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思考_银行论文

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思考_银行论文

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拨备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贷款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拨备的计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股票的上市交易,公众等银行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经营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良贷款减值拨备作为商业银行提取的风险补偿金,由于能体现银行贷款减值情况和风险覆盖的程度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监管机构也把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①看做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抵御风险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随着《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颁布及实施,以及境外上市银行更经常地被要求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何理解和认识国际会计准则、国内会计准则关于贷款减值问题的规定以及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应用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贷款减值实践及其改进问题。

一、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的规定及比较

(一)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的规定

目前,我国关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规定总体上有两种并行的规定,一种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管理办法》等以五级分类为基础的一套办法;另一种是《企业会计准则2006——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以下简称“22号准则”),以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基础的方法。

两种规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弥补贷款的潜在损失,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前者规定,减值准备的范围包括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贷款,也包括发生减值的证据尚未识别,但未来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对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则建立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并规定了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准备金年末余额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类和可疑类可上下浮动20%。另外,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者某一类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计提特种准备。而后者则规定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减值准备金,在计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单独测试和组合测试两种方法,我们紧接着在比较22号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9号》(以下简称“IAS39”)中将进一步阐述。

(二)22号准则与IAS39的比较

1.关于“减值资产识别”

IAS39规定:“主体应在每个资产负债日评估是否存在证明一项金融资产或一组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的客观证据。如果存在这种证据,则企业应估计该项资产或该组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按第111段(针对以摊余成本记录的金融资产)或第117段(针对重新计量至公允价值的金融资产)的规定确认减值损失”;而22号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金。”

2.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客观证据”

IAS39规定:“(1)发行方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2)合同实际违约,比如利息或本金支付方面的违约或拖欠;(3)由于与借入方财务困难有关的经济或法律方面的原因,借出方给予借入方平时不愿做出的让步;(4)发行方很可能破产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5)在前一个财务报告期,确认了该项资产的减值损失;(6)由于财务困难,致使该项金融资产的活跃市场消失;(7)以往应收账款的回收方式表明应收账款组合的面值不能全部收回。”而22号准则规定:“(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2)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做出让步;(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5)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6)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价在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7)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8)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9)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可见,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国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客观证据都包括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履约状况、债务重组状况、支付能力等方面的重大不利变化、债务人所处的地区行业的某些经济指标发生重要不利变化、债务人经营所处的市场环境等条件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等内容,与IAS39比较而言,22号准则更为具体。

3.关于“单独测试方法识别减值贷款的适用范围”

IAS39与22号准则都规定,识别减值贷款的方法有两种,即单独测试和组合测试。其中,IAS39指出:“主体应首先对单项重要的金融资产是否存在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进行单独测试;以及对单项不重要的金融资产是否存在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进行单独或组合测试,如果主体判定,对于进行单独测试的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的客观证据,那么无论该金融资产重要与否,主体应该将资产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一组金融资产中,进行组合减值测试。”22号准则的规定与之基本相同。

4.关于“组合测试方法和计提损失准备金的主要原则”

IAS39与22号准则都规定,在组合测试方法中,划分金融资产组合最重要的标准是该组合要有“相似的信用风险特征”。其中,IAS39号准则提出:“理事会决定,为了在组合基础上评估减值,用来对资产进行分组的方法至少应当确保分配到该组合中的单项资产具有相似的信用风险特征。在进行组合减值测试时,主体应该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对资产进行分组,这些信用风险特征表明了债务人根据合同条款偿付所有到期金额的能力。”22号准则规定:“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包括单项金额重大和不重大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已单独确认减值损失的金融资产,不应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组合中进行减值测试。”

总体上看,22号准则与IAS39关于贷款减值的规定之间的差距已经很小,几乎相同。22号准则较多地吸收了IAS39的主要精神,较好地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统一,对于既在执行国内会计准则的境内上市又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境外上市的银行来说,这种接轨减少了执行成本,也便于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国际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做法

按照财政部要求,《企业会计准则2006》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包括上市银行在内的上市企业中实施,鼓励非上市银行实行这一办法。

