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天山板块构造及造山运动动力学

西南天山板块构造及造山运动动力学

高俊[1]1993年在《西南天山板块构造及造山运动动力学》文中认为西南天山造山带是位于伊犁中天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的古生代复合缝合带,包括伊犁中天山板块、中天山南缘早古生代末增生楔、南天山晚古生代初始洋盆及塔里木板块四个大地构造单元。伊犁中天山板块、塔里木板块是具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陆壳板块。中天山南缘早古生代末增生楔是由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S)、蓝片岩及绿片岩共同构成的“变质俯冲杂岩”带。南天山晚古生代初始洋盆(D)是塔里木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基底上形成的有限洋盆。西南天山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进程为:“元古南天山洋”(前Z_1)→“稳定盖层沉积”(Z_2-(?)_2)→“活动大陆边缘’((?)_3-O_3)→“早古南天山弧后洋盆”(S)→“晚古南天山初始洋盆”(D)→“碰撞期后板内构造演化”(后D)。构造变形特征及蓝片岩的变质作用PTDt轨迹揭示了蓝片岩的抬升机制与中天山南缘的造山运动动力学过程。造山运动早期,板块俯冲作用促成俯冲杂岩发生浊沸石相(424Ma?)→硬柱石-蓝闪片岩相(420Ma?)快速升压的进变质作用,同时伴有深层次韧性挤压变形;俯冲作用停止后,蓝片岩抬升初期发生蓝闪绿片岩相(415Ma)→绿片岩相(350Ma)近等热降压退变质作用和韧性流动变形叠加;造山运动晚期,沿缝合带发生大规模韧性推覆,使蓝片岩快速抬升、造山带地壳大规模缩短;随后推覆带前锋发生韧性走滑;造山运动末期,浅层次开阔褶皱、区域性倒转褶皱、逆冲断层再次使造山带地壳大规模缩短,使蓝片岩出露于造山带。

