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运动进入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公选课马拉松运动医学为例论文

马拉松运动进入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公选课马拉松运动医学为例论文

医学教育

马拉松运动进入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州 中医药大学公选课马拉松运动医学为例

赵京涛1,2李绍烁1 董 航1,2阮冠龙1潘俊曦1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405,电子邮箱:13922182520@139.com;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广东省广州市 510405)

【提要】 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了马拉松运动医学公选课,以创新的方式传播普及马拉松运动医学知识与科学快乐运动的理念,是引导马拉松运动良好发展、传播专业马拉松运动医学知识与科学快乐跑步理念的重要尝试。本文主要介绍了课程建立的背景、特点、成果及不足等,探索马拉松运动及其相关运动医学课程在我国高校学生中发展的意义与方式。

【关键词】 运动医学;马拉松;教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强调教育领域中的所有改革与探索,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4]Economic Survey of Burma, 1956, Rangoon: Superintendent, Union Govt Printing and Stationery, 1956, p.35.

近年来,屡见有关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报道。《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2]。为了避免高强度运动导致高校学生运动损伤,一些高校取消了运动会长跑项目。这一因噎废食的举措显然是不可取的,高校应设计更多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与课程,吸引、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尝试开展马拉松运动与运动医学课程,设立了公选课—马拉松运动医学。该课程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研室,中国著名马拉松跑团“医师跑者”的创始人赵京涛教授及其领导的跑团骨干人员组成的教学小组,旨在将长跑的锻炼作用与科学专业的运动医学知识紧密结合,以防治相关运动损伤,培养在运动中紧急救治的能力,同时宣传科学、快乐跑步的理念,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更为马拉松运动医学的教学做出探索与实践。

1课程建立的背景

1.1 马拉松“热”与背后的“冷”思考 跑步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最有效的运动,因其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而备受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马拉松运动源于希腊,已有120余年历史,最初其仅是奥运会长跑比赛的项目,现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举行。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国内迅猛发展,2015年全国共有134场马拉松赛事,而2016年有328场,同时报名参赛人数也呈井喷式增长。马拉松运动的迅猛发展,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杨金田等[3]认为马拉松运动在国内能得到快速发展,是物质条件的发展与推动全民健身政策的共同促进,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王军利等[4]认为,马拉松的普世性价值观契合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理念,其走向民生体育的前提,也是我国体育民生选择的必然结果。比赛场地的开放是马拉松的魅力之一,这可以使参赛者体验不同的城市风景和文化;而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也是对其城市软实力的肯定,有利于城市的发展[5]。另外,马拉松运动对参赛者具有包容性,无论专业选手或是业余爱好者均可参赛,其已成为普罗大众和优秀运动员同场竞赛的舞台[6]

马拉松的发展,被认为对社会、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参赛者的选择,则有更多不同解读。刘璐[7]认为,马拉松跑者参赛动机主要可归结为休闲效益与幸福感的获得。崔永衡等[8]则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青年参与马拉松运动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一种表演性质居多的行为。此外,在马拉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却让人们害怕、恐惧,甚至使马拉松运动遭到了冷落。马拉松作为高强度的运动,尽管其所引起的运动性猝死的概率和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由于赛事的公众性、自媒体等原因,一旦发生猝死事件,将产生很大的传播和影响。田香玲[9]则呼吁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及参与者应该更加重视医疗安全问题。邢金明等[10]也指出,目前马拉松赛事参与者普遍存在炫耀性心理和错误的竞技认知造成运动伤害,科学运动知识不足。医疗保障是赛事组织方的重中之重。

1.2 强强联合,应运而生 以往马拉松赛事的医疗保障存在一个缺陷,即均以驻点医疗为主,缺乏穿插在跑动大军中可以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给予救援的陪跑者。本课程的主讲老师—资深骨科医生赵京涛教授,作为长跑爱好者有多场马拉松赛事经验,认识到移动救护在马拉松运动中的重要性,发起并成立公益性的医师跑者协会,旨在宣传系统科学和健康快乐奔跑的运动理念,利用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救援能力,为赛事和选手服务。医师跑者协会是以全国范围内爱好马拉松、越野、“铁三”等户外运动的医务工作者为主体而创建的自愿性公益性组织,多次受邀参与全国马拉松赛道的救援保障服务。该团队理念是:宣传科学跑步和健康快乐理念;协同赛事移动救护;发挥影响力、传播社会正能量。

