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翻译押韵书中反映的现代汉语--押韵消失的时代--兼论“如何”和“非常”这两个词的发音_中原文化论文

朝鲜翻译韵书中所反映的近代汉语——/-m/尾韵消失的年代——兼论“怎”“甚”两字的读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朝鲜论文,读音论文,书中论文,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浊声母、/-m/尾韵及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是近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显著特点。〔1〕其中,对/-m/尾韵的消失过程与演变年代我国学术界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中古汉语的/-m/尾韵直到《中原音韵》(1324)时期还是独立的韵(分收于侵寻、监、咸、廉纤三韵。)

王力先生把/-m/尾韵消失的年代推测为:

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因为十七世纪初叶(1626)的西儒耳目资里已经不再有/-m/尾的韵了。〔2〕

李新魁先生在《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根据明代李登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1586)认为,当时开始/m/诸韵收于/n/尾诸韵。〔3〕

本文以《中原音韵》为起点,通过明清时期朝鲜韵书(包括谚解书)的谚文对音标记,考察汉语北方话中/一m/尾韵的演变过程与演变年代。本文利用的朝鲜音韵资料有:

(1)《洪武正韵译训》(申叔舟等,1455);(2)《四声通考》(申叔舟等,1455,只存凡例);(3)《四声通解》(崔世珍,1517);(4)《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崔世珍,16世纪初);(5)《老乞大朴通事谚解》(1670~1677);(6)《伍伦全备记谚解》(1721);(7)《汉清文鉴》(1776);(8)《重刊老乞大谚解》(1975)。

《中原音韵》侵寻来自《广韵》深摄开口二、三等舒声;监咸来自咸摄覃、谈开口一等,咸、衔开口二等;廉纤来自咸摄监、严开口一等,添韵开口四等,凡韵合口三等。《洪武正韵》的覃感勘韵来自《广韵》的咸摄覃、谈开口一等,咸、衔开口二等,凡韵合口三等。其中覃、谈、咸、衔部分,相当于《中原音韵》的监咸韵。《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都拟声为/am//iam/。监淡艳韵来自《广韵》咸摄的艳、严开口一等,添开口四等,凡韵合口三等,相当于《中原音韵》廉纤韵。《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都拟声为/iem//iεm/。《洪武正韵》侵寝沁韵来自《广韵》的深摄开口二、三等,相当于《中原音韵》的侵寻韵。《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部拟声为/m//im/。

崔世珍在《四声通解》侵寝沁韵目下的注中说:

今俗皆呼为レ(n,笔者注)、而间有用ロ(m,笔者注)呼之者亦多,故不著俗音,如通考也,后仿此。

可见,早在《四声通解》时期今俗音(即16世纪初的中国北方音)把/m/尾都读为/n/尾。《洪武正韵译训》(1455)覃感勘、监艳炎、侵寝沁韵的代表字的俗音(即当时的时音)都变为/n/韵尾,并有“韵中诸字终声同”的注解。〔4〕以侵寝沁韵为例,朝鲜韵书中的注音情况如下表:

(从《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开始连左音也变为/-n/,因此左右音一致)

由此可以肯定,/-m/韵尾的消失在《洪武正韵译训》时代已完成,到《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时代已经非常彻底了。其实,/-m/韵尾的消失也许早在14世纪末已开始。《华夷译语》(1382年编撰,1389年刊行),是朝鲜语和汉语的对译辞典,其中的音译标记可以旁证当时/-m/韵尾的消失情况。例如:

朝鲜韵书中对侵侵沁、覃感勘、监艳炎韵的注音情况来看,/-m/韵尾变为/-n/尾韵在声韵调各方面相当整齐,基本上没有例外,也看不出一部先变一部后变的逐渐扩散的迹象。

仅有的例外是,精母的“怎”字和禅母的“甚”字。“怎”字直到《重刊老乞大谚解》里还保留着/-m/韵尾,“甚”字在《伍伦全备记谚解》(1721)还注为/-m/韵尾。

韩国学者金完镇在《重刊老乞大谚解》的研究论文中认为,“怎”“甚”的标记是在近代汉语音韵史研究中令人惊奇的重要课题。他认为不可思义的是:第一,“怎”的标记并不是《重刊老乞大谚解》才有的引人注目的现象,而是从崔世珍的《翻译老乞大》开始经过《老乞大谚解》一直继承下来的传统标记。第二,这种标记并不是象“怎么”跟“m”开头的音节相连时才出现,而是象

