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_科技论文

上海新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_科技论文

上海新型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体系论文,上海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工业体系的内容与特色

上海制造业经过十年的战略调整,形成了汽车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钢铁和化学工业为主导的生产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制定未来十年的重点产业发展目标,这是基于特定产业需要支持和优先发展的考虑。不论承认与否,每个政府心中都有它的重点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国防科技研究,实质上协助了一些产业。因此,重点产业的讨论不在于该不该制定,而是应该如何制定。

总体上说,上海要继续维持目前制造业结构,在面临与其他地区制造业结构的“雷同性”和多数制造业的低劳动生产率情况下,显然不会有前途,因而制造业的调整和改造是一项不容迟疑的迫切任务。上海新工业体系的提出是要调整制造业发展的优先顺序,以明确支持战略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做法促使资源流向急需发展的技术产业,将对整体的产业发展带来好处。新工业体系的基本原则是要使技术广泛应用到多项产业,提升原有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互相依托、互相支持的工业体系,以此来深化和提高原有产业集群的表现,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持续地保持和增强上海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二、新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们认为,上海新工业体系可由三个层次组成:战略产业、重点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我们重点讨论前两个层次。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明确的研究与开发导向性所积累起来的技术创新能力。

(1)战略产业由医药工业和飞机工业组成,这两大产业具有很强研究与开发导向性。战略产业意味着未来10年作为投资重点的产业,尽管目前上海的医药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生产能力较小,却是有高增长可能性的技术产业。

(2)重点技术产业共列出7个制造业,均属于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的产业:汽车制造、电子与通信设备、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电气机械、机械工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

要特别指出的是,钢铁工业作为重点技术产业的地位将逐渐下降,该产业的低利润特性决定了其在上海制造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十年之内下降到5%以下,也就不再属于重点技术产业。所以,钢铁工业是新工业体系中的一个过渡性技术产业。

战略产业和技术产业合计的比重显示了上述9个制造业在上海制造业中的地位,研发经费占全部制造业的84.99%,科技专家占78.3%。美国的比重则更高,研发经费和科技专家比重分别为36.73%和85.72%。

如果上海确立以研发为导向的工业技术体系,医药工业、飞机制造和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仪器仪表业的科技开发投入将大幅度提高比重,将大大加速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就地区经济繁荣而言,战略产业和重点技术产业扩大规模,缺乏竞争力的其他制造业则出走,使缺乏竞争力产业的部分资源转向高劳动生产率产业。这个做法意味着,当上海工业结构升级时,就必须放弃一些不具竞争力的产业和市场。所以,究竟保留哪些制造业应由市场竞争的结果来决定。如果政府以补贴、保护或其他形态的干预手段来强行维持这类产业的生存,只会减缓工业升级的速度和整体生产水平的提升。

三、为什么要推进战略产业的发展?

上海要增强其未来的产业竞争力,必须提出战略产业的发展目标。如果没有适当的追求目标,单单依赖现有基础的改善是不够的。

对制造业研究的结果显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某些制造业由于具有推动技术进步的潜力或由于其他产业依赖于它们,因此在远期国民生产率增长和竞争中具有格外重要的作用。这些经济上的战略部门也许在当前的产值和生产率统计中没有什么作用,但对远期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增长将会作出不可缺少的贡献。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战略部门和技术的相对重要性将会铸成一个大错。

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上海选择的战略产业必须是我国制造业中的尖端技术产业,而且是以大量的科技开发投入和大量的科技专家从事开发和生产的产业,也就是属于研究与开发型的高技术产业。新工业体系框架内将医药工业和飞机工业列入战略产业,现给以进一步的论述。

1、增强医药产品的开发能力

1998年,美国用于医药工业的研发经费高达125.66亿美元,占制造业的12.29%;从事研发的科技专家数为4.53万人,占制造业的6.64%。而2001年上海医药工业的研发经费仅为1.82亿元,占制造业的3.12%;从事研发的科技专家数仅为1058人,占制造业的3.9%。这一国际比较表明,上海医药工业迫切需要增加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技术竞争力。

