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的基本类型、创新策略及实现模式_证券交易所论文

证券交易的基本类型、创新策略及实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交易论文,策略论文,类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交易业务的创新策略及其发展趋势

证券交易所交易业务的创新方向在于超越传统的概念范畴——证券所有权的转换。虽然传统交易业务的发展空间仍很大,然而交易业务传统概念的发展空间却很有限,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稳定于“老三样”业务(竞价、报价、询价),难以再产生新型的证券所有权转换业务类型。下面将从资本市场网络特性角度来探讨交易业务的创新策略与发展趋势。

深度策略是交易业务创新的基础,它能突破传统交易业务局限于证券所有权转换的范围,利用交易系统强大的功能,围绕市场参与者提供各种服务而展开。深度策略的例子就是上证所的投票业务。上证所利用交易系统自身庞大的市场网络资源,巧妙地利用了交易系统的强大容量和接收申报委托的功能,为普通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投票通道,因此可以称为一项全新的交易业务。之前全球所有资本市场的股东投票都属于上市公司自行组织的事务,投资者只有三条途径表达意愿:亲赴现场投票、委托投票、用脚投票。第一项的成本其高,对于大部分小股东几乎不可行;第二项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受托人,成本也是很高,因此只能出现小股东用脚投票和“搭便车”的弊病。而我国的股改政策为了保证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要求股改方案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流通股东同意,显然在传统的投票方式下,股改是难以实现的。借用交易系统提供投票通道,大幅度降低了投票的成本,为股改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性,同时提升了交易系统的利用率和交易所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广度策略是通过对已有的老三样业务进行强化和改进,使得交易所的影响力随着网络覆盖面增大而增强,因为并不涉及到业务本质上的更新,所以不可能通过广度策略来产生新型的交易业务。所以深度策略是交易业务创新的原动力,今后交易所新类型交易业务均将由深度策略产生形成。当然深度策略的效果是依存于网络足够的广度,证券所有权交换毕竟是交易所生存发展的理由,新型业务衍生于证券所有权交易业务所形成的网络,如果原有网络的广度不充分,那么发展新业务而新增的网络维度就缺乏坚实的基础。但是证券市场网络是存在边界的,如果不增加新的网络维度,仅仅通过广度策略来增强原有网络的影响力,总会存在一个时刻点网络扩张遇到了边界而停顿。故而证券交易所交易业务发展的最佳策略是在增强原有业务广度的基础上,同时开拓新的交易业务类型,增强交易业务的深度。

考察上证所交易业务的发展策略,一方面积极地推行广度策略,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新一代交易系统、固定证券收益综合电子平台、上证基金通,通过这些功能强大的平台,吸收更多的新上市品种,扩大市场参与人的类型和数量;另一方面大规模采用深度策略,为市场参与人提供了多种非所有权转让类型的服务,目前主要集中于证券发行、投资者权益、交易关系管理等领域。上证所将老三样业务(竞价、报价和询价)称为集中交易业务,非所有权转让的新型业务称为交易相关服务(发行类、权益类、交易关系类)。

上证所的三类新型交易业务虽然不涉及证券所有权的转让,但除此外,这些业务与老三样具有很多共性,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都通过交易系统来实现,与交易所的其他业务(例如协议转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相比较,明显具有传统交易业务的委托特征:分配证券代码和使用委托订单,因此发行、权益和交易关系三类业务特征与交易业务比较符合。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三类新型交易业务的归属与上证所的技术特色密切相关。可能在不同的交易所存在不同的归属,对于很多交易所,此三类业务并非交易所本身的业务,更加不会通过交易系统来完成,所以对于那些交易所而言,不会归属为交易业务。交易业务既然已经超出了证券所有权转换的范畴,判断某项业务是否归属交易业务,应该根据该项业务是否通过交易系统完成和是否具备委托特征来判断:分配证券代码和使用订单。中国资本市场是新兴市场,技术起点很高,技术应用上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具有建设技术万能型交易所的优势,沪深两所都将大量本来场外处理的业务归由交易系统来完成。这种趋势在国际资本市场也开始出现。表1统计了发达市场2006年以来出现的交易业务新形态,这些新业务与传统的交易业务有密切相关性或者相似性。例如在德国共同基金原来是由基金公司和银行发行的,2007年德国交易所提供共同基金申购业务,允许投资者通过交易所系统按照发行价格订购基金份额,充分发挥了交易所交易业务的网络优势。预计在未来10年间,全球很多证券交易所会逐步将场外业务转由交易系统处理,从而出现新的交易业务形态,然而这些新交易业务尚未成形,其形态的稳定成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演变。

