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形式理论与货币的生成逻辑-从马克思到宇野学派的价值形式理论演进史评析论文

价值形式理论与货币的生成逻辑-从马克思到宇野学派的价值形式理论演进史评析论文

价值形式理论与货币的生成逻辑
——从马克思到宇野学派的价值形式理论演进史评析

尤歆惟

(北海道大学 经济学院, 日本 札幌 060-0809)

[摘 要] 不同于《资本论》现行版在价值形式论中导出了货币形式,《资本论》第一版提出了一个无法导出货币形式的“第四种形式”,尽管《资本论》的两版在这一点上具有差异,但两版其实都肯定了单凭“颠倒的逻辑”是无法推出货币的生成,货币的生成还需要“排挤的逻辑”来得到说明.因此,交换过程论就具有对价值形式论而言的重要理论补充作用.以宇野弘藏、山口重克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将商品所有者的欲求关系纳入到价值形式理论中来,将交换过程论和价值形式论合并,创立了“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但在这一理论视角下为多数人所共同欲求的商品的出现本身只是一个偶然的事情,货币生成的必然性没有得到理解.小幡道昭和冈部洋实超越了“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框架,他们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分别得出了商品交换过程中存在的“他律性”和“自律性”的性质,从而为理解货币生成的逻辑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价值形式;货币;《资本论》;商品交换

价值形式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里的一个重要理论.一般认为,它构成了《资本论》中商品范畴向货币范畴过渡的理论.不过,《资本论》第一版关于价值形式的论述和《资本论》的现行版(第四版)相比有较大差别,因此两个文本中马克思推导货币生成逻辑的思路似乎并非一致.围绕这个问题,马克思之后的学者们展开了新的思路,深化和拓展了价值形式理论和货币生成理论.本文试图剖析《资本论》第一版和现行版中价值形式理论关于货币生成的思路,以求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生成逻辑的基本构想;介绍了在这个问题上研究最为深入的日本宇野学派学者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理论时展开的几种代表性理论,从而对马克思到宇野学派的货币生成理论做一个思想史的梳理和评析;最后给出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总结性意见.

一、《资本论》第一版和现行版的价值形式理论中关于货币生成的思路

众所周知,在《资本论》流传最广的现行版(第四版)中,马克思分别用两章来探讨商品交换关系,即“商品”和“交换过程”.一般认为,在“商品”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商品的两个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从而从一个“劳动=价值”的纵向视角揭露了商品价值的实体基础;其次探讨了表现商品交换关系的价值形式,认为价值形式分别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从而从一个横向的价值表现的关系探讨了货币形式的起源.而在“交换过程”这一章中,马克思立足于交换的行动这个现实行为,探讨了商品交换如何可能以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这一章是将商品交换关系和货币生成关系,从一个现实历史的角度予以阐发的理论章节.

从以上理论构成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理论的特征.马克思对商品的论述其实是存在着两个维度的,即“劳动=价值”这个纵向维度和“价值形式—货币”这个横向维度.我们一方面需要把货币理解为商品,并把商品理解为人们的劳动产品,从这个角度来揭露货币的本质;但另一方面,货币之所以得以生成,却并非仅仅因为它是商品或劳动产品.毋宁说,我们必须通过价值形式理论这个探讨商品交换关系的横向理论,才能揭露货币得以生成的原因.但是,马克思的论述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说货币生成的逻辑孕育在价值形式理论中,那么随着价值形式理论的结束,货币何以可能这一点可以说就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说明.这样一来,“交换过程”这个从现实历史的角度论述商品交换和货币生成的章节,其理论的独立性意义又何在呢?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探讨一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中的论述.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关于商品交换和货币生成问题的论述都集中在第一章“商品和货币”中,其中第一节“商品”和第二节“商品的交换过程”大致对应于《资本论》现行版第一章“商品”和第二章“交换过程”.在第一节“商品”中,马克思的论述也分别采用了“劳动=价值”的纵向视角和价值形式的横向视角.不过在《资本论》第一版的价值形式理论中,马克思不同于《资本论》现行版,区分了如下四种价值形式:

