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增加优质资源,激发教育活力_北京市东城区论文

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增加优质资源,激发教育活力_北京市东城区论文

以优质资源增量助推教育公平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育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量论文,体制论文,公平论文,活力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句话被很多教育机构和学校写在墙上,或者写进大大小小的材料里,但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底应该什么样?不久前,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冯洪荣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标准。主观标准是老百姓认可家门口的学校,不想择校。客观标准是针对自己的城市或地区定位,在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坐标系上能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其次,要实现“人民满意”这个目标,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保障公平,二是如何保证质量,三是如何保持活力。东城区已经开展的学区制改革、学院制推进,以及已经开始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三种举措和三个问题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把学区制作为解决公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把学院制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手段;把深化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作为解决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的手段,目的是解决教育活力问题。

      经过系统思考、整体布局,东城区走出了一条有着鲜明东城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之路。

      厘清认识:用优质资源充足的公平让人民满意

      在这次的教育综合改革中,东城区教育形成的共识是,首先要解决公平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视公平,是因为当前的形势下,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公平。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当温饱还不能满足的时候,人最关心的是有没有饭可以让他吃饱,有没有衣服让他可以蔽体;当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就会希望获取更高层次的权利。同理,当每个孩子都有学上的时候,家长们必定会关心谁的孩子上了所谓的好学校,也必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一样上好学校。这样的愿望实现了,就是实现了百姓心中的教育公平,如果没有实现,那自然是不公平。不公平,自然也就无法满意。

      谈到为什么要用扩大优质资源的手段保障公平,冯洪荣主任说,我们当前教育中的不公平主要是优质资源稀缺引起的。资源稀缺引起的公平问题有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方式是建立获得规则,第二种方式是把资源做大。在建立规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来解决,比如,通过制定一些政策禁止择校,实行划片升学等制度,实现这个层次的公平。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扩大资源,“如果就一个西瓜,100个人分,分得再公平也没有多少意义,最多就是大家都得不到好处”。

      东城区的学区制经历了近10年的孵化过程。2004年,东城区在和平里地区率先试点学区化,探索学区内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校际之间质量均衡,共同提高。2005年至2006年,学区化管理模式在原东城区全面铺开。随着2010年行政区划的调整,学区建设向南延伸。2012年底,东城区8个学区全部建立。但那时的学区化主要是立足于资源共享,学区内学校间合作不够深入。2014年开始,东城区改变思路,开始完善学区化制度建设,采取了几种方式,激发学区内部的造血机能,让学区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每个学区的每所学校都成为优质教育的基地,让老百姓不择校就能享受到满意的教育。

      打通横向:优质校与薄弱校共同发展

      1.深度联盟

      深度联盟,是指一所优质学校和一所薄弱学校组合在一起,原本各自招生的两所学校打破无形的院墙,两校招的一年级新生合在一起,在同一个学校上课,管理一体化,生源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教师一体化,评价一体化,不搞分校制。通俗地讲,就是“打第一天起,这些小屁股蛋一定要坐到一个板凳上去”。用这种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根本性融通,也能消除家长关于“本校”和“分校”的疑问。要把两个学校招来的新生都放在同一所学校,教室等设施不够用怎么办?那就让高年级也动起来,保证同一年级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校区。

      比如,崇文小学和新景小学结成深度联盟后,所有一年级走读生都在新景校区(寄宿在崇文校区),不分谁是按新景小学划片招来的,谁是按崇文小学划片招来的,一律混合编班。与其他联盟稍有不同的是,崇文小学和新景小学这对联盟实行的是一长执两校的管理方式,连原来新景小学的校名也换成崇文小学了。去年,东城区做了二十几对这样的深度联盟。

      2.优质资源带

      以学区内一所优质小学为龙头,联合相邻的两至三所普通小学,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带。优质教育资源带上的学校在统一招生、统筹师资、教育教学及活动等方面同步,实行一体化管理。目的与深度联盟一样,也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比如,灯市口小学作为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百年老校,于2014年3月联合北池子小学、东高房小学成立了东城区首个挂牌的优质教育资源带——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2014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资源带统一招生,新一年级学生是灯市口小学的学籍,学生按校区轮转,目前的58个教学班,是这样分布的:北池子校区为一年级校区,11个教学班;礼士校区为二年级,11个教学班;灯市口和东高房校区都为3-6年级校区,其中,灯市口校区24个教学班,东高房校区12个教学班。灯市口小学作为资源带的龙头校,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教师“培训基地”的任务,注重促进各校区教师层面的交流。从资源带成立至今,各校区教师进行学科联合教研近百次,这种做法不仅让其他校区的老师教学和教研水平得到提升,还让灯小的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此外,优质资源带各校区共享课程资源,联手开展文体活动,联合开展资源带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家长培训座谈、校区家长开放日,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

