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纲领”与“治”策略--兼论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制策略_高中语文论文

论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纲领”与“治”策略--兼论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制策略_高中语文论文

以“纲”治“本”抓备考一轮复习争高效——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备考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方略论文,浅谈论文,新教材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是全国范围使用人教版语文新教材的第二年。新教材及读本的内容在高考中如何体现,在第一轮复习中应着重扣住哪些重要环节,怎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复习,这些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的体会是“以‘纲’治‘本’抓备考,一轮复习争高效”。“纲”,就是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纲”,即“考试说明”。“本”,是指语文课本和读本。“以‘纲’治‘本’”,就是要总结出新教材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因为高考试卷就是对当年高考考纲最具体、最明确的注释和说明,研究考纲必须和研究试卷结合起来。依据高考试卷指向,在课本中筛选出与高考命题相关的最有效的信息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足用活语文课本。

通过研究2002年、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以及2002年、200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研究语文教学大纲和2003年考纲,我们就会发现,高考语文试卷在对新教材的考查上导向相当明显。其中对词语、古诗文阅读题以及默写名言名句的考查都立足于课本。对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和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也见诸教学大纲规定的应达到的能力,课文就是一个例子。这一切都说明新教材和高考试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新教材中的必考内容要反复抓,力争一分不失;对从新教材中迁移出去的能力题,注重总结规律,拓展训练,举一反三。这样做,便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方略一、整理识记课本和读本中重要词语的注音、字形、释义

1、整理注音词语。语音历来是全国方言区考生得分较低的一道题。据2002年试题分析统计,2002年语音题的难度为0.804,这无疑增加了方言区考生对学好普通话的信心。2003年语音题难度较前增加。再仔细审核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语音内容,绝大多数为新教材中出现的常见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常用字,而这些,在课本注释和第二册第169页和第四册第229页的附录上都曾出现过。因此,教者首先应指导考生将课本和读本中的注音整理好,并结合二、四册后的附录进行有效识记。其次还要让学生备一本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教学生养成自己查词典,识记语音的习惯。

2、识记重要的字形及意义。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第2题为词语解释。2003年虽未考词语解释,但仍对考生在词语积累方面进行了考查,而词语积累又是以课本上应该掌握的词语为依托的。因此,应指导考生识记课本和读本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并将其解释加以汇综,增加词语积累,达到把书读薄的目的。

3、注重短、平、快训练。将高考试卷中的前6题即语音题、错别字题、成语使用题、辨识病句题等,编写成“前6题专项训练”,每天一练,化整为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有效的训练方法。每一个重要词语都应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让学生识记,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训练效率。

方略之二、注重古诗文的背默训练

1、背默大纲规定的古代名篇。2002年全国卷高考题的默写题全部出自新教材,2003年全国卷有三道默写题,两题出自新教材。2003年北京卷默写题全部出自新教材,而本套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中从高一开始就加大了对古代诗文的阅读量,并且加大了背诵的分量。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积累。而高考考查新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又与新教材编写者强调识记的意图相吻合。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识记。分阶段逐个落实到位。不仅要识记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还要兼及课本要求背诵篇目中的名篇,不仅要背诵,而且要保证书写不出差错。

2、将教材中要求背诵、默写的古诗文编成试题形式进行专项训练。这是检查背诵默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略之三、重视课本及读本中古代诗歌鉴赏的训练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出于《读本》第三册第85页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其中设置题干的诗眼“闻笛”和主旨“乡愁”也见于该诗前的提示中。2003年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虽不直接出自课本,但我们可以借助课本诗歌鉴赏训练来答好它。

2003年第17题,鉴赏王维的《过香积寺》诗(原诗略),设计这样一道题: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中的“诗眼”分别为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很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象(意境)。这与新教材诗歌课文后练习相一致。

例如,新教材第三册第11课《近体诗八首》的“书后练习二”要求学生品味诗的意境,其中第(2)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的结合,就产生了诗歌的意境。一般地说,跟意境有关系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在特殊情况下,虚词也有表现意境的作用。这两句诗写作者人祠所见,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自”和“空”二字。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谁听呢?“自”和“空”二字,把诗人的感叹惋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说“诗眼”也好、说“意境”也罢,都是通过对诗句中字词的赏析,来品味诗歌的。

