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中国教育投资变化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20世纪末我国教育投资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末论文,变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064(2002)01-0016-04

一、教育投入纵向分析

1.教育投入总量变化。客观地说,20世纪末的10多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的增长是非常快的,1989年到2000年,无论是教育经费总量,还是财政性教育经费都不止翻了两番。根据有关部门的教育经费统计(表1),1989年-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1989-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变化

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的变化可以用一条指数回归曲线拟合,其回归方程式为:

y=449.53e[0.1871x]。

这条曲线说明,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是呈现指数增长趋势。

2.教育投入的来源结构变化。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但是,各个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构成比例分析表明,我国教育经费筹措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表2中我们看出,教育经费的主渠道——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从1990年的68.97%下降到2000年的54.19%。与此同时,教育税费所占比例也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8.87%下降为2000年的7.38%。企业办学经费也从1990年的6.11%下降到2000年的3.53%,勤工俭学及社会服务收入也从1992年的5.39%下降到2000年的1.48%。除了上述属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所占比例下降以外,社会捐资、集资的经费所占比例也从1990年的8.60%降到2000年的2.96%。

教育经费总量中,占比例明显增长的是学杂费,从1990年的4.96%上升到2000年的15.45%。社会团体及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虽然也在上升,但是却显得微不足道。值得注意的是,不明原因的其他经费占比例上升很快,从1992年的3.69%上升到2000年的12.78%。

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从1989年的87.15%下降到2000年的66.58%。

表1 我国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变化

全国教育

财政性 财政性教育

经费总计 教育经费

经费占比例%

(亿元)

(亿元)

1989年 578.26503.93 87.15

1990年 629.04548.66 87.22

1991年 731.51617.83 84.46

1992年 867.05728.75 84.05

1993年 1059.94

867.76 81.87

1994年 1488.78

1174.74 78.91

1995年 1877.95

1411.52 75.16

1996年 2262.34

1671.70 73.89

1997年 2531.73

1862.54 73.57

1998年 2949.06

2032.45 68.92

1999年 3349.04

2287.18 68.29

2000年 3849.08

2562.61 66.58

(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教育部财务司编写各年度《教育经费统计资料》)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教育投资来源看,我国近10年教育投资渠道逐渐变窄,政府教育投入相对量减少,教育税费、集资减少,企业教育投入减少,只有个人教育投入在增加。

表2 1990-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各来源渠道所占比例变化(%)

3.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弹性系数。

统计数据表明(表3),1990年-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相对于教育经费总量的弹性系数(所谓弹性系数是指两个指标的增长率之比)为0.87,即教育经费总量每增长1%,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增长0.87%。这表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教育经费总量的增长速度,这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重要趋势。

4.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分配比例变化。

数据分析表明,1996年-2000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分配出现了一些变化。

(1)变化最明显的是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从1996年的18.98%上升到2000年的24.18%,上升了5.2个百分点。

(2)基础教育经费从总体来看变动很小,在59~61%之间波动,但是其中的义务教育经费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53.7%下降到52%),普通高中经费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从6.93%上升到7.61%)。

表3 我国教育经费增长率变化

教育经费

财政性经费

1990年8.78 8.88

1991年10.94 12.6

1992年18.53 17.95

1993年22.25 19.08

1994年40.46 35.38

1995年26.14 20.16

1996年20.47 18.43

1997年11.91 11.42

1998年16.48 9.12

1999年13.56 12.53

2000年14.93 12.04

平均年增长18.59 16.14

弹性系数 0.87

(3)职业中学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从1996年的11.99%下降到2000年的8.43%。

(4)成人教育经费也在逐渐下降。

上述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经费所占比例上升,义务教育、职业中学和成人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

表4 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分配

1996年1997年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总计 100.00100.00100.00

100.00

100.00

1.普通高校18.98 19.48 21.4023.2724.18

2.基础教育60.63 61.05 60.2259.4659.61

其中:义务教育53.7 54.03 52.9052.1452.00

高中6.93 7.03 7.32 7.33 7.61

3.职业中学11.99 10.47 9.74 9.25 8.43

4.成人教育2.64 2.68 2.37 2.22 2.15

5.其他5.76 6.31 6.27 5.79 5.63

二、教育投入的横向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教育发展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条件等方面,其中教育投资的差异集中反映了这种差异。

1.人均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

人均教育投资的水平最能反映各地的教育投资差异。数据分析表明,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越高,反之越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越来越大。根据我们的一项研究(见表5),1988年,从直辖市到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差异依次为102.12-44.27-40.08-32.01(以欠发达地区为基准,则为3.19-1.38-1.25-1)。到了1996年,这个比例变为432.58-205.54-156.79-129.54(以欠发达地区为基准,则为3.34-1.59-1.21-1),直辖市和发达地区与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教育投入的差距正在加大。教育投入不仅没有缩小不同地区的收入差异,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差距,这有违教育的公平原则。

