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转变工业投资方式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方式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时期是上海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其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6%,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4.4%,标志工业结构优化的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9.2%上升至1995年的45.1%。据历史资料分析,“八五”期间上海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1963年—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年均递增18.8%)的增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上海工业积极转变投资方式,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改革投资体制。
一、“八五”时期上海工业投资的特点
1.投资力度加大,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工业增长集约化程度提高。“八五”期间,上海工业企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总额达1259.58亿元,比“七五”项目投资总额增加了1.48倍,其中,增幅较高是恰逢“三年大变样”之时的1993年和1994年,两年工业投资额在宝钢、石化、钢铁等大项目的带动下增幅分别为61.6%和100.2%。剔除投资品价格的影响,“八五”期间上海工业投资总额比“七五”时期(507.44亿元)和“六五”时期(275.81亿元)均有较大增幅。从1991年至1995年,上海工业投资年均递增32%,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5%,工业投资边际效益系数为0.578,期间1992年、1993年、1994年全市工业投资边际效益系数分别为1.42,0.31和0.18,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全市工业增长逐步由依靠实物量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转向依靠全要素效率的提高来实现。
2.顺应上海工业重化工化历史演变,投资结构尤其是地方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向重工业倾斜。从1991—1994年投资结构来分析,在基本建设中,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为18.9∶81.1,其中地方工业的轻重工业投资比为28.5∶71.5;在更新改造投资中,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为32.7∶67.3,其中地方工业的轻重工工业投资比为33.9∶66.1。与“七五”的投资结构比较,基本建设投资的轻重工业比各降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的轻重工业投资比各降升了8.2个百分点;更新改造投资的轻、重工业比各降升了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轻重工业投资比各降升了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八五”期间上海工业,特别是地方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向重工倾斜。其结果是上海工业的重化工系数由1990年的0.48上升至1995年的0.52。
3.对工业技术进步的投资大幅提高。根据技术经济学理论,对技术进步的投资包括更新改造投资,R&D投资等内容。根据现有的工业统计资料,“八五”期间上海工业对技术进步的投资可从技改投资和技术开发投资来考察。(1)更新改造投资。“八五”期间,上海工业更新改造投资额达575.11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了1.74倍,平均递增33.6%。全市工业通过汽车、贝尔等一些重大项目的技术引进、加快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1976~1985年十年间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6.8%,“七五”期间为41.3%,“八五”期间上升为46%,最高的1992年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比重高达55.6%。(2)工业科技开发逐年增加。1991~1994年全市工业科技开发投资103.3亿元,年均提高19.7%,工业科技开发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由1991年的1.07%上升至1994年的1.19%。特别是上海地方工业中,对科技开发投资的力度更大。1994年全市工业38.41亿元科技开发投资中,地方工业达34.58亿元,占90%,地方工业科技开发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36%,远高于中央工业(0.55%)水平。技术进步投资的大幅提高,使全市工业新品不断增多,“八五”期间全市工业累计开发新品9万项,其中70%达到国际80年代以上水平,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5.8%。高于全国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个百分点。
二、目前上海工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总量不足。和“七五”相比,虽然全市工业投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和全市整个工业的发展速度相比,投资总量仍嫌不足,“七五”期间全市工业年均递增5%,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为16.2%,而“八五”期间全市工业年均递增17.6%,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5.8%,从这个意义上说“八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总量不足,此为其一;第二,和周边兄弟省市相比,上海工业投资规模增幅也位居后边,据统计“八五”期间江苏工业投资年均递增50.8%,浙江递增40.0%,在长江经济带的7省1市中,上海工业投资增幅名列第3。
2.投资结构不够优化。“八五”期间上海工业投资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来分析,投资结构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二轻行业,投资比重仍保持在“七五”期间的水平,特别是其中有的项目作为“稳定”项目首长工程投资仍是铺摊子性质。同时对一些新兴的产业和行业投资力度仍跟不上要求,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标准,如对工业六大支柱产业的投资存在总量偏少、点多分散,不成规模的缺点,汽车工业年产30万辆轿车还未达到规模经济点,而且其生产技术水平、技术开发能力和国外同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第二,作为其必然结果,“八五”期间上海工业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因为工业投资没有投照市场导向原则,向资金回报率高的部门投入,导致全市工业整体水平下降,1991年—1995年全市工业资金利税率由20.57%下降至11.16%,年均下降16.5%。
3.企业投资约束机制不完善。“八五”期间,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上海工业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发展速度,许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但是,经过近几年来的跟踪统计和调查分析,真正将筹集到的资本金用好的企业不是很多,据对全市48家工业股份制上市公司近两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相当一部分企业利润出现滑坡,有的上市公司甚至出现了税后利润为负数,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一致认为,企业投资机制不健全,企业领导不经科学决策,不研究市场动向,个人说了算,导致许多重大项目投资失误。如曾以改革出名的某纺机厂,在通过股票发行筹集到一笔资金后,大量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转向,导致生产能力置闲,再如曾以兼并出名的某股份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和股票,结果至今尚未解套,股民反响很大。这些案例说明,目前上海部分工业企业投资约束和决策程序尚不健全,企业领导素质也有待提高,投资领域出现的企业治理失误必须改进。
三、深化上海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
1.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是推进工业投资方式转变的保证。
当前,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推进工业投资由数量扩张为主向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转变,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格局。通过完善投资机制,使工业投资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状态中走出来,尽快转移到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工业生产增长与投资增长之间,形成一种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关系,使工业生产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另一方面,工业投资的主体应进一步由政府决策为主转向以企业决策为主,坚持市场导向,实行投资主体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2.盘活存量资产是推进工业投资方式转变的重点。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上海工业已形成6024.1亿元的家底,至1995年底仅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就达近3000亿元。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产,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收益率,是转变工业投资方式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加快产权流动是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切实搞好产权的流动,加快发展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既要注意提高投资增量的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发挥产权交易市场优化资源组合的功能,提高存量资产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应针对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不完善、不规范问题,切实采取措施,使产权市场的发展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相适应,促进盘活存量资产。结合目前“抓大放小”的结构性调整,上海应有魄力借机培养一代“产民”队伍。
3.优化投资结构是推进工业投资方式转变的关键。
根据当前上海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我们认为优化上海工业投资结构应做到“四个倾斜”:①投资总额要由基本建设向更新改造倾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②投资力度要由“八五”时期的“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向新的工业支柱产业倾斜,加大对现代生物与医药,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③投资由生产建设向科技开发倾斜,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虽然“八五”期间上海工业的新产品产值达1551.16亿元,比“七五”步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科技开发的投入力度尚嫌不足;④投资力度要向企业集团倾斜。扶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壮大,提高工业整体的规模经营水平,取得最佳规模经济效益或许是上海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