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戏剧论文

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戏剧论文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二十世纪论文,中国戏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指的是对“20世纪中国戏剧”的研究,而非20世纪对“中国戏 剧”的研究。我想用几“多”几“少”,基本上可以概括学术界关于20世纪中国戏剧研 究的基本现状。

第一,是较多注重话剧研究,较少关注戏曲及歌剧等的研究。这种情形在学术界普遍 存在,而在高校中尤为严重。一般来说,人们说起戏曲总想到那是古代戏曲,说起现、 当代戏剧总以为就是话剧,岂不知现、当代戏曲的发展已经有一个世纪,而现、当代戏 剧也包括戏曲、歌剧等。其他学校的情形我不大清楚。南京大学在中国高校中是较早招 收戏剧学研究生的,但是20年来,上百篇硕士、博士论文,学习现、当代戏剧的没有一 篇做戏曲及歌剧研究的,而学习戏曲的也没有一篇涉及现、当代的。20世纪的戏曲及歌 剧研究,就成为话剧研究界、戏曲研究界都不大涉及的一个地带。结果是,我们的古代 戏曲研究很不错,我们的现、当代话剧研究很不错,而现、当代戏曲研究、歌剧研究呢 ,至今少有较好的成果。除了《中国京剧史》等几本剧种史著外,整体性的现代戏曲研 究基本是空白,现代戏曲发展史在学术界还是一片模糊;当代戏曲研究稍好些,但也主 要是剧作论、演员评,少有完整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还没有一本较好的中国现代戏曲 史、中国当代戏曲史,或贯穿性的20世纪中国戏曲史等史著出现,与此相关的研究专著 也较少。歌剧研究的情形也大致是如此。

第二,就话剧研究来说,较多注重现代,而较少关注当代。现、当代戏剧研究是随着 现、当代戏剧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话剧研究从50年代开始,就作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半个世纪以来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这是自然的。到80年代,现代话 剧研究作为当时的一个学科(当时名为“戏剧历史及理论”)已基本成熟,出现陈白尘、 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田本相主编的《 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等史著,以及其他一批较好的研究专著。这其中,陈白尘、陈瘦 竹、葛一虹等老一辈学者对现代话剧研究学科的建立筚路蓝缕,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田 本相教授、南京大学的董健教授,对该学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我认为,现、当 代戏曲及歌剧研究的薄弱,主要就在于缺少这样的学科大师)但是很明显,也许是因为 当代话剧与社会政治过于紧密的纠缠,也许是因为当代话剧本身还在动态地发展,相对 于现代话剧的研究,当代话剧的研究极为薄弱,至今没有一本公认的较好的中国当代话 剧史著,其他专题性的研究更是缺乏。而当代话剧的发展已经半个多世纪,其中的经验 与教训确实值得也需要去认真总结和思索。

第三,就话剧、戏曲及歌剧的研究现状看,较多注重戏剧文学,较少关注戏剧舞台艺 术。戏剧文学创作和戏剧舞台创造,都是戏剧(drama、theatre)的题中之义,是推动戏 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两翼,同样地,也应该是戏剧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研究中 ,却普遍出现了对戏剧文学的偏重和对戏剧舞台艺术的忽略。戏曲、歌剧研究在这方面 的情形要好一些,演剧团体、流派、剧种、唱腔等都有所涉及,不过,还是演出评论、 演员评论比较多,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比较少;而话剧研究在这方面的情形就更为严 重。很少有演剧团体研究,很少有剧场研究,很少有导演、表演、舞美艺术家研究,很 少有演剧流派、演剧理论研究。至今,我们没有一本中国现代话剧舞台艺术、中国当代 话剧舞台艺术或20世纪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史著。研究现、当代戏曲、歌剧舞台艺术发 展的史著也没有。其他,诸如对戏剧教育、戏剧观众、戏剧制作等的研究,也都少有涉 及。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局限了我们的研究,影响了我们研究的深度。