第一种价值形式或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接近于现行版中的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第二种价值形式或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接近于现行版中的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山口重克理论的改善意义是重要的.在日高普所代表的经典宇野派价值形式理论里,我们需要假定所有商品所展开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中都出现同一种商品,这个假定很显然过于苛刻,或者说过于偶然了.而在山口重克的理论中,某种共同商品出现的可能性条件被设定得更加宽松.也许某个商品一开始确实只为一部分人所欲求,但一旦某个商品在一个商品群中成为一般等价物因而能用于交换这个商品群中的所有商品,那么它也会因此而被这个商品群之外的商品所有者所欲求.这一点能够让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成为一个统一的货币.

第四种价值形式(现行版中没有对应理论),这个形式是将第三种价值形式再颠倒回来并使之适用于所有的商品的价值形式,是将所有的商品都展开为第二种形式的一种新价值形式.

第四种价值形式与《资本论》现行版的相关论述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是货币形式.在《资本论》第一版的价值形式理论中,货币形式并没有被推导出来就结束了.论证货币生成的任务,就交给了第二节“商品的交换过程”.在这一节中,马克思从一个现实行动论的视角分析了商品交换和货币如何可能.也就是说,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在论述货币生成这个问题上,“交换过程论”具有独立于“价值形式论”的重要理论意义.

20码麻布→1件上衣

大多数设计咨询企业成本核算以企业内设部门为归集对象,企业预算及考核也以部门为单位。虽然部分项目直接投入成本和部分人工成本可归集到项目中,但因项目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独立人员投入单一项目少,大多设计咨询人员一人负责多个项目。这为人工费用的分劈带来困难,人工成本无法准确归集到项目,致使无法核算出单个项目真实成本。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被举例表现为20码麻布=1件上衣;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被举例表现为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

这样,上衣则从这些商品中被排挤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这时的上衣已经具有了货币的性质.而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个贵金属(黄金)上时,一般价值形式就成为了货币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即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两边颠倒,得到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20码麻布;

4.货币形式即将一般价值形式等式右侧的20码麻布替换为黄金而得到的价值形式.

通过这样一种商品之间的相对关系的逻辑演进,马克思试图导出货币产生的根据,而这个根据的关键,在于通过颠倒2的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而形成3的一般价值形式.而在《资本论》第一版中,马克思认为,在第三种价值形式(即现行版中的一般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绝没有固定化”[1](P.53).也就是说,麻布“开始时把自己的价值量表现在一个另外的商品上,最后它成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表现的材料.麻布是这样,其他商品也是这样”[1](PP.53~54).于是,任何商品都有权成为一般等价物.一般价值形式“适用于任何一种商品而与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1](P.54).但与此同时,“一切商品就使一切商品都不具备一般等价形式”[1](P.54).因此,通过将价值形式的公式左右颠倒,我们并不能推导出货币形式的产生,而只能得到“无数个一般等价物生成的事态”[2](P.63).这就和《资本论》现行版不同了.

如果我们将那种颠倒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等式两边而推导一般等价物乃至于货币的做法称为“颠倒的逻辑”,那么通过对《资本论》第一版论述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颠倒的逻辑”推不出货币的生成.

那么在这种“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中,货币生成的契机在哪里呢?日高普的观点可谓提供了一个宇野学派关于货币生成问题的经典答案.日高普说:“在多个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如果有一个多数出现于被置于等价形式中的共通商品的话,以这个商品为中心来看,就表现出价值形式的一个全新的展开.”[5](P.22)也就是说,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欲求诸多不同的别的商品,因此每一个商品都可以展开为一个扩大的价值形式.在这么多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如果等式右侧的商品群中多次出现了同一个商品的话,那么这个商品就会成为一般等价物.对此,让我们举例说明.假设市场上拥有诸如麻布、茶叶、上衣、铁等不同商品,不同商品的所有者之间构成这样的欲求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和现行版中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表述路径.一条路径否定了在“价值形式论”中能够通过“颠倒的逻辑”推导出货币的生成,因而把货币生成问题放在了“交换过程论”中予以解决;另一条路径同时采用了“颠倒的逻辑”和“排挤的逻辑”来导出货币的生成,因而“交换过程论”对于“价值形式论”而言具有了重要的补充说明的意义.但这两条理论路径是殊途同归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形式论”作为一种“逻辑学”具有和人的现实行为不同的维度,因此无论如何,都需要从价值形式论的外部引入现实的交换行动,才能真正理解货币的生成问题.

