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利弊及其在中国的生命力--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的利弊及其在中国的生命力--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的功过是非及其在中国的生命力——世纪之交的理论思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功过论文,中国论文,生命力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得在一次高层研讨会上,一位著名学者曾讲过这样两句话:“实践证明,是市场经济救了中国,是市场经济救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由于中国搞了市场经济,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使得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世界上不倒。人们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目标自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与确认,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震撼和改变着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并使中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这个在过去一直被看作与资本主义划等号的社会主义的异物,如今居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奇特的功效,这不能不为世人所惊叹和折服。处于世纪之交,在市场经济已经在中国显示出其旺盛生命力的今天,再回过头来评价市场经济的功过是非及其在中国的生命力的深层原因,剖析其内在的机理,从而在已有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再思索,应当说有着更多的便利,许多方面也可以看得更加明了。这样做,对于新世纪的中国更好地面向未来,更加坚定地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关于市场经济对解决主要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显著优势的理论思索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有两大问题:一是物品短缺问题;二是社会公平问题。因为如果物质财富短缺问题解决了,社会财富丰富了,又能解决了社会公平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经济社会问题不就大致解决了吗?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解决这两大最主要问题,而市场经济体制却能在这方面表现出其显著优势。

(一)关于物品短缺问题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是首先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物质产品的短缺问题非常严重,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包括我们中国的领导人在内,大都认为要解决短缺问题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实践否定了这一空想,大量事实表明,能解决短缺问题的恰恰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例如:前苏联真正称得上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黄金、天然气、石油、森林多得很,又人口稀疏,可由于它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搞市场经济又未能搞好,因此一直存在短缺问题,而且短缺问题很严重。与它形成比照的是,瑞士是个山国,资源贫缺,可是它搞了市场经济,从来不短缺。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不仅资源贫缺,而且人口稠密,但它们搞了市场经济,也并不短缺。我国以往由于一直实行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未能象日本等国那样在资源贫缺、人口稠密的条件下解决短缺问题。这正如邓小平所说:“多年的经验证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而后来搞了市场经济,却一下变得物品丰裕,琳琅满目。这些都说明了物质财富短缺与否的原因最重要的在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为什么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解决短缺问题,而市场经济体制能解决短缺问题,这是由于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市场经济体制都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一是从调动生产经营者积极性,增加供给以克服短缺方面来看。要解决短缺,首先必须增加供给;而要增加供给,则必须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自主权,根据上级命令生产,经营成果好坏与己无关,一句话,缺乏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所以企业和职工没有积极性。相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效挂钩,一句话,它有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所以企业和职工有积极性。这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能解决、而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解决短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里显得十分重要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经济主体单一,因为那样才能保证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的推行,但市场经济体制允许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各种经济成份之间相互竞争,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三资企业一起上,这就极大地扩大了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渠道,丰富了市场。

二是从增加有效供给,做到货畅其流以克服短缺方面来看。解决短缺问题不仅是要一般性地增加供给,而是要增加有效供给,即增加社会所需要的供给。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不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即使供给量增加,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不为市场所需要,在仓库里积压实际上变成了供给。产品的无效供给不仅无助于解决短缺,并且由于浪费了资源更会加剧短缺。相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自负盈亏,面向市场,这就大大增加了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做到货畅其流,从而也就有助于解决短缺。

三是从控制需求膨胀,相对减少供需矛盾以克服短缺方面来看。造成短缺不仅有供给过少的原因,往往还可能是由于需求过大的原因。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就投资需求来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投资主体不承担风险,所以投资容易失控,造成投资需求过旺。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主体要承担风险,对投资需求有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这就有助于抑制投资需求过旺,从而减少或缓解供需矛盾。

四是从利用本国、本地优势与外界交换,以克服短缺方面来看。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封闭型的经济体制,就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体制,这在种体制下,就有可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同外界交换,取得本国本地所需要的物品。例如包括江苏在内的沿海地区资源缺乏,但它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的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和国外开展广泛的交换、交流和合作,遂解决了短缺问题。就世界范围来看,如前述瑞士资源贫缺,但它利用旅游优势取得外汇,向外界换取本国所需要的物品,这样,就解决了短缺问题。日本资源贫缺,且人口稠密度大,但它充分利用自己的高新技术优势,大量进口物品以供国内所需,这样,也就解决了短缺问题。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解决社会财富短缺的问题,而市场经济却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只有搞了市场经济,物质财富才大量涌流出来。

