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态势与新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新阶段论文,对策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农业和农村经济制度和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结构性转换为全面搞活农村经济奠定了基础。其主要表现为:(1 )在破除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同时,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激发了农民沉淀已久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由于这种制度的边界并不完整,回旋的余地也比较大,这又为其进一步演化奠定了基础;(2)所有制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联营和个体经济及私营经济甚至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3)僵化的流通体制得到了改革。 改革之初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采用的是统购统销的体制。之后又针对其缺陷建立了“双轨制”,现在正在放开价格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4 )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整个农村经济的比重上升。在农业内部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在种植业内部单一的粮食作物结构亦发生了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比重则上升。

2.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奔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7.4%。农民的生活消费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6.7%下降到1998年的53.4%。

3.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使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供不应求向总量基本平衡、部分农产品出现结构性剩余的历史性转变,主要农产品大幅增长并开始告别了短缺,大大丰富了市场,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需要。

4.农业面向国际市场,对外开放有了实质性进展,逐步实现了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的转变。主要体现在:(1)改革20 年来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30亿美元;(2)农产品进出口额大幅增加, 1997 年已达247亿美元,比1980年增加6.3倍;(3 )引进了大批新的优良品种及栽培、饲料、储运和加工新技术,我国农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已呈现多层次,全方位展开的良好态势。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新旧矛盾。既有一直未曾解决的,也有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产生的。它们盘结交错,如不能得到合理地解决,势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农产品供求关系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结构性相对过剩状态。自1996年秋粮上市后,农产品价格转入持续下降阶段。与1990 年相比, 1998年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下降了5.4%, 经济作物收购价格也开始大幅度下降。现在供给遇到了需求的制约,在供与求的彼此竞争中,需求占了上风。但从我国人均农产品占有量等指标来看,我国又远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很明显,我国农产品的过剩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整个国民经济的通货紧缩形势、降价预期的普遍形成、农业的增产不增收、价格信号无法揭示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局面为结构调整带来相当的难度,也意味着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2.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据估计,我国的耕地只能容纳2亿劳动力左右。如果考虑新增人口中每年产生的750万劳动力,按80年代的转移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达2亿。可见,我国农村将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 而且还面临着城市的容纳能力已难以扩大、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外出劳动力回流等新的不利局面。

3.农民增收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当前整个国民经济处于相对过剩的态势。在城市消费水平处于向更高层次过渡的积累阶段及出口需求拉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的市场贡献已显得愈来愈重要。鉴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广大农村的市场贡献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自1992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加速度一直缓慢,致使农民的购买能力无法得到迅速提高等情况,如何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已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4.面对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解决好中长期粮食供需平衡问题。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2000年将达到12.8亿,到2010年将达到14亿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16亿的峰值。按人均年消费粮食400 公斤计算,我国农产品产量在这三个阶段将需分别达到5亿吨、5.5亿吨和 6.4亿吨。虽然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已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农业渡过了短缺时代,农产品供给已不成问题,但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要解决总量平衡问题,而且要解决结构平衡问题。尤其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性问题。

5.面对相对短缺的资源和相对恶化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据最新土地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均耕地为1.63亩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效利用率在95%以下。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2300多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南多北少,灌溉水利用率也仅为40%,比发达国家低30%,这种状况使我国农业每年缺水600亿立方米。同时,我国的资源还在不断减少,据1990 年初遥感普查的结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增加到367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8%。80年代以来,沙漠化面积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治理的面积小于扩展的面积,潜在的沙漠化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大气、固体和水体污染严重,地膜等的“白色污染”亦不可忽视,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加深。这给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6.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日趋突出。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已经极不平衡,东中西部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越来越大。1998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3952.37元、5406.83元、3376.78元、3814.57元、3527.14元;而贵州、云南、陕西、 甘肃、青海、西藏等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则仅为1334.46元、1387.26 元、1405.59元、1393.05元、1424.80元、1231.50元,均不足1500元。地区经济结构的失衡对政治稳定、实现共同富裕、扩大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等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

此外,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日益触及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深层次的利益结构,难度越来越大。其突出的问题有:农民依然缺乏长期的完整的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农民不合理负担还缺乏根本性的治顽之策;农业基础薄弱,依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没有被彻底打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不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等等。

重新审视和把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的问题的背景、特征、发展趋势,为有效地提出对策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呈现出以下新的态势:

1.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功能出现了新的态势,应当重新定位其功能。过去过分地强调了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忽视了其收入功能及其对社会承担的生态服务功能,并通过许多制度改革和激励政策使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到创历史水平来满足社会需要。但殊不知,在一味追求产品产量最大化的同时,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供给能力有余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严重缺位。当前,农业的贡献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1 )产品贡献和要素贡献呈现多元化倾向;(2)资本和外汇贡献功能开始削弱;(3)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贡献功能下降;(4)环境贡献及社会贡献(如教育、 观光、医疗保健等)已显得愈来愈重要。

既然以往对农业的功能定位欠妥,要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就应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重新来定位其功能。今后对农业的合理定位应是:稳定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不断强化其生态服务功能。今后农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改善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方面来,并在确立农业上述目标功能的基础之上,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分解目标,层层落实,通过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目标功能的实现。

