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新发展_质量保证论文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新发展_质量保证论文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新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HEA)(注:毕家驹.2010年欧洲高等教育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3).)的设想,最初是法、德、意、英四国部长们在1998年的索邦宣言(Sorbonne Declaration)中提出的。这一设想立即得到广泛响应。1999年,29位欧洲国家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通过波伦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正式宣称要在2010年前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强劲的改革,使欧洲的高等教育在整体上趋同,以利于它在欧洲各国以至全球的交流合作,以利于学生和人才的跨国流动,以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吸引外国留学生。此后,波伦亚一词频繁出现,几乎成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同义词。两年后,各国部长们又发布了布拉格公报(Prague Communique),重申在2010年前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承诺,并扩大了要达到的目标。在2001至2003年间,欧洲的高等教育在波伦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中有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2003年9月,两年一度的欧洲部长峰会在柏林召开,与会部长代表了33个欧洲国家。柏林公报(Berlin Communique)回顾了两年来的进展,确定了近年内要优先实现的目标,决心加速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欧洲高等教育界发生的变化,值得密切关注。

1 柏林公报

通过高等学校、学生和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自布拉格会议以来,欧洲高等教育在可比性、相容性、透明性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学校的和国家的教育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1 优先工作目标

部长们在柏林公报中,把质量保证体系、学位体系以及学位和学历的认可问题放在优先地位,要在最近两年内实现下列工作目标:

第一,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部长们认为,质量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生命所在。质量保证主要依靠学校自身,并以此打下学校确实负起绩效责任的基础。

部长们支持进一步建立在学校、国家和欧洲层面上的质量保证体系,强调拟订共同的质量准则和方法。

部长们一致同意在2005年前,各国的国家质量保证体系应做到涵盖下列内容:明确规定学校和相关质量保证机构应负的责任;对学校和专业进行评估,其中包括自评、外部审查、学生参与、评估结果的公布;建立鉴定、认证或与此相当的体系,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建立国际网络。

部长们呼吁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ENQA)及其会员单位加强与欧洲大学协会(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EUA)、欧洲高等学校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Institu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EURASHE)、欧洲各国学生联合会(National Unions of Student in Europe,ESIB)等组织的合作。在欧洲层面上,共同拟定质量保证的准则、程序和工作指导书,探索建立同行专家审查体系和鉴定机构的途径,并于2005年就此向部长们报告。

第二,建立以两个层次为主的学位体系。注意到在波伦亚宣言发表之后,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已经在进行广泛的结构调整,部长们承诺在2005年前各国都开始实行以两个层次(即本科教育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也有另一种说法,把硕士教育定为第二层次,而把博士教育定为第三层次的)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希望各国都能拟订具有可比性和相容性的高等教育学术资格框架,并以学习量、学习水准、学习产出、毕业生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对学术资格予以描述。

部长们还将为欧洲高等教育区拟订一份跨国的学术资格框架。部长们认为,不论是第一层次还是第二层次,学位教育都应具有多样性,能满足个人的、学术的、人才市场的多种需求。部长们要求后继工作组就缩短第一层次学位教育学习年限的可能性进行探索。部长们还强调高等教育以能力为本,对人人平等开放。

第三,学位和学历的认可。部长们认为参与波伦亚进程的各国都应该批准里斯本公约(Lisbon Convendon)(注:Documents of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www.bologna-berlin2003.de/en/main-documents/index.htm)这个有关认可的指导性文件,并予以充分重视;号召欧洲信息中心网络(European Network of Information Centres,ENIC)、国家学术承认信息中心(National Academic Recognition Information Centres,NARIC)与有能力的国家当局一起进一步履行公约。

部长们承诺每一位在2005年毕业的学生都能自动地免费地得到一份用欧洲通用语言书写的文凭补充说明(Diploma Supplement,DS)(注:Diploma Supplement (DS),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olicies/rec-qual/recognition/diploma-en.html.)。

1.2 其它方面的进展和目标

公报还在其它方面回顾了有关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进展情况,设定下一步工作目标,作出新的承诺。

第一,人才流动。学生、学者和管理人员的流动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根本。它对学术、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自布拉格会议以来,流动人数有了令人满意的增长。