第四,就话剧、戏曲及歌剧的研究现状看,注重戏剧文学又较多集中在剧作家,而较 少关注戏剧理论、观念、文体、形式、思潮、流派等的研究。我们集中研究的是几个大 剧作家,曹禺、田汉、夏衍、郭沫若、老舍、阿甲、陈仁鉴等,以及其他剧作家。但就 是大家,研究其实也不充分,例如对田汉、老舍的研究真正有突破的并不多,对姚一苇 、李健吾、陈仁鉴等的研究还很薄弱。而在剧作家之外,对20世纪中国戏剧的宏观的、 深入的研究就较少。比如话剧、戏曲创作的悲剧论、喜剧论、正剧论、历史剧论、诗剧 论等,比如话剧、戏曲的形式研究、结构研究、叙事研究、接受研究、现代派研究、现 代性研究、校园戏剧研究、小剧场研究、独幕剧研究、多幕剧研究、创作流派研究、戏 剧思潮研究、海峡两岸比较研究、中外比较研究、古今比较研究、戏剧影视比较研究等 ,比如歌剧的民族新歌剧、西式大歌剧、戏曲体歌剧的形态研究等,很多都是空白。这 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重视和加强的。

第五,话剧、戏曲及歌剧的研究,又较多注重戏剧现象,而较少理论意识与理论的探 索。我们有不多的几本纯原理性的戏剧理论著作,例如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谭霈 生的《论戏剧性》、余秋雨的《戏剧审美心理学》、董健和马俊山的《戏剧艺术十五讲 》等,但是,我们缺少像马丁·艾思林的《荒诞派戏剧》、河竹登志夫的《戏剧舞台上 的日本美学观》、斯泰恩的《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这样从戏剧实践中去阐述戏剧艺 术规律的理论著作。传统戏曲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张庚、郭汉城在主编《中国戏曲 通史》的基础上又主编了《中国戏曲通论》,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还没有《中国话剧理 论》或《中国话剧通论》之类不是论述西方戏剧而是论述中国话剧艺术特征、规律的理 论著作,也没有《中国现代戏曲理论》或《中国现代戏曲通论》之类不是论述古代戏曲 而是论述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特征、规律的理论著作;同样地,也没有《中国歌剧理论》 或《中国歌剧通论》。与此相关的专题性理论研究也甚少,更不用说包括话剧、戏曲、 歌剧的《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或戏剧学)》之类的研究。进入中国的话剧、歌剧和进入 现代的戏曲,其戏剧形态、审美特征等都会发生变化,而我们缺乏理论研究。也许我们 的研究还处于突破现象而深入理论层次的阶段,因为现象研究是理论升华的基础;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所有的戏剧现象研究都是为了探寻现象背后的戏剧艺术特征 和戏剧艺术规律。

第六,对20世纪中国戏剧,还较多注重话剧、戏曲、歌剧等的独立研究,而较少作为 “大戏剧”的综合研究。中国戏剧进入20世纪,已从原先戏曲的一元转向以话剧和戏曲 为主,包括歌剧及舞剧的多元发展,这是戏剧事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我们这个学科 定为“戏剧戏曲学”是有些不通,但是,它把原先的中国戏曲、中国话剧、外国戏剧三 个专业合并为一个,我认为这是有助于“戏剧学”研究的。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研究中 还基本上是话剧、戏曲、歌剧等各自为战。在这方面,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做得比较好 ,该所有研究中国话剧、中国戏曲、外国戏剧的,这几年,董健教授鼓励大家的研究古 今中外打通,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果。厦门大学戏剧学专业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开始,相 信他们会取得优秀的成就。中国艺术研究院还是固守传统体制,戏曲、话剧分治,又把 歌剧、舞剧放到音乐、舞蹈当中去研究,弊病甚多。对20世纪中国戏剧提倡综合研究, 是基于戏剧本身发展的事实。在这个戏剧多元发展的时代,有着民族现实土壤和民族戏 曲背景的中国话剧,生存于同样的现实土壤而遭遇西方话剧、歌剧、舞剧冲击的中国戏 曲,以及在民族现实土壤上融合西洋歌剧、话剧、中国戏曲而形成的中国歌剧等,都是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因此,只注重话剧、戏曲或歌剧的封闭研究,是不可能推动戏 剧研究的深入的。

此外,戏剧资料整理与建设的贫乏,对台湾、香港、澳门戏剧关注的不够,少数民族 戏剧研究的薄弱,较多注重传统、历史的、美学的、比较的研究而对新理论、新观念、 新方法的探索不够,较多注重戏剧本身而对戏剧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关注不够,等等,都 程度不同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标签:;  ;  ;  ;  ;  ;  

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