2.农业与非农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效应越来越大,应互为依赖,协调配套,同步发展,共创繁荣。近年来,工商企业界进入农业领域,先后涌现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这些企业左联农民,右联市场,成为从田头到餐桌的桥梁和纽带。这样用传统标准已难以区分农业与非农业、农民与工人之间的界限了。农业生产与农民消费的非农化倾向日益明显,农业生产日益需要增加工业品和非农产品的投入,农业对非农产业的需求与市场拉动作用也在增强,农民的非农产品如家电及日常用品的消费倾向也在明显上升,农民在穿住用行、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农民的生产、 生活消费变化足以说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互为依赖愈来愈密切的关系;(2)农业与农村是非农产业的巨大消费市场。 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启动国内市场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已突出地表现在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方面,而不是在农产品的供求上面了。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民工业产品以及教育等的消费都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对市场的拉动力仍然不足。可见,要启动市场,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断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非农产业的发展也应继续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场所。只有在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关系。

3.国民经济出现了由向农业拿走大量“原始资本积累”转向为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的转折性变化。90年代以后,我国多次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这说明国民经济从向农业索取转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是由于我国资源有限,人多地少,为满足需求不得不增加物质投入,但这又使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实现,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采用工业反哺农业的形式支持农业。80年代以来,只有通过提价来补偿生产成本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农业就形成了高投入、高价格、高保护的格局。实践证明,高投入和高价格既降低了农业比较利益,又降低了农民的实际净收入水平,农业这样发展下去显然将会困难重重。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因此寻求新的农业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4.如何把握、适应和利用加入WTO 后所带来的新形势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投入能力弱、技术水平低、商品率低、市场不发达、农业组织落后,竞争力非常弱,加之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处于负保护状态,我国农业将面临空前的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的关税率将大为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将减少,国外农产品将可能大量进入我国农产品市场,这对我国农业生产将造成冲击。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和国际化趋势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调整对农业的管理方式、利用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开拓国外市场、在WTO 框架下采取相应措施对国内农业生产进行保护等等问题都亟待研究。

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对策新思路

面对上述变化,应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

1.根据国内外市场制约生产发展的新形势,确立以“适应市场需求来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当前,农产品市场出现了新变化。应根据这些变化转变思想观念,改变重生产、轻市场、轻流通的做法。应研究市场的变化,按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顺应消费者心理变化组织生产,最终实现产销对接,物畅其流,增产增收,解决农产品卖难与增收难两大难题。加入WTO 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在安排生产和进行经营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当然,政府的作用仍必不可少,但政府应改善其调控手段和方式。政府的主要责任为:建立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的、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基础的、社会各方面投资为辅助的投入机制;完善保护价收购制度、风险制度、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建立农业社会保障保险体系;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等。这对改善农业发展和宏观环境条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根据生产力制约因素已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的新特点,确立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当前,常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和品质不适应市场化、优质化需求。应认清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把握科技在市场中的份量,在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质量及档次上下功夫,达到市场竞争中以优取胜、以质取胜,将农业生产力中的“双重约束”转变为相得益彰的“双向引力”,使农业实现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今后,应重点在动植物品种选育、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农产品储藏和加工及运输、区域农业综合治理、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使农业技术来一个大的跨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新技术对农业等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此必须确立将高科技融入农业的新思路。应根据“科教兴农”战略,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将对外延量的调整转到提高内涵的轨道上来。今后,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发展以下农业:(1)“白色农业”——微生物立大功;(2)“精准农业”——高精化、智能化;(3)“节水农业”——节水就是增水。

3.把握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外部宏观环境制约的新特点,确立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现在农业日益呈现“两头在外”的新特征,为此,应把改善和优化农业外部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来抓。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盘考虑,综合、 协调地发展农业和工业,拓宽农业自身的发展空间;(2 )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统一起来,互促互补;(3 )同步推进城乡改革,将农村内部的改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统一起来,提高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使农业在社会大循环中获得可靠的依托和支持,得到发展和壮大。

4.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强调市场导向就是要围绕市场搞调整,紧紧围绕城市消费者的需求搞调整,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搞调整,紧紧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搞调整。在调整中同时要注意到以下几个结合:即优化农业结构与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相结合;优化农村经济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优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发展小城镇相结合。应当指出的是,这次调整的主体应是农民自己。搞家庭承包的农户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要对调整过程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及后果自行负责。各级领导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就是如何适应新形势,面临新问题,运用新思路,采取新办法。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搞好服务为目标。要根据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新情况,千方百计为实现农民增收和顺利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做好服务工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要把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扎扎实实为农民提供信息和实用技术,搞好统筹规划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流通渠道,确保农产品销路上来。

5.深化改革,稳定和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农村的改革先是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基本的经营制度的地位,这大大激发了农民蕴藏的积极性。进而在农业大丰收的基础上,为了维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行了流通领域的改革。我国农村改革基本是沿着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保证粮食安全及农产品自给——解决流通不畅及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以维护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问题以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样一条阶段性主线进行的。现在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第一阶段的问题,应尽快在解决第二阶段的问题同时开始着手解决第三阶段的问题。当前,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惠的财税和金融政策等。

标签:;  ;  ;  ;  ;  ;  ;  ;  ;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