(二)关于社会公平的实现问题。

究竟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更能体现公平,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更能实现公平?这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最大的公平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最大的公平。要达到共同富裕,就要使生产力高度发展,象做蛋糕一样,要把蛋糕做得大一些。如果蛋糕做不大,无论怎样公平分配,大家都穷得叮当响。那么,究竟是哪一种经济体制更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呢?显然是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把蛋糕做得大些。

第二、公平要求实现机会均等。对于不同企业、不同个人来说,机会是否均等也体现着是否公平。如同运动员赛跑一样,只有从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竞争才能算是公平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比较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竞争,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却难以做到这一点,所以也就很难谈得上公平。例如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有些国家不需要其发展的部门和单位,能因为某种人为因素受到计划指标的照顾,而有些国家急需其发展的部门和单位,却因“无路子”遭致冷落,那怎么谈得上公平呢?

第三、公平也应体现于劳动者就业的双向选择和充分流动。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被按照指令性计划分配和固定在某一岗位上,不管是否适合这个岗位,是否专业对口,都不允许自己选择,不允许自由流动,甚至在某个岗位上一呆就是一辈子,有什么才能也发挥不出来,这就很难说是公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情形也就不同。劳动者和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彼此挑选,也可以自由流动。因为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竞争和选择。这样,各个人就能做到比较自主地谋取职业,比较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某种特长和才能。这样也就较好地体现了公平。

第四、公平需要权力制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权力经济,有些人可以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给某些人以不适当的特殊的照顾,甚至以权谋私,而对另外一些人则另眼相看,这就容易形成权力的滥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双向选择的存在,由于有了竞争,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滥用权力产生了制衡作用,给人们增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例如,大学生分配,往年毕业离校前不少人砸酒瓶,如今情意浓浓,依依惜别,就是典型的说明。说明市场经济给人们增加了享受公平的机会,人们心里比较服气了,气也顺多了。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体制要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较能解决短缺和公平问题。当然,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也有个发育、完善、成熟的过程。它不可能包医百病,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重要经济社会问题,包括短缺和公平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两相比较,市场经济体制确实较有利于解决短缺和公平两大主要经济社会问题,也较有利于解决其他一些经济社会问题。

二、关于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若干伴生现象的理论思索

我国市场取向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认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否与市场调节、与市场经济有关呢?对此,人们所存疑虑甚多。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怎样正确看待和对待市场经济,这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弄清楚这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更加牢靠的思想基础。

现在,准备联系社会上人们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问题

在市场取向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上确实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乃至丑恶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关注与忧虑。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人们议论甚多,莫衷一是,将其与市场经济挂起钩来的也不乏其人。对于这个问题究竟应当怎么看?

首先,应当肯定,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与市场经济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市场经济实行商品货币交换,又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人们的头脑里就很容易产生金钱至上的观念和拜金主义等等。由此引起“一切向钱看”的行为,往往“见利忘义”,而不是“见利思义”,更难以做到“舍身舍义”。所以,对于由市场经济所引发的某些思想观念,如不加以适当限制和引导,确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对人们行为的道德调节。为此,有的文化名人发出了“欢迎模拉尔小姐”的呼唤。“模拉尔小姐”即道德姑娘,是五·四时期提出的口号。在被人们忘却了数十年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冲来的今天,她又受到了人们的呼唤,这确是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声。

其次,应当明确,当前的社会不良风气与市场经济又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市场经济就其本性来说,是追求公平,追求公正的,它只承认人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服务的诚实努力,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并且,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还会使一些不正之风得到遏制,社会优良风气得到恢复与弘扬。例如:曾出现于报端的“轿车别墅为何挖不走戚机厂人才”?“南京各医院展开医疗竞争,去歪风、正行风”、“大学园卷起求知热”等等,就是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促使社会优良风气得到恢复与弘扬的表征。事实上,现在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其中有些与其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如说是旧体制的遗留,是“双轨制”造成的,如“灰市场”、“寻租”行为,反映了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特征。还有一些是带有封建色彩的东西,也不能算到市场经济的账上。

再次,还应当看到,即使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也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一切向钱看”,只认钱,不认人。在西方,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在商业竞争中讲诚实,求信用,乐善好施,并将此概括为流行于西方社会的“黄金法制”。为什么称之为“黄金法制”?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遵循这样的法则,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稳固的基础,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几年前意外去世的著名的香港比扬乐队主唱歌手黄家驹所以能受到那么多青年人的狂崇拜与敬仰,并不是由于黄家驹给了他们多少物质上的利益,而倒是由于黄家驹所带领的比扬乐队改变了香港乐坛不谈国事和人生的传统面貌,给了青年人以奋进的力量。这才是激发众多青年狂热崇拜与敬仰之心的最深厚的源泉。这个典型事例也说明了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人们也并非必然都以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作为生活的信条,市场经济的总的趋向是有利于社会优良风尚的弘扬。

