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研究论文_马明乾

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研究论文_马明乾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2600

摘要:当代中小学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各种教与学活动的物质需要,还要赋予学校环境人文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这为中小学建筑设计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所以,本文对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设计理念;设计要点

一、现代中小学建筑设计理念

1、重视资源聚集

从学校研究角度来说,图书馆已成为多功能的知识资源聚集中心,其在建筑位置上也呈现聚拢、靠近状态,以实现知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另外,中小学逐渐呈现合并的现象,图书馆、少年宫,辅导机构等在学校周边环境不断产生,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资源聚集的特点。

2、生态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发展的质量。从中小学建筑设计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按照可持续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具体表现为:①能源消耗量巨大,使用的建筑材料不环保,多数为高耗能材料;②学校建筑设计并未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建筑形象没有尊重当地民居;③近年来中小学建设规模扩大,盲目建设使得建筑质量得不到保障,不利于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3、归属感

归属感的一重要个属性来自于人对物的识别程度,主要包括气味、色彩以及声音的识别,熟悉的物质自然识别程度更高,且归属感更强。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识别感主要依靠色彩的尺度把握,这一点对是在校师生产生归属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不同的使用要求下,学校建筑设计人员应尊重当地的建筑文化和环境,努力营造出具有归属感的中小学建筑。

二、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

1、本土材料的选择

通过调查发现,混凝土、砖和瓷砖等材料的运用在中小学建筑材料中占据较大比例,建筑基本上由这三种材料构成,而这种简单的材料构成方式所建造的建筑形象又有趋同现象。

(1)混凝土材料将混凝土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运用,可营造出具有亲和力的界面,比如在一些近人的混凝土界面中加入大量木材,不仅增强了界面的亲和力,同时两种材料的色彩、质感对比也形成了丰富的立面;

(2)加大本土建筑材料的运用力度,包括天然石材,或者是利用石材加工成的建筑材料,比如卵石散落的活动场地、块状石材与混凝土混合后砌筑的墙面、页岩堆砌的景观墙等,这些材料的运用一方面减少了建筑成本,另一方面增强了建筑的防潮和吸水性能。

2、建筑构件的设计

2.1屋顶形式

中小学建筑的屋顶形式可以传达很多信息,包括建筑楼的用途、私密性及地域性等,因此,在保证结构形式安全的同时,应在设计中满足应满足建筑形象对屋顶形式的要求,具体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

(1)气候因素:北方寒冷地区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屋顶出檐较短,或者没有屋檐;而炎热多雨地区为了创造更多阴凉的活动场地,通常会在大屋檐下设置宽走廊;(2)材料因素:选定结构形式后,可以根据造价及其他条件来选择屋顶材料,不同屋顶材料所呈现的效果不同;(3)功能因素:学生教室部分不同的屋顶形式会增加其领域感与归属感,更容易创造小集体的氛围,同时也易于将校园分成不同主题的活动区。

2.2门窗

门窗除承担交通、采光的功能外,其排布方式具有韵律感,可在构图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有必要优化窗户的应用材料,为了达到提升窗户隔热性能的目的,可以采用双层玻璃或者是吸热玻璃,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能耗。

2.3过渡空间

过渡空间这里指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一楼平台、二楼外廊、阳台等),以及室外空间之间的过渡(花架下空间、不同高差地平之间的交通联系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在过渡空间内适当增加休息家具设施,或是改变空间界面的铺装材料,都会使其更加适合活动的发生,同时增加活动和交通过程的安全性。

3、充分利用有利因素

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照明用电,还有利于创造更健康、更自然的光环境,同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充足的日照还能起到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这是有益于师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自然通风一方面能够有效排除室内污浊的气体,改善室内热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过渡季节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进而实现优化室内环境、节约能源的目标。

4、建筑节地设计

从建筑角度来说,节约用地是指在建筑建设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土地占用面积,并使绿化面积少损失或不损失。在确定中小学建筑建设场址后,应坚持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原则,对建设地段进行现场设计,常见的节地技术措施包括:增加楼层,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校园空间的生态环境等。

三、基于安全性角度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

1、严格按照规范开展中小学建筑设计

中小学的建筑安全设计应严格遵循国家规范,并满足关于校园安全的规定,并应与校园应急策略相结合。目前中小学建筑设计安全规范相对滞后,目前的依据主要是《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安全设计还应包括校园内防火、防灾、安防设施、通行安全、餐饮设施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有关防火隔墙、安全出口、避难层等方面的要求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有关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有关规定。前面提到,中小学教学楼虽属人员密集建筑,但使用主体对于内部构造十分熟悉,适用于商场等人员密集地的建筑设计规范对中小学建筑并不适用。虽然封闭楼梯间适用于防火,但鉴于中小学建筑的特殊性,还是应该明确其以楼梯形式,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指出每间教学用房的疏散门均不应少于2个,疏散门的宽度应通过计算;同时,每樘疏散门的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当教室处于袋形走道尽端时,若教室内任一处距教室门不超过15.00m,且门的通行净宽度不小于1.50m时,可设1个门。由于中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还是应该设置2个门。此外,中小学建筑设计还应遵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或按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要求给出的地震动参数或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011-2011)的要求,学校建筑应为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应当按照比本地区设防烈度高出一度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国情,设计中小学建筑的负载时留出充足的余地。

2、中小学建筑安全设计细节

虽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对楼梯间提出了要求,但对楼梯间的设计却没有充分考虑中小学的使用特点,且除了楼梯间宽度及有效宽度的设计,楼梯间位置、数量、形式也对中小学校的防火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小学校建筑的楼梯间宽度依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8.2.1及8.2.2条,设计宽度必须为人流股数的整数倍,每股人流宽度0.6m,最少应为2股人流。《中小学校设计规范》8.2.3条规定每100人的疏散净宽度最大的是地上四、五层为1.05m。中小学校的楼梯间设计应当更重视短时集中人流所需要的宽度,而不是认为满足消防疏散跨度即可。从使用主体来看,中小学生年龄小、活动较多,对秩序的认识不够全面。现在许多中小学楼梯走道宽度都设计的通行人流介于3~4股之间,3股人流并行比较宽松,4股人流通行则略显拥挤,故存在3股人流通行,有学生游走与人流的间隙之中的情况,这种情况极易引起交通堵塞。分析以上情况,设计者应严格按照人流股数的整数倍设计楼梯走道的宽度,并将中小学生与成人间的体型差异考虑进去。

结束语

设计师面对当前中小学建筑设计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需要在学校建筑设计中考虑更多的问题,精心设计,打造出符合现代化、体现人文性、生态性的学校建筑。同时,中小学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括建筑地域条件、经济条件、功能要求、学生生活模式等,但这些特殊性同时可作为形成学校特色的关键,可融入到中小学建筑设计中,以设计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学学校,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博,赵敬源,宋德萱.上海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2014,45(8):725~727.

[2]金熙,沈守云,高波.量化思维在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49~152.

论文作者:马明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研究论文_马明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