从减值贷款的识别方法看,国内同业普遍采用贷款风险分类作为识别减值贷款的初始手段。例如,建设银行在招股书中明确披露,将不良贷款作为减值贷款。工商银行虽然未明确披露,但香港金管局要求披露减值贷款的内容,均由不良贷款披露代替。交通银行采用的方法也基本一样。在实际工作中,国内商业银行均是以某项贷款五级分类的工作流程代替该项贷款有无减值“客观证据”的评估流程。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计提减值准备过程中,主要采用五级分类方法来识别减值贷款。商业银行一般将贷款分为公司类、零售类、信用卡类等三个类别。

对于公司类贷款中的正常、关注类贷款,银行通过计算贷款向次级、可疑和损失等后三类贷款迁徙比例作为贷款违约率,再乘以后三类贷款的违约损失率作为预期损失率,按此比率计算组合减值准备金。对于后三类贷款,其中单项重大贷款标准以上的贷款采取贴现现金流方法逐笔测试并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单笔重大贷款标准以下的贷款,银行一般按照各自单笔评估计提准备金的加权平均比例,以组合方式计提减值准备金。关于单笔重大贷款的标准,各银行存在差异,例如有的银行以1500万元作为标准,有的银行以500万元作为标准,有的银行将所有对公减值贷款作为单笔重大贷款。

对于零售类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商业银行将贷款分为不同的组合,通过迁徙矩阵模型,测算出贷款预期损失的方法组合计提减值准备金。商业银行根据历史数据计算每类贷款从当前五级分类迁徙到损失类过程中在每个等级向下一级的迁徙概率,从当前五级分类等级迁徙到损失类的所有向下一级迁徙率的乘积即为违约率(PD)。然后,银行通过计算每个类别贷款迁徙到损失类贷款后的预计可收回金额,得出每类贷款的损失率(LGD)。最后,银行通过每类贷款余额乘以违约率和损失率得出贷款减值准备金。组合减值准备计提所需的违约概率、损失率等数据都有赖于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对同类贷款实际损失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

1.客观证据

国内商业银行在具体实施会计准则的减值评估工作时,将风险分类认定和计提减值准备金流程合二为一,在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的认定过程中同步实现了客观减值证据的单独评估。这样的做法在实践中避免了大量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财务管理资源,并且不违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国内会计准则。但是,五级分类总体上比较粗糙,也不是很精致,难以适应复杂的贷款减值拨备现实。并且,由于贷款减值对五级分类的依赖性,五级分类的准确程度就直接决定了贷款减值的准确性。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商业银行往往有自我调整贷款风险分类的动力。因此,不论是客观的或主观的原因造成的五级分类,其准确性都将影响贷款减值客观证据的准确性。

2.单独测试

如前所述,国内商业银行减值贷款的单独测试建立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由于这几年的股份制改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余额基本保持“双降”。换言之,按照五级分类方法,商业银行贷款中的绝大部分被划归为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并且其中单项金额②重大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虽然银行规定在贷款减值的测试过程中即便是正常类和关注类的非不良贷款也要进行单独测试,但是由于之前已经被划归为“正常”贷款,在实践中难免会走形式,从而架空现有的规定,使其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据考察,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分类为正常类、关注类的对公贷款,是否及有多大比例应被确认为减值贷款,通常由银行高层和外部审计师通过人为判断后确定。

3.组合测试

国内商业银行以分组法测算减值准备金时,主要运用贷款五级分类迁徙矩阵模型,分组的主要标准是该组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具有相同的信用风险级别,而不是国际或国内会计准则规定的“信用风险特征”。虽然共同的信用风险级别可以作为分组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除了违约的可能性或信用风险等级外,还有贷款类别、地理位置、行业类别、担保品类别、借款人类别、过期情况、到期日等。以相似信用风险特征来分组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积累和使用该类贷款的“历史损失数据”,便于根据最新外部数据来及时调整“历史损失数据”,从而准确估计其未来现金流量,准确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金。另外,国内银行以五级分类为基础对贷款分组进行组合测试,所使用的历史损失数据只是基于银行内部近几年的贷款核销数字和贷款在各风险级别之间的迁徙情况。这种做法导致银行在进行组合测试的过程中难以采用外部最新的客观经济数据(包括宏观、行业、地区等经济数据)来及时调整不同组别贷款的历史损失。

