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词典学》述评论文

《认知词典学》述评论文

《认知词典学》述评

冯建明

(广东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词典理论和编纂实践一直得益于语言学的理论滋养。近现代以来,历史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等许多语言学流派和分支在不同程度上对词典学产生深远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兴起之后,鉴于其根据人类对世界的体验认知关注语言描写的意义层面和概念层面、强调多维度百科式的语义结构等基本思想,Geeraerts(2001)、Langacker( 2005)等学者主张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到词典学中可以体现更加自然真实的语义概念,促进用户对词典信息的加工处理。随着认知语言学渐成主流,基于它的辞书理论与应用研究也日渐繁荣(王仁强,2010:38)。Carolin Ostermann博士的《认知词典学》(2015)便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有益探索。

1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和附录,共有10章。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概述了本书主要章节及其要点。第二部分由第二、三、四章构成,分别介绍了学习词典的历史、原则以及词典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搭建了通向认知词典学的桥梁。第三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包括第五、六、七章,分别将认知语义学的三个理论与词典编纂的三个领域结合起来,建立认知词典主要特征。第四部分为第八、九章,在总结认知词典学一般构成的基础上对未来词典编纂作了展望。第十章是附录部分。

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必须认真完成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客观要求。在公共权力体系内,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并不大,但是在财政转移支付和资源大规模下乡的背景下,其在行政村范围内却掌握着资源分配的决定权,存在贪污腐败的机会,需加大对这种权力末梢的反腐力度。在农村基层,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农村党组织与村委会职能分工,在协调配合进行乡村治理过程中相互制约。

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本书应用认知语言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理论,为词典编纂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并着重介绍了第五到第七章内认知理论和编纂实践的三个结合。

第二章概述了英语单语学习词典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指出学习词典的四个特征,认为目前市场上五大英语学习词典(The Big Five)的总体设计及外观方面越来越相似。本章目的是将认知词典学置于一个历史大背景下,以强调其与传统词典学的连续性。

目前,南京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喘息服务”。由长期居家照护的失能老年人本人或监护人申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每年安排老年人短期入住养老机构或专业养老组织居家上门照护,使其家庭照顾者得到“喘息”。2018年起,全市开展街镇、社区试点,成熟后逐步推广开来。

他的坚持与努力,让每一个人都受到了鼓舞,跟随着他先后完成黑龙江省佳南实验农场河道改移工程、黑龙江省佳南实验农场道路改移工程、佳木斯站综合改造工程和平街下穿工程、佳木斯市政道路学府街公铁立交工程、佳木斯市政道路通江街及通园巷公铁立交工程。在每一次的工程建设中,王维振经常熬到深夜,研究施工方案及倒行方案,攻坚克难解决拆迁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随后,身先士卒参与节点兑现,吃在现场、住在现场,连续奋战助力工程开通。

第八章对认知词典学的概念、特征、认知材料及其处理等进行概括和评论。基于前面三章,作者将认知词典的建立步骤归纳如下:(1)选择词典编纂某一领域以及对应的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2)选择适当的词项(词汇场或词类);(3)对所需认知语言材料进行语义分析;(4)建立新的词典特征,置入词典恰当位置;(5)对新特征或教学效果进行测试。

“Cognitive Lexicography”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Quine(1978)一文中,但并未加以阐释(王仁强,2010:36)。赵彦春(2003)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构拟了认知词典学理论框架,但其核心思想主要源于第一代认知理论,即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Ostermann立足体验主义哲学,认为语言及其概念形成来自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体验和认知方式,语义描写受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属于第二代认知语言学。Ostermann的《认知词典学》不但是一部词典理论专著,同时也是一本认知词典编纂实践指南,其主要特色如下:

第六章主要基于隐喻和转喻理论为情感词设计认知释义结构。作者将情感词分为基本情感词和复杂情感词,认为认知释义模式是在传统释义结构的基础上添加情感词的认知信息而形成。与传统分析式释义法相似,情感词的认知释义也遵循三重结构:带有评价性语义基元(semantic primitive)前置修饰成分和后置限制成分的类属词(genus proximum)充当第一认知释义要素(cognitive defining element,CDE 1);种差部分包括另两个认知释义要素,前者(CDE 2)是由“when-”引导的原型场景,描述情感体验中的原因或情形,后者(CDE 3)描述对情感的反应。认知释义结构的这三个部分相当于三个“位槽”,填充这些“位槽”的认知释义要素主要来自关于情感词的概念隐喻/转喻、语义基元、原型场景以及BNC中的搭配或FrameNet中有关认知信息或描述。按照认知释义模式,作者对基本情感词“anger”和复杂情感词“pride”进行案例分析,指出复杂情感词的释义中至少参照了一个基本情感词。