目前上证所共有三类集中交易业务和三类交易相关服务,每一种业务类型可以应用于多种品种。例如竞价业务既可以用于股票的交易,也可用于债券的交易;发行业务既可以用于股票发行,也可以用于股票增发,因此每种业务根据品种或时段存在多个具体的子业务。经统计,上证所共有41项集中交易类型的子业务和24项交易相关服务类型的子业务,详见表2、表3。

换言之,每一种业务类型与子业务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各类业务在交易系统内具有相对稳定一致的处理流程,而一对多的子业务对应关系又需要处理流程具有多样化,那么在实际的运行模式上如何能够满足多个子业务的运行需求?

交易业务的实现模式

交易业务的实现模式是指具体的交易业务以何种方式安排、通过何种技术载体来完成,相当于完成某项交易业务的流水线,因此实现模式与交易所的内部职能划分、技术环境、交易机制以及市场交易习惯密切相关,不同的证券交易所为了完成同一交易业务,所采用的实现模式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如果将交易业务的实现模式视为证券交易所业务的流水线,对于一百年前的证券交易所,交易业务少而稳定,其业务实现的“流水线”也是少而稳定,往往一条“流水线”只为一项交易业务专用和设计;然而对于现代证券交易所,业务和产品创新快,数量越来越庞大,相比起来交易业务的实现模式呈现三大特点:第一,业务实现“流水线”的设计速度跟不上业务创新的频率,因而必然是多项交易业务共用一条“流水线”,或者说实现业务 的“流水线”越来越拥挤;第二、“同线”业务,虽然存在相当的同质性,但业务的差异也对“流水线”有不同的要求,为了克服业务的差异,需要对“流水线”的参数进行微调;第三,业务实现“流水线”的设计日趋重视结构化和柔性,交易业务中的每一种职能由一个板块完成,“流水线”由各种“通用”板块链接而成,通过板块间关系的重构设计“流水线”,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创新要求。

交易业务实现模式的结构化与信息技术流行的结构化思想不谋而合。在结构化处理的模式下,往往从三个角度应对新交易业务的激增:第一种是通过调整参数,使得一条“流水线”可以实现多项业务;第二种是通过重构功能板块之间的链接关系,设计新的“流水线”;第三种是设计新的功能板块,满足新的业务。此三种应对方式中“一线多业务”应用最广,因为设计成本最低,“设计新功能板块”的方式应用最少,只有出现完全新型的业务才需要设计新的功能板块。

本节将以信息流和订单流(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流)为基础,以上证所交易业务为例,介绍交易业务实现模式的设计思想。交易业务是市场整体的一部分,订单流是从交易所外部输入,交易系统处理后也流出交易所,由其他后台机构后续处理,所以交易业务需要首先放置于全市场的信息流程来考察。图1表现了集中交易业务与交易所以外环节的关系,交易相关业务与外部环节的关系与之类似。

图1 全市场视角下的集中交易业务

将上述两类交易业务从全市场中抽象出来,研究其中业务的实现模式,即交易业务存在的“流水线”平台。通过归纳,集中交易业务类的实现模式有五种:连续限价模式、连续市价模式、集合竞价模式、询价模式和双边报价模式;交易相关业务类的实现模式有三种:收单模式、变更模式、收单变更模式。

连续限价模式是指使用限价订单委托,交易系统对到达的限价订单即时进行撮合的业务模式。见图2。

图2 连续限价模式

连续市价模式是指使用市价订单委托,交易系统对到达的市价订单即时进行撮合的业务模式。

集合竞价模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收集委托订单,不进行即时撮合,而是等待收单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性的撮合,形成惟一的成交价格。

询价模式是指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公示成交意向,投资者私下协商成交的模式,不采用撮合。