三、国际主流银行做法

(一)国际主流银行执行IAS39以及贷款减值政策总体情况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执行IAS39的情况各不相同。目前,欧盟国家都在执行IAS39,但执行上均不够彻底。英国上市公司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IAS39。美国则在执行一项与IAS39类似的财务报告准则,只是在具体条款上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而IAS39更倾向于框架性。

不同国家对于实施IAS39号有不同的解释版本,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解释版本,各种版本目前仍在整合中。并且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允许本国的商业银行对IAS39号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解释。

不仅各国对IAS39的理解不同,会计界对IAS39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国际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会在内部设立一个专家委员会,针对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和专业人士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和做出权威解释③。从实践上看,IAS39关于贷款减值的规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减值数据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主观性。尽管银行有大量的模型来做减值拨备的测算,而且测算拨备使用的模型能够满足要求,但银行高层往往会对拨备结果先做出主观判断,然后由技术/计算人员去修改模型的参数来生成拨备数据。

(二)国际主流银行贷款减值测算的具体做法

1.欧洲某大型银行的做法

该银行计算贷款减值主要采用单独测试和组合测试两种方法。该银行认为,如果有损失事件的证据出现,根据判断和历史经验可以确定贷款发生减值。判断减值的证据有7项,前6项使用IAS39第59段的6项内容,即客户出现明显的财务困难;出现违反合同的情况;出现放款人同意减让的情况;客户可能破产或有其他财务困难的迹象;一项金融资产的活跃市场消失了;有数据表明估计现金流出现明显减少。第7项是银行内部使用的减值证据,主要是指客户有任何超过应还款日90天的债务(即债务逾期90天或以上)。

根据以上减值证据,银行制定了一些集团内部所使用的特殊损失事件,如违反契约或连带违约;没有完成预算、盈利预警等商业信号;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被贷款方起诉要求付款;客户要求危机债务结构调整;客户经理认为如果银行不采取行动(如担保/抵押变现),客户不会偿还债务;任何信用债务逾期90天。此外,银行认为以下三类事件虽然不属于损失事件,但可以表明损失事件的存在:由于某金融工具不再交易,因此活跃的市场消失;客户的信用评级降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降低到成本或已摊成本以下。

银行主要采用贴现现金流的方法来单独测试贷款减值。银行根据贷款的规模和客户性质确定公司贷款中的“重要贷款”,对于满足“重要贷款”标准且满足了减值触发点的贷款,采用单独测试方法测算减值。“重要贷款”的具体标准由银行的“集团信用风险与财务管理部门”制定。对于大多数公司贷款,银行都要求信贷人员逐笔跟进,触发“减值触发点”(主要是上述减值证据及与之相关的损失事件)的都进行单独评估,但对于单笔余额在1000美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则直接汇总按照组合方法测试。银行对于单独测试只能由客户经理去做,但对于组合测试则使用计算机计算减值。另外,对于集团客户的减值拨备测算,银行是根据集团客户内部的紧密程度来做出判断的。对于紧密型客户,银行将客户集团整体视为一个客户对待,否则,按照单一客户来处理。

银行对于组合测试减值的贷款主要按照业务产品单元划分组合。对于减值贷款组合测试,银行的测试基础也是历史回收经验,具体评估方法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减值(坏账)账簿组合测试。贷款一旦被确定触发减值证据被确定为减值,就将其按照产品归进相关的组合(这里仅指符合单独评估标准以外的所有公司、零售的小额贷款);贷款组合被分为月度份额;根据历史回收经验计算出组合的现金回收金额,然后按照组合的相关加权平均利率以现金回收金额贴现,再与现在的余额比较,计算出应拨备金额。银行每个月按照该份额的总的贷款余额及计算出的回收额在份额层面重新计算准备金,之后将份额所需的准备金向整个贷款组合累计。第二类是潜在(好账)账簿集体评估,这类贷款属于尚无减值触发事件发生的贷款。根据经验,这些贷款中肯定会有损失发生,只不过现在尚未发现损失而已。第三类是减值(坏账)“无本金损失”集体评估。这类贷款主要是高抵押贷款。银行认为,损失事件并不必然产生损失,对有高度抵押保障的贷款,通过贴现现金流方法计算其抵押品的变现时间价值。这里的好坏账,在银行内部,好账主要由一线客户关系部门管理,如果客户还款出现问题,则由一线客户关系部门转入信贷管理与催收部门,此时,贷款转为坏账。