二、“行动论”价值形式论视域下的“偶然型”货币生成逻辑

在继承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时,日本的宇野学派的学者试图通过将交换过程论中人们的交换行动环节并入价值形式理论中,从而将价值形式理论改造成能够独自解释货币生成逻辑的理论.这里试举宇野弘藏、日高普和山口重克为例,对他们的“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给予介绍和评析.

宇野弘藏认为,在价值形式理论中,我们应该引入商品所有者的欲求关系来推动价值形式的发展.比如在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个简单价值形式中,我们必须设想麻布的所有者对上衣有欲求关系,因而愿意拿出20码麻布去和他所欲求的1件上衣去交换.如果在价值形式理论过程中排除了商品所有者的欲求关系,我们将无法理解简单价值形式的两边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不同地位.这是因为,从简单价值形式一直发展到货币形式,商品交换者之间其实面临一个买和卖的不对称性关系.在简单价值形式中,麻布商品所有者虽然愿意用20码麻布去交换1件上衣,但这并不意味着上衣所有者也愿意用上衣去交换麻布;到了货币形式,虽然货币持有者可以用货币去购买任何一件商品,但却并不意味着任何商品都可以随时随地置换为一定量的货币,所谓“可以用钱买面包,却不能用面包买钱”.在宇野弘藏看来,价值形式中存在的这种不对称关系是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关系和货币生成的一把钥匙.宇野弘藏通过强调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主体的欲求关系,将欲求关系的指向性打入价值形式理论中,强化了前文所说的《资本论》商品理论的横向视角,形成了所谓的“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

宇野弘藏认为,由于价值形式理论中已经纳入了商品所有者的欲求关系,价值形式理论就不能脱离商品所有者的行为而独自成立,因此其作为一种行为理论自身就要给出货币产生的根据.在理论上,交换过程论不应该是一个和价值形式论分离的东西,价值形式论中应包含着商品交换何以可能的内在契机.因此,在价值形式理论之外再去论述交换过程就显得多余了.宇野弘藏的“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体现了将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论和交换过程论结合起来的努力.

江阴市规划形成“两轴一区”的农业发展格局。两轴即东西向的沿芙蓉大道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轴、南北向的沿徐霞客大道现代观光农业发展轴;一区即南部的生态农业发展区,以生态水网为主体。同时,市域内其他地区也可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小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园、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青阳、徐霞客、长泾等镇为稻麦生产基地。对比周边同级城市,张家港市农业整体规划粗中有细,特别是稻麦生产基地都是以村为单位进行规划,立体性相对而言比较明确。

在“颠倒的逻辑”之外,马克思还使用了另一种逻辑来推导货币的产生,即“排挤的逻辑”.日本学者江原庆认为,“排挤的逻辑”和“颠倒的逻辑”是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推导货币形式的两大逻辑.[3](P.61)“排挤的逻辑”指的是,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某个商品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向一般价值形式过渡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产物.这个“排挤的逻辑”,马克思不仅在《资本论》第一版中使用,在《资本论》现行版中也使用了.在《资本论》第一版中,马克思在附录里指出:“一个商品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第三种形式),却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它自身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1](PP.826~827)这种排挤“是一种与被排挤的商品无关的、客观的过程”[1](P.827).因此,一般等价物的确立和货币的产生,是一个客观社会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要阐释这一点,就有必要超出价值形式理论.而在《资本论》现行版中,马克思在使用了“颠倒的逻辑”的同时也指出,一般等价物乃至于货币是通过“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4](P.86)而实现的.由此可见,在《资本论》第一版中,马克思推导货币的生成主要使用了“排挤的逻辑”,在《资本论》现行版中,马克思推导货币的生成同时使用了“颠倒的逻辑”和“排挤的逻辑”.