美国的数据显示医药工业属于典型的研发导向型工业。1994-1998年的五年期间,美国企业界对医药工业科技研究投入经费高达537.48亿美元。

我们对上海医药工业的内部产业结构作了实证研究,总体上看,医药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①医药工业的内部结构。上海医药工业共包括五个部门:化学药品、药品制剂、中药加工、动物药品和生物制品。产值规模较大的是药品制剂和化学药品(即化学原料药),而从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来衡量,2000-2001年,药品制剂的利润达到5.77亿元,生物制品的利润为3.49亿元,高于其他三个部门;1998年,药品制剂的劳动生产率为110341元,生物制品业为92273元,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值。2000-2001年的两年投资数为22.39亿元,其中药品制剂的投资数为11.02亿元,占医药工业的二分之一。而生物制品的投资额为3.49亿元,低于化学药品。

上海医药工业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只是目前的发展水平。将医药工业提升为上海的战略产业,是鉴于上海具有发展医药工业的基础条件。资金投入和科技专家的投入是医药产业做大的基本前提,而大量高水平的医院又是推广新药的重要因素。上海拥有大量的医学科研机构,大批的高层次医院,众多的制药厂,已经形成了科研开发——临床试验)——规模生产的完整的新药创制体系。

②医药工业应该成为上海的战略产业。医药工业的独特产业结构适合于具有很强技术开发能力的地区。医药工业的产业特性,包括需要庞大的固定研发成果、针对每个医生的复杂销售事务、研究拟能取代现有特效药的新药相当耗时、客户不在意价格差异等多种因素。而且,由于制药企业各有其技术领先的特殊产品,彼此间的火药味不浓。这诸多因素都使新进入者的进入障碍相对提高。此外,这个产业的竞争并不借用有损产业利润的杀价战略,而是借用投资更多资本于研发等其他变数,而专利制度也保护了企业,避免了因竞争而不惜仿效的情况。因此,制药业的产业结构一直有利于企业赚取利润,并使制药业的投资报酬率较其他重要产业更高。

③医药工业的产业链。医药工业的重要特点是其产业链在制造业内部较短,而与大学医学院、科研机构、医院、健康保健等知识型服务业间的融合型产业链很长。因而,上海这样的科研实力很强、医疗技术很高的城市就能够发展医药工业,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上海丰富人力资源的优势,使医药工业迅速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医药工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医疗事业的发展,与大学的医科教学与医学科研机构、医院形成互相促进与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2、迅速扶持飞机工业

美国的飞机工业属于研发密集型的产业。1998年,飞机工业的研发经费达到51.08亿美元,占制造业的4.5%;科技专家数为7.7万,占制造业的11.29%,是一个人力资本高度密集的技术产业。

美国1993-1998年企业对飞行器科研投入经费达到331.43亿美元。而政府投入的科技开发资金高达601.03亿美元,几乎为美国企业界投入的一倍。因此,美国的飞机工业实质上是依靠政府的研发经费支持而增强了技术竞争力。

上海航空航天制造业基本上趋于下滑状态,从业人员从17030人锐减到7745人,工业产值从10.42亿元减少到9.25亿元,投资从1.54亿元下降到0.27亿元,利润从1592万元变为亏损1351万元。航空航天制造业是当代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而上海航空航天产业似乎进入了衰退状态,导致大量科技资源的浪费或低效使用。

要振兴上海航空航天制造业需要一个全新的战略,就是明确将飞机制造作为上海的战略产业,成为上海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可以迅速提升上海的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从全国生产力布局和可以动用的科技资源来说,上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航空工业的基础条件和科技优势非常明显。有四个重要的因素是上海选择飞机工业为未来战略产业的原因,其中两个是需求因素,两个是供应因素:

(1)国家安全的战略因素。飞机工业对国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飞机工业是当代尖端技术的集成,通过发展飞机工业可以使我国更快掌握尖端技术和发展尖端技术。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防尖端技术上主要依赖于外国,那么它在军事上是站不住脚的。

(2)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我们以民用飞机拥有数为例来说明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1990年,我国民用机场数只有94个,民用飞机只有499架;到2000年,民用机场数有139个,民用飞机有982架。我国的大型民用飞机全部依赖进口。1999年,我国进口飞机63架,价值23.16亿美元;2000年进口85架飞机,价值16.31亿美元。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大量机场的建设,对飞机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当国内的跨省旅行以航空方式为主时,将形成对大量干线飞机的需求。

