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所有制结构理论_所有制论文

与时俱进的所有制结构理论_所有制论文

与时俱进的所有制结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与时俱进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80(2002)09-0015-03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5月31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的讲话中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一思想最突出、最鲜活的外化表现之一就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关于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提出一系列的思想和论述以及体现这些理性思考的决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的所有制结构思想。

一、以崭新的命题,给予我国所有制结构理论探索新思维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这一命题虽是我国多年所有制结构改革实践使然,但在理论上,尤其是中共中央正式文件中作此表述尚属首例,它标志着我国所有制理论探索的重大突破。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社会经济关系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着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并把这个社会同其他社会区别开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标志。或许正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指标所具有的这种特异性和敏感性功能,才使传统的雷池早已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跨越,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已具规模了,但理论界仍表现得很谨慎和冷静,长时间使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的提法。这其中虽然有成熟的理论必须有成熟的实践为基础的因素制约,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传统所有制理论束缚未彻底摆脱而形成的认识障碍。十五大的新命题打破了这种沉寂,它给人们的第一个感受是思想的又一次解放,特别是十五大报告中与此相关的新思想,完全开启了所有制理论禁区的大门,其影响是深远、深刻和广泛的。

相对以往的提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命题本身就包含着理论创新的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仅限于过渡时期的观点,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的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其次,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为进一步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把所有制改革推向新阶段提供理论准备;最后,作为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区别于一般的方针、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刚性的制度安排。这种认识上的提升表达了我们党对这一改革成果的充分肯定和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决心。正如江泽民所说的:“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总结,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注:参见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经济日报》2002年6月1日。)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新命题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原理。在这里“社会主义”指的是生产关系;“初级阶段”则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用这八个字界定基本经济制度,说明就生产关系而言,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而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又决定必须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从而区别于社会主义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再看“经济制度”一词。马克思本人没有给予其定义,而是侧重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论述。因此,它一向与经济基础同解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以“总和”之说去理解我国所有制的“多元”和“构成”,就发现从经济制度层次上确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这里没有任何背离,有的只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最前沿状态的结合。它的精彩在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能把传统理论与改革现实的冲撞视为合理冲撞,以实践检验为标准,选择该继承的和应发展的,并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新的理论贡献。

二、从生产力本质属性出发,理论多元所有制结构的基础性、动态性和目标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定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这昭示两个最基本的事实:一是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与认识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二是人类这种能力的提高和增强,从而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不断更新、发展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简言之,生产力具有最本原、最活跃、最革命的属性,具有不可估量的引发和推动一系列变化的作用。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出发,沿着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存在与发展必须以生产力现状为支柱和生产力发展为动力,生产力对所有制结构具有规范和推动作用的思路,提出一系列旨在于能坚持和指导我国新时期所有制结构改革、调整和完善的新思想。

第一,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务实多元所有制结构长期存在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时明确指出:“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这里的国情就是指“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在充满信心展望新世纪的同时,十分清醒地强调:“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的时间不长,虽然已经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生产的企业,但是中国地域大,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许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企业大量存在,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改变。”(注:参见温家宝:《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学习时报》2000年10月23日。)上述引文的直白式表述,刻划出我国不容乐观的生产力现状,从而再清楚不过地道出新时期我党继续坚持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思想的立论依据。

第二,强调生产力活跃性特征,动态描述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调整。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新时期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动态性。一要坚持生产力标准,适时调整所有制结构。十五大报告中,中央提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坚持“三个有利于”其根本就是坚持生产力标准。二要坚持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从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实际出发,允许调整步伐与进度的不一致。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注:参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三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强调改革前进,反对安于现状。总之,依生产力动而动,在动中变,变中求进,是新世纪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原则要求。

第三,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阐明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目标意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最集中地体现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须要发生调整和变革。”(注:参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在社会主义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注:参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党中央之所以要坚决改革和完善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核心的所有制结构的真正原因和最终目标:一是为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注:参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二是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就是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注:参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三是为了最终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注:参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三、运用科学方法,解析多元所有制结构的内在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有制改革探索的焦点在于应如何解读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史观为方法,积极探索,形成的真知灼见,几乎刷新了我国原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记录。

全面阐释公有制经济。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我党第一次把对传统理论挑战和改革的目标直指传统的公有制。后来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又分别就农村经济和国有经济作专题的论述。其新颖、开放和全方位,的确使人们“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一是突破传统圈定的“纯公有制”概念,重新界定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二是修正传统强调公有制比重越大,覆盖面越广,才越体现社会主义的思想,以新的视角评价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有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三是冲出公有制囿于国有与集体两种形式的局限,给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以新的理性证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四是改变传统以企业数量、规模衡量国有经济作用的观念,确立功能和控制力的新标准,定位国有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布局安排。“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注: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经济日报》1999年9月27日。)五是深化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从坚持土地公有制与尊重农户承包权的统一中,给农村集体经济以新的内涵:“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用权同所有权分离,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这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经济日报》1998年10月19日。)。以上论述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为崭新的一页。

重新定位非公有制经济。第一,从质的规定性上肯定其合理性。十五大报告的另一个重大突破是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1997。)这既规定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属性,又肯定了非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从法律上确认其合法性。继十五大之后,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作了修正,删去原来“补充”的提法,增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第三,从政策上给予其引导性。十五大以来,党中央更强调政策面的支持、保护、引导和规范作用,以使非公有制经济能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发展。特别是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为使非公有制经济顺利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空间,党中央明示:“取消一切限制企业和社会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进出口等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资均可进入,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经济日报》2001年3月18日。)有以上法律法规的保驾导航,我们有理由相信非公有制经济将在新世纪里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

正确看待相互关系。从我国多元所有制结构形成的过程看,在最初时期各种经济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更多呈现出排斥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各经济成分都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没有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绝不可能迅速发展,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生是各种经济成分由相互排斥转为追求优势互补的标志。各经济成分的“纯净性”被打破,相互间的关系日趋交错复杂,是新时期所有制结构调整中的新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一视同仁为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十五大报告中首次使用“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并明确其中有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同时把当前混合所有制的典型载体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予以肯定和倡导。对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间的关系,江泽民指出:“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也不能只强调后者不讲前者,否则都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都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注: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9日。)可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再以简单的“并存”看待所有制结构中各经济成分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建立互相支持促进,兼容依存,协作竞争的新型关系,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共创新局面。这是我党对所有制结构理论探索的又一新思想。

标签:;  ;  ;  ;  ;  ;  ;  ;  ;  ;  ;  ;  ;  ;  

与时俱进的所有制结构理论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