2.美国某大型银行的做法

为判断贷款是否存在损失风险,该银行建立了本行的减值客观证据触发机制,确定了14项损失事件或因素作为减值客观证据。这14项减值证据与IAS39第59段的6项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体现了该行的风险偏好,包括:(1)违约或预期违约;(2)现金流恶化;(3)财务计划未实现;(4)存在欺诈证据;(5)押品折扣不当;(6)贷款息/本逾期;(7)客户无能力或不愿意还贷;(8)一国金融工具重组;(9)政府管制/资本控制;(10)存在一个国际货币基金支持的一揽子计划;(11)信用评级变化;(12)个别产品组合风险水平的不利变化;(13)存在经济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14)高风险行业恶化。

银行按照相似特征去预测贷款损失,其测算贷款拨备的前提是先进行贷款的风险评估。具体做法是:该行将贷款分为公司批发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零售贷款)两大类。公司贷款按照风险评级进行细分,零售贷款则按照产品进行细分。银行将贷款分为1~10级,每一个风险级别都与穆迪或标普评级公司的相应外部风险评级有对应关系。该行确定贷款风险敞口评级的因素包括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财务状况、押品状况等九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其中,1~8级属于正常贷款(1~4级被认为是投资级别,5~8级被认为是非投资级别),9~10级属于不良贷款。对于风险评级在6级或高于6级的贷款客户,银行将其列入信用风险监控名单进行风险监控并及时更新信息,由高管层在每个季度对进入信用风险监控名单的客户进行讨论。

在银行内部,风险评级被用来确定客户的信用风险质量及计算损失与拨备。即使是有外部评级的公司贷款,银行也要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进行贷款风险评级,外部评级只作为参考而非依据。当客户、行业或国家风险发生变化后,风险评级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在测算拨备时,对于公司贷款和有风险评级的零售贷款,统计出的损失数据(拨备依据)是基于贷款违约概率(PD,基于外部统计数据)与贷款损失程度(基于公司的历史损失经验)的数理统计模型计算出来的,其预测结果因公司、零售贷款的不同风险评级及其不同的到期期限而不同,而且公司、零售贷款本身各自的预期违约率及贷款损失率(LGD)本身也不同。对于无风险评级的零售贷款,其拨备在按照贷款种类分组的不同贷款组合中,是运用不同的损失统计因素和其他风险因素确定的。基本上,银行在测算拨备时,PD用外部数据,LGD用内部数据,不同产品、风险级别有不同的PD、LGD。对于不良贷款,银行通过单独测试和组合测试两种方法运用数理模型测算贷款减值。银行采用对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贷款运用单独测试方法测算减值,对于其他同质小额贷款则按照以前的经验数据采用组合方法进行测试。但是,银行对大额贷款的界定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经济状况好、不良贷款少时,银行会降低不良贷款重检的标准,否则就提高该标准,以确保一定百分比的不良贷款能够得到重新测试。

四、启示与建议

(一)贷款减值拨备规则和实践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均是原则性文件,明确了会计准则而非实务操作细则,对金融企业如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方法和手段没有做出统一、明确的要求。各银行可在不违反这些会计准则前提下,根据自身管理资源、资产组合特征和信息系统实际情况等,确定可行的计提方法,但必须遵循审慎原则,准确反映银行经营业绩。总体而言,理解执行IAS39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期间,不同国家不同银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释版本是完全正常的。IAS39本身也需要根据各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反之,IAS39正是需要吸收各个国家执行会计准则过程的经验教训,才能不断修改完善,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应有正确认识,应该根据监管当局及财政部的监管要求,从国际主流银行执行IAS39的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对IAS39的正确理解,既要认识到IAS39的优点,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需要改进之处,如此,才能正确指导国内商业银行的减值拨备测算、披露与管理工作。比如,在拨备时,商业银行能够做到用贴现值法计算,分组和个别计算拨备就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般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各国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关键是看这些做法是否体现了它的原则,按照此种方法计提的拨备数量是否充足,是否真正和准确覆盖了银行贷款风险。