10码麻布→5磅茶叶

20码麻布→1件上衣

40码麻布→1吨铁

40支钢笔→2件上衣

山口重克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山口重克并没有假设所有的商品所展开的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等式右侧都会出现同一个商品.他将商品分成两个组,设定其中一个组的诸多商品各自展开的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公式右侧多次出现了同一种商品,而另一组则没有出现某种相同商品.这样,只有第一组商品中才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但是第一组的一般等价物会影响到第二组的商品交换.第二组的商品所有者会倾向于先交换第一组中的那个一般等价物,然后用于交换自己想要的商品.[7](PP.19~23)即一般等价物会通过传染而扩大其影响力.

5支钢笔→2个面包

2磅茶叶→5支钢笔

10磅茶叶→40磅咖啡

“身临其境”。这话,是不是依然适用于东蒙草原之行的今日?只不过,比起33年前,我们是不是少了很多的“多年以后”?

25磅茶叶→3件上衣

开创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宏大历史伟业—兼论十九大报告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方世南 罗志勇(7)

……

这些欲求关系展开为诸多扩大的价值形式.如果所有这些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等价形式一侧都出现了“上衣”这个商品,那么上衣就具备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一般价值形式:

那么,为什么在《资本论》第一版中,“第四种价值形式”推导不出货币的生成呢?在《资本论》现行版中:

40支钢笔→2件上衣

基于水务公司的业务运营板块,通常意义上需要构建以下五大业务平台:(1)智慧生产平台;(2)智慧管网平台;(3)客服与营销平台;(4)工程管理平台;(5)统一协同办公平台。

25磅茶叶→3件上衣

为此我们成立了“日日顺智慧物流研究院”。在大件运输领域,不管物流怎么运作,最核心的是一定要解决两端的问题。用户端:用户体验一定要最好。否则它没有价值,用户体验决定知名度,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还要得到更多的认可;企业端:企业竞争力一定要提升。日日顺物流现在除了服务海尔,还有3000多个品牌商,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很强大的研究院来提升日日顺物流的整体服务和商业模式。

……[6]

2.2 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B组患儿PaO2、PaO2/FiO2值低于A组,PaCO2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然而,这种货币的推导逻辑不是没有问题的.其问题在于,在这个理论中,一般等价物从众多商品中排挤出来成为能够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这一点,并没有必然性.比如在上文的例子中,“上衣”是偶然地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的.正因为如此,同理,我们也可以设定茶叶、铁等商品是大家所共同欲求的商品.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商品其实都有资格和有可能成为大家所共同欲求的商品,从而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而成为一般等价物乃至货币;也正因为如此,任何商品其实也都不具备成为货币的逻辑必然性.货币生成的逻辑在这里仍然未能得到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的价值形式论里所阐述的第四种价值形式的困境,在宇野学派的“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中可以说仍然存在着.

20支钢笔→1夸特小麦

4.呈现结果。在考察了雾霾的严重性、找到成因和解决措施以及相关英语表达后,学生们要设计制作有关环保方面的海报,并进行全班评比。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们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有的设计出精美的版面,有的画出令人过目不忘的图画,有的用隽秀的文字表达本组的观点。当一幅幅精美的海报完成后,学生们由衷地为自己的作品喝彩,同时在相互学习借鉴中又收获了更多词汇。最后,笔者把海报张贴在校园公告栏里,供全校师生观摩,这些海报赢得了师生们的高度赞誉。这不仅使其他学生受到感染、获得知识,更是大大地激发了海报制作者们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入词汇的学习中。

第三种价值形式或相反的或倒转过来的第二种相对价值形式(接近于现行版中的一般价值形式);