第三章主要介绍单语词典,尤其是学习词典的编撰原则,包括词典形式、释义模式以及意义阐释补充方式等。作为词典编纂的基本构成,它们也是认知词典学关注的主要对象。该章还讨论了词典学的科学地位问题。

第一,提出并构建认知词典编纂理论,开启新的词典学范式。本书用大量篇幅介绍了认知词典的三个主要特征,即认知框架例证部分、认知释义模式以及认知多义词条内部结构。首先,作者继FrameNet之后首次真正意义上将框架概念引入学习词典并建立了认知框架例证部分。作为一种基于用户生活经验的主题阅读,框架例证部分是一个包含诸多框架要素的语境化小段文本。它融合了传统词典中释义与例证的特征和优点,在功能上相当于两者的结合,通过将词目置于用户熟悉的典型认知框架中并将其激活的方式实现自然解码,同时也描述和阐释了整个框架的词汇家族。因此,词目可视为通向并激活整个框架以及更大潜在认知结构的切入点和触发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主要框架要素的框架例证部分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将分散于词典不同位置的词条从内部联系起来,共同出现于同一个框架例证部分内,在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下建立一个更具认知性的词典宏观结构,实现词条间的“互见”功能,使用户可以在词典不同地方进入同一个语义框架或更大的框架结构;同时还可以消除语义和百科知识之间的人为界限以及解决词典线性排列问题。其次,鉴于诸如情感词等抽象名词在传统词典中通常采用循环释义、同义词转述等形式而导致的释义结构或内容不清晰、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等一系列问题,作者为情感词设计了认知释义模式。由于情感引起的生理效应往往代表这种情感,而这些转喻又成为情感词汇相关隐喻的基础(Lakoff,1987:383),这就使情感词概念和语言具有高度的隐喻性。认知释义模式正是基于情感体验的原型场景,利用诸如“生理反应等于人的情感”“身体是情感的容器”“情感是一种力量”等转喻/隐喻性语言充当认知释义内容,从而更加符合词典用户对情感的处理和表述方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意义体验观”。“体验意义”不是传统词典学意义上的释义,而是由语词所激活或者促发的各种相关概念化过程(王馥芳,2015:10)。尽管认知释义模式通常要比传统词典释义长,但由于其概念信息摆脱了纯文字形式的束缚,而与经验世界直接相连,以更自然、更易理解的方式描述情感,因此它们要优于传统释义。最后一个认知词典特征是关于多义性小品词词条义项设置的新构想。传统词典中小品词条通常是冗长模糊且令人畏惧的用法清单,详尽的多义性分析完全不符合用户的需求。认知小品词条微观结构不仅对小品词进行了有别于Tyler/Evans(2003)和Lakoff (1987)等人的语义描写,同时还详述并凸显了多义性本质、义项生成机制和形成理据以及不同义项之间的关系,使多义词条呈现为一个全面聚合的语义结构和意义整体。认知词条取代了基于词类和频率排列的线性结构,强调将词类不同、但意义相同的小品词置于同一个词条进行系统描述。相比传统词典,这种认知编排更符合语义表征的心理模式,同时也显得更加简洁。

继前两章对基本概念梳理之后,第四章开始探讨认知语言学和词典学相结合、构建认知词典学这一中心议题。作者首先回顾了词典学和语言学的相互关系,指出将认知语言学应用到词典编纂有三个原因:反映真实的语义概念,解决线性排列问题,以及改变词典结构以符合词汇—语义的心理储存模式。基于传统词典的编纂惯例和架构,认知词典学根据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成果编写语言材料,以重塑词典样貌,形成新的词典特征。

