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初探_可持续发展论文

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初探_可持续发展论文

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经济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427·8;X1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81(2000)02—0015—06

民族地区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它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防治和控制民族地区工业经济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消除工业经济非持续发展因素,已成为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工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它既推动可持续发展,又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阻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业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1、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消除贫困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一,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特别是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带动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首先,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劳动资料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劳动资料中体现科学技术水平的生产工具,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手段。生产工具又都是由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并提供给国民经济各部门,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

其次,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能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常运行的动力来源。不仅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农业、林业、渔业等对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工业提供足够的能源,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就要瘫痪。

再次,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各种原材料。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除农业提供一部分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工业提供的。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型材料研制成功,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制造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提供了物质条件,促进新兴产业部门以及科研、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迅速发展。

第四,工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工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就地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对我国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合理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五,工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资金。工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国家财政收入的80%是工业提供的。

总之,工业的发展带动着整个国民经济向前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正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在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只有保持持续快速的工业经济增长,才能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状态,消除贫困。

2、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工业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生产部门,它生产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生活消费品,包括开发了营养丰富,使用方便的食品、饮料、保健营养品等食用品;适应不同层次人穿的礼服、工作服、休闲服、运动服、学生服等多姿多彩的服装;清洁、优美、舒适的居住区,经济适用或豪化典雅的住房;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办公用品、娱乐用品、健身用品;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消费需要的交通、通讯工具,满足了人民多方面的需要,并且提供了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进步。谋求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现代工业的发展为现代化提供了物质装备,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而来的,是社会组织形式、价值观念、社会观念等的一系列变革。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冲击陈旧落后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促成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引进和发展,从而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创造条件,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提高人口素质,就必须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国家财政收的绝大部分是工业经济提供的,它保证了国家有能力安排较多的资金来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以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工业还为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提供了大量物质、技术设备,为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能力创造了条件。

4、开发控污技术,提供治污设备

工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重点是无害环境技术,无害环境技术与所取代的技术比较,污染较少,利用资源的方式比较能够持久,废料和产品的回收利用较多,处置剩余废料的方式比较好。通过开发工业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清洁技术、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产品,实行全过程控污,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工业发展模式的转换,就可以尽可能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经济发展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工业还可为我们治理原有的污染、改善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提供大量治污技术设备,创造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设备条件,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中的非持续发展因素

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地区工业非常落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据统计,1949年民族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仅为5.4 亿元,只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9%, 占同期民族地区工农业总产值的14.8%。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发展民族经济,开发自然资源,国家在民族地区投入了数千亿元的资金,建设了几千个大中型项目,使民族地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族地区的综合实力;促进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加速了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发挥,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地区支柱产业的形成。

但是,随着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经济非持续发展的因素:

1、工业布局分散和混乱造成的经济非持续发展因素

民族地区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和混乱,企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过去工业布局实行了“靠山、隐蔽、进洞”的方针,使许多工业企业布局过于偏僻、分散,远离经济发展中心。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积聚在狭窄的山谷之中,而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污染的稀释净化能力又比较差,再加上这种分散的工业形不成适当集中的工业区,难以建设区域性防治污染的措施,形成了山区的严重环境污染。由于地形的限制,就是一个工厂内部的车间布局也很分散,有的一个厂将若干车间布局在长达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山谷里,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都难以进行集中处理,只好让其随意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环境。

2、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经济非持续发展因素

民族地区的工业部门结构中,重工业占优势,其中机械、军工和原材料工业所占的比重大。在全国的劳动分工中成为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其产品主要是销往东部。这些采掘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的加工程度和层次都很低。这样就造成了加工工业滞后,缺少高附加值的产业。在全国的经济分工格局中,民族地区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再加上资源性产品的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偏低,造成了分工利益的流失,东西发展差距扩大,进而会引发贫富两极分化、民族矛盾、社会动乱、生态恶化等严重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使民族地区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陷入恶性发展的困境。这就会极大削弱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民族地区工业部门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产品结构也不合理。民族地区的产品以原料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民族地区所需的日用工业品,大多由区外调入。这些产品如家电、机械等产品,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物质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延缓了民族地区消除贫困,走向富裕的进程。

3、工业生产装备落后造成的经济非持续发展的因素

民族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的限制,工业生产装备差,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因此,民族地区工业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利用率比较低,大量的能源和各种物料没有变成工业产品,而成为污染环境的污染源了。这些被排放的物质往往不是以原来的形态和性质进入环境,而是以协同效应进入环境,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4、民族地区工业技术水平低造成的经济非持续发展的因素

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还决定了工艺技术水平低。民族地区的技术水平低,首先表现在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上。这种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差,不仅仅是技术系统本身的创新能力差,更主要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并使它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的能力都比较差,包括在市场调研、研究开发、工程设计、试制和生产过程、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全过程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民族地区工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也比较差,经济增长较慢。1995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青海、新疆为负数,内蒙古、广西、贵州、宁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28 %、57.61%、31.39%、73.46%。这表明民族地区工业技术水平低, 造成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民族地区技术水平低还表现在工业污染的防治技术比较差,因而难以有效地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积累了民族地区经济非持续发展的因素。