      深度联盟和优质资源带的运行过程中,优质校借助薄弱校,有了更大的空间;薄弱校依托优质校,声誉变好了,生源增多了。同时,两校或三校一体化办学,几所学校的教师形成竞争态势,大家积极性都更高了。尤其是原来薄弱校的教师,因为有了名校的资源,各种机会都多了,进步空间也自然就大了。而且,入“盟”入“带”之后,龙头校的校长是两所或三所学校的校长,原来普通校的校长成为两所或三所学校的书记。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当然,优质资源扩大了,最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

      连接纵向:从小学到高中统一谋划

      1.九年一贯

      东城区让品牌初中校联合普通小学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014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6年后全部升到对口的优质初中。比如,2014年,青年湖小学与171中学组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同年9月进入青年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到2020年小学毕业后,将直升171中学初中部。

      2014年,东城区共组建了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目的就是让优质初中学校带动小学的发展。但是没想到的是,这项工作刚刚开始,就给小学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生源方面。比如青年湖小学,学校硬件条件特别好,但近些年一直为生源苦恼,每年只能招到五六十个新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百分之八九十。2014年和171中学组成一贯制学校后,生源马上就来了。开始计划招6个班,后来竟然扩展到10个班,居住在这个片区的孩子都不往别的学校跑了,家长的学历背景也从原来的大部分高中毕业,变成了大部分硕士、博士。其他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也都尝到了甜头。比如,普通小学花市小学,和广渠门中学组成九年一贯学校后,生源都回来了,原来只招一个半班,现在招满了4个班;雍和宫小学以往每年只能招一个班,且每班34人中只有一两个北京籍的,去年一下就招到了10个班……

      所有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的生源全都回流了。在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发布会上,东城教委又发布了一个好消息:东城区提前兑现改革承诺,已进入综改序列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定比例对口直升的学校,自2015年起小比例以对口直升派位的方式进入对口直升的初中校,包括2014年后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一定比例对口直升的学校8对,今年以毕业生人数10%(或30%)的比例通过派位方式安排入学。

      2.“相互衔接”与“错位直升”

      2014年,东城区响应北京市中招规定,将示范高中40%指标分到普通初中。但东城教委认为,这种示范高中对普通初中“点对面”分配的方式仍然不够。在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发布会上,东城区教委宣布的两个举措无异于两颗重磅炸弹:第一,要积极探索初中与高中相互衔接的六年一贯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从2015年秋季入学新初一学生开始,114中学符合条件的学生100%直升11中高中。第二,要探索普通初中设置三年后对口直升优质高中学生比例。将对口直升计划纳入优质高中当年名额分配比例,使得普通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比例到2018年达到70%以上。而且,东城教委发言人还宣布:这项探索从今年(2015年)开始,且不是小范围,而是将选取10所普通初中校作为试点,与对口优质中学探索初高中六年一贯的培养机制,2015年秋季入学的新初一学生,三年后按中考成绩由高到低,将有40名进入对口直升高中。按这个力度,仅需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使普通初中升入示范高中的比例大于优质高中。

      借助网络:所有学校都是所有学生的学校

      学区封闭,划片入学,电脑派位,指标分配……这些措施看似把学生封闭在学区之内,但事实上,东城区要封闭的是学生的身份,不是学生的成长;学生不可以择校,但却有“择师”的权利——2015年4月,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已经选址成立,统筹规划、组织管理东城区学院制育人模式的整体改革与发展。学院下设行政管理中心、课程研发中心、课程管理中心、学生学习成果认定中心、教师注册管理中心及网络运行中心等部门。随着学院的成立,东城区将进一步完善东城区青少年文艺学院、科技学院、体质健康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已有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下一步,东城区将建立青少年学院学区分院,依托各学区丰富的校内外资源,把龙头学校发动起来,把教育直属单位,如科技馆、少年宫、活动中心发动起来,把蓝天工程中好的资源单位纳入进来,结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统筹安排,最后做成学院课程。未来东城的每个学区会在固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学院课学习,届时将实现学区内跨校选课,甚至于在学区与学区之间穿越,在全区范围内选课。

