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评价论文_符喜容

攸县人民医院儿科 湖南攸县 412300

摘要:目的:评价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将其以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各项临床症状(包括高温、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异型淋巴细胞数量高于10%)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各项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昔洛韦;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阿昔洛韦注射液5一10mg每公斤体重每次,Q8h,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滴,10一14天为一个疗程!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急性病,常见于2~4岁儿童,表现为高温、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分泌物增多等[1]。近年来研究发现,少量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出现病情迁延情况,由急性转为慢性,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比如,心肾功能损害、淋巴细胞急性白血病、噬血细胞综合征等[2]。我院用阿昔洛韦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将其以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中:女12例,男13例;年龄2~7岁,平均(5.1±0.9)岁;病程0.5d~5d,平均(3.2±0.8)d。对照组中:女11例,男14例;年龄2~8岁,平均(5.6±1.1)岁;病程0.5d~5d,平均(3.1±0.9)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针对患者临床病症进行对症处理,保证患儿处于绝对卧床休息状态,给予抗生素、营养剂、维生素、护肝药物等。

观察组:除常规临床对症处理外,予以阿昔洛韦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2414;烟台只楚药业有限公司;10ml:0.25g)10mg/(kg?d),加入100ml葡萄糖注射液(浓度5%),5~10mg/kg/次,Q8h,1疗程为10~14d。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包括高温、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异型淋巴细胞数量高于10%)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如下:①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d内其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肿大明显消退,咽峡炎症状明显减轻,异型淋巴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②有效:患儿临床症状稍有缓解,3d内体温开始下降,5d内其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肿大稍有消退,咽峡炎症状稍有减轻,异型淋巴结细胞数量稍有减少;③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缓解,高温、淋巴结、咽峡炎、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正态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2.3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患儿中出现恶心4例,呕吐2例,皮疹5例,血小板减少4例;对照组患儿中出现恶心3例,呕吐3例,皮疹6例,血小板减少4例;两组患儿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待停药后不良反应即消失,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起于EBV感染,是一种急性疾病,通过唾液、血液进行传播,从而对患者淋巴细胞造成损害,若治疗不及时病情还会发展为慢性EBV感染,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害患儿生命安全[3]。秋天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季节,以小儿感染居多,且常引发多系统同时发病。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分布,症状主要包括高温、咽喉肿痛、淋巴结与肝脾肿大、血液中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4]。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年龄越小,症状越不明显,尤其在发病早期,患儿周围血液单核淋巴细胞并不出现异常,这也是造成临床误诊与漏诊的重要原因[5]。一般情况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被与感冒相混淆,有时因患儿咳嗽较多会被误诊为肺炎,从而延误治疗。另外,误诊与临床医师的经验有直接关系,有时甚至被误诊为白血病。基于以上不难发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阿昔洛韦属于抗DNA病毒类药物,进入机体内与脱氧核苷结合生成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进而产生具有活化作用的阿昔洛韦三磷酸酯,阻碍生成病毒DNA多聚酶,切断病毒DNA链,达到消灭病毒的效果[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峡炎症状消退时间、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小于10%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分析原因主要为:①阿昔洛韦对被EBV感染的淋巴细胞的亲和性较强,可有效抑制病毒的扩散,起效较快;②阿昔洛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儿的免疫调节能力,使得患儿抗EBV病毒能力增强。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说明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静滴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其相,张建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36):5080-5082.

[2]罗静,黄春平.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121.

[3]吴霞.干扰素雾化吸入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12):1824.

[4]何红迅.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81-82.

[5]朱慧,龚红蕾,孙宝兰.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0):3979-3980.

[6]余淋.阿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2):408-409.

论文作者:符喜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  ;  ;  ;  ;  ;  ;  ;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评价论文_符喜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