第九章在对全书内容进一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词典编纂的未来展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提出的三个认知词典特征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词典学将建立全面的认知编纂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且由于我国人口较多,普通低层住宅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层出现。随着楼层的增高,不可避免的出现排水产生的噪声这一严重问题,影响着正常的生活作息。为了更好的消除排水噪声带来的困扰,普通排水管件流速慢、排水量小,产生的噪声对住户造成很大困难。通过对施工现场现状进行分析,对市场进行深度调研,主要在使用材料与连接方法进行研究与改进。该材料保证了噪声的有效减少,成本的降低。

2简要评价

第五到第七章着重介绍认知词典编纂理论的具体构建。每一章都是将不同认知理论与词典编纂某一方面结合起来,通过一组或一类词位展示新的认知词典特征,其结构安排大致遵循认知语言学理论介绍——认知词典编纂理论创建及实例分析——其他词典对比分析——小规模词典用户实验及其结果分析(第七章为小品词条应用研究)的模式。第五章运用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探讨指人名词(person-denoting noun)如何基于语义框架及其框架要素改进配例,建立认知例证。根据作者的设想,构建认知例证需要七个步骤:(1)选择词条:指人名词;(2)选定框架及其框架要素;(3)从BNC中收集真实语料,尤其是搭配;(4)撰写框架例证主体部分(含注释);(5)检查框架例证部分的视角及改写;(6)检查语义副产品(相关框架);(7)确定框架例证部分在词典中的位置。为了能在词典中真正呈现认知表征、促发概念激活,框架例证部分通常由词典编纂者自己设定和编造,其语言属于人造语言。根据上述七个步骤,作者对“婚礼—框架”中“bridegroom”和“乐队-框架”中“conductor”框架例证部分的建立进行实例分析和说明。