可以预测,2004年诗歌鉴赏题还是以古代诗词为阅读对象的主观题型,主要是唐诗(以绝句、律诗为主)、宋词、元曲(以中调、小令为主)。因此,要特别留心课本及读本中那些古人已有定论定评的古诗、词或曲,不仅要注重诗词曲内容的把握,而且要注意诗词曲中画面意境的设置技巧;不仅要注意词曲前或注解中对该诗的阅读提示,而且要注重把握重要词语,掌握准确切入的要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方略之四、重视课本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1、识记并归类1-4册古文后的词语。教学大纲规定考生应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实词120个,虚词为15个,都见诸新教材课文后练习。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2题中A、“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C、“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2003年全国卷第12题的A项,“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项“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项“犹且从师而问焉”,D项“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均见于新教材选文中。文言文的考查,阅读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抓好教材中的文言文复习,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考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把握是零散的,要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必须将相关的词语进行归类。通过归类,形成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提高对文言文的解读能力。

2、做好教材中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必须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翻译采分点的敏感度,首先应以课本中重点句子为翻译训练的主要内容,以信、达、雅为标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为原则,重视字字落实。同时,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加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知识点的复习,尽管这一考点近几年“考纲”暂不作要求,这只是说明命题者不会直接出这类考题,但却会将它放在阅读文段、翻译文句里来考查考生的。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6题翻译题: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这两道翻译题侧重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文言句式的把握上。句(1)的关键词是“其”可译作“大概”“恐怕”等;句(2)的关键词“及”,是“到”“等到”的意思:“知”与“不知”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即“知道的人”与“不知道的人”;“尽”用作动词,“竭尽”的意思。在句式上,句(1)是固定句式,句(2)是省略句。应将课本中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固定结构、词类活用的句子整理出来,还要把课本中比喻、借代、用典、委婉等修辞句子整理出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扩大文言词汇积累。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率。

方略之五、注重对多种文体的阅读训练

1、重视哲理性散文、文艺短评训练。新教材中哲理性散文、文艺短评占了很大的比例。要通过内容分析,让学生准确找到表达作者写作目的或文章中心的句子,训练学生从解读文章重要词语和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训练学生通过手法鉴赏,领悟文章艺术特色的审美能力;训练学生准确解读题意,快速找到信息区间,概括整合答题内容的能力。

2、重视现代诗的阅读仿写训练。2002年高考第25题仿写的是一首新诗,2003年高考题第25题仿写的虽是提示语,但因强调“亲切友善、生动”,实际上也是用诗句般的语言表达人文精神。所以,在复习中要选取那些抒情色彩浓、哲理性强,有一定修辞格的现代诗进行仿句训练。这样,既兼顾了现代诗歌的阅读,又训练了修辞和仿句,一举而三得。

方略之六、将新教材中写作专题训练与作文创新训练结合起来

主要讲两点:

1、重视新教材中“说话”的专题创新训练。高中新教材中新增了“说话”的专题,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应用文写作、说话艺术和语言表达融为一体的采访、演讲、专题发言、综述类的表达训练同作文创新训练结合起来。几年考场“另类”作文,就是生动的例子,故事新编、会议记录、诊断书、实验报告、采访、戏剧、与名人对话、独白等多种形式,可见学生构思是非常新巧的,加强其创新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2、重视新教材中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等阅读和写作的创新训练。2003年高考作文是依据《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智子疑邻”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在高中语文第五册写作的第二单元就有《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的写作专项训练,笔者认为,关键是训练学生学会阅读寓言故事和科幻小说,掌握这类文体的特点,特别能准确地揭示出寓言故事的寓意,是我们训练的重要内容。若能结合现实生活,重新揭示寓言故事的寓意,就实现了内容的创新。如滥竽充数的故事,本来是批评不懂装懂的南郭先生。若反问一下,滥竽为什么能充数?这就要批评齐宣王搞集体吹竽、吃大锅饭、讲排场的政治弊端。齐泯王上台,稍作改革,实行承包制,一个个吹竽,南郭先生就逃之夭夭了。可是在复习过程中,这方面创新思维训练往往被忽视了。还有自然科学小论文写作训练,也应编入复习训练计划。

标签:;  ;  ;  

论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纲领”与“治”策略--兼论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制策略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