然而不论如何,山口重克所改善的理论本质上仍然属于“偶然型”货币生成逻辑,因为它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哪怕在第一组商品群中,某个商品得以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原因.在理论上,任何一种商品仍然都存在着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山口重克自己也是承认的.他曾经评价自己的价值形式理论:“(我的理论)在不能揭示货币固定在特定素材的商品上的逻辑必然性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在‘逻辑上是偶然的’.但是,即便我们没法在理论上给出关于货币固定在特定素材的商品上的阐明,正如前文所述,货币生成的基础性逻辑(严格来说是一般等价物生成的逻辑)只要能得到阐明,就不能说我的理论认定了‘货币生成的理论性阐明事实上是不可能的’.”[8](P.291)山口重克一方面认为自己的理论确实无法给出货币在素材上得以确定的逻辑必然性,但另一方面坚持认为货币生成的“基础性逻辑”得到了阐明.他认为货币或一般等价物能够在人们的行动过程中生成,但具体哪种商品能够成为一般等价物和货币,哪种商品的素材更适合于成为一般等价物和货币,这是一个在价值形式论论域之外的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货币的生成在“逻辑上是偶然的”.

笔者认为,在“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视域下,一种“偶然型”的货币生成逻辑是必然的.因为“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设想在货币产生之前存在着作为原子的商品所有者根据自己对别的诸多商品的欲望而采取行动,而这种原子化的商品所有者被设想为其内部并不存在着采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基因,因此货币只能理解为诸多商品所有者在试图交换的行动过程中通过一种合力而在他们外部生成的东西.因此,这种理论不能说是一种完善的理论.它将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论和交换过程论进行结合时,过于强调理论开端的商品交换者作为行动者的意义,形成了某种原子个体的设定,而弱化了从商品概念中引出价值形式的马克思本来的路径.

三、“他律型”和“自律型”价值形式论视域下的货币生成逻辑

“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宇野学派新锐学者试图从一个更深的视角挖掘价值形式理论,以探索货币生成的逻辑.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小幡道昭的“他律型”的价值形式理论和冈部洋实的“自律型”的价值形式理论.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需要在患者月经流净后的3d后使用,并口服到下一次月经来的前3d。所有患者服药期间需要进行避孕[3]。

小幡道昭的“他律型”的价值形式理论,试图从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必然伴随的“模仿”关系,寻找货币诞生的新根源.小幡道昭认为,我们在理论上需要设定简单价值形式中一个商品所有者对另一个商品欲望关系的指向性和定量性.[9](P.45)比如,在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麻布所有者对上衣的欲求是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上衣)和定量性(1件)的.但是很显然,他的这个欲求很难仅仅通过提供麻布来得到实现,因为上衣所有者并不一定也欲求着麻布.小幡道昭认为,在面对这个交换的困境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通过设定他又去欲求别的商品(比如10磅茶叶)来绕过问题,而必须立足于麻布所有者对1件上衣的欲求来寻求解决的道路.如果麻布所有者要摆脱困境,他必须去寻找上衣所有者的欲求.假设上衣所有者欲求着茶叶,当麻布所有者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就会倾向于先去交换上衣所有者所欲求的茶叶,再拿着茶叶到上衣所有者那里去交换上衣.这时,商品茶叶,就蕴含着成为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萌芽.[10](PP.38~39)也就是说,货币其实诞生于间接欲望,它是商品所有者通过“模仿”自己所欲求商品的所有者的欲望而产生的,而这个间接欲望的生成,一方面需要通过对价值形式的研究而推导出来,另一方面又构成理解价值形式展开的关键.在小幡道昭看来,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了间接欲望的生成,一般价值形式表现了间接欲望的统一,这一点进一步为货币的生成提供了条件.所谓“他律型”价值形式理论,即在探讨商品交换关系时,立足于商品所有者对别的商品所有者的欲望的模仿关系,来推动价值形式理论的展开.

