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课程设置论文_石东斌,李玉甫,张博

工程管理专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课程设置论文_石东斌,李玉甫,张博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订单模式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应用模式。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课程设置;模式构建;

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订单模式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应用模式。高职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满足房屋建筑生产一线的工程管理与控制的高技能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专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

一、高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企业类型比较广,包括建筑安装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设计单位、招标代理等企业,而且可就业的岗位也比较多,包括常说的造价员、资料员、监理员等。

我们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一线管理层,这样就要求我们的同学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从事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

相关资料显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最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具有应用工程管理和工程监理相关知识的掌握应用性、工程造价软件进行算量和计价的能力、具有编制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的能力、具有编制建筑安装工程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的能力、具有编制招投标文件的能力、具有编制竣工结算价以及竣工决算价的能力、具有工料分析,总结、整理各项造价指标的能力、具有编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件和合同管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突出应用性、实践性,有较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就业,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和岗位需求来制定,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建设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建筑工程等项目的管理、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招投标文件、项目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2、构建“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过程的实际演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应按照市场对工程管理人员提出的岗位能力,设立为训练学生各项能力目标,采用项目教学法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阶段:在第一、二学期设置认识实习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专业认知、工程识图与工程管理实训,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建筑施工环境,业务流程,具有绘制和识读工程建设图纸、熟知各类建设工程构造的能力。第二阶段: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1周一10周)设置课程设计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建设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第三阶段:在第四学期(11周一18周) 、设置课程设计项目,工作任务为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建设工程项目造价及建设工程项目工程资料整理。第五学期( 1周一5周)设置教学实习项目,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模拟造价员岗位工作任务,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岗位需求。第四阶段:为定岗实习,全面上手岗位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能否突出学校专业特色的核心问题,可以以“必需、够用、创新”为原则,突破学科体系束缚,对工程管理基础理论课适当精简了内容、降低了深度,从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出发,加大力度对原有课程进行了合、分、增、删及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构建为“平台+模块+拓展”形式,其中平台课是职业基本素质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工学结合项目模块课程则是由不同的专业学习领域构成,学习领域由众多学习情境设计集结。职业拓展由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组成。

(一)、职业基本素质平台

素质平台主要按工程造管理业人才的职业基本素质要求,考虑学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获取和职业生涯发展,按照“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两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大学生人文素养、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占总课时的10%。

2、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包括建筑工程图识读与绘制、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建筑CAD、建筑材料等,占总课时的20%。

(二)、专业技能(工学结合项目)课程模块。

专业技能(工学结合项目)课程模块的设计以关键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依托学校相关工作室,理论与实践“教学做”合一,注重过程培养,对应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包括建筑施工组织、建设工程监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造价手工计算、建筑工程造价软件计算、钢筋工程造价手工计算、钢筋工程造价软件计算、装饰工程造价手工计算、装饰工程造价软件计算、安装工程造价确定、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资料管理等课程,占总课时的60%。

(三)、职业拓展课程

考虑到工程造价行业发展及将来学生工作领域延伸,职业拓展课程设置遵命灵活机动原则,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未来发展方向,在完成上述平台课程和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选修,拓展课程包括工程造价过程控制、工程测量、房地产估价、工程经济分析与评价、等,占总课时的10%。

四、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调整和改革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企业及岗位要求做出相关调整和改革。

1、完善工程管理课程体系

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是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开设工程管理与造价计价课程的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进行了一些相关课程改革,除对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外还可以针对建设工程施工范围内的其它专业领域开设辅助课程如: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现代化智能楼宇等课程。

2、增加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实践教学学时

工程施工组织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该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懂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要会操作,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上要相应的增加一些课时,并且要以实际工程为导向,引导学生该怎么下手,怎么去做,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3、专业软件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软件工程与网络技术工程的飞速发展,以往传统工程管理施工课程、工程计量与计价模式与方法逐渐被淘汰。例如,传统的手工编制工程预算的方法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操作界面越来越人性化、运算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方法越来越智能化的工程造价计价软件。工程造价计价软件的普及,这既是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向国际接轨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时可专门设置电算课程,并增加实训时间,以达到教学目的。

课题来源: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课题编号:JG2014020214

论文作者:石东斌,李玉甫,张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工程管理专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课程设置论文_石东斌,李玉甫,张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