部长们一致认为要改善学生流动的统计工作,并再次承诺尽最大努力消除在欧洲高等教育区流动的障碍,还要使奖学金和贷学金能随流动携带,以促进学生流动。

第二,学分系统。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注: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programmes/Socrates/ects-en.html.)正日益成为各国学分系统的共同基础,在促进学生流动和推行国际教学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长们希望进一步努力,使得ECTS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内不仅成为一个转换系统,而将发展成为一个长期使用的积累系统。

第三,欧洲特色。自布拉格会议以来,欧洲各国的许多学校利用他们的学术资源和文化传统,按欧洲尺度重组,开设了一批新的课程模块、综合专业和联合学位;强调学生很有必要在国外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读联合学位专业,并进行专门的外国语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欧洲资历和可雇佣性。

部长们一致同意在国家层面上消除开办和承认上述专业的法律障碍,并积极支持设置授予联合学位的综合专业及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四,吸引力。部长们认为高等教育的跨国交流必须以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为吸引力。部长们一致主张加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开放度;要进一步为外国学生提供多种奖学金;要加强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合作,欢迎他们的代表来参加波伦亚进程有关会议。

第五,终身学习。部长们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把终身学习作为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终身学习提供更加方便、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部长们要求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学术资格框架内包括广泛而灵活的终身学习机会、途径和方法,并适当利用ECTS学分系统。

部长们强调应使所有的公民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合适的终身学习机会和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途径。

部长们正在采取步骤,协调各国的政策,以实现上述目标。

第六,新成员。部长们表示愿意接纳欧洲文化公约(European Cultural Convention)(注:European Cultural Convention,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Treaties/Html/018.htm.)的成员国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合格成员。

部长们决定接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Andorra)、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罗马教区(Holy See)、俄罗斯(Russia)、塞尔维亚(Serbia)、黑山(Montenegro)等国为新成员。波伦亚进程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改革。部长们决定对新成员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给予支持和帮助。至此,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成员国已增加到40个。

1.3 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科学研究区

在柏林会议上,部长们首次提到,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科学研究区(European Research Area)(注:European Research Area(ERA),http://europa.eu.int/comm/research/era/index-en.html.)是支持欧洲的两大支柱,科研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部长们强调科研和科研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学科交叉在提高教育质量和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部长们指出在波伦亚进程中应该包括高等教育的第三层次,即博士学位层次;号召加强博士和博士后层次的流动;鼓励学校增设合作博士学位教育,更多培养青年科研工作者;支持高等学校在技术、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中,更多地发挥其科研作用,使高等学校成为更具吸引力、更有效的合作伙伴。

部长们理解,要达到上述目标还存在许多仅靠高等学校无法克服的障碍。这需要各国政府和各欧洲团体的有力支持,包括适当的决策和资助。

部长们声明,他们将支持博士层次的教育,以加强精英培养,并使之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标志之一。

最后,柏林公报宣称,下一次欧洲部长级峰会将于2005年5月在挪威的卑尔根(Bergen)举行。

2 波伦亚进程在法国、德国和英国

EHEA的每个成员国都要定期向部长峰会递交国家报告,(注:National Reports,www.bologna-berlin2003.de/en/national-reports/index.htm.)汇报波伦亚进程的进展情况。报告内容包括:易读的和可比的学位;以两个层次为主的学位体系;可转换的学分系统;增进流动;促进欧洲质量保证合作;推进欧洲尺度的高等教育;终身学习;高等学校与学生;提升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吸引力等。下面选取其中有关质量保证工作在法国、德国、英国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2.1 法国

国家按照法定原则,定期对高等学校进行评估,并考虑评估的结果,决定鉴定有效期限。

评估重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最终成果的分析。如果一所高等学校教学总体评估的关键在于国际开放,那么在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评估中,要特别注重其国际方面,尤其是跨国合作伙伴的质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负责评估的单位可以邀请外国专家参与评估。

在质量保证中,国家关注大学内部质量文化的培育。

对于公立高等学校,从科学、文化和职业等方面考虑的评估,由国家评估委员会(National Evaluation Committee/Comite national d'evaluation,CNE)负责定期进行。CNE是ENQA的成员单位之一。

对于工学院的鉴定,最长为每6年进行一次。由毕业生工程师委员会(Commission for Graduate Engineers/法文缩写CTI)负责进行。只有鉴定通过的学院才有权培养毕业生工程师。

对于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鉴定,最长也是6年一次,由管理专业和学位评估委员会(Commiss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courses and degrees/Commission d'evaluation des formation et des diplomes de gestion)负责进行。鉴定通过的学院才有权代表国家授予学位。

