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的知识林业发展战略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试论论文,林业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林业(KnowledgeForestry )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子集(组成部分),其涵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林业——林业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知识成为林业增长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从林业发展来看,以生产力水平来划分,可分为原始林业、传统林业和近现代林业。从当代林业经济学来看,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分为劳动力(自然资源)林业和集约化林业。所谓知识林业,其实质就是高技术(知识)林业、高智力林业,它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据,是一种知识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林业。是当今世界林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如果说,传统林业的增长取决于资源、资本、劳动力的数量、规模和增量,那么,知识林业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在资本积累中更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量的释放。知识林业相对于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数量为基础的传统林业,它突出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突出高新技术的支柱作用。在知识林业中,知识已不是林业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林业的增长方式和建设是以知识的创新程度为基础和先导的。在知识林业时代,林业科技的发展速度将加快,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周期将缩短,林业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将缩短。
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知识林业的到来,从战略上选择相应的发展机制,赢得未来林业、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1 林业发展战略思想上选择“林业经济全球化”模式
知识林业是世界林业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林业,全球化发展是其基本特征。知识无国界,以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的知识林业必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所谓林业经济全球化系指以知识为核心的林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消除各种壁垒和阻碍,使其国家间的林业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不断增强。它是林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林业产业化、林业科学技术和林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实践表明,林业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林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林业产业化、林业科学技术和林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并将继续影响着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的走向和格局。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山区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林业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它有利于我们凸现自身优势,发挥“后发效应”,弥补资本形成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技术选择和市场选择的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加快林业现代化进程。
林业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是林业发展途径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根本转变。因而它必将带动林业产业化、林业科学技术和林业市场经济的全面加速发展,提升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增长方式,促使林业增长中知识、智力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使林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得到提高。
2 林业发展战略目标上选择“林业经济知识化”模式
知识林业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的林业,知识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特征。进入90年代,知识、技术和信息对林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林业增长的关键环节。所谓林业经济知识化,包含两个涵义:
第一,林业经济决策知识化。其涵义是指林业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掌握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林业生产中的主力军;林业的发展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林业增长中日益增强;林业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林业生产过程的高科技化,以及林业就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成为林业高速发展的战略保障机制。
第二,林业经济发展可持续化。其基本涵义是:一方面,林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是知识、智力和人的创造力,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而且较少消耗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传统林业(为无机林业)的指导思想都是单一地、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而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将林业的增长建筑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环境容量用之不竭的基础上,甚至以向自然掠夺为目的。这是技术与科学分离的后果。而林业高科技(如生态林业)产生在多种自然资源已近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现代林业高科技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如林业生物工程(全国工程等)对资源的耗费与传统林业技术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因此,林业知识化从内涵上保障了林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促进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3 林业发展战略对策上选择“林科教结合”模式
知识林业的本质特征是高技术(知识)林业和高智力林业,林业科教与林业生产(经济)间的双向作用关系愈加密切,表现为一种“科教进步——经济繁荣”的周期性循环、螺旋形上升的“一体化”特征。
林科教结合是以发展林业经济为中心,以林业科技教育为动力和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为主线,建立起政府统筹,各有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林业、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有机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把林业(经济资源)开发与林业科技开发、林业智力开发结合起来,通过职能转换,统筹协调,使林业、科技和教育体系三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利用、合理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以及整体发展新机制,切实把林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林业真正向知识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林科教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包括组织与投入机制(组织机构、激励政策、资金物质投入、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服务,把领导统筹机制、政策调节机制和考核奖励机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科教事业与林业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包括:林科教结合的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推广转化机制(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活化机制,健全网络,组建科技经济实体,科技成果产业化)、利益循环机制(发展林科教各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契约关系,通过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利益共同体,加强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使林科教结合由过去的无序、自发阶段逐步向规范化阶段推进,包括:促进林业科技人员的组织管理由部门系统管理为主逐步向产业管理方向转变;促进各类林科教实体由过去的松散状态逐步转向有序的产业化组织状态;促进农民培训由分散的低层次重复培训逐步转变为实用技术与高新林业科技相结合的系列化培训;促进林业科技推广由过去的单项推广转变为综合配套服务等)。
林科教结合的有效运行途径和形式有:以发展林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推进林科教结合;以统筹实施科技兴林项目(林业良种开发工程、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富山计划、兴水计划、林业示范、试验园区等)为突破口,推进林科教结合;以提高全体林业劳动者素质为基点,推进林科教结合。
4 林业发展战略措施上选择“林业创新体系”模式
知识林业的生命线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林业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有关林业的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技术支撑服务系统间相互依存组成的一个有序的网络结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道德规范,开展林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扩散和使用的活动,整体提高林业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林业创新体系是瞄准国家林业战略目标和国际林业科技前沿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林业科学和高技术科学研究基础,培养造就高级林业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科技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地,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林业科技知识库、林业科学思想库和林业科技人才库。
林业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不断进行新的林业科技革命和林业产业革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林业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林业科技的不断革命中,林业将通过促进、加速单项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对现有林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全面提高林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实现林业超越常规速度或规模的飞跃式发展。
建立林业创新体系,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林业创新政策保障体系,形成林业创新的良好环境(进行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使科技长入林业,林业逐渐向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转变;制定林业科技发展和成果推广法律、计划,对技术创新进行宏观的协调和控制,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达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组织优化科技队伍,形成林业创新的原动力(大幅度提高我国林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战略储备);建立林业知识(科技)创新基地(林业生物科学研究基地,林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和林业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形成林业创新的基本载体和创新优势;建立健全林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形成林业创新的有利条件。
围绕林业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根据国家和区域林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起以林业创新体系为中心的“硅谷”,形成以林业创新基地为核心,产学研用密切结合,面向知识林业建设主战场的林业创新体系格局。使林业创新体系真正成为迎接知识林业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林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山区)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生力军,成为我国知识林业的重要基地。只有把我们的林业转变为知识林业,把我们的林业科技体系转变成林业创新体系,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赢得未来林业、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来稿日期:199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