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和未来发展论文_郭力勇

谈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和未来发展论文_郭力勇

淳化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淳化 711200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建设、水土流失规律与土壤侵蚀机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价、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和未来发展,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类型;监测理论

一、水土保持监测类型与方法

依据工作性质,可将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划分为研究性监测、实验性监测、生产性监测和预警预报性监测四种类型。

1、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水土保持监测中的特定对象,采用科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以提出理论指导或揭示内在规律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与探索。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不尽相同,研究性监测多结合生产实践开展,其成果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依据研究内容,可分为: 1) 监测理论研究,包括监测尺度理论研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监测评价研究等,主要是为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理论基础; 2) 监测方法研究,包括地面观测、遥感监测、空间分析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方法及其适用性与可靠性研究; 3)监测技术或手段研究,包括监测设施设备、信息采集与传输、分析处理手段和网络技术等研制与开发;4) 监测管理研究,包括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标准与制度体系建立等; 5) 其他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研究性监测。

2、实验性监测

实验性监测是按设定的实验方案或设计,对所选定的监测对象,采用实验手段而进行的验证性活动。依据实验内容或对象,可分为: 1) 监测方法实验,包括实验和情景模拟,以确定方法的适用范围、边界条件和特征参数,进而优化; 2) 监测技术或手段实验,包括监测设施设备中试或定型试验、信息采集技术试验、分析处理手段实验等; 3) 其他实验性监测,诸如土壤侵蚀模型实验分析与评价、监测评价验证等。实验或试验、观测是本监测类型常用的方法。观测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测的证实和发展,二者相互依存。

3、生产性监测

生产性监测是运用成熟的监测理论与方法,围绕特定的生产实践目的,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价。按营利与否,可分为: 1) 公益性监测,包括监测站点常规监测、监督监视性监测、纠纷仲裁监测( 如水土流失功能损失评价) 、考核验证监测、应急监测等; 2) 非公益性监测,包括咨询服务性监测( 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认证或论证性监测( 如监测设备认证) 。由于水土保持监测是对客观状况的观测与评价,因此,应坚持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逐步回归社会公益性。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地面观测、遥感监测、调查等。尺度不同、内容指标不同,采用的具体方法或获取手段就千差万别,但均要求成熟、简单、操作性强。往往一个具体指标就对应一种特定方法,如不同的气象、径流、泥沙指标,就需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获取手段。生产性监测通常任务或合同形式明确,一般由各级监

测机构及其站点承担,并用技术标准、规程或规范来统一标准和规范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发展的思考

1、统筹各水土保持监测类型科学协调发展

尽管经过不断努力,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发展不平衡等,将对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产生深层次影响。另一方面,现阶段,国家又给水土保持监测赋予了更多新的职责与任务,提出新的、更高的实践要求。水土保持监测既有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有满足实践需求、被动发展的迫切要求; 因此,要正视现实,对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准确定位。毋庸置疑,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总体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同监测类型间相互嵌套,相互依存; 因此,不同监测类型的任务和性质都不可能是单纯的。生产性监测不仅要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且是研究性监测和实验性监测的支撑和基础。另外,当前研究和实验性监测需优先解决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功利性。预警预报性监测在我国基础仍极为薄弱,当前应开展对潜在危害大、影响范围广、关注度高的水土流失危害的预警性监测,并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为后期建立模型,开展预报性监测奠定基础。只有正视发展现状,准确定位,才能在实践中科学处理水土保持监测中不同专业、学科、系统和监测类型之间的关系,把握优先发展方向,重点突破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统筹水土保持监测科学协调发展。

2、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理论和实验研究

当前,在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组网不完善、采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成果可靠性差等问题,这些与监测理论和实验研究不够深入、学科或专业发展不平衡、设施设备创新性研发欠缺等因素有关。各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普遍存在系统性差、手段单一、配置低、重复建设等问题,尚不能建立大、中、小不同监测尺度间的有机联系,实现监测信息的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在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方面,虽然近些年来,各地相继引进了大量国外分布式模型,进行了大量本土化研究;但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对模型构建的物理基础、边界条件等不甚明了,或缺少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的支撑,模型研究远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当前唯有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理论和实验研究,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应围绕水土保持监测理论和实验研究的重点、难点,或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包括土壤侵蚀机制研究、流域水沙过程及其机制研究、监测空间尺度特征与尺度效应研究、监测信息尺度转换研究、监测设施设备智能化与集成研究、土壤侵蚀模型与评价研究等。应加强监测生产实践部门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配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发挥科研院校在人才、设备、学科专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形成合力,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夯实水土保持监测发展的基础。

3、科学规划并扎实开展生产性监测

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二期工程建设,我国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已初步完成监测站网建设和设备配套,这些为系统开展生产性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应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开展生产性监测。一是要科学制订水土保持监测规划,明确中长期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规划指导。二是要从满足不同监测尺度、不同侵蚀类型全覆盖以及保证监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出发,合理布局,增强监测站点代表性,完善并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结束语:总而言之,水土保持监测数据质量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生命线,为了实现先进的水土保持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通过对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研究,推动监测技术向着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柱。

参考文献:

[1] 沈国舫,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2]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保持水土,造福人类,稳步发展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发展蓝皮书#2013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李锐,杨勤科,吴普特,等.中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战略思考.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

论文作者:郭力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0

标签:;  ;  ;  ;  ;  ;  ;  ;  

谈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方法和未来发展论文_郭力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