双边报价模式是指在报价平台上,报价商向市场报出做市证券的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市场投资者如果接受报价,就以报价商的价格与之买入或者卖出证券,不采用撮合,投资者之间也不能直接交易。

收单模式是指交易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仅仅是收集合格的委托订单,并不做任何其他处理,待收盘后将所收集的订单数据一并发送给后台机构进行处理。后台机构包括结算公司、信息公司等。

变更模式是指交易系统一旦收集到合格的委托订单,便实时进行相应处理,并且处理的信息和结果也实时发送给相应的后台机构。一般是借用交易系统的撮合功能来实现。

收单变更模式是混合了收单模式特征和变更模式特征的服务模式,指交易系统收到合格的委托订单后,需要对提交委托的账户进行余额(或总额)检查,并且实时对其账户进行相应量的冻结,但处理的信息和结果无需实时发送给后台机构,而是等收盘后再将所有收集到的订单和处理结果发送给后台机构。见图3。

图3 变更收单模式

然而上述模式仅代表了业务实现的“流水线”,与交易业务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某条“流水线”可以用于不同的业务类型。例如连续竞价模式虽然源于竞价业务,但也能用来实现报价业务的需求,表4、表5分别对集中交易业务和交易相关服务各项子业务所采用的实现模式进行归类。集中交易业务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连续限价模式和集合竞价模式使用比较广,很多报价业务也采用竞价的实现模式,但询价业务则完全使用独立地实现模式,这是与上证所交易系统的设置有关。上证所主交易系统是上证所最早的交易系统,针对竞价业务而开发了连续限价、集合竞价模式和连续市价模式,后来报价业务也借用竞价系统来实现,因此很多报价业务使用了竞价的“流水线”;而询价业务采用独立的交易系统,针对大宗交易开发了询价实现模式;为了解决报价业务没有专门的“流水线”,上证所已经开发了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这是一个独立的交易系统,专门针对债券品种的报价业务;上证所正在开发功能强大的新一代交易系统,同时具有符合各种业务特征的竞价实现模式和报价实现模式。届时将取代现有的主交易系统,各种证券品种的报价业务无需再借用竞价的实现模式。交易相关服务也存在同样的特征,收单实现模式应用比较广,不过这与交易系统的设置无关。因为所有的相关服务都在主交易系统上实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交易相关服务的要求比较简单,仅仅是需要对服务委托进行收集,无需实时处理。当然,交易相关服务是新型业务,定型程度较低,它们的实现模式在未来还存在变化的可能性。

结语

交易业务是证券交易所的最基本业务。早期证券交易所的出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集中交换证券和信息的场所,经过长期的发展,世界各地证券交易所大厅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进化出询价、报价、竞价等三种交易类型,根据庞巴维克的拍卖理论,此三交易类型已经涵盖了拍卖参与者关系的所有情况。因此传统交易业务是指通过交易系统进行的,以询价、报价和竞价等三种方式实现证券所有权变更的业务。

新型交易业务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是指所有通过交易系统进行的、分配有专门证券代码,并且接收委托申报的业务。因为现代证券交易所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来构建交易系统,使得交易系统的功能空前增强,除了有效地覆盖和扩大原有交易业务的市场范围,还拓展了证券交易业务的范畴,由原来的证券所有权交换拓展到交易系统提供的所有服务,交易业务的发展由简单的规模扩张,上升到业务类型的扩张。上证所将原有交换证券所有权的业务称为集中交易业务;利用交易系统实现的新业务称为交易相关服务。

随着证券交易业务的发展,交易所业务实现模式的设计理念也日趋现代化。证券交易所本质上是信息处理的场所,证券交易业务实现模式就是信息处理的“流水线”,“流水线”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结构化和柔性。以上证所为例,上证所现有42项集中交易业务和24项交易相关服务业务,而“流水线”只有数条,因此一方面需要每条“流水线”都能跑多项业务,另一方面要设计更多的“流水线”。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已有的“流水线”可以通过调整参数适应多种业务,另外可以通过结构化理念,搭建新的“流水线”。

标签:;  ;  ;  ;  ;  ;  ;  ;  

证券交易的基本类型、创新策略及实现模式_证券交易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