杨剑等[11]提出,大学生在参加马拉松运动时所获得的个人成长体验,有利于个人意志、能力的提升,克服困境能力的培养,积极情绪的拓展。鉴于当前国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医学发展存在空白,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教研室以及马拉松跑团“医师跑者”中的骨干力量为依托,由赵京涛教授发起,多位骨伤科教授共同参与建设的马拉松运动医学课程应运而生。希望通过该课程,不仅了向学生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和科学合理的马拉松知识,指导科学跑步,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可以培养和训练其在突发状况下实施救治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时,该课程的建立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填补学科的空白。

2.2 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快乐跑起来 本课程除了以专业实用的教材作为教学基础外,更在教学方式及内容上进行创新尝试。课程均包括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训练。赵京涛教授以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文字等不同形式将最核心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根据自身多年的救治经验,结合长期参加马拉松赛事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向学生讲授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医学知识;随后进行实践训练,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活动、科学跑步训练、运动后拉伸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详细讲解知识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过程中自己去感知理论,并了解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增强了彼此的同理心,增加了感情,避免了学生对于枯燥知识与训练的排斥。

在劳动力价格日趋高涨的情况下,减少劳动力工作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益,加快投入装备,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半机械化是重要的途径,针对土墙日光温室,一是配置滴灌设施,实现小规模2-10栋温室规模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灌溉浇水、施肥施药等的自动化,降低温室内湿度,减少病虫害。二是对温室通风口和外保温改造,配置温度湿度的监控装置,并同通风口、卷帘机和手机等联结,形成自动化的日光温室植物生长因素监控遥控系统。三是对于比较大的温室,增加角铁轨道或悬挂吊轨输送采摘蔬菜和生产资料。

我们鼓励学生发展身边人共同运动,不论运动形式、运动强度及时间,重在将科学的运动知识传播给身边人,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要求每个学生在课程中都发展一个教学对象,要将自己课堂收获的知识分享给对方,带领对方科学运动,为对方解决运动过程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所发展人在本次课程周期内的运动情况,作为验证个人学习成果的指标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一带一人”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分享知识与快乐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巩固已有知识,同时这也是对课程精神的弘扬。

2课程特点

2.1 原创教材 目前,运动医学类教材多不胜数,但多涉及面宽泛,以简单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未对马拉松运动医学有深入剖析;且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权威科学的解释,对于许多大众关注的运动中常见问题,如跑步是否会造成膝部损害”“感冒该如何运动”等,未能给出实际有效的解答。

此外,本课程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位骨伤科及运动医学专家、广州市红十字会急救专家亲临现场为学生授课,并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模拟赛道上发生紧急情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处理、救治,为学生带来最专业的知识,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学以致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学科创建于1965年,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政府共建重点学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我国岭南特色的中医骨伤科学流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其教学规模及质量均居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

赵京涛教授从事骨科临床及相关教学工作20余年,是全国“十二五”教材《骨科生物力学》的主编,其以理论成熟的运动医学知识为基础,根据马拉松运动的特点以及多年的参赛经验,理论结合实际,深入解析马拉松运动医学,带领教学小组成员广泛查阅相关专业书籍与文献,自主编写《马拉松运动医学》教材。《马拉松运动医学》的内容涵盖马拉松运动、相关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生物力学、户外急救等专业知识,为学生传授最实用的马拉松运动医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目前,国内尚无高校开展马拉松运动课程,也无相关的教材。《马拉松运动医学》创新性地在马拉松运动过程的常见损伤、马拉松赛道的紧急救援处理等方面提出权威专家共识,希望将最专业科学的马拉松运动医学知识普及给全国马拉松与长跑运动爱好者,推进相关学科的科学发展。

2.4 一带一人,传播快乐 本课程的宗旨是对学生宣扬健康快乐的跑步理念,传授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医学知识,减少错误跑步带来的危害,甚至在跑步中遇到急救时能带来帮助,挽救生命;更希望学生们能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传播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将科学快乐跑步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爱好跑步运动者。

2.3 个性化订制训练计划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12]。因此,在课程开课之初,通过自主填写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调研,然后根据学生既往运动情况、个人身体状况、个人目标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每个学生量身订制跑步锻炼计划,以科学知识指导学生跑步锻炼,并记录每周运动情况,鼓励学生运动后打卡分享。在课程周期内,学生的运动频率、强度等都有明显提升,从而迸发出更大的学习与运动热情。