王宗秀[2]2003年在《博格达山链的造山活动与山体形成演化》文中认为造山带虽然经过近代一百多年的研究,但仍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特别是80年代以来,大陆造山带成因研究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最主要前沿领域之一。迄今为止,对不同类型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在现代地学研究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新生代典型陆内造山的博格达山链,以其独特的造山面貌而有别与其它陆内造山带。针对这种“强造山”,“弱表现”的特点,本文从岩石学(沉积岩、火山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地质学、年代学、深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相结合研究角度入手,对博格达山的造山活动、山体演化历史等成山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博格达山链的成山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提出了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的造山模式。同时对新生代的造山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远程效应与岩石圈深部约束联合作用的认识。 在本文的绪论部分,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系统查阅及综合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研究基础进行了详细论述,对前人的工作、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就研究区及邻区所存在的地质问题以及争议点做了阐述。 在对前人资料系统地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新疆北部地区(包括东天山)二叠纪以前的古构造环境进行了概括分析,针对许多存在的地质构造质疑问题,提出新疆北部所出露的众多蛇绿岩带可能是产于古生代形成的同一个大洋的观点,即新疆北部可能只存在一个大洋——准噶尔-天山洋(隶属古亚洲洋一部分)。并以此为构造背景,对新疆北部的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划分出两个被动陆缘(阿尔泰被动陆缘带、塔里木北缘被动陆缘带)和三个弧盆带(东准噶尔泥盆纪弧盆带、北天山石炭纪弧盆带、南天山泥盆纪弧盆带)(见下表)。同时,在只存在一个大洋的前提下,对造山前的古构造演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三个演化阶段:①震旦-寒武纪的陆壳拉张阶段;②奥陶-志留纪的洋盆形成阶段;③泥盆-石炭纪的洋盆消减阶段。并认为大洋的消减为向南、向北对称消减。而且整个新疆北部地区,古构造演化是一种不均衡的、复杂的构造变动。 对博格达山(研究区)区域的古构造环境认识,目前存在有限洋盆、裂陷槽、裂谷、岛弧之争。针对这个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本文在进行部分地球化学分析基础上,并结合区内王宗秀:博格达山链的造山活动及山体形成演化 己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认为博格达山地区在造山之前,经历 了裂陷槽、岛弧等复杂演化历史。其中在泥盆纪时期为一裂陷槽,随着大洋的消减,于石炭 纪演化成岛弧环境。. 针对博格达山链在整个天山造山带中的特殊构造位置,以及以往对该区研究的薄弱点, 从构造变形角度出发,对山链的变形构造进行了较细致的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首次在博格 达山区发现了韧性剪切变形带,并由此揭开了博格达山初始造山活动的神秘面纱。通过宏观 和微观变形构造的详细分析研究,确定了博格达山韧性剪切变形带的变形机制、变形期次、 构造式样。认为博格达山韧性剪切变形带的主变形为南北向剪切收缩,其后又经历了伸展剪 切和走滑剪切,是一条多期演化的复合型韧性剪切变形带。韧性剪切变形带的形成温度不大 于400℃,是一条低温剪切带,现今出露的部位为下部构造层次的中上部位以上部分。运用最先进的测试手段(错石SH班MP测试),对同构造期长英质脉体中错石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获得了较可靠的剪切带形成的年代学证据—晚石炭世,是年代学研究中的一种尝试,也为同样地质环境中构造年代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上述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晚石炭纪为博格达山初始造山的起始时间,初始造山的主要构造表现为南北向韧性剪切收缩应变。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为洋壳消减殆尽,板块拼贴,岛弧带内发生造山活动的产物。 从沉积学角度入手,通过沉积物类型、沉积层序、构造地层层序、古水系、物源等方面数据综合分析研究,对研究区的中生代地质环境进行了恢复,认为整个东天山地区在中生代期间整体处在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并在侏罗纪期间形成吐哈与准噶尔以及塔里木相通的 “泛湖”。晚古生代石炭纪末的洋壳消减和板块拼合使天山地区整体隆起,海西运动晚期结束了残留海相沉积,形成了与准噶尔盆地相通的吐哈、伊犁、三塘湖、柴窝堡等盆地。三叠纪沉积盆地分布广泛,尤其是晚三叠世,湖盆范围扩大。侏罗纪整个天山地区相对稳定,整体沉降,三塘湖盆地、吐哈盆地、柴窝堡盆地与准噶尔盆地连成一片,形成泛湖泊一河流-沼泽沉积背景,焉省盆地、库米什盆地可能与塔里木盆地相连,形成了广泛的湖泊、沼泽。由于中侏罗世末期的燕山运动,博格达地区开始不断隆升,但幅度不大,因此将吐哈盆地与准噶尔(准东)两盆地暂时“分割”开来,在白坚纪初期,又重新恢复的区域伸展背景下,形成湖泊一河流相坳陷型盆地,白至纪中后期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被博格达山彻底分割开来。认为伸展机制可能源于板块拼贴后的应力松弛和地壳变形的弹性回跳。 从博格达山链中广泛发育的逆冲一推覆构造入手,通过褶皱与断层的配套与组、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序列、变形构造组合样式等综合系统研究,

罗志立, 宋鸿彪, 赵锡奎[3]1995年在《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俯冲带处于造山带和前陆盆地之间,形成于中国大陆拼结之后,因前陆盆地深层次构造失稳而向造山带俯冲挤压,导致造山带中、浅层次构造向前陆盆地方向道冲及浅表层次滑覆。C型俯冲属陆内俯冲性质,具有中国大陆地质构造演化特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造山带的形成及其前陆盆地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前陆盆地油气富集条件有重要影响。