2.2 德国

新出现了若干质量保证体系和机构。作为校内质量管理的补充,一个校际质量保证体系正在形成。跨国性质的大学自主合作和评估中心正在开始跨国评估。

州教育与文化部长会议(The Conference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ffairs/Kultusministerkonferenz,KMK)、大学和其它高等学校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Oth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Germany/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HRK)为设置新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专业建立了一个鉴定体系,以高等教育框架法的条款和KMK制订的框架性专业目标为基础,实施专业鉴定。其目的是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及进入专门职业领域的学位方面确保合格标准。

各种鉴定是由各地区机构和专门职业机构分头实施的。这些机构又由一个跨州的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Akkreditierungsrat)来进行资质认证。鉴定委员会由高校、州和专门职业界的代表组成。到2002年4月,已经有7个机构经过了认证,另有81个专业点经过了鉴定,还有相当大量的鉴定正在进行中。在鉴定委员会的网站(注:Accreditation Agencies and Degree Programmes,http://www.accreditation-council.de.)上可以查到经过认证的鉴定机构和经过鉴定的专业点的最新名录。

在鉴定委员会工作了两年以后的2001年秋,一个国际专家组对委员会及其秘书处进行了评估。评估以后,各州部长进一步明确了鉴定的任务、程序和组织,并将共同确保学位的等效性和高校之间转学的可能性。

此外,科学委员会将对私立高等学校进行鉴定,并对高等学校提出有关质量管理的建议。HRK实施了“教学质量”项目,促进各州间在质量保证方面的经验交流。

德国的校际质量保证体系是欧洲质量保证网络的组成部分。德国主要的质量保证机构都是ENQA的成员。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和HRK一致同意,以KMK为主,代表德国参与ENQA的工作和活动。

2.3 英国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uality Assure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在英格兰实施院校审核(institutional audit),重点在于院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苏格兰实施院校审查(institutional review),特点是更为重视学生参与;在威尔士实施的院校审查,则结合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方法的某些方面。不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能就每一所学校的学术质量和标准提供可比的全面评价。

QAA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与政府、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s)、以及各高校团体有密切的工作关系。它与欧洲的许多质量保证机构有双边联系,并积极参与ENQA的活动,是ENQA指导小组成员之一。

英国认为各国的国家质量保证体系应该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应该建立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但是并不要求有一模一样的体系,也不必相互承认彼此的鉴定程序,QAA的做法是公布鉴定报告。欧洲合作的最好办法是使各国高等教育学习产出和学术资格具有可比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习产出和学术资格的相互承认。

3 欧洲跨国质量评估

3.1 ENOA的主导作用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在波伦亚和布拉格两次部长峰会的推动下,ENQA担当起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角。它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是在政府部门、高等学校、质量保证机构和其它相关单位之间传播有关质量评估和质量保证的信息、经验、范例和新动向。ENQA在最近两年内开展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完成了一项跨国评估项目(Transnational European Evaluation Project,TEEP)(注:Transnational European Evaluation Project(TEEP 2002)-Evaluation Manual,Revised edition,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ENQA),2002.)。

3.2 TEEP的目的

这一项目的目的是,要在过去欧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一种适用于欧洲层面上的质量保证模式,找出妨碍跨国评估的障碍,并提出克服这些障碍的战略措施,为欧洲高等教育增加透明度和相容性作出贡献。评估不排名次,但具有可比性。

3.3 TEEP的组织

TEEP选择了3个分别属于学术型和专门职业型的专业,即历史学、物理学和兽医学专业。在每个专业中挑选分布在欧洲各国的4~5个专业点。由3个质量保证机构分别主持这3个专业的评估。这3个机构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大学系统质量保证机构和丹麦的丹麦评估院。这个项目得到欧盟委员会的支持。项目管理小组的成员由ENQA的代表、上述3个质量保证机构和欧盟委员会的代表、以及欧盟委员会下的历史学、物理学、兽医学等3个SOCRATES专题网络的主席组成,并由ENQA负责总协调。

3.4 TEEP的特点

TEEP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注重大学质量文化的培育,引入大学内部质量保证机制,采用共同的质量准则,推行在欧洲层面上的跨国质量保证。

此外,TEEP评估还有如下一些值得注意之处:

