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开展途径论文_梁启宁

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开展途径论文_梁启宁

(贵港市港北区龙山初级中学,广西 贵港 537100)

摘要:中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都没有真正定型,同时由于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很强,所以需要格外注重教学引导。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都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相结合,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优秀的精神品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民俗文化思考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等方向,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儿女几千年积累的知识沉淀,它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传递,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冲击,日韩、欧美文化相继进入我国市场,这些文化冲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方式等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初中生影响更大。很多初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却对日韩欧美文化了解很多,基于这样的情况,传统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在中考高考试题中也相应提及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考核。具体来看,民俗文化指的就是民间习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粹,在人教版许多课文中都有体现到民俗文化的课文,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

二.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也是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民族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吸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素养的人。

1.有利于传递民族精神

文化本身具有教育的功能,在传递民族精神方面,民俗文化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内涵上,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都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方面,民俗文化也有着其独特的意义,著名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就是如此,通过在课堂教学或是课后拓展中以岳飞为例,向学生描绘一个精忠报国的形象。这便是民族精神传递的表现。

2.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中,有一些重要的节日值得探究。端午节本就是我国古代为纪念屈原设立的重要节日,然而却被韩国抢先申遗成功。在教学方面,若要参透民俗文化,就必须开展更多的民俗文化阅读相关活动,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更近,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现在很多初中女生迷恋韩国的各种组合,花美男的形象一度让许多学生疯狂,但实际上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文化偶像,却因为缺乏传承慢慢的被世人所遗忘。当我们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要素,便能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3.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

通过民俗文化的渗透,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走路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通过语言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生的多姿多彩,让学生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活。初中语文课堂中,许多文章的文学性很强,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通过引导让学生参考借鉴,形成自己的思想概念。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拓展学习,如此一来,既能提升学生的改写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民俗文化深入了解,提升阅读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基本做法

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做法有其可行性以及理论意义,但实际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上并没有体现民族文化渗透的常规内容,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采取渗透讲解方式的原因所在。老师需要在讲解民俗文化时,结合课本的具体授课内容,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去解析和渗透。

1.通过民俗文化导入课堂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导入语是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切入点,导入语的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息息相关,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效果。在上课最初几分钟,学生如果不能集中精力,那么整节课的效率都不高,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初中学生对语文课程本身就兴趣不高,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导入方式,那学生很难融入状态,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相较于传统死板的导入方式,民俗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强大的吸引力,以民俗文化为引子,让学生进入设定的情境,再展开整节课的教学。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木兰诗》一文中,提问学生是否看过动画电影《花木兰》,接着引出花木兰的身份,对花木兰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作出介绍,由此引出整堂课程的教学。

2.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想要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首先需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例如,《端午的鸭蛋》一文中阐述了作者的家乡在端午节有各种活动,那么教师可以就此展开引导,让学生想想自己的家乡与文中所提的端午风俗是否有区别,如此一来便能减少文中的枯燥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拓展,为学生做好相应的书及阅读计划,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章可循。

其次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加问题讨论的内容。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如今的教学要求,要想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就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探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更为活跃。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小组探讨自身的一些有趣的童年经历,通过交流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更感兴趣。

最后需要丰富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这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涵养,能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民俗文化及传统文化产生更高的热情。当老师在讲解语文课文特别是名家名篇时,需要为学生灌输更多的知人论事的道理,一方面让他们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了解写作背景,另一方面从文章本身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如此,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及经历,在解析文中对莲的歌颂表达出真挚情感。当教师在展现自身的知识时,学生往往对课程更感兴趣,也更乐于接受。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整体的教学需求,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让民俗文化更好的融入。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优秀文学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的新时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陆定芳.高中语文节日民俗及教学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8.

[2]杨霞.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2.

[3]阳利平.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3(16):45-46

[4]景青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D].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梁启宁,男,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论文作者:梁启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1

标签:;  ;  ;  ;  ;  ;  ;  ;  

解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开展途径论文_梁启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