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执行情况报告(2011年)[节录]_审计局论文

审计署绩效报告(2011年度)[节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署论文,绩效论文,年度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署办公厅

二○一二年八月

一、主要职责及组织机构设置

根据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审计署于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是国务院组成人员。

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84号)相关规定,审计署的主要职责是:

(一)主管全国审计工作。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和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的结果承担责任,并负有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的责任。

(二)起草审计法律法规草案,拟订审计政策,制定审计规章、审计准则和指南并监督执行。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专业领域审计工作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审计计划。参与起草财政经济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草案。对直接审计、调查和核查的事项依法进行审计评价,做出审计决定或提出审计建议。

(三)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处理结果报告。向国务院报告对其他事项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情况及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通报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

(四)直接审计下列事项(具体事项略,编者注),出具审计报告,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建议。

(五)按规定对省部级领导干部及依法属于审计署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六)组织实施对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执行情况、财政预算管理或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七)依法检查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督促纠正和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法办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提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或国务院裁决中的有关事项。协助配合有关部门查处相关重大案件。

(八)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

(九)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同领导省级审计机关。依法领导和监督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实施特定项目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纠正或责成纠正地方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做出的审计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协管省级审计机关负责人。负责管理派驻地方的审计特派员办事处。

(十)组织审计国家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依法通过适当方式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

(十一)组织开展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指导和推广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组织建设国家审计信息系统。

(十二)承办中央交办的其他事项。

审计署设置下列机构:

14个内设机构:办公厅、法规司、财政审计司、行政事业审计司、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金融审计司、企业审计司、社会保障审计司、外资运用审计司、境外审计司、经济责任审计司、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人事教育司。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派出审计局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负责机关、派出审计局的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审计署设立驻审计署纪检组、监察局。

11个直属单位:计算机技术中心、机关服务局、审计科研所、审计干部培训中心、中国审计学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中国审计报社、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审计博物馆和审计干部教育学院。

跨部门设立25个派出审计局:外交外事审计局、发展统计审计局、教育审计局、科学技术审计局、工业审计局、民族宗教审计局、政法审计局、监察人事审计局、民政社保审计局、财税海关审计局、资源环保审计局、建设审计局、交通运输审计局、农林水利审计局、贸易审计局、文化体育审计局、卫生药品审计局、国资监管审计局、经济执法审计局、广电通讯审计局、新闻报刊审计局、旅游侨务审计局、科学工程审计局、地震气象审计局、宣传审计局。派出审计局根据审计署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派出审计局人员有权列席、参加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和其他方面的有关会议。被审计单位应为派出审计局提供必要的、长期使用的办公用房和其他办公设施。

跨地区派驻18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太原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深圳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长春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审计署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根据审计署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

二、工作职责履行情况

(一)2011年度工作计划。

2011年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大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力度,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更加主动、及时和有效地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2011年审计工作的总体安排是:

围绕“一个主题”: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来部署审计工作和实施审计项目。

——贯穿“一条主线”:将推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坚持“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犯罪案件线索,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更加注重揭示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问题,推进深化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更加注重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更加注重揭示和反映公共资源配置效益和政策实施效果,促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审计成果运用和整改,促进依法行政和健全问责机制。

——完成好“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监督,在各项审计中均高度关注中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二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审计监督。三是继续加强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和调查。四是继续开展金融和企业审计。五是加强对资源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审计。六是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此外,继续履行好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的职责,对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维持和平行动、儿童基金会等17个机构的40个项目进行审计。

审计署2011年审计任务细化为36个(类)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其中:财政审计项目22个(类);金融审计项目2个(类);企业审计项目2个(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3个(类);资源环境审计项目2个(类);涉外审计项目5个(类)。

——加强“五项基础工作”:一是以贯彻执行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做到依法审计和文明审计;二是以深化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依法审计能力;三是以逐步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模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技术水平;四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和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五是以履行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职责为立足点,进一步加强指导,推动全国审计工作协调发展。

(二)提高审计工作绩效的主要举措。

一是把握规律,切实践行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二是紧紧围绕中心,在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推进落实上合力攻坚、奋力突破。三是筑牢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石,在提高队伍能力素质上狠下工夫、常抓不懈。

(三)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审计署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1.审计业务工作完成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着力提高财政、金融审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有效促进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充实、调整了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机构,设立副部长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三是注重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四是继续深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和跟踪审计,推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五是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民生项目的审计,积极推进国家富民惠民政策的实施。六是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审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七是加强涉外审计,促进“走出去”战略的贯彻落实。八是加强对联合国的审计,切实履行国际义务。

2.对全国审计工作的业务领导和工作指导情况。

一是切实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的业务领导。二是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指导和协管。三是积极推动地方审计机关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