      可以预见,未来东城区的青少年将不仅拥有学校学籍,还将拥有学院学籍;不仅在非常优质的学校里开展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四大学院课程;不仅有在校学习的学科成绩评定,还有综合素质培养和参与实践活动的成长记录。到那时,东城区所有的学校都是所有学生的学校,所有的老师都是所有学生的老师,所有的教育资源都是所有学生的学习资源,整个东城都将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学校。

      激活内核: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从学区化到学区制,一字之差,却标志着体制机制的改变。这改变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从2015年起,东城区8大学区工作委员会全面启动,制定学区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学区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推动学区各项综改任务的落实。各学区工作委员会将分别组建学区管理委员会、学区学术委员会和学区评价委员会,加强学区建设统筹管理力度、学区学术研究指导水平及学区工作评价机制建设。

      改变还表现在围绕学区工作委员会启动的各项保障机制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落实各项综改任务的保障机制,巩固、夯实前一阶段的改革成果;开展引智工程,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国内外知名的教育机构,如中国教育学会、中国社科院及部分首都高校团队、专家引进到东城,引领、服务教育改革实践,确保学校整体育人质量的提高,促使教育改革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发展的新常态。研究制定学区工作评价体系,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多元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及评价体系,广泛开展社会满意度测评。

      与此同时,本着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南北研修部门作功能重组定位。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将承担全区教研(含特教研)、课程建设与学生学业监测等职责。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则承担全区教育科研(含教育政策研究)、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干部培训等职责,并内设两个“中心””,一是“东城区教师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教师招聘、培训、交流、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工作;二是“东城区教育督导与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探索开展由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引入高校及社会教育机构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并将适时向社会发布质量评价结果。

      确保公平:严把招生大关

      2015年4月3日,东城区教委发布2015年东城区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区教委主任冯洪荣就内容进行相关解读,他表示,整体政策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同时更加注重突出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也更突出公平。

      在特长生入学方面,东城区将严格按照市教委要求,降低比例,不以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为入学依据。为确保公平公正,还将组建10余个督导组对特长生考察全程监督,督导组成员包括纪检监察干部、学生家长代表、媒体代表等;特长生考察结果在特长生入学考察结束后,及时开通考察结果网上查询并对社会公示。

      电脑派位的设计和操作也更加突出规则、过程和实施的公平。政策规定,在东城区的土地上,所有的小学单校划片,全部进入网络系统。老百姓可以根据居住的地址,在网上查询他的服务片。这是一个信息公开的重大步骤。

      随着综合改革的推进,东城区优质中小学已基本覆盖全区。未来,东城区将继续把中小学校的全面优质品牌化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继续做大做强优质资源,更好地满足百姓在家门口入好学的需求。

      就在不久前,东城区实施全面优质品牌化建设工程又出了新举措:

      一是继续推进学校深度联盟建设,新增五中与一中、分司厅小学与一中小学部等4对深度联盟一体化管理学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新增景泰小学与文汇中学等3对一定比例对口直升学校和地坛小学与安外三条小学1对特色教育联盟,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断深化精品特色战略。

      二是进一步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前门小学与前门外国语学校在原有一定比例对口直升的基础上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2015年9月起,入学的新一年级六年级毕业时100%直升前门外国语学校。

      三是选取北京二中、五中、广渠门中学、史家小学4所改革项目校作为试点,在盟、贯、带多校区相互集成的基础上形成教育集团式管理模式,通过“依托品牌名校的带动作用、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发展联合体,在战略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设施使用、学段衔接与联合育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创,进而实现联合体内优质教育资源品牌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

      四是借助“首都高校、社会教育机构支持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与首都高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合作办学,建立北京工业大学广渠门实验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班牙语实验学校(109中)、首都体育学院实验学校(安外三条小学)、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实验学校(166中校尉小学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艺术教育实验学校(革新里小学)等共计15所合作办学实验学校。

标签:;  ;  ;  ;  ;  

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增加优质资源,激发教育活力_北京市东城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