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趋势的个案分析_课程改革论文

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趋势的个案分析_课程改革论文

由案例评析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趋势论文,案例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随着社会发展本该是自然而然之事。但是在我国,为何被今天的人们如此推崇?早已习惯了种种陈旧模式的我们很难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我们急需进行一场革命式的课程改革,给我国课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化学教育也必须为这股改革热浪推波助澜,而化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化学课程的改革。过去那种精英教育环境下的课程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大众教育。综观20世纪80年代后的课程改革,无论是从课程内容选材还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上都呈现一些共同的特点。作者结合案例分别加以说明。

一、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

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者抨击的焦点。诚然,学校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确实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但是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而走向了极端。虽然那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毕业后大多要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所以,课程的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对社会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美国高中化学教材《情景化学》(chemistry in the context)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作者以其中一则案例显示:

争论焦点:超市用于购物的袋子应做成塑料的还是纸的。

反对使用塑料袋的观点:

在如今这个环境意识强烈的时代中,我常惊讶于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超市里选用塑料袋而非纸袋购物。他们必须意识到一般塑料袋是不能生物降解的,而且他们不象纸制品那样容易回收。

一般塑料袋无法生物降解这是一个常识。而且尽管有些类型的塑料可以回收,可是没有一家地方回收站会接受塑料袋。大部分消费者都没有意识到,塑料的生产和处理过程伴随着大量的剧毒化学品。

塑料生产导致一系列后果:有害垃圾处理不当,剧毒的化学物质释放进入大气以及有毒的工业废水流入排水沟,他们严重地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环境。

支持使用塑料袋的观点:

作为Wegmans食品市场的一名员工,你也许会认为我的观点带有偏见,而那也是自然的……很显然,塑料袋比纸袋占地少……在我们商店后面的储藏室里,整托盘的纸袋占了和塑料一样多的空间,然而,可装大约三万个塑料袋的托盘上大约只有一万个纸袋……当然成本也是一个有利的方面。塑料袋1.5分钱而一个纸袋要三分钱。如果所有的消费者都要求用塑料袋,节省的最终是消费者的钱。

最后,我想对垃圾填埋一事发表我的看法。我们的塑料袋上已经提到,和塑料袋相比,使用纸袋消耗土地更快。塑料袋比纸袋的占地小得多……然而环境组织声称纸袋的降解速度更快,他们简直是在误导大众。

基于这样的两种不同观点,你将怎样决定?

超市购物是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小事,但很少有人给予认真的思考。这样的争论能够唤起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关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力。加强教材的真实情景性已成为课改的一个方向。但是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教材缺乏化学学科知识内容,且知识散乱。而且学生对于这样的争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帮助也很难做出真正明智的决定。因此如何做好这两方面的协调是教材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离开其他学科独立发展起来,理科尤为如此。因此,为了力求反映出自然学科的全貌,20世纪80年代,实施综合理科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理科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将各理科学科尽可能地互相渗透和联系,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世界化学课程改革也加强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如英国《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课程中的许多化学主题都需要学生把化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的讨论和解决。

三、设置科学探究的内容

科学探究是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它既是学生学习课程的内容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探究性内容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有其优越性,是近年来化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

我们来看看英国化学教材《情景化学》(Nuffield co-ordinated sciences--chemistry)中的一则探究案例。

课题:塑料薄膜是最好的食品保鲜包装吗?

聚乙烯塑料袋、保鲜膜、防油纸和某些金属或合金箔都被用于食品的包装。哪一种是最好的选择呢?你必须设计一个方案来测试出它们的性能。

你在思考方案时可以参考以下这些问题:

●食物腐败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将它包裹起来,保鲜的时间会长一些?

●常用的包装是哪些?

●这些包装有哪些性质?其中哪一个是它使食物保持新鲜的最重要的性质?

●怎么测试和评估这些性质?用真正的食物如面包来进行测试,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些?能否设计一种方案不需要使用真正的食物却又能使测试更可信呢?

要怎样设计这个实验,才能确保这项测试的公正性?

●你的实验中要用到哪些仪器和测量设备?

●此实验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

该案例呈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认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是: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发现和提出许多问题。对提出的问题,他们会结合人类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猜想。然后通过实践实施方案,验证假没。经过反复对假设和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把假没或猜想上升为理论。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和科学家认识和研究事物的过程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可能是科学家研究的是人类未知的,而学生学习的事物多数是人类已经认识了的。学生同样可以象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性学习。

四、渗透人文教育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有些必须通过人文教育的参与才能实现。是人类对自身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新观念的教育不再是单独指向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也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化学作为主要研究物质的变化、性质、结构、合成等的自然科学,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深入研究,往往发现其取决于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从人文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是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求真”的过程。在化学教育中,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进而形成对人生更高境界的追求。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索尔特系列化学教材之一chemical storylines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在内容中就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不断的反思,进而达到人性的完善。

总之,自20世纪中叶首先从美国开始的世界性的科学课程改革运动以来,化学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培养化学科技人才为目的的“学科课程”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普及性课程”的转变。

标签:;  ;  ;  

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趋势的个案分析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