用美国航空业来对照中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美两国的国土面积相似,美国有6000个飞机场,预示着我国的机场数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取决于我国的飞机生产能力。1990年,美国销售3292架飞机,其中930架为军用飞机,支持飞机工业的发展一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产业政策,而中国飞机工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将我国对飞机的需求潜力转变为现实就是飞机工业的壮大过程。

(3)发展飞机工业可以培养和聚集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充分发挥我国以“一对夫妇,一个孩子”政策所形成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优势。上海工资水平高于周边地区对上海技术结构升级造成了强大的压力,因而发展高技术和高劳动生产率的飞机工业有利于上海构建新的技术产业优势。

航空工业是资金密集型的技术产业,也是依靠大量技术劳动力从事科技开发的产业,因而就业数相对较高。1988年,美国航空工业的劳动力数为68.35万人,其产值达到1289亿美元;1998年的劳动力数则下降为52.51万人,其产值为1796亿美元。美国航空工业的就业数始终高于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业。

(4)飞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带动上海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新材料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的振兴,为这些工业的技术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尤其是飞机工业将促进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美国的精密仪器业也是属于研发导向型的制造业,1998年的研发经费为96.25亿美元,占制造业的9.42%;科技专家数达到6.63万人,占制造业的9.72%。而2001年上海仪器仪表工业的研发经费仅为123万元,占制造业的2.11%;科技专家数只有1535人,占制造业的5.67%。这一组数据的比较只是说明上海的仪器仪表等技术产业尚未发展为研发导向的产业。

产业的荣枯盛衰是必然的,特别是在技术革新速度迅猛发展的现代产业社会,地区的产业更迭,更是屡见不鲜。因此,为了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必须兴办新的技术产业。飞机工业则是我国未来10年高增长的研发导向型产业,所以,上海应该选择飞机工业为战略产业。

四、增强重点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重点技术产业是上海新工业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可以将7个产业按照其未来的竞争力和增长趋势进行细分,以便准确把握技术产业的基本特点。

(1)汽车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是上海的两大支柱产业,这是符合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因而,这两大技术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做强,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技术开发活动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虽然2001年上海汽车制造和电子及通信设备的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的23.13%和27.72%,高于1998年美国的13.21%和23.85%,投入经费量则小得多。此外,从美国制造业科技开发的比重也可以看出汽车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业是重点,这是产业的技术特性所决定的。1993-1998年,美国政府对汽车制造投入的科研经费为689.22亿美元,超过对飞机工业的科研投入。

因此,上海汽车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业应迅速转变为以研发为基础的技术产业。未来十年,上海在制定地方产业政策时要明确汽车工业是最大的高科技产业,汽车工业是最大的支柱产业,是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产业。

(2)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是重化工业化阶段中的典型产业,上海将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列入支柱产业内。然而,从科技开发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其科技开发投入和科技专家数占制造业比重并不高,尤其是钢铁工业,如1998年美国钢铁业的研发经费仅占制造业的0.40%,2001年的上海钢铁业仅占1.59%。

由于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基本上属于投资导向型产业,2001年,上海化学工业的固定资产净值比重为7.22%,工业产出的比重为6.7%;钢铁工业的固定资产净值比重高达25.43飞,而工业产出的比重仅为9.70%。这就意味着这两大产业尤其是钢铁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不高,在上海新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将逐渐下降。

(3)电气机械、机械工业、仪器仪表均可归入一类,即电气与非电气机械工业。这类产业的基本特点是提供生产所需的设备,生产技术的水平越高,所需的设备技术要求也越高,因而,当工业生产体系转向技术水平更高的飞机制造业时,就有可能带动电气机械、机械工业、仪器仪表、新材料等技术产业的结构升级。

1998年,美国的机械、电气设备研发经费为148.46亿美元,占制造业的14.53%,从事技术开发的科技专家占制造业的16.44%;仪器仪表业研发经费为96.25亿美元,占制造业的9.42%,科技专家占制造业的9.72%。2001年上海仪器仪表业的研发经费只有123万元,仅占制造业的2.11%,科技专家占制造业的5.6%。无论从投入的研发经费数,还是从科技专家数来说,上海的电气与非电气机械工业需要增加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有可能保住其作为重点技术产业的地位。

标签:;  ;  

上海新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