在以上三所理工类大学共计发放445份问卷,回收432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答卷390份,有效卷比例87%。

学生对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总体满意。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极佳。但若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这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3课程实践成果

共有49名学生报名参与本次课程。在第一周上课时,仅有5人平时以跑步为爱好活动,班级中学生最长的跑步里程为5 km,最长跑步时间为50 min。至为期9周的课程周期结束时,平均运动频率由0.74次/周增加至1.82次/周,人均最长跑步时长由11.8 min增加至48.32 min,人均最长跑步里程由1.66 km增加至4.52 km,人均每周跑步总里程2.23 km增加至6.74 km;有30人每周运动频率达2次以上,班级最长跑步里程达45 km,最长跑步时间6.25 h,共5人可完成半程马拉松,1人可完成全程马拉松。

除了激发学生自身的运动与学习热情外,学生平时能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自身运动过程中遇到的运动损伤、危急症等问题的处理,更为共同运动的家人、朋友治疗。亦有多名学生身体力行,加入了“医师跑者”团队,在马拉松赛场为赛事中出现损伤的跑友紧急治疗,为马拉松赛道的安全保障贡献力量。

4课程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此次高校公选课—马拉松运动医学是马拉松运动走进中国高校课堂的创新尝试,课程受到学生的喜爱,课后学生能将课堂知识与自身实践紧密结合,向授课老师提出许多实际的问题,用运动医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及身边人的科学运动,减少运动伤病,教学相长,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改进课程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加完善的课程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该课程存在一些不足。本次课程是一次创新性的实践探索,但实际条件限制着开课之初的许多设想及计划。(1)每次课程,赵京涛教授都会为学生安排好跑步训练、热身及拉伸活动、跑姿纠正、心肺复苏训练等实践课程,但由于场地限制,只能在校园内的教学区进行,缺乏运动场所及部分器材,夜间上课也有一定安全隐患;另外,教学时间较短、课程周期较短亦限制之一,学生反映每周仅有一次的课程时间较短,课上实践不足,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时间不足。希望今后本课程能进一步完善教材、器械、场地等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加好的学习环境。(2)本课程目前仅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开课,惠及本校学生,但广州大学城高校众多,热爱运动的师生数量较大,部分外校旁听学生同样表达出极大兴趣。今后希望能在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内开展校际间的公共选修课,为更多热爱运动与学习的师生普及科学运动、快乐运动的理念和知识。(3)我校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已学习到相关医学知识,因此较普通群众更为容易理解马拉松运动医学知识,但在目前较短的课程周期内只能掌握基础知识,仍需要有进一步的提高课程来继续学习。今后可以在本课程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发展,开展专业知识的提高课程。

但是,仅依靠赵京涛教授的教学团队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教学处、学校、校际教学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在师资队伍、实践场地、课程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方能建设更加完善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学习环境,惠及更多高校学生与群众。

在洋葱的种植基地内,要严格进行管理,禁止对于高毒、剧毒或者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同时还需要禁止除草剂的使用。在种植过程中,应当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减少使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的操作。并针对种子的生长发育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李希贵.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寻找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力量[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5.

[2] 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杨金田,王海英,杨金丽,等.我国马拉松运动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3):48-52.

[4] 王军利,杨家坤.我国马拉松运动现象的社群主义隐喻及其理性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6):34-38.

[5] 耿延敏,刘定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86-89.

[6] 王 海,王大卫,李颖川,等.我国马拉松赛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46-47,52.

[7] 刘 璐.马拉松跑者参赛动机、休闲效益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以2016厦门马拉松赛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6):70-76.

[8] 崔永衡,任振朋.马拉松“晒客”自我呈现分析——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4):22-27.

[9] 田香玲.马拉松火爆的原因、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3):88-92.

[10] 邢金明,刘 波,欧阳井凤.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7,24(2):52-56.

[11] 杨 剑,杨树红.大学生马拉松跑过程中情绪体验的现象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6):14-20.

[12] 张广清.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构建育人新理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4):142-143.

【中图分类号】 R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4304(2019)13-1730-04

DOI :10.11675/j.issn.0253-4304.2019.13.34

作者简介: 赵京涛(1970~) ,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马拉松科普宣传及赛道救援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3-22 修回日期:2019-05-20)

标签:;  ;  ;  ;  ;  

马拉松运动进入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公选课马拉松运动医学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