第一,自评。自评小组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职员、学生和行政人员等。自评报告经过尽可能多的教职员和学生的讨论。为了今后对跨国评估进行继续研究,TEEP还要求自评小组对本次评估所用的共同质量准则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自评报告。除了专业的基本情况之外,自评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说明本专业期望毕业生具有怎样的理论、知识、能力和技能,也即说明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知晓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从事实践和运作的能力、对他人的理解以及与他人共处的能力。同时,还要说明对学生和毕业生实际学习产出的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自评报告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说明专业点的质量保证机制。TEEP认为,一份好的自评报告应该不仅给出事实和数据,而更重要的是要作出分析。要对专业的现状作出评论,要提出今后发展和改进的建议。

第三,专家组评估。在对同一专业5个点的现场访问中,组长和秘书人选保持不变。专家组中必须包括专业点所在国的一名学生。专家组秘书由主持本专业评估的质量保证机构中的专业人员担任。

第四,专家组报告。每个专业的专家组除了要写一份常规的评估报告之外,还要写一份有关跨国评估的工作报告,阐述本次评估的经验和对今后跨国评估的建议等。两份报告均公布于众。

3.5 TEEP的总结

ENQA对TEEP作了详细的总结(注:Transnational European Evaluation Project(TEEP 2002)-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European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ENQA),2004,http://www.enqa.net/pubs.lasso.)。总的来说,参与者对TEEP很感兴趣,认为它有激励作用。来自各国的院校和专家分享了欧洲各大学在质量保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为了便于在同类专业点之间进行比较,这次TEEP采用的是共同质量准则,而不是各校自己制订的质量目标。这一点对于EHEA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欧洲各国在教育文化、国家传统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有相当大的差异,各院校在校内质量保证工作方面处于很不相同的发展阶段,参与者对共同质量准则中的某些条款和术语认识和理解不一致,TEEP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麻烦。

ENQA的总结认为,在今后基于共同质量准则的跨国评估中,应该进一步寻求评估准则的国际共性与国家或地区个性之间的相容性,使准则能得到更广泛的共识,成为共同的质量参考系,对各校各专业的均衡发展具有激励和指导作用。同时,还要使评估质量准则具有易读性。准则条款应该更清晰明确,术语应该有更准确的定义。总之,在欧洲层面上的跨国评估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还须要作进一步改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 感想

自1998年EHEA萌芽以来,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它的主要思路和行动都是公之于众的。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观察、研究、比较和评论。我们对它的了解甚至有可能超过对本国相关情况的了解。

EHEA的指导思想是有见地的。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促进学生、学者和管理人员的跨国流动为建立EHEA的根本,以上乘的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对外国留学生产生最大的吸引力。

EHEA的目标是明确的。欧洲高等教育正朝着各国趋同的方向发展,逐步增加彼此之间的易读性、可比性、相容性和透明性,追求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的新崛起。

EHEA的实施是动真格的,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有力度的,而且还在加强。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以两个层次为主的学位体系以及对学位和学历的认可等方面已经定下了时间表,要在2005年普遍实现。其它方面也在不断进展中。两年一度的部长级峰会,成了检阅阶段成果的平台。

欧洲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气魄和胆略是令人钦佩的。它们勇于顺时代潮流前进,使本国的高等教育大略与国际接轨。其中免不了要果断舍弃行之多年的陈规旧习,但又适当继承和发扬自身传统。

欧洲高等教育区体现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它的前瞻性战略、国际性视野、全面性规划、阶段性实施、以质量取胜和以流动见效,这一切已经初显端倪,初见成效。

本文用了大部分篇幅阐述了欧洲高等教育的新气象和新进展,即使这样,也仅涉及其中部分内容。因文章篇幅有限,就没有多少空间来进行分析和评论了。但对于像欧洲高等教育区这样综合性的新鲜话题,宁可先把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搞清楚为好。作者为此写了两篇文章,还提供了详细的参考文献,读者看了自会有自己的分析和评论。当然,对于绝大部分论文来说,还是应该以“论”为主。遗憾的是,不时会看到有的论述外国高等教育的文章,“论”是“论”了,但作为例证所举的外国机构却是好几年前已经寿终正寝的材料,所举的外国情况又是早已过时的。振振有辞的论述难免成了对读者的误导,以为现在美国或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情况就是这样。

所以,我认为应该先对事实有周到准确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再议、再论。

标签:;  ;  ;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的新发展_质量保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