第七章根据认知多义性描述,为小品词词条构建更具认知性的微观结构。在借鉴Tyler/Evans(2003)的“原则多义性方法”(Principled Polysemy Approach)及其他相关认知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归纳义簇法”(Inductive Cluster Approach,ICA),并据此将认知小品词词条的建立分为六步:(1)从其他词典中收集小品词词条例证并编号排列;(2)对例证进行语义注解;(3)基于语义注解结果,将意义相近的例证合为一组,形成义簇并揭示不同义簇之间的关系;(4)将这些义簇与认知语言学文献中的小品词义项进行对比分析;(5)进行词条编写(或改写)和义项排列,包括设立词典其他帮助,如每个义项的“意义指示牌”和阐释义项之间关系的“直观助手”等;(6)编写整个词簇的小品词注释,解释它们之间的异同。作者以小品词垂直词簇“over ,under ,above ,below ”为例,详细分析并建立了小品词认知样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顺利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就需要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设施进行辅助教学。历史史料能够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生动形象的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理解史料知识时将更加容易。历史情境的创设应该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引导学生融入历史环境中,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注重学科继承性和科学严谨性。一方面,认知词典学并未改变传统词典的基本架构和编纂原则,而是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对配例、释义和义项排列等传统词典结构要素的重构和改善。由于框架语义学、概念隐喻和认知多义性等认知理论关注“意义”,强调语言及其概念的体验认知,因此将它们应用到同样关注意义表征的词典中顺理成章。许多学者早已对此提出设想,如Fillmore(2003)提出了基于框架的词典编纂理念,Svensén (2009)认为“原型释义法”是传统“分析释义法”的变异形式。事实上,尽管词典编纂长期以来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但从现有主流英语学习词典(如The Big Five )中我们可以发现诸如原型理论、范畴化、框架语义学等一些认知理论与原则的影子和存在,例如COBUILD6中采用了类似于认知框架例证部分的词汇网(Word Web)、 MEDAL2提供的隐喻盒(metaphor box )以及 从OALD5到OALD8中许多词条的释义里增加了描写原型场景的“when -释义”部分等。这些做法虽然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词典体例,但却足以表明人类对语义结构和概念结构的认知共通性,实际上是一种间接认知词典学(indirect cognitive lexicography)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词典立足传统,是对现有词典中已有认知元素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作者对认知词典主要特征的建立过程、材料收集以及具体撰写等每个步骤都非常细致认真,例如第五章框架例证部分在选择“指人名词”及其框架和框架要素时为避免过于随意性和内省式思考,作者使用引发技巧、语料库检索以及查阅FrameNet、BNC等多种策略;第六章情感词的选择依据、分类及来源也分别作了详细说明,以使对直觉和主观判断的依赖降至最低。为了丰富表述内容、便于读者理解,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共有43张表格和47张图例)以及翔实的附录,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作者的严谨态度。在认知词典理论构建和大量实例分析之后,作者并未止步不前。认知词典特征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比传统词典对用户更有帮助,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证明。第五到第七章的最后小节分别对框架例证部分和情感词的认知释义模式进行了小规模的词典用户实验和分析,对小品词认知词条在实际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也做了探讨和评价。作者运用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尽管情感词的认知释义要优于传统词典释义,但框架例证部分的两次实验均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以及提出后续实验的改进方法。尊重实验数据而未盲目推崇所创理论,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三,促进用户词汇习得,突显词典的学习功能。传统词典不太关注如何习得词汇和提高用户的词汇能力,其所依据的古典主义意义观以及字母排检法割裂了自然语言中词汇之间和语义之间的各种天然关系,词典仅被视为一本供查考的词汇集和工具书。而以实现心理词库为目标的认知词典则积极利用认知语义学研究成果,试图再现词汇—语义之间的这种自然联系。本书所提出的认知词典三个特征便是这一具体体现。根据作者构想,具有各种“亲缘(近)”关系的词汇或语义——不管基于社会文化、情景、语言或者认知概念哪个层面——都被聚拢在一起,形成某种经验性的自然词汇或语义网络。鉴于这些词汇(义)之间具有认知上的最大(佳)关联,触发其中一个节点便有可能迅速激活其他单词或语义,因此我们只要根据有关认知理论组织和提供合适并且足够的语境触发材料,便可充分调动用户的主动性,促使其利用语言认知机制和认知学习策略,通过体验、联想或认知推理等方式,努力寻找词汇—语义之间的自然联系,从而以较少的认知努力习得尽可能多的词汇,实现增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知词典就是成千上万个亟待激活的词汇小程序的存储池(赵彦春,2003:75)。可见,认知词典提倡动脑思考,鼓励用户进行体验式自主学习,强调人和词典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它更像是一本词汇学习教科书。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是,作者仅将框架例证部分、认知释义结构和认知多义词条内部结构应用于特定词类,并未扩大其适用范围,也未说明认知词典三大特征能否同时应用到同一词条。对于传统词典编纂中常见的循环释义和主观性等问题,尽管作者采取了诸多方法加以避免,但似乎并未有效克服这些顽疾。例如,框架例证部分中亦存在一定程度的循环释义现象;某个词目究竟属于哪个认知框架、该框架的原型活动是什么以及应该包括哪些框架要素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框架例证部分编写的主观性。认知小品词词条建立过程中(第二步)关于例句的分析、分类以及语义注解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如小品词above 的例7“free medical care for pensioners aged 65 and above”被置于该词意义扩展I(EXTENTION I: MEASURES)下的“elaboration I: unlimited”范畴中,但根据常识,人的寿命一般都是有限的。诸多现象说明将认知语言学和词典学进行真正结合并非易事。

词典学研究领域的“认知转向”推动了认知词典学的诞生。新的词典学范式注重人的体验认知,强调概念关联和驱动,其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词典。作为后结构主义视野下的一本探索性专著,《认知词典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是当代词典学研究进程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力作。

参考文献:

Fillmore, C. 2003.Double-Decker Definitions: The Role of Frames in Meaning Explanation[J]. Sign Language Studies , 3 (3): 263-295.

Geeraerts, D. 2001. The Definitional Practice of Dictionaries and the Cognitiv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Polysemy[J]. Lexicographica (17): 6-21.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 W. 2005. Cognitive Grammar: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Related Issues (An Interview with Ronald Langacker by József Andor) [J]. Acta Linguistica Hungarica , 52 (4): 341-366.

Ostermann, C. 2015. Cognitive Lexicography [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Svensén, B. 2009. A Handbook of Lexicograph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ctionary -Mak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yler, A. & V. Evans. 2003. 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Spatial Scenes ,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王馥芳.2015.“意义词典”的认知编排及其编纂实践范例[J].辞书研究 (5): 9-18.

王仁强.2010.认知辞书学引论[J]. 外语学刊 (5): 36-39.

赵彦春. 2003. 认知词典学探索[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 2018-11-10

作者简介: 冯建明,男,广东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词典学研究。

责任编校:路小明

标签:;  ;  ;  ;  ;  ;  ;  

《认知词典学》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