3.协助配合相关部门工作完成情况。主要包括11个方面:

一是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作为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指导各级审计机关开展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跟踪审计监督。二是按照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部署,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做好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管,以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行为。三是认真履行全国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协调小组成员的各项职责。四是承担了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联络员的工作,起草了报送领导小组的《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和《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年度计划》,按要求将工作方案向全国审计系统转发,并选派人员参加了中央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山东、河南等省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检查工作。五是认真履行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的协调联络职责。六是继续做好中央六部委规范工资津贴补贴的相关工作。参与了六部委报送国务院的20份津贴补贴文件的起草或会签工作,组织抽调1个业务司和5个特派办对6个省的津贴补贴情况进行检查。七是完成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相关工作。八是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求的相关工作。九是立法协调工作。完成立法协调事项43件,并组织或参与了与有关部门的立法事项座谈。十是配合司法、纪检监察机关查处重大经济案件。十一是认真承担减轻企业负担相关工作任务,积极关注企业减负情况。

4.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情况。包括:

队伍建设方面;法治化建设方面;信息化建设方面;审计文化建设方面;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国际合作方面。

三、预算执行情况

①“基本支出”是指审计署机关、派出机构及所属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所必需的开支,其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②“基本支出”实际支出较预算减少398万元,主要原因是部分单位当年部分水电费、供暖费和物业费在下一年度支付。

③“人员经费”支出较当年预算增加287万元,为使用上年结转的财政拨款,下同。

④“工资福利支出”反映在职职工和编制外长期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

⑤“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反映用于按规定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住房改革支出等。

⑥“项目支出”是指审计署机关、派出机构及所属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业务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

⑦“项目支出”实际支出较预算减少3714万元,主要原因为部分项目需跨年度实施,相应的项目经费需跨年度结算。

⑧“一般行政管理事务”为审计署机关、派出机构及所属单位为履行审计业务管理之外的其他行政管理活动而需要的项目支出,如“计算机及网络运行维护费”、“行政复议经费”等。

⑨“审计管理”反映审计署机关、派出机构及所属单位为履行审计业务管理职能如审计法制建设、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结果公告、宣传、教育和职称考试等方面的支出。

⑩“外交支出”包括审计署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支出、国际组织会费和国际组织捐赠项目支出。

四、绩效分析

(一)总体绩效分析。

参考国外审计机关的做法,结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评价审计署的绩效:

1.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本报告“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即审计工作产生的能用货币计量的成果。

2011年,审计署审计(调查)单位673个,现场审计工作量430382人·天,全年查出主要问题金额866,8亿元,其中:查出违规问题金额718.2亿元,查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48.6亿元。

上述审计发现的问题有93%已经整改。此外,通过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还为国家增收节支94.6亿元,挽回(避免)损失60.7亿元,促进资金拨付到位3,7亿元,核减投资(结算)额2.3亿元。

全年财政拨款支出9.02亿元。从审计发现问题角度看,投入产出比为1:96,人均审计成果为2835万元(按2011年底审计署在职人员为3057人测算,下同)。

2.不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即审计工作产生的不能用货币计量的成果。(审计署2011年投入产出情况见下页表所示,编者注。)

(二)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的主要措施。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改革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问题。推行政府机关绩效管理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政府勤政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审计署高度关注自身绩效,从2010年起,审计署通过发布年度绩效报告,首次尝试研究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在具体分析法定职责履行、审计经费投入、审计工作成果、接受外部检查(2011年,审计署尝试由外部监督机构来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为建立健全对审计署预算执行情况的外部监督机制,2012年,审计署继续商请监察部同意,组成由驻审计署监察局牵头,中央统战部推荐、审计署聘任的特约审计员和相关人员参加的检查组,对审计署2011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详见《2012年第31号公告:对审计署2011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检查结果》)等情况的基础上,力求全面客观评价审计工作绩效情况,告诉公众花了多少钱,怎么花的,取得了哪些效果,钱花得值不值。

审计署在政府机关绩效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绩效评价体系、投入产出分析和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年度绩效报告也是在探索积累的基础上编制的,需要不断地规范和完善。下一步,审计署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探索中总结提升,在实践中规范完善,以科学审计理念为指导,统筹推进审计业务与队伍建设、法治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理论建设、文化建设等协调发展,加强绩效管理,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绩效,进一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公共财政的“卫士”作用,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探索建立审计署绩效目标,加强绩效计划管理。在审计署2011年度绩效报告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审计署2012年度绩效计划,以审计机关的良好实践推动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年度绩效计划中明确工作目标和相应策略,设定定量绩效指标,同时从建立健全单个项目的绩效目标入手,逐步建立审计署整体绩效目标,并逐年加大定量绩效指标在绩效目标中的比重。