2000年,人均教育投资最高的上海,人均教育经费达到1064元,而人均教育投资最低的贵州,人均教育经费仅为133元,相差8倍。同年,上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5565元,贵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375元,相差4.05倍。说明两地的人均教育投入差异大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表5 1988-1996年各地人均教育经费(元)

资料来源:沈百福等,《中国地方教育投资系统评价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青年专项课题总报告

2.义务教育全口径生均经费地区差异。

(1)初中全口径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1995年,我国各地初中生均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最高的达到2085元(上海),最低的为433元(贵州),最高的地区为最低的地区的4.81倍。2000年,我国各地初中生均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最高的达到4413.52元(上海),最低的为648.37元(贵州),最高的地区为最低的地区的6.81倍。5年来,我国各地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贫富差距扩大了两倍。

(2)小学全口径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1995年,我国各地小学全口径生均经费,最高的1591元(上海),最低的216元(贵州),最高的地区是最低的地区的7.36倍。2000年,我国各地小学全口径生均经费,最高的3175.22元(上海),最低的418.23元(贵州),最高的地区是最低的地区的7.59倍。5年来,我国各地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贫富差距略微扩大。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1],我国中小学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远远大于美国中小学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

3.义务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地区差异。

(1)初中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1995年,我国各地初中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达到1595元(上海),最低的为322元(安徽),最高的地区为最低的地区的4.95倍,差异大于初中全口径生均经费。2000年,我国各地初中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达到2861.90元(上海),最低的为425.90元(河南),最高的地区为最低的地区的6.72倍,差异小于初中全口径生均经费。5年来,我国各地初中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贫富差距扩大了近两倍。

(2)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1995年,我国各地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1248元(上海),最低的145元(河南),最高的地区是最低的地区的8.61倍,差异大于小学全口径生均经费。2000年,我国各地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2791.63(上海),最低的261.39元(河南),最高的地区是最低的地区的10.68倍,差异大于小学全口径生均经费。5年来,我国各地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贫富差距扩大了近两倍。

4.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总量比例的地区差异。

前面的分析表明,我国近些年来,学杂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增加,在教育经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按我们通常的想法,应该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学杂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越高,而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学杂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越低。但是,统计数据却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规律。

从我国2000年各地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比例的排序(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杂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最高的前3位分别是湖南、安徽和湖北,都不是经济发达地区,只是中等发达地区,经济发达的广东排在第4名。学杂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最低的3个地区分别是西藏、云南和青海,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的北京排在倒数第4名。

上述分析说明,各地教育经费的个人分担比例并不很合理,表现出中等发达地区的分担比例较高,发达地区的分担比例中等,欠发达地区的分担比例较少。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应当是发达地区分担比例较高、中等发达地区中等、欠发达地区的分担比例较少才更为合理。也就是说,中等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个人分担比例偏高,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个人分担比例偏低。

三、教育投资分析结论与对策建议

1.分析结论。

(1)近10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可以用一条指数回归曲线拟合,其回归方程式为:

y=449.53e[0.1871x]。

图2 2000年各地学杂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

(2)我国近10年教育投资渠道逐渐变窄,政府教育投入相对量减少、教育税费、集资减少,企业教育投入减少,只有个人教育投入在增加。

(3)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教育经费总体的增长速度,这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重要趋势。

(4)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分配的总体趋势是: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经费所占比例上升,义务教育、职业中学和成人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

(5)直辖市和发达地区与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教育投入的差距正在加大。并且各地的人均教育投入差异大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6)1995-2000年,我国各地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贫富差距扩大了两倍,各地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贫富差距略微扩大,各地初中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贫富差距扩大了近两倍,各地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贫富差距扩大了近两倍。

(7)各地教育经费的个人分担比例并不很合理,表现出中等发达地区的分担比例较高,发达地区的分担比例中等,欠发达地区的分担比例较少。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应当是发达地区分担比例较高、中等发达地区中等、欠发达地区的分担比例较少才更为合理。

2.对策建议。

(1)继续保持教育经费总量的指数增长趋势。

(2)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在保证现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3)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速度。

(4)促进财政教育经费向初等教育倾斜,以减轻农民负担。

(5)缩小人均教育投资的两极分化,至少不能大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异。

(6)缩小不同地区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我国基础教育主要由县和乡两级负担教育经费。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在财政教育投资上的不平衡。政府有义务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服务,因此,需要加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缩小中小学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

(7)学杂费在不同地区拉开差距。各地应当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学杂费标准,并依据各地的教育经济发展水平,拉开不同地区学杂费的差距,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及家长均能合理分担教育成本与价格。

(8)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

标签:;  ;  

20世纪末中国教育投资变化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