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构想_银行论文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构想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我国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思路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在我国发展表外业务应结合本国国情,走渐进式发展道路。

1.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中介人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一种业务,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特点。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中,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其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30%以上,有的高达77%。我国银行目前中介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还很小,仅占10%左右。这既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经营差距,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同时,随着我国利率的连续七次下调,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居民投资意识逐渐增强,储蓄资金不断分流,商业银行要靠传统资产和负债业务维持利润困难重重。因此,吸取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经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

发展中间业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规范管理传统的中间业务,使之满足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对多种金融服务功能的需求,同时又能控制住风险。如开展贷款抵押物评估业务,对减少银行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开展企业信誉等级评定,既有利于银行对贷款投向的选择,又有利于建立牢固的银企合作关系,培植和稳定基本客户。二是积极开拓新的中间业务,实现商业银行功能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金融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金融渗透功能的日益加强,可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实现企业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策划,项目融资、公司理财和财务顾问、投资咨询、基金托管等投资银行业务。特别是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全意义的投资银行之时,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购并与资产重组,帮助企业制定改制方案或购并重组计划,设计更为合理的股本结构,以最佳方式重新组合经营性资产和优质资产,充分发挥资本运营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做好高质量服务咨询工作。

2.稳步发展有条件的表外风险业务,重建银企信用关系

表外风险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贷款出售等。贷款承诺是银行与借款客户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契约,银行将在有效承诺期内,按照双方商定的金额、利率,随时提供客户需要的信贷服务并收取承诺佣金。因而,贷款承诺业务能够给借款人在直接融资市场上的信誉支持,降低其筹资成本,同时由于承诺借款人多是银行所熟悉的优质客户,调查分析成本很低,有利于贷款行降低营运支出。

备用信用证是开证行应借款人的要求,以放款人作为信用证的收益人而开具的一种特殊的信用证,其实质是保证借款人不能及时偿还本利时,由开证行向受益人履行义务的一种担保行为。备用信用证能增强借款人的信誉和直接融资能力,改善其融资地位,因而开证行付出的风险贴水也低;对于开证行而言,由于申请此项业务多是银行的稳定客户,这就大大降低了银行信用评估所耗费的支出,而且信用证被议付的可能性非常小,使银行几乎不占用国有资金的情况下,仍可获得可观收入。

贷款出售是商业银行将贷款变为可销售的资产,采取各种方式出售贷款债权,并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贷款出售不但具有高盈利性,而且实现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大大提高了资产管理的能动性。对于购买者而言,实现了充分分散贷款组合,降低了风险,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对这三项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目前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如果能够出售针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既可便利非国有经济主体,又可以使银行不占用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指标,而同时得到一定收入,从而使各方均得利益。另外,从我国现实情况来考虑,在以信贷功能为特征的市场竞争中,银行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以信贷投入为代价的存款之争,这种竞争经过几年的竞争演化,对市场的分割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在各家银行负担沉重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加大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都已无力再搞“以贷吸存”或“融资吸存”这种高代价的竞争了,再加上目前企业经济效益低,银企间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而出现了目前所谓的银行“惜贷”现象,企业融资缺乏银行信用支持。由此可见,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可以充分调节银企间债权债务关系。这三项业务还可成为当前金融部门相互竞争的一个广阔的新领域,是规范和发展我国间接融资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

3.暂缓推出金融衍生产品的高层次品种,重在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是近2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把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资产风险管理的工具,国际金融界已经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参与深度作为评价金融机构经营规模和质量的一个标准。然而,金融衍生产品以小搏大的特性在给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几年,人们纷纷谈“衍”色变,因为几场大的金融风波无不涉及到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的巨额亏损,索罗斯量子基金冲击泰铢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开始于1992年,不足7年的时间里在经历了认股权证热潮、"327"风波以及国债期货暂停之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再度暴露出过度投机背后的风险控制不足问题。事实上,今日衍生产品交易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形式,它的健康发展要受到现货市场、监管水平、法律法规、金融配套服务、通信设施、人员素质以及整个经济大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现在,无论理论界还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管理者、参与者都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开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本条件。从利率环境、汇率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产权改革的速度以及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法规建设等方面来看,离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因此,当务之急是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大力推进基础金融市场的建设,以形成坚实的现货市场基础,再适时推出金融衍生产品的高层次品种,以促进金融市场多样化发展。

在我国发展表外业务必须注意的问题

1.更新经营观念

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已步入了资产负债管理,即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综合协调管理阶段。我国银行业在1998年刚刚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否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积极动员银行业的资金、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打破我国银行业完全依靠吸存放贷粗放经营的传统观念是问题的关键。

2.依托自身优势

表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经验,因而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依托自身优势,稳步发展。在拓展表外业务特别是新的业务时,切实加强市场调研,对业务的市场前景、服务对象、盈利水平进行仔细调查,制定系统、合理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在业务开办前要针对市场消费心理,大力开展宣传,强化市场营销,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业务的进程。

3.提高科技含量

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银行设备的计算机化及各种新型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密不可分,从金融产品的设计、评估、定价到市场营销、运行和管理,先进的技术设备不可缺少,可以说,表外业务即银行技术革命的结果。我国商业银行能否把技术进步置于战略地位,加快银行从手工操作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将关系到表外业务的发展是否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4.培养专门人才

由于表外业务品种多,业务性质跨度大,知识技能含量高,尤其是一些新兴表外业务,不但交易复杂,而且技术要求很高,需要大批谙熟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洞察客户需要,把握金融创新最新进展,了解市场法规的高素质人才。对决策层领导而言,要加强学习,提高新业务的理论素养和科学决策水平。作为操作层员工,要通过对表外业务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在实际操作中能熟练运用,同时要积极引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掌握银行业务的人才,逐步提高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以适应表外业务发展的需要。

5.建立健全的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体系

虽然我国的中央银行对金融业实施分业管理,但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逐步开展和业务范围的开拓,表外业务的经营风险同样会伴随而来。前不久发生的“广信事件”就牵涉到金融机构因违规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而资不抵债最终破产的问题。因而,处理表外业务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一是要加强中央银行对表外业务的监管,要高度重视银行业务表外化的发展趋势,规划我国表外业务的种类及发展进程,约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部管理,健全会计处理原则和信息披露办法等。二是要努力完善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构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机构,制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细则,以防止表外业务的盲目发展带来的高风险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

标签:;  ;  ;  ;  ;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构想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