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谈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人格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格与人格素质

“人格”是一个应用极其广泛的概念。它的内涵较为丰富,往往因运用环境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使是在心理学与教育学领域,对人格这一概念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我们一般把人格和个性作为同一个概念加以理解,其含义是:由生理遗传与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在适应整个环境的过程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合,人格反映了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人与人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此,人格组织着人的已有经验并形成人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和对环境反应的特定能力。

人格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整体素质是指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对人的整体素质亦有促进作用。人格素质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点组成的整体结构系统,这一系统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主要是指发展良好的智能结构;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气质:三是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四是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以上前三个方面在一个人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是人格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人格方面的不同,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方面形成较早,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受生理因素的影响。第四个方面是人格素质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基本特征

早在五六十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就以人的需要的研究为出发点,探讨人格的素质特征。他通过对一些成就卓著、享有盛誉的历史人物,如林肯、爱因斯坦等人的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注重实际、富有创见、有知心好友、尊重事实、崇尚新颖、勤奋进取、勇于创新、热爱生活、心怀坦诚、维护公益、宽厚容忍、富于幽默、能自我取悦、令人信赖。后来他把这些特征的调查推广到大学生中去加以验证,发现性格活跃、学业优良的大学生,也大都具备这些品质。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心理测验专家卡特尔利用他的16种个性因素测验量表经测验发现,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是:知己知彼、自律谨严、有恒负责、情绪稳定、好强固执、精明能干而世故、自立、当机立断、自由、批评、激进,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是:缄默孤立、聪慧富有才识、好强固执、严肃审慎、冒险敢为、敏感、感情用事、幻想、狂放不羁、坦白直率、自由、批评、激进、自立、当机立断。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是:勇于创新和开拓,有努力取得成就的坚韧性,富有热情,自信心强等。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对人格素质结构的研究和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的表现特点,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理想的人格素质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正确地认知自我。一是能自我认可,接受一切属于自我的东西,包括接受自己的外貌、才智、出身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能够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和打击,从而形成对自己积极的看法。二是自我客体化,对自己的所有与所缺都十分清楚和明确,理解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知道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别。三是稳定的自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愿望,并为此而努力。

第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不断地进行社会化。一是对客观世界具有浓厚的兴趣,有着广泛的活动范围和许多爱好,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和公益事务。二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能与多数人形成良好的关系,有许多朋友,富有同情心和爱心,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与信念上的主要差别。三是具有现实性知觉,能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看待事物,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来看待事物。

第三、富有事业心,具有创造性。一是能把事业看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争分夺秒地去完成有价值的事业与工作,不随便浪费时间。二是在事业上既具有竞争意识又具有协作精神,具有开放性的思想意识,少有保守思想,三是喜欢创造,勇于创造,在事业上具有勇敢的精神,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做事有恒心、信心、决心,并一丝不苟。

第四、情感饱满适度,意志坚强可控。一是情感丰富多采,积极的情绪体验在生活中占主导,情绪表现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能为他人所接受。二是在工作生活中,既不轻信盲从,又能集思广益,做决定时能当机立断,具有目的性、坚韧性、坚持性、自制性。

第五、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没有认知障碍,各种认知能力能有机地结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进行人格素质教育的原则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个体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体质,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劳动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人格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研究每个个体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个体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和发展他们良好的人格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要进行人格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每个人的人格特性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在这个整体结构中,如果其中一部分特性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将发生变化。根据这一原则,在进行人格素质教育时,要抓住关键,利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塑造良好的人格素质。

第二、稳定性原则。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合,它表现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素质特点时,要看他的经常的行为表现和思想。例如,一个处事谨慎稳重的人,偶而也会表现得冒险轻率,不能由此说他具有轻率的人格素质特点。人格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的特点,在进行人格素质教育时应以这一特点作为教育的原则,抓住一个人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点,采取教育对策。但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格素质的形成也具有可塑性,所以在教育时不能一劳永逸地采用一种教育模式。

第三、独特性原则。每个人的人格素质的构成都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面孔,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在人格素质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人格都反映了他自身独特的与他人有所区别的特点,因此,进行人格素质教育应抓住一个人独特的人格表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我们也承认在人格方面人与人之间有共同之处,正是这些共同之处,才使我们有可能找到进行人格素质教育的共同措施。

第四、社会性原则。人格的形成是在生物因素的前提下,主要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通过有目的的教育,经过个体的主观努力而形成的。社会性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进行人格素质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利用良好的环境力量,去塑造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人格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人格素质教育是具有心理基础的。大学生的人格素质的发展和完善正处在一种由迅速发展的不稳定性向相对稳定态的过渡之中。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人格素质教育就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进行人格素质教育时,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大学生以往人格素质发展的状况,即了解他们的过去。没有对过去的调查了解就谈不上对未来的预测与控制。这种了解既包括对大学生的人格素质特点的各个方面的准确客观的描述与评价,也包括对大学生形成当前的人格素质特点的原因的细致全面的追溯与调查,如对大学生以往的全部环境、教育条件和他们自身心理发展等状况的调查了解。其具体途径是,可以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大学生当前的人格素质发展状况;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及个案分析等了解形成有关人格素质特点的原因。在这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进行有衔接的、有针对性的人格素质教育。

第二、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家庭虽然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还在起着作用,但比较起来,学校与社会的影响更为重要。以学校来说,良好的校风校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学生党团组织中的活动内容、体育运动与社会性服务活动的开展,等等,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因为这一系列的条件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又能成为良好的学习模仿的目标,还可以及时得到积极的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既可以及时地使良好的人格素质特点得以巩固发展,也使不良的人格素质特点得以预防和矫正。所以,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真诚之心,火热情感影响学生,不要处处事事以规章制度、奖励与惩罚等外部措施管理教育学生。社会环境各方面的因素也在不时地影响着在校学习的青年大学生。一部好电影、好电视、一篇好文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有关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等,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修养。相反,一本坏书、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也能使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影响其人格的修养。所以我们要努力地抵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污染青年大学生良好人格修养的消极因素,提供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三、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人格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品德的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过去的教育往往只注重某一专业、某一课程的教学,而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充分挖掘潜藏在某一课程中可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内容,待别是要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活动课程,譬如教育类课程、心理修养方面的课程、社会实践类及社会服务性课程。在学生具有一定理论修养的前提下,让其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促进他们进行良好的人格修养。

第四、教育青年大学生进行良好人格的自我锻炼。人是一个高度发展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客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都要通过主观的自我调节起作用。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塑造着自我,塑造着良好的人格素质特征。处在大学时代的青年学生,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随着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的不断确立,随着其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发展,其人格的发展与形成开始由社会的外部控制逐渐转化为主动的自我控制,教育者应及时地认识、利用这一变化,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地确定塑造人格的目标、计划,制订和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加强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素质。

标签:;  ;  ;  ;  ;  ;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