1/3;无效:囊肿无变化。临床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表示临床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4.1%(32/34),其中治愈20例、显效8例、有效率4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1.2%(31/34),其中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率4例、无效3例,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χ2=0.216,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9%(2/34),其中出现过敏1例、穿刺点出血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5%(9/34),其中出现过敏3例、穿刺点出血2例、感染3例、发热1例,组间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14,P<0.05。

3.讨论

肾囊性病变是遗传性、获得性、先天性肾皮质疾病的总称,临床治疗中单纯性肾囊肿及多囊肾最为常见[3]。肾囊肿起源于肾小管,其内积聚了肾小球滤过液或上皮分泌液,但最终囊壁极其临近的细胞外基质重组,形成有液体积聚的独立囊,不在与肾小管相通;当囊肿达到一定大小时,会压迫肾实质,使部分肾脏缺血,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可引起高血压[4]。巨大或多个囊肿,会使肾实质受压变薄,对肾脏内的动脉及其分支压迫,使肾供血减少,同时囊肿还可压迫回流系统,使静脉及尿液不能充分回流,从而引起肾功能的改变。因此,给予有效治疗及护理,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作用[5]。

目前,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CT引导下介入治疗,同时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此治疗及护理方式,对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发现,临床治疗有效率两组差异不明;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原因分析:CT引导下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简单有效、恢复快等优点,治疗时间较高,且费用低,很受患者及医生认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术前临床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负面心理及恶性情绪,提高治疗信心;术中积极与医生配合,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面部表情、穿刺点变化情况,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6]。

综上所述,在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肾囊肿中,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效果显著,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雄.CT引导下穿刺无水酒精介入治疗肾囊肿临床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0):135+83.

[2]张菁,王克全.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肝肾囊肿62例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7):169.

[3]席丽英,张新华,张艳果.CT引导下肾囊肿硬化剂治疗术的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2014,12(8):721.

[4]李学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及注入硬化剂治疗肾囊肿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3):99-101.

[5]刘秀英,曹文娟.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肾囊肿硬化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371-2372.

[6]王霞.CT引导下介入治疗囊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4):209-210.

论文作者:杨凤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9

标签:;  ;  ;  ;  ;  ;  ;  ;  

CT引导下介入治疗肾囊肿的临床护理论文_杨凤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