吴根耀[4]2006年在《白垩纪: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及邻区是一系列不同起源的微大陆(克拉通)和地块经多期增生和碰撞而形成的复合大陆,海西—印支旋回和新特提斯旋回在其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部分新特提斯洋(有人称中特提斯)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白垩纪末新特提斯洋全面消减,亚洲大陆形成,因而白垩纪是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笔者从地球动力学系统的变换、构造格局的变换、北东向新生构造的出现和造山作用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变换。这一变换集中表现在中国及邻区的构造演化由原来的南、北分异在白垩纪转变为东、西两部发生分异,西部以构造的继承性为特色,东部则新生构造起了主要作用。反映在地形-地貌上,早白垩世该区东高西低,白垩纪末开始出现今日的西高东低面貌。盆地发育和“盆”“山”系统也在白垩纪开始发生重要变换,说明东亚大陆边缘因向太平洋的蠕散而不断解体,大陆内部构造则日趋复杂。中国及邻区的这一实例再次说明必须坚持活动论构造观,以动态演化的思路来重塑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刘洁[5]2006年在《天山上地幔对流与造山运动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大陆动力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主导方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大陆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制.造山带是大陆变形最强烈、地表形态最明显的构造,它所涉及的地表地质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深部作用过程以及地表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造山动力学研究对推动大陆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天山造山带远离板块边界,是现今世界上最为活跃的陆内造山带,被公认为研究陆内造山的天然实验场.刘启元(2004)提出了天山造山带动力学的10个关键科学问题.其中,塔里木板块的水平挤压与地幔对流作用对天山造山带的影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现今天山造山带的活动不属于原始的碰撞造山过程,而是在被剥蚀夷平的古老造山带上的“复活”过程.同时,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显示,地幔对流可能对天山造山带的复活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中国境内天山造山带下方地幔中是否存在对流,是天山陆内造山动力学研究需要首先解答的关键问题.随之,如果存在地幔对流,那么对流的形态如何?地幔对流对造山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塔里木板块的水平挤压与地幔对流构成了怎样的相互关系?塔里木板块的水平挤压作用是否足以造就现今天山的变形?古老的天山造山带内部结构与物性在造山复活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资料解释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确立了大陆构造变形及动力学定量研究的数学模型.采用热-流体连续介质的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并引入了流体热力学的状态方程描述地幔对流和造山动力学过程.实现了求解这些方程的“ALE FEM+MIC”方法,即“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描述的有限单元方法(FEM)”和“网格-粒子(MIC)”技术相结合的数值求解新技术.在热-蠕变耦合的方程中,基本未知量是速度场和温度场.未知量通过ALE描述的有限单元方法求解.同时,方法中引入了“网格-粒子”技术,即在有限单元内部设置若干代表物质的“粒子”,通过粒子的移动跟踪物质的运动和变形.有限单元方法求解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时采用了速度场和压力场等阶插值的压力场稳定化Petrov-Galerkin(PSPG)方法,求解能量方程时采用了流线迎风Petrov-Galerkin(SUPG)方法.ALE描述通过定义合理的网格移动方式跟踪计算区域边界的变化.网格-粒子算法中采用双线性插值与有限单元插值函数对应.有限单元计算与网格-粒子计算相对独立,两种方法计算的数据通过有限单元节点传递.ALE FEM+MIC方法使得包含边界变化的极其强烈的变形流动问题和强烈不连续边界条件问题均可以正常描述.算例表明计算程序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和数值稳定性.

罗镇宽, 苗来成, 关康, 陈革[6]1998年在《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文中指出本文讨论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制约。认为中国华北克拉通化时间较晚,变形变质作用强烈,显生宙又遭受多次板块运动的叠加改造,不利于前寒武纪金矿的形成和保存。显生宙以来在中国古陆块周边发生了四次大的板块碰撞或俯冲造山运动,即塔里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其以北地区的海西期造山运动;昆仑祁连秦岭地区的海西印支期造山运动;西南地区印支喜山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豫西鄂西湘西一线以东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中国的金矿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这四次造山运动的晚期,特别燕山运动的晚期。

汪相[7]2018年在《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文中研究指明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同时也是一个特大型铌矿和大型铁矿,其成矿时代及成因至今仍有多种不同认识。本研究从东部接触带(菠萝头山)3号铌矿体内的金云母岩中获得残留锆石和热液独居石,测得其U-Pb年龄分别为269.5±3.1 Ma和249±13 Ma;从巴音敖包伟晶岩中获得热液锆石,测得其U-Pb年龄为248.9±2.5 Ma。结合阿尔泰—天山—北山—内蒙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造山带中的成矿年龄资料,笔者推测,在248%251 Ma白云鄂博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热液活动,该热液活动的时间可以代表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基于绝大多数稀有金属热液矿床都是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关联的,本研究对白云鄂博地区出露的两类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学分析,从而确定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体相)为同碰撞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69.8±2.0 Ma;而白云鄂博花岗岩基中的二云母碱长花岗岩(补体相)为碰撞后花岗岩,其定位年龄为250.5±6.0 Ma。根据二云母碱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等于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年龄,以及大量的野外地质现象和区域地质资料,笔者认为:(1)该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为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母岩,它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壳深部岩浆房;(2)该岩浆房就是同碰撞花岗岩浆的岩浆房,这意味着留存在该岩浆房中的巨量花岗岩浆经历了近20 Ma的分离结晶作用,从而在岩浆房上部聚集了富含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3)当构造环境由挤压转为拉张时,该残余花岗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快速上升引起压力和温度的骤降,富含稀有金属(稀土和铌)、卤素(氟)和碱金属的硅质热液从残余花岗岩浆中分离出来;(4)这种硅质热液沿断裂构造率先进入白云鄂博群H_8白云岩岩层,与碳酸盐发生交代反应,其稀土和铌金属元素沉淀成矿;同时,H_8白云岩岩层中的菱铁矿和铁白云石分解,释放出Fe~(2+)和[CO_3](2-),前者(Fe~(2+))经近距离迁移后沉淀成铁矿,后者([CO_3]~(2-))与少量稀土—铌元素结合成金属—碳酸络合物,呈脉状穿插在H_8白云岩中,或迁移至H_8白云岩的外围。该认识首次将白云鄂博地区的构造、成岩和成矿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阐释了一个致白云鄂博矿床形成的能量和物质的运移过程;同时,该认识可以整合多种流行的白云鄂博矿床成因认识("正常或热水沉积说"、"火成碳酸岩说"、"热液交代说"等等)中的合理因素;笔者认为,它是一个全面、系统而又新颖的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模式。