因此,同国际主流银行一样,国内商业银行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方法,必然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普遍受到数据积累、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资源限制,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计提拨备方法是在符合监管规定和现有条件下的必然的、可行的选择,从长远来看,未来会随着数据、信息等条件的逐步成熟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应该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减值拨备实践中的有益探索

在国内商业银行的具体实践中,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可将监管要求的风险分类工作和会计准则要求的计提贷款减值准备金相关工作进行有机整合。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将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和会计准则要求的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相关工作进行整合的做法,是依据自身条件和管理情况而采用的适宜的做法,与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致的。比如,从会计准则对于减值贷款的定义以及监管部门对不良贷款的核心定义看,会计准则对减值贷款的定义是“当且仅当存在客观证据证明在一项金融资产(或一组金融资产)初步确认后发生的一个或多个事项导致资产发生了减值,并且该损失事项影响了该(组)金融资产的可靠估计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该(组)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并产生了减值损失”。监管机构对次级贷款的定义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两个定义的核心均为借款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贷款在追索抵押担保后,仍将形成损失(或称为减值)。又如,从会计准则提出的减值客观证据看,在国内商业银行细化后的贷款分类认定标准中,亦有明确的规定和充分的体现。

因此,将风险分类工作和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工作有机整合,是一个既符合会计准则精神,又符合我国国情和银行实际情况的一举几得的做法,避免大量管理资源的浪费,同时又是国际、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整合趋势的要求和反映。但是这种整合是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随着银行内部管理工作的进步和IT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环境的变化,应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一工作。

(三)关于银行内部评级对减值测算的作用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以贷款的五级分类作为触发贷款减值证据的做法,从五级分类的内涵(定义、标准)考察,与IAS39之59段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银行单独评估减值拨备的方法也基本上与国际主流银行相同。但与减值测算关联度最高的就是五级分类,前提是五级分类必须切实做到准确无误,杜绝人为调整分类级别的风险,而这正是IAS39所要避免的,也是监管当局所关心的。

银行不能人为将贷款评级降低来触发贷款减值,而应当将贷款减值与外部主要经济指标等联系起来考虑。正常情况下,允许银行对客户贷款进行重新评级并据此调整贷款的公允价值,但操作中必须避免不顾客观实际人为调整客户或贷款的评级来影响当年的收益水平。

另外,在减值确认、有效利率使用、应计利息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组合拨备测算主要采用公司、零售两大类产品组合及其各自的五级分类的迁徙矩阵模型,这种做法虽然符合IAS39的宗旨,但与国际主流银行相比,仍有一定距离。目前国内银行的做法主要依赖银行内部数据积累,没有与外部经济数据密切联系④,而且方法过于简单,过于笼统。国内商业银行在银行内部客户违约数据、外部经济指标数据的积累及减值测算方法研究方面需要努力追赶国际主流银行。

(四)次贷危机蔓延所导致银行授信资产减值问题值得重视

次贷危机进一步暴露出国际主流银行在企业短期利益的诱惑面前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违反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公然隐瞒损失。外部市场评级公司在利益面前缺乏独立性,监管当局面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足够的监管能力,外部审计机构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审计估值能力不足,独立性受到质疑。由此产生的系统风险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目前,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将来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银行业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首当其冲。面对此次危机,贷款减值拨备是各个相关银行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也是银行内外审计监督部门及监管当局关心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金计提金额/不良贷款余额。

②各商业银行界定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③按照旧会计准则,在做一般性拨备时,商业银行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经济状况好时大家想多提,经济状况不好时也不愿少提,导致拨备只能越来越多。

④与外部经济数据密切联系是组合管理的重要方法, 体现了信贷组合对于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 也是组合压力测试的重要手段。因此, 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次级贷款风险就是在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后才爆发出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思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