误的标音。众所周知,朝鲜历代学者在编纂对译韵书和谚解书的目的在于学习汉语,而《老乞大朴通事》系列和《伍伦全备记》等对译书又是汉语口语教科书,因此明清时期朝鲜学者一直保持着重视现实音的传统。韵书中区分正音和俗音、今俗音,谚解书中标注左音和右音的努力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况且当时的学者具备相当的汉语音韵学知识,他们绝不可能视而不见音韵体系中/-m/尾韵的全面消失这样一种系统性的演变。由此可以肯定,他们是把“怎”“甚”两个字的标音当作特例来处理的。有的对译书就没有当作特例,例如比《重刊老乞大谚解》早20年的《汉

以“甚么”形式出现的,如:

①有甚么难(卷一70)

②我不知甚么是小孝甚么是大孝(卷 二190)

未跟“么”结合,但作疑问词的,如:

①不知夫人唤老身有甚事(卷二156)

②不管甚人家,只要门相当户斯对便罢(卷二157)

以其它词类形式出现的,如:

①件件都学他,甚是好笑(卷一38)

②有个儿子甚聪俊(卷二170)

③限期甚迫,如何可久停(卷三288)

④有一般生得甚丑不好说(卷四322)

⑤看他那两位小娘子年纪小小的,孤枕独眠甚是难过(卷 五481)

⑥去年李员外家,夫妻甚和顺(卷六486)

⑦病势日甚一日,不知怎生是好(卷七555)

由此可见,当时学者们是有意区别不同发音的。该书对“俺”字的注音可作旁证。“俺”字有两个音,一是作为形容词读/ian/(于验切,去声,艳韵,影母或于剑切,去声,梵韵,影母),二是作为人称代词读/an/(阿罕切《正字通》)。该书“俺”字共出现21次(82,114,117,128,152,168,253,291,635,644,672,702,704,704,705,705,709,712,718,724),全用为人称代词,但“俺”经常跟

“俺”例:

①今日来俺家有甚事(卷二168)

②俺家三哥正少一个媳妇(卷三291)

③只是俺兄弟回来不见娘了(卷七635)

④哥哥记得俺年纪小时与哥哥游耍处(卷八704)

“您”例:

①您三人都是宦家子弟(卷一120)

②您二位娘子都告天救奶奶(卷七560)

总之,/-m/尾韵早在《四声通考》(1445)时代以前已在北方话中开始消失,到《翻译老乞大朴通事》时代(16世纪初)完全变为/-n/韵尾,“怎”“甚”两字(包括“俺”字)因逆向同化作用间或标作/-m/韵尾,但这绝不可能是当时学者们缺乏语音知识所致,而是反映了谚解书编纂者如实反映现实音的努力,因此可以说是“例外之中有规律”的现象。(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重点项目《明清时期朝鲜翻译韵书中所反映的近代汉语音韵系统》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p.35。

〔2〕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p135。

〔3〕李新魁:《中原音韵音系研究》,河南中州书画社1983,p.209。

〔4〕正音、俗音、今俗音与左音、右音的关系较为复杂。一般是:正音代表《洪武正韵》的传统韵书音(即翻译的反切音),俗音是反切下注的所谓时音(即约15世纪中国北方音),今俗音则是崔世珍在《四声通解》时期给某些字下再注的当时的时音(即16世纪初的中国北方音)。关于左右音,崔世珍在《翻译老乞大朴通事》凡例中说:

在左者,即通考所制之字,在右者,今以汉音依国俗撰字之法而作字也。通考字体,多与国俗撰字之法不同,其用双字谓初声及口曰为终声者,初学虽资师授,率多疑碍,古今依撰字体而作字……(谚音条)

可见,左音来自《四声通考》的俗音,而右音代表着谚解书编纂当时的中国北方话的时音。因此左音相对固定,右音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5〕金完镇:《〈重刊老乞大谚解〉研究》,《韩国文化》(13)汉城大学校韩国文化研究所1992年12月。

〔6〕康寔镇:《〈老乞大〉〈朴通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5,p.123。

〔7〕康寔镇:《〈老乞大〉〈朴通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5,p.120。

标签:;  ;  ;  ;  

韩语翻译押韵书中反映的现代汉语--押韵消失的时代--兼论“如何”和“非常”这两个词的发音_中原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