吴根耀, 马力[8]2004年在《“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文中研究说明“盆”“山”耦合和脱耦是在盆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上油气勘探的大量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研究新理论。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从“山”到“盆”,文章简要回顾了其形成的2个阶段(分别以内硅铝质的和内硅镁质的造山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要总结了耦合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对盆地成因、沉积作用和盆地发育过程的制约)和脱耦的3种可能后果(盆地闭锁、盆地破坏、盆地遭受改造油气发生晚期次生成臧)及其运动学;也扼要介绍了从“盆”到“山”研究的主要成果。文章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理论上充实和完善“中国型盆地”的发育演化模式,实践上是通过3方面的努力(开创盆地研究新阶段,指导生储盖组合和圈闭的研究,结合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探讨油气运聚规律)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大陆上油气勘探的理论指导。

刘晓煌, 牛树银, 张雄华, 李保飞, 张新勇[9]2013年在《新疆西南天山哈拉奇地区古生代地层剖面中三个不整合面的确定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哈拉奇地区位于西南天山南侧、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前锋区域。出露了寒武纪—二叠纪变质程度较浅的地层;新发现其存在奥陶系—志留系平行不整合、泥盆系—石炭系平行不整合和二叠系—中、新生界角度不整合共3个不整合面,并以阿尔帕确依切克穹窿式复背斜为界,两侧志留系—二叠系沉积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组成背斜的奥陶系、寒武系与上覆地层变质作用也不同。奥陶系—志留系平行不整合与区域上祁连运动相对应;泥盆系—石炭系平行不整合同天山运动中期相吻合;二叠系—中、新生界角度不整合为天山运动末期的影响造成。