至于人们所最为关注的腐败问题,情形也是一样。一方面,当前出现的腐败现象与市场经济有一定的联系,如前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人们头脑中很可能会产生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观念,从而导致权钱交易等现象的发生。但另一方面,腐败现象与搞市场经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市场经济的本性要求公平竞争、公平选择,这就从根本上减少和限制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些人滥用权力的现象,无疑有利于消除腐败。例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人为了取得某种计划指标,往往使尽浑身解数,甚至学会了研究和掌握有关实权人物的心理特点和弱点,以便一攻就破。目前,腐败现象严重存在,就其经济基础来看,主要并不是由于搞了市场经济,而恰恰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和完善起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在起作用。双轨制就为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产生在经济上留下了缺口。当然,即就是将来过渡到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存在双轨制了,也不能说腐败现象就会完全消失,因为即使在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总还有一部分人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同时,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产生除了经济上的基本原因外,还有来自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美、日、韩等国搞了多年的市场经济,还有腐败现象发生就是说明。

现在有种倾向,就是把什么东西都往市场经济身上拉,党风不好,是由于市场经济,社会风气不好,是由于市场经济,甚至街上小吃店做馒头放漂白粉,也是由于搞了市场经济。过去初级阶段是个筐,现在市场经济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这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关于市场经济与人们收入差距问题

应当承认,市场取向改革二十多年来,人们的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对这个问题应当怎么看,也需辩证地加以分析。

第一、从本质上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以提高效益为基础的。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收入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是按效益分配的。谁的劳动和投资的效益好,谁的收入就应该多。高收入只要是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带来的,就应该受到肯定,受到赞扬。

第二、市场的分配仅仅是第一次分配的,其结果并不一定就是人们所得到的实际收入,因为还有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政府的分配或收入调节兼顾效率和公平,即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注意适当缩小收入差距,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这里所讲的“公平”是指人们收入的差距不宜过大,其含义与前面所讲的公平竞争、公平选择中的“公平”是有一定区别的)。政府的第二次调节包括税收调节、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扶贫,以及通过制定法律、政策来规定雇工待遇等。在市场第一次调节,政府第二次调节之外,还有第三次调节,即所谓道德调节,也就是公众依靠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对分配所进行的调节。具体表现在先富者凭借自己的道德水准,从物质、技术、经验等方面帮助贫者共同致富。

我国目前仍是平均主义和分配不公相并存。一方面,一些企业和单位,或者在同一行业中间,仍然是吃的大锅饭,搞的平均主义;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来看,又确实存在着分配不公。所以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应兼顾效益与公平,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同时又适当调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来佐武郎先生曾建议我们,在目前阶段,中国主要还是要注重效率,因为中国经济落后,现在主要是通过注重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如一味强调公平,就会挫伤许多人的积极性。当然,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也要适当兼顾到公平,通过累进所得税等进行调节。大来先生的见解是颇为深刻的。

第三、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可能出现人们收入差距悬殊的情形,但也不值得因此而留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人们留恋“大锅饭”,总感到吃“大锅饭”心理平衡,是受了“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水浒传》里也是吃的大锅饭。《水浒传》里记载,从山下得到财物,往大厅里一放,分成两摊,山上少数头领,按平均主义每人分得一份,山下喽罗,按平均主义每人分得另一份。可见,吃“大锅饭”在中国由来已久。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把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吃得没有了,越吃锅越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适当的政府调节和社会调节,“小锅饭”可以越吃锅越大,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所以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两相比较,也是市场经济胜过传统计划经济。据说,中国的大锅饭体制,现在都被外国人利用了。外国人利用这个体制将三资企业中中方应该得到的利润转移了出去。由此也可以看到,彻底破除大锅饭体制迫在眉睫。

至于一些人靠非正当手段来牟取暴利,那不属于市场经济本身的问题。当然,对于这些行为,政府应进一步引起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失业问题

现在,失业问题在我国也比较明显。那么,失业问题也市场经济又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由市场经济造成的呢?对此,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也有失业,只不过表现为隐蔽的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失业,但比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既有失业又阻碍经济发展好得多。

