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论文_苏永华

浅谈《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论文_苏永华

苏永华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 530001

摘 要:在升旗仪式这一平台上,拓展德育教育内容,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开展一堂生动的“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较佳途径。本文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的实践探索,作一个浅谈式的论证。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浅谈 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

利用传统的周一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常规化平台。但,由于升旗仪式时间短、内涵不够丰富、形式过于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对升旗仪式进行改革,丰富其内涵,活跃其形式,将其扩展为一堂生动的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是近年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重大实践。通过对升旗仪式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一套全员(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的“以党委为主导,党建带团建,全员参与,全员受教育”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机制,使《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成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一个全校师生员工都接受教育的大课堂,为德育工作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的实践背景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关系到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系到学校能否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的问题。德育教育至关重要,然而,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就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新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道德教育不仅成了当今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更是我国政府一惯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我国特别关注全民道德教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上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逐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各中职学校纷纷行动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呈现出浓厚氛围。但就整个教育效果而言,还不十分理想,主要表现在: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大而空”、“远而虚”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未能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只治其表,未及其里,即“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未能从根本上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实质性的措施;重智育轻德育,缺乏对未成年人整体素质的培养,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开展德育工作。中职校德育和当今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对中职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已成为摆在每一所中职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了探索实践。

二、《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的界定

德育活动课是依据培养目标、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境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它是主题班团会的拓展,是中职校思想政治课的有益补充,是把中职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它强调“体验”、“整合”“开放”、“自主”。

《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是以庄严的升旗仪式为情境,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课。它包括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两个环节。国旗下的讲话包括学生代表讲话和教师代表讲话两部分。学生代表讲话由校团委每周安排一个班级、班级选派一名代表讲话。讲话主题紧跟形势,紧扣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是学生自身对道德主题的理解与体验,实际上是一种现身说法。教师代表讲话每周轮流一个党支部安排,指定的老师根据最近学生表现情况,按预先规定的德育教育专题范围选好主题,作一周专题讲话。包括三方面内容:(1)一周来的学生具体表现情况:良好表现和不良现象;(2)切入德育教育内容,对现象进行本质分析、评价;(3)根据德育教育要求开展教育,提出希望与要求,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求。学生和老师讲话主题提前一周确定。《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充分利用升旗仪式这一平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宗旨,以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落脚点,用规范而又生动的德育教育活动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开展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员工在国旗下接受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从而达到激发师生员工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当代中职生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三、《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的理论支撑

1.德育工作文件。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为本项目研究的依据,利用传统周一升旗仪式为载体,通过仪表仪容检查、教师国旗下授课、学生国旗下讲话活动等内容,使师生员工明确做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展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2.情境教育理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情境教育”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使其在现实环境与活动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青少年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一是情境驱动原理。即情境教育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二是暗示倾向原理。即情境教育利用暗示倾向,通过周围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共鸣的过程,迅速推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三是角色转换原理。即通过“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检验角色→自己与角色统一,产生顿悟”的角色转换过程,使青少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成为真正的角色。四是心理场整合原理。即情境教育作用于心理场,形成推进教育活动的正诱发力,在顿悟中改变认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

3.“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可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5.全员育人理论。所谓全员育人,是指从校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和“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可育人”的新育人观,坚定不移地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实施全员德育,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开展校园生活服务,开创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四、《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的目标

1.通过举行升旗仪式为载体,在一种庄重、严肃、充满力量的氛围下,在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中开拓性地开展《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让全校师生员工接受最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而激发师生员工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大家自觉地将个人荣辱与学校兴衰联系在一起,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当代中职生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风貌。

2.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氛围。加强学校德育教学建设,创新传统的、简单的升旗仪式,通过将《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扩展为一门德育活动教学改革课程,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改善校园环境。

3.各党支部共同研究、集体备课。学生演讲代表由校团委和教师指导团组织各班竞选产生,形成以全校师生参与的“党建带团建,全员参与、全员受教育”的《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的长效管理机制。

4.促进学生成人成才。通过教学改革,纠正学生不良行为规范,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学生成型、成人、成才。

5.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职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五、《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1.促使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学校德育工作要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树立只要符合社会和生产需要,能取得社会、生产、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严、特征的学生观。

2.提高对德育工作中改革、创新的认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创新德育工作机制,改革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采取“双主体”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

3.提高对德育功能与德育内容关系的认识。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导向功能、转化功能、发展功能、塑造功能;从这四种功能及相互关系出发,正确研究和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克服过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杂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现律,以深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4.健全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的深入开展、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

5.完善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

[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4]胡厚福 成功 主编《教育理论》.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5]刘芳 总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6]吴伟红《多元整合,在行动中内化责任》。

[7]南京市玄武区教科所 陈立春《“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8]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 刘海钧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9]扬州市维扬中学 陈平《浅析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对策》。

论文作者:苏永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  ;  ;  ;  ;  ;  ;  ;  

浅谈《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论文_苏永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