梁文天[10]2009年在《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文中认为世界多数造山带碰撞造山后并未平静下来向稳定的克拉通化方向发展,而是发生了强度不亚于主造山的强烈陆内构造活动。这些陆内构造并非现有板块构造和碰撞造山理论所能全部解释,表现出大陆形成演化过程中的独特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大陆动力学信息,成为依托造山带开展大陆动力学研究的良好切入点。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华南和华北板块印支期碰撞拼合形成的造山带,碰撞造山后造山带开始了更为强烈的陆内调整演化,使之现今仍为分割中国大陆南北的东西向强大陆内山脉。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位于秦岭造山带的中心部位,是现今秦岭沿走向最为狭窄的“蜂腰”地段,同时也是中国大陆南北向贺兰-川滇构造带复合穿越秦岭造山带的关键地区,新生代随青藏高原的崛起又成为高原向东北边缘扩展的前锋地带。因此,交接转换区在先期碰撞造山构造基础上发育了丰富多样的陆内构造,是探索秦岭造山带陆内构造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的关键地区。论文重点选择交接转换区内印支期碰撞造山后最为突出的构造信息载体,如晚印支期花岗岩、J_(1+2)山间沉积盆地和文县-太白构造带及其所控沉积盆地,开展了系统的构造和沉积分析,厘定了区内碰撞造山后陆内构造的基本地质事实,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印支期碰撞造山后逐渐转入造山带垮塌演化阶段(T_3-J_(1+2)),碰撞造山所形成的加厚陆壳/岩石圈由深部至浅部进行了时空四维的垮塌调整作用。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内晚印支期花岗岩总体显示以岩浆流动构造为主,组构特征区别于作为围岩的逆冲推覆构造,不同区域的岩浆侵位过程也明显不同,表明在晚印支期岩浆活动时,区域构造已并非统一的大规模挤压推覆,而表现为碰撞造山后早期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结合花岗岩“后碰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形成过程中幔源物质、热的参与等认为这些花岗岩的形成应代表了造山带由碰撞造山向造山带垮塌过渡的早期阶段,岩浆的形成可能由一些深部过程如拆沉、板片断离等引起,并沿这一时期中浅部地壳的走滑或者走滑伸展构造侵位。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内J_(1+2)山间沉积盆地表现出半地堑型盆地的沉积特征,盆地沉积作用受盆缘伸展构造控制造,盆地内部发育一系列正断层,形成露头尺度的堑垒构造,代表了造山带中浅部层次由碰撞造山的大规模挤压推覆向伸展转换,造山带进入大规模陆内垮塌调整演化阶段。晚印支期岩浆作用、J_(1+2)断陷盆地及区内同期伸展变质穹窿的发育共同代表了交接转换区碰撞造山所形成的加厚陆壳/岩石圈在晚印支-早燕山期(T_3-J_(1+2))由深部至浅部时空四维的造山带垮塌调整过程。2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中晚燕山期(J_3-K_2)发生了大规模的陆内造山作用,区域地壳/岩石圈再次挤压缩短,在秦岭“蜂腰”部位突出的发育了挤压推覆和走滑剪切构造,共同调节了中国大陆南、北陆块尤其是鄂尔多斯和上扬子地块的相对运动。中晚燕山期以来,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再次开始大规模的挤压缩短,突出的表现为:造山带垮塌作用下形成的J_(1+2)伸展断陷盆地挤压变形,遭受逆掩推覆,显示了继承先期碰撞造山构造再次的陆内挤压推覆;在交接转换区内发育了NEE向斜列展布的文县-太白构造带,构造带为一条大型的左行走滑构造带,主体形成于J_3-K_2,构造带K_1时期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控制了K_1盆地的形成,主体呈现走滑伸展盆地的沉积特征,盆地的发育经历了两个阶段,在白垩纪早期形成了左行斜列展布的凤县盆地、成县盆地,晚期形成了左行斜列展布的石峡-二郎庙盆地、磨坝盆地和桥头盆地,代表了白垩纪时期断裂带两次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于K_2时遭受南北向挤压缩短并褶皱变形。结合南北两缘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J_3以来沉积和构造特征演化研究表明,中晚燕山期以来中国大陆南、北陆块再次发生大规模的陆内汇聚,两侧岩石圈向造山带下陆内俯冲,造山带呈花状向前陆区域不断扩展逆冲推覆并控制J_3-K_1前陆盆地的发育,并在秦岭“蜂腰”部位突出发育了NEE和NWW向的两组共轭剪切构造,调节了南北陆块,尤其是鄂尔多斯和上扬子地块的相对运动。3新生代以来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成为青藏高原向东北边缘扩展的前锋地带,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形成新的陆内构造格架与沉积、岩浆作用,构成高原与东侧外围的渐变过渡边界,高原物质向外扩展受阻而在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向东有限逃逸。新生代以来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成为高原向东北边缘扩展的前锋地带,总体呈现为地壳厚度、地球物理场特征等的南北向构造横跨叠加在先期秦岭东西向构造之上,浅部地壳则发育了NEE、NWW和EW向三组左行走滑剪切构造,控制了E-N的沉积盆地及深源火山岩系的发育,成为区内强烈的地震活动带,并向东收敛汇聚于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东侧,共同构成高原东扩因受鄂尔多斯和扬子地块阻挡而沿秦岭向东的“栏栅式”物质有限逃逸构造格架。

参考文献:

[1]. 西南天山板块构造及造山运动动力学[D]. 高俊.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3

[2]. 博格达山链的造山活动与山体形成演化[D]. 王宗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

[3]. 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J]. 罗志立, 宋鸿彪, 赵锡奎.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4]. 白垩纪:中国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变换期[J]. 吴根耀. 中国地质. 2006

[5]. 天山上地幔对流与造山运动数值模拟[D]. 刘洁.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6

[6].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J]. 罗镇宽, 苗来成, 关康, 陈革. 地质找矿论丛. 1998

[7]. 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铌—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及成因探析——兼论P—T之交生物群灭绝事件和“阿蒙兴造山运动”[J]. 汪相. 地质论评. 2018

[8]. “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J]. 吴根耀, 马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9]. 新疆西南天山哈拉奇地区古生代地层剖面中三个不整合面的确定及其意义[J]. 刘晓煌, 牛树银, 张雄华, 李保飞, 张新勇. 西北地质. 2013

[10]. 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D]. 梁文天. 西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西南天山板块构造及造山运动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