我们知道,失业也有两种:公开的和隐蔽的两种,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没事干,或者两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人浮于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是隐蔽的失业。过去,我国曾宣布消灭了失业。实际上,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仅仅是没有了公开的失业,隐蔽的失业一直长期存在,到现在还相当严重。过去不允许劳动力流动,即使流动也很困难,大量剩余劳动力都处于潜在失力的状态。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允许劳动力流动了,这种潜在的失业问题一下子暴露了出来,转变成了公开的失业。每年春节以后,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出来,一会儿南下广东,广州车站告急,一会儿北闯关东,沈阳车站告急,一会儿东进浦东,上海车站告急,一会儿涌到南京,南京车站告急。可见,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的潜在失业问题的大暴露,主要还不是由于搞了市场经济。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竞争中总有一些倒闭、破产,不倒闭的企业也有个优化劳动组合和定编定员问题,因而也会有一定量的失业人员产生,这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在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时期,出现这种状况更是不可避免的阵痛。我们特别应看到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部分人失业,却促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总要比过去那种既有失业又降低劳动生产率、阻碍经济发展强得多。

第二、我们肯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体制转轨时期失业存在难以避免,当然又不能因此而对失业问题掉以轻心。

失业问题是个很敏感的问题。从西方国家来看,这些国家根据他们长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丰富经验,在政府制定的宏观目标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待失业问题,第二位才是对付通货膨胀问题。之所以这样排列,是因为在通膨之下,人人受害,人人骂政府,但一般不会有人出来挑头闹事,因为反正大家都一样受害。失业却是一部分人受害,心里不平衡,心里有气,因此很容易聚集起来闹事,甚至还会转变为政治上的捣乱,对社会稳定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在失业问题上应取谨慎的态度,把失业率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内。同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想方设法广开就业门路。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就业问题是能逐步得到有效解决的。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靠两条:一条是经济发展;一条是消费结构变化。而这两条都与扩大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日本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为什么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失业率最低,就是因为二次大战以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日本经济是向前发展的。我们国内的珠江三角洲,人口非常稠密,土地又少得可怜,但由于市场经济搞得早,经济发展了,不仅本地就业问题解决得好,还吸收了外省上百万的劳动力。我省有些地区也是这样,由于搞市场经济比较早,经济发展比较快,也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从外地吸收了大批人去就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也有助于扩大就业面。因为消费结构由单一化趋向于多样化,社会各行各业就都可以蓬蓬勃勃发展起来,劳动者就业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多了。总之,市场经济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解决短缺与公平两大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来看,还是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风气不良,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失业较多等突出问题来看,搞市场经济均是明智的选择。

无需晦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少“乱”的现象,这些“乱”的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好多配套性措施尚未能跟上,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搞市场经济的初期“乱”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事实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其初期也很乱。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引用的大量材料,就充分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混乱情况。例如,由于资本家贪婪地疯狂地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工人甚至被剥夺了接受阳光和呼吸空气的权利,妇女、儿童遭受到更加严重的摧残,妇女甚至丧失了享受例假的权利,一个个成了近于呆痴的木头人,大批车工则一个个骨瘦粼峋。这些情况直至资本主义工厂立法产生以后,才稍有好转,资本主义工厂立法也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规范化方面迈出的第一步。马克思指出这是资本主义国对经济进行的第一次干预。恩格斯曾经把当时处于初期阶段的德国的市场经济称之为“粗鄙”的市场经济,而他认为市场经济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完善以后才能成为“精巧”的市场经济。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个逐步成熟、逐步规范的过程。小平同志这样说过:“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他又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9页, 人民出版1993年10月版)。现在,往往有些人只是一个劲地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与我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比,从而认为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搞得怎么怎么糟。这种作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我们不能把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加分析地算在市场经济的账上(当然也不能认为市场经济完美无缺),应对此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分析,从而既弄清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若干问题的自身根源,又看到与市场经济的一定联系;既客观、公正地判断市场经济的功过是非,又能对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

三、关于市场经济在中国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论思索

市场经济在中国已经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中国不仅物质财富大量涌流,而且整个社会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写《共产党宣言》时,曾热情奔放地赞颂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写下了一段为大家所熟知的话:“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有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实际上是热情奔放地赞颂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强劲生命力,而如今,市场经济的那种强劲的生命力,也正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日渐充分地展示出来。回顾改革之初,海外对于中国改革的前途曾有三种预测。第一种前途:比较顺利地过渡到市场经济新体制;第二种前途:退回到旧体制;第三种前途:停留在双轨制。他们认为,第二、三两种前途是坏结果,其中尤其是第三种前途是最坏的结果。在已经历了二十余年改革后的世纪之交,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知那些海外的预测者们:中国的改革取得的是好结果,中国正朝向第一种前途大步迈进。