5、民族地区乡镇工业发展造成的经济非持续发展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地区的乡镇工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但是,伴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趋严重,成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以至整个民族地区经济非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乡镇工业污染面和“三废”排放量随之增多,乡镇工业企业中的污染源个数不断增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大量增加,有的民族地区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部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由于乡镇工业的高污染,致使许多良田和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一些乡镇工业企业随意乱采滥挖自然资源,使许多矿山、森林植被和草原草场受到严重破坏,成为“不毛之地”和“生态死区”,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和经常引起沙尘暴,使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三、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民族地区工业经济是由经济、人口、资源、生态组成的多目标、多质量、多因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式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工业生态环境系统和工业经济系统是民族地区工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两个基本侧面,并在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实现民族地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维护工业生态环境系统和工业经济系统正常运转并实现有机结合的对策和措施。

1、工业经济建设与工业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在现代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经济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就可以互相促进,同步运行,协调发展;处理不好,就会互相制约,顾此失彼,两者俱伤。早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就科学地制定了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于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民族地区的工业经济活动,也必须坚持这个同步发展的方针。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把生态与经济统一起来,使现代工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协调运行,可持续发展。避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那种付出很高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主张确实不可取,在实践中也行不通。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早治理,花钱少,受益早,效益好;晚治理,花钱多,损失大,补救难。因此,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必须坚定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路,使现代工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运行,实行工业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做到工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积极防治与控制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音污染

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废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烧煤炭引起的,所以煤炭的开采、加工及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成为民族地区工业废气造成大气污染的最基本原因。因此,必须认真抓好防治和控制烧煤污染。

首先,要对煤炭进行洗选、脱硫。洗选加工后的原煤,灰分可下降到10%左右,大部分硫也将随洗矸分离出来。煤在燃烧时产生的灰尘和二氧化硫也相应减少。

其次,要改进燃烧设备和燃烧方法,以消除黑烟。消除的关键是要改进燃烧设备和改造燃烧方法,使煤在炉中充分燃烧,以提高燃料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量。在改进燃烧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同燃烧方式的锅炉加装不同类型的除尘设备,以减少排尘量。

再次,要采用高烟囱与集合式烟囱扩散稀释、减轻地面污染。但这种办法不能减少灰分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

第四,要根据不同企业的技术要求,合理分配煤炭,以做到各尽所能,物尽其用。冶金企业要供应高热值、低灰分的精煤;发电企业可供给质量稳定的次煤、煤粉;化工企业可供给块煤等。此外,如有条件,逐步使用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气,还要努力开发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地热、太阳能等能源,以减少企业废气污染。

防治与控制工业废水是防治水域污染最根本的途径。防治与控制工业废水的技术措施有:

一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可以采用闭路循环、串级使用、清浊分流等各种方法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二是,生产工艺无害化。发展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无害化,使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排废水,如无水造纸法、无水印染法等等。

三是,安装废水处理装置。安装废水处理回收装置,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防止与控制工业企业废水污染。

四是,建立废水处理厂。在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将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染水合并集中处理。

五是,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运用一定方法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者将它分解为无害的稳定物质。

3、降低物质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现有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这是工业企业降低物质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根本途径。

首先,要推动工业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只有提高了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才能尽可能把投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加以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就可以达到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其次,要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通过工业技术进步,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尽可能不排或少排废弃物,实现工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再次,要搞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消除和减少废弃物。改革工艺、更新设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把废弃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代替有毒有害原料,发展高效低毒低害产品与生产技术。

4、搞好工业废物资源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是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实现工业经济与工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实现废物资源化的关键在于废物综合利用实现商品化,使综合利用废物的产品适合市场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能源更多地用于增加社会需求的产品的生产,而且是把大量废物资源充分地用于增加社会需要的产品的生产,既增加了财富,又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了工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

(1)综合开采,综合生产。 这是矿山开采实现废物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通过综合开采,使大量伴生原素得以开采出来;通过综合生产,提取和回收贵重原素,做到一矿变多矿、物尽其用。

(2)加工“三废”,分离回用。 把“三废”中的有用物质加以分离、回收,进行综合利用。

(3)厂际协作,利用“三废”。实行横向经济联系, 开展厂与厂之间的合作,互相利用废弃资源。

(4)一业为主,综合经营。工业企业可以实行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综合经营,生产多种产品,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又较好满足社会需要。

(5)循环利用,一物多用。例如对水资源可以进行回收、 循环利用,一水多用,可以实现节约用水,缓解水供不应求的矛盾。

5、加强工业企业综合管理

工业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工业企业综合管理。

首先,改善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废弃物排放量。

其次,加强设备管理,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性运行状态,提高设备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其效能,杜绝或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

再次,搞好劳动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强化企业劳动保护管理,创造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从根本上防治职业病。

最后,强化工业经济生态环境管理,要制订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的规划,健全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制订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要切实把生态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

* 收稿日期:1999—12—01;修回日期:2000—04—11

标签:;  ;  ;  ;  ;  ;  ;  ;  ;  ;  ;  ;  

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初探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