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战争之王》浅谈文化是一个国家灵魂论文_张玉良

从电影《战争之王》浅谈文化是一个国家灵魂论文_张玉良

(潍坊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山东 潍坊 261021)

摘要:不同国家人民各自具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国家精神和文化传统,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中国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中的延续,更不是二者机械相加,要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结合点”,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移植;结合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习近平同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非墨守陈规者。习近平同志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从中国梦的重要目标而言,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也是如此。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同时也坦言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科技渐渐落伍的文化原因,那就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他要求,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电影《战争之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自信,会导致基因一代代地往下传递,肉体却在中途中不断的被抛弃。

门罗任总统的年代,美国人想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把黑人送回非洲老家。1821年、美国总统派出特使和军舰,花了价值300美元和一批实物,在非洲买下现在利比里亚1.3万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土地,将一批美国的自由黑人安置在那里,并相信他们会建立起一个黑肤色的“美国”。

由于利比里亚当地土著和移民,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只是建立了一个建立了9个美国黑人移民区掺杂的躯壳。利比里亚的名字来自拉丁文“自由”,首都蒙罗维亚的名字来自美国总统门罗,并照搬美国政体,组成了利比里亚联邦。1847年, 利比里亚宣布独立,由来自美国的黑人任总统,成立的新国家。拥有自己的宪法,几乎美国宪法的翻版;国旗也是模仿美国国旗上象征几十个州星条旗,利比里亚国旗也设立了一颗星,象征黑人团结;利比里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言论自由,媒体开放,“美国之音”在非州最大的转播站也设在这里,光显条件完全具备。利比里亚除了人口上以黑人为主,可以说是美国的双胞胎。因此,利比里亚应该成为非洲最强大、最繁菜的国家。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化,东拼西凑的文化导致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比里亚陷人内战。

电影《战争之王》的原形就是利比里亚的总统泰勒。泰勒的祖先是从美国移居利比里亚的(更早的祖先应诚是从非洲被贩卖到美国的)。泰勒上台以前,按照宪法制定的制度,成为反对党首领,并且通过选举上台,然后成了“战争之王”。利比里亚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4个。其他党派近20个,国家很多领导人在美国接受过教育。尼古拉新-凯奇主演电影告诉我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即使再好的模式建立的国家也是难以持久的。利比里亚,至今仍然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虽然,利比里亚拥有丰富的钻石矿, 黄金矿、铁砂矿等矿产。有世界上著名的咖啡品牌,有橡胶,其森林面职占国土面县的58%,是非长最大的木材供应地,生产中国人喜欢的红木等名贵木材。利比里亚曾经被称为" 谷物海岸”,但现在利比里亚连粮食都不能自给,人均GDP不到200美元。70%的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该国平均寿命48岁。婴儿死亡率世界第一,文盲占57%,儿童入学率不到50%。

人类文明史表明,任何文化成为文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语言和文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个民族的民族语言或文字的消灭必然会导致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消亡。二战后获得独立的原殖民地纷纷恢复本土语言作为国语,以取代原宗国的语言。在日本军国主又在侵华期间,为了消天中国人民爱国抗日斗志,在其侵占地区,如:东北、台湾强行推行日文教育,不准中国人学说自己的母语,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消灭中华文化。

至此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单纯是如何认识对待各种文化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能发展起来,很可能上演一种悲剧”[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源自于中华民族5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滋养和孕育着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党的领导”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的文字自秦朝改大篆为小篆以后基本不变,至今犹存,这是中华文明之大幸。正是基本未变的汉字,以其形态承载着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每一个汉字所组成的语词、词组和成语,绽放中华文化的风采。“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性、重要指导地位,把握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主题,确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成功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点”。在伟大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破了西方世界炮制的诋毁社会主义和东方文明的“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等多重理论包围,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然选择;打破了以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历史局限,必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扭转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困境,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同模式和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历史发展和现代化演进的经验表明,不同国家人民各自具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国家精神和文化传统。黑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5]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历史,就在于其优秀的国家精神、文化传统。应该说,黑格尔的有关思想虽带有西方中心论痕迹,但上述论断不无道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早已引起思想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反复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还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年5月28日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3]习近平,凝聚共识促进对话共创亚洲和平与繁荣的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6-04-29.

[4]刘仰《中国没有榜样》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17日出版p67

[5]吴琼译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华文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出版p125.

作者简介:张玉良(1965-),男,潍坊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 学前实训室。

论文作者:张玉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从电影《战争之王》浅谈文化是一个国家灵魂论文_张玉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