市场经济在中国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以下深层原因:

(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十大特征、五大功能及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五大区别。

首先,市场经济具有十大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是价值经济。市场经济的全部运行过程,就是价值的创造、实现和分配的过程。可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第二、市场经济是谋利经济。谋利也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市场是利益互惠的载体,每个市场参与者,每个市场主体,都想从市场经营中获得盈利,不仅是一般地获得盈利,而且是最大限度地获得盈利。

第三、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凡是市场主体,都必须有独立的产权,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第四、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所以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力图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便使自己的商品能在销售市场上处于主动的和有利的地位,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因而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

第五、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有分工就要实行内外交换。因此,市场按其本质来说是开放的,它反对任何形式的边界封锁,部门分割。

第六、市场经济是网络经济。市场经济必须发展横向联系,使要素购买和产品销售畅通无阻。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还有需要纵向联系,以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导、协调、规则、监督,以及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因此,市场经济的网络关系,包括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两个方面,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经济关系。

第七、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往往一条准确的有用的信息能救活一个企业。市场对产品是否有要求,市场对要素是否能供给,市场的供求趋势又怎样,这些方面的行情都是信息。准确、及时地掌握信息,生产经营者才能准确地进行决策,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经营。

第八、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市场经济的铁的规律。由此要求:在微观上,生产要素能实现最有效的结合;在宏观上,生产要素能获得最佳配置。

第九、市场经济是服务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交换,交换实际上就是相互提供服务,互通有无,互助互利。

第十、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任何生产经营者的利益,都只能在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获得;任何当事人相互之间交换商品或服务,都只能在等价的基础上进行。任何人通过不公平、不正当的手段无偿平调或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都是与市场经济的本性相悖的。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讲求公平、公正和公德。

以上这十大特征,是任何形式的市场经济所共有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其次,市场经济又具有五大功能:

一是自我启动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及其机制,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迫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角逐。市场就是战场。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争取利润最大化,就不得不奋发图强,努力向上。市场上优胜劣汰和获利最大化原则,是促使每个企业及社会上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两大“激发器”,而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企业就充满了活力。如果大多数企业都有活力,整个市场经济就不仅会启动起来,而且会繁荣、兴旺。市场的这种自我启动功能,是企业最基本的“自动装置”,有人甚至把它比喻为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

二是自我调节功能。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有三:供给、需求、价格。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自动的相互调节关系。这种本能的相互调节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又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在价格形成机制的作用下,供求的变化自动调节价格的涨落;在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价格的涨落又反过来自动调节供求的变化。这样,供给、需求、价格这三个市场的基本要素就能自然达到一定的均衡状态。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实质是自我调节资源的配置,包括促进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推动社会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自我约束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市场主体都本能地感到存在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这种自我约束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财产约束;预算约束;风险约束。这几种约束迫使市场主体在市场规范内运行。

四是自我组合功能。在市场运行中,市场参与者,包括商品生产者、商品需求者、中间商人,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各种合理的组合。这些组合有:规模的组合、劳动的组合、技术的组合、营销的组合等等。一些企业按照自身要求组建成企业集团,就是市场经济自我组合功能的一种体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可以“自由恋爱”(自找合作伙伴)、“自找娘家”(加入集团或接受兼并),也可以“妻离子散”(破产,重新组建家庭)。

五是自我实现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市场以及由市场所带动的生产和消费的运转,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和周转,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无休止的运动。

再次,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较,又有五大区别:

第一、两者的指导思想不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是:国民经济是一整架大机器,国家应该也能够操纵这架大机器,应该也能够直接配置资源。在这种体制下,充其量也只是在政府的力量暂时还不够时,让出一小块地盘,由市场来拾遗补缺(所谓“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却是:市场本身有一种使供求趋向平衡的力量,能够使资源趋向合理配置,但鉴于市场也有其弱点和局限性,所以要求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发挥作用。由此,在前者,经济体制就比较僵硬,缺乏活力;在后者,就比较灵活,充满活力。

