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产妇盆底功能的临床影响论文_唐晴孜

【摘要】目的:分析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产妇盆底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6月收入治疗的孕妇264例(包含产检、分娩),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32例。对照组为常规指导,观察组为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比较两组产妇尿失禁及粪失禁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两组孕妇产后盆底肌肌力。结果:观察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粪失禁发生率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盆低肌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孕妇应用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可有效改善孕妇盆底肌肌力,降低患者尿失禁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产妇;盆底农脑功能;临床影响

 前言:

因盆腔支持结构退化、缺陷及损伤,而造成的一组疾病为临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其主要病症表现盆腔器官脱落、尿失禁及生殖道损伤等。经数据显示,其病症常病发于已婚妇女。因孕妇妊娠和阴道分娩,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经阴道分娩后,软产道及周围的盆底组织被大幅度扩张,从未导致肌纤维拉长,甚至断裂,从而引起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有数据表明,产后实施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可有效恢复患者盆底肌肉肌力,提高其盆底功能,有效防止患者盆腔器官脱落、尿失禁等症状。本文以我院收入治疗的孕妇264例为观察对象,进一步探讨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的临床应用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6月收入治疗的孕妇264例(包含产检、分娩),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32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36岁,平均年龄(28.63±4.32)岁,孕期21-41周,平均孕期(32.16±3.26)周;对照组132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40岁,平均年龄(26.35±3.29)岁,孕期25-41周,平均孕期(28.16±3.16)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指导,嘱咐孕妇定期产检,注意饮食营养的摄入,体重管理,及时指导孕妇孕晚期的自我监护注意事项、分娩期保健等。

观察组为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其措施为:(1)腹式深呼吸锻炼:保持去枕平卧,同时双手平放于腹部,保持深呼吸时腹肌收缩,呼气时腹肌放松。(2)坐立提肛锻炼:由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双手叉腰,并保持双足相互交叉,站立时收缩肛门,维持5s后坐下放松,反复锻炼,每日3组,每组15分钟。(3)提臀肌锻炼:嘱咐产妇收缩盆底肌群,配合呼吸频率收缩腹肌和臀部肌肉,同时在提臀时配合提肛肌训练,每次维持5s,每日2组,每组10次。(4)收缩会阴及肛门锻炼:在产妇排空尿液后保持平卧,深呼吸时收缩肛门及会阴部5s,然后放松呼气,每日3组,每组5次。每项训练均持续六周。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比较两组孕妇在妊娠33-37周之间的尿失禁及粪失禁事件发生率。

②比较两组孕妇产后7周的盆底肌肌力,由专业医师依据手册肌力法评估产妇盆底肌肌力。评分标准:肌肉无收缩记0分,肌肉持续1s颤动,收缩1次记1分。肌肉持续2s不完全收缩,收缩2次记2分;无对抗保持肌肉3s完全收缩,收缩3次记3分;有轻微对抗保持肌肉4s完全收缩,收缩4次记4分;持续性对抗保持肌肉5s完全收缩,收缩5次以上记5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取X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孕妇尿失禁、粪失禁发生率

在孕妇妊娠33-37周之间,观察组孕妇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粪失禁发生率差异无意义(P>0.05),见表1。

表2比较两组孕妇尿失禁、粪失禁发生率(n,%)

2.2比较两组孕妇产后盆底肌肌力

观察组孕妇产后深类肌纤维与浅类肌纤维盆底肌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孕妇产后盆底肌肌力(±s,分)

3.讨论

女性盆底组织对维持孕妇盆腔脏器的正常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参与诸多生理活动,孕妇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失禁、粪失禁、生殖器官脱垂、便秘等。主要致病原因为盆底支持组织薄弱,进而引发患者盆腔器官功能异常。临床研究表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已婚妇女中占比例40%-60%,因产妇妊娠、分娩,而造成的盆底结果及功能改变,并对孕妇盆底功能产生远期效应,严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故初期预防和治疗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键,而临床选用的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是临床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尿控情况,改善孕妇产后盆底肌肌力,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早日康复。

本实验中,观察组孕妇尿失禁发生率6.81%(9/132)明显低于对照组21.21%(2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的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尿控情况,提高患者产妇盆底功能的有效恢复。且观察组孕妇产后深类肌纤维与浅类肌纤维盆底肌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产妇盆底功能治疗中,采用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肌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采用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治疗产妇盆底功能,可有效改善患者控尿功能,提高患者盆底肌肌力,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汝君, 盛婵, 陈亚萍. 盆底肌锻炼对改善产后女性盆底功能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9, 28(01):25-28.

[2] 杨亚宁, 廖碧珍, 张紫琪,等. 孕期盆底肌训练持续性指导对产妇分娩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7, 33(4):316-320.

论文作者:唐晴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分析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产妇盆底功能的临床影响论文_唐晴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