2.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审计署将进一步探索完善审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邀请有关专家和实务工作者,加强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思路、新动向,进一步完善审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可信度。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跟踪督查,做到绩效管理有依据、按程序、讲证据、可检查、有奖惩,实现绩效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

3.推动相关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部门预算编制模式。审计署将从审计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入手,借鉴其他部门在绩效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全署统一的绩效考评制度,并将其贯彻到预算申请、预算分配、项目实施和绩效考评的全过程。把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建立绩效预算激励机制。在部门预算管理中,将绩效评价从事后评价向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过程等“上游”环节延伸,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部门预算编制模式。

五、附录

附录1:人员构成(详表见下页,编者注)

按照中央编办批复,审计署现有3406名行政编制,397名事业编制。截至2011年底,实有在职人员3057名,其中,行政编制在职人员2859名,事业编制在职人员198名;离休人员49名,退休人员792名。

附录2:2011年大事记

一、刘家义审计长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1月1日,刘家义审计长担任联合国审计委员会主席,任期两年。

二、完成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6月27日,审计署向社会公告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三、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立。由审计署牵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审计署等六部委为成员单位,刘家义审计长为召集人。10月25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为副部长级职务。

5月12日,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贯彻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意见》,指导和推动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执行两办规定。7月7日至8日,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题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

四、深入开展以“岗位大练兵,全面提素质”为主题的“素质提升年”活动。

五、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

6月28日,召开审计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对部分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六、获准开展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开展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审计署配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建了首届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刘家义审计长担任主任委员,董大胜副审计长、石爱中副审计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全国34家院校获得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七、召开全国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会上,审计署党组提出,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上,要向审计署党组看齐、向审计长看齐。

八、首次公开审计署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支出。4月15日,审计署首次向社会公开年度部门预算,包括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并对2010年财政拨款支出数和2011年预算数进行了对比分析。7月11日,首次向社会公开2010年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决算情况和201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情况,并对2010年支出情况作了具体说明。10月14日,首次对外公开部门决算,并对结余资金情况和各项目支出内容作了详细说明。

九、首次评选出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业务骨干人才。5月20日,审计署公布了审计专业人才评选结果,评选出58名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212名审计业务骨干人才。

十、刘家义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

十一、出台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十二、深入研究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7月8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的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刘家义审计长发表题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演讲,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这一理念成果,对于准确把握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首次编写并向社会公开审计署年度绩效报告。

十四、审计干部教育学院成立。8月29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审计干部教育学院。8月30日,审计署、教育部、财政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对南京审计学院的共建协议,依托南京审计学院建设审计干部教育学院。

十五、国家审计指南开发工作全面启动。9月6日,审计署下发国家审计指南开发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审计署将有计划、分步骤开发制定12个通用审计指南和22个专业审计指南,国家审计指南体系将于2014年基本编制完成。

十六、面向非洲的审计援助已近全覆盖。

十七、审计署领导班子调整。11月9日,中央批准,陈蔷同志任中央纪委驻审计署纪检组组长、审计署党组成员,陈尘肇同志任审计署党组成员,免去安国同志的中央纪委驻审计署纪检组组长、审计署党组成员职务。

十八、建立审计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

十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顺利完成。

二十、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2012年1月8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温家宝总理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的重要指示,总结了2011年审计工作,安排部署了2012年审计工作,并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优秀审计项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优秀跟踪审计项目以及2010年度优秀审计项目进行了表彰。

附录3:2012年工作总体安排

2012年,审计署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在国家治理中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总的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坚持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更加注重重点难点的攻坚突破,更加注重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更加注重基层基础的建设发展,合力抓大事、全力保质量、大力促规范,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做出更大贡献。

基本要求是:深化、规范、提高。深化,就是进一步深化对审计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及时有效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规范,就是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加快构建国家审计指南体系,逐步推进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制度化、科学化;提高,就是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和审计能力,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审计文化建设,推动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主要任务是: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项目,以审计监督的实际成效,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财政审计;二是继续开展金融和企业审计;三是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四是继续加强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五是加强民生审计;六是继续做好资源环境审计;七是继续做好涉外审计。

附录4:与部分其他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投入产出比较

2011年,我国审计署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投入产出比(从审计发现问题角度)为1:96。同年,英国审计署可用货币计量的投入产出比为1:13(资料来源:英国审计署《Annual Report 2011》),日本会计检查院可用货币计量的投入产出比为1:26(资料来源:日本会计检查院《会计检查のあうまし(平成23年度决算)》),美国审计署可用货币计量的投入产出比为1﹕82(资料来源:美国审计署《GAO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Fiscal Year 2011)》)。我国审计署与其他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投入产出比较如下图所示: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审计委员会执行情况报告(2011年)[节录]_审计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