第二、两者的微观经济基础不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作为行政机构附属物的企业,靠政府“输血”来维持生存;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则是政企分开、实行“四有”的企业,靠自我“造血”来获得生存和发展。并且,前者的微观基础是单一的公有制企业,其中又主要是国有制企业,后者的微观基础可以是多元化的所有制企业,在相互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于是又更增加了压力和动力,增添了活力。

第三、两者政府与市场的格局不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大政府、小市场”的格局,因为企业直接由政府来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小政府、大市场”的格局,因为企业主要是由市场来调节。政府则起调节市场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当然,“小政府”是指精干高效的政府,它要比机构臃肿、职能重叠的所谓“大政府”,更强而有力。大市场则是指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

第四、两者经济活动的边界不同。市场经济以法律为边界,传统计划经济以计划配额为边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还要不要“笼子”?还要,但这个“笼子”主要已经不是计划配额,而是法律,只要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就应当是允许的,这样,经济就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和余地。当然,这要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前提。

第五、两者经济运行的方式不同。这是两种体制区别的集中表现。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特征是竞争和选择,传统计划经济运行方式的特征是命令和配额。以市场经济取代传统计划经济,就可以以竞争取代命令,以选择取代配额。这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孰优孰劣,孰死孰活的根本原因所在。

上述市场经济的十大特征和五大功能所形成的巨大的综合效应和总体力量,不仅推动着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还强有力地推动着它借以栖身的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涯早已证实,资本主义就是在小商品市场这把“尖刀”所摧毁的封建城堡的废墟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又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产业革命,就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象香港这个小不点的地区,所以能成为今天世界的“明珠”,并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由贸易港。日本这个平凡的岛国,资源短缺,它得以发展起来,也并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主要因为它拥有一个发达的国内外市场。新加坡原是一只无足轻重的“小虾”,在短短的20多年中,居然也一跃成为亚洲的一条“小龙”,更是得力于市场经济的巨大效应。新加坡1965年才完全独立,就在独立的那一天(1965的8月9日),首任总理李光耀提出:“世界犹如大海,在大海中大鱼可以生存,小虾也可以生存。新加坡将以一条小虾,生存于国际大海之中”。新加坡正是靠着这种小虾求生存的坚定的信念,勇敢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经过20多年的苦斗而迅速崛起。这些都最有力不过地证明了市场经济的巨大力量及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实践效应。而上述市场经济体制与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五大区别,更显示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优势,也决定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必然要战胜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生命力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来自于多年内市场取向改革的坚实基础,来自于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原苏东各国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

一是来自于当今中国对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因为现今中国需要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才能生长和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它也才有生命力。中国搞市场经济也顺应了世界范围内发展市场经济的潮流。现在世界上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搞市场经济, 其中有的是由传统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如中国和越南。古巴和朝鲜在计划控制方面有所松动。走搞市场经济这一条振兴之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滚滚潮流。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有句名言,叫做:“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孙先生的这句名言,用于现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是来自于多年内市场取向改革的坚实基础。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开始的中国改革,使我们搞市场经济不仅有了比较稳固的物质基础,而且有了比较宝贵的经验基础。又能大刀阔斧地改革,又能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又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这着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渡边长雄先生在对中国的改革进行考察后,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沧桑巨变”、“稳步前进”。他说,中国改革的成功与俄罗斯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生气勃勃的市场经济正在中国形成。应当说,这是渡边长雄先生对中国改革成效的真实评价。所以早就有人说,中国正在改革中创立一门经济学,叫做“改革经济学”,而且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门经济学要与诺贝尔奖有缘。

我们还要看到,多年的市场取向改革,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搞市场经济建立了比较牢固的思想基础。中国多年改革的最大影响,还不在于促进了实际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而在于一次又一次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它使市场经济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这一影响对于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将发挥无穷无尽的、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是来自于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原苏东各国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中国是搞市场经济的后来者,它却因此而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是,有市场经济先行国家和市场取向改革先行国家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旁人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软资源”,是一项无价之宝,可以促使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更好建立和市场经济的更健康发展。

由于以上缘故,市场经济在中国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由此也就使得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处于低潮的时候,却在中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又有个说法:过去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现在是中国救了社会主义。当然,我们说市场经济在中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改革有着光明的前景,并非是说改革很快就可以大功告成。事实上,在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过程中,还有许多困扰着我们的难题,还会险象丛生,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各种复杂和困难局面的办法。可以预见,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必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前景,不仅为自己的繁荣昌盛,而且为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市场经济的利弊及其在中国的生命力--世纪之交的理论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