CEI计算的软件系统使用Java开发,设计为基于Web的网页应用程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无需安装,只需要通过网页浏览器即可登录使用,大幅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机动性,并且动态页面技术也有助于软件的智能化。软件程序采用广泛使用的MVC架构来设计,如图2所示。MVC框架将软件程序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个层次: 模型主要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视图主要指用户界面;控制器负责联系视图和模型,从视图获取用户请求后向模型传递数据,将模型处理的结果返回视图。

出现病毒学失败时应首先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药物-药物或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尤其依从性是治疗成败的决定因素。

小幡道昭的价值形式理论,一方面是对宇野弘藏将商品所有者的欲求关系纳入到价值形式理论中来这一做法的贯彻,另一方面又超越着宇野、山口系统的“行动论”逻辑.事实上,单个商品所有者对商品的欲求并无理由拘泥于某种指向性和定量性.麻布所有者换不到上衣,转而去交换别的商品,或者改变自己欲求的上衣的数量,这在行动论意义的设想中是应该被允许的.但如果在理论上允许这种设定,我们就无法揭示让交换得以普遍实现的货币所具有的“间接欲望”的性质.在价值形式理论中,货币虽然诞生于商品,但它并不同于一般商品,它作为所有人都欲求的一个东西,发挥着交换媒介的功能,因此代表了间接欲望.要发掘这种间接欲望,就有必要设定商品所有者立足于他对他所欲求的商品的指向性和定量性,从而在困境中展开理论的新可能性.因此,小幡道昭对欲求关系的“指向性”和“定量性”的设定,已经有着极强的理论目的性和方向,而并非是简单地对商品所有者在原子状态下所采取的行为的描述了.

如果说小幡道昭立足于商品交换的“他律性”超越了“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那么冈部洋实则立足于商品交换的“自律性”而实现了超越.首先,冈部洋实指出:“由于相对价值形式中的商品种类的数量在逻辑上无法限定,通过‘无数’商品所有者而产生某一种(或有限种)的成为共同欲望对象的商品这件事就不能成立.”[11](P.239)因为这种情况下,某种成为所有人欲望的商品的生成,在理论上就不是基于商品交换内在的必然逻辑而推导出的.冈部洋实要做的,是寻找“商品经济本身中具有的货币存在的不可或缺的逻辑”[11](P.239).接着,冈部洋实审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和扩大的价值形式具备的解释人的行为的意义.在冈部洋实看来,在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麻布所有者只是欲求1件上衣,因为他对上衣的欲望大于他对自己持有的麻布的欲望,所以他愿意用自己的麻布去交换上衣.但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麻布所有者对扩大的不同量商品都具有了欲求,表现为公式:20码麻布→1件上衣,和10磅茶,和40磅咖啡,等等.这个时候,麻布所有者的欲望已经不局限于1件上衣,而扩大到多种多样的商品中了.因此,他的欲求内容“抽象化”[11](P.244)了.和简单价值形式里麻布所有者试图用麻布去交换上衣的情况相比,扩大的价值形式下的麻布所有者用自己持有的麻布去交换不同对象商品时“对财富的具体性的关心减少了”[12].对于麻布所有者来说,此时的麻布对于他来说越来越沦为满足这种抽象化欲求的手段.因此,麻布对于麻布所有者来说,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麻布所有者所持有的一个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是逐渐成为用以交换一切商品的手段.而对于麻布所有者来说,越是销售性大的商品,越具有满足交换一切商品的性质.因此,对他来说,逐渐去持有销售性大的商品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简而言之,在冈部洋实看来,货币生成的逻辑并不在于麻布所有者通过对对象商品(上衣)所有者的欲望的模仿之中,而在于他自己基于交换的扩大而产生的对实现抽象化欲求交换的需要之中.因此,可以说这一理论是“自律型”价值形式理论.

冈部洋实“自律型”价值形式理论也超越了宇野、山口系统的“行动论”的价值形式理论.因为在冈部洋实这里,商品所有者从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的过渡过程中,其交换行为有一个性质的变化,即从指向具体欲求的交换变质为指向抽象欲求的交换.从对单一商品的交换到对多种商品的交换这种理论语境的变化所带来的交换行为的变质,成为解释货币生成的关键.因此在这里,货币的生成是根据理论语境的变化而得到阐述的,而不是通过单个商品所有者的合理行为而得到阐述的.

四、总结与评价

通过以上小幡道昭和冈部洋实的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以小幡道昭和冈部洋实为代表的日本新锐学者已经倾向于摆脱传统宇野学派价值形式理论的“行动论”解释,而逐渐将价值形式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以理解商品交换从简单到复杂、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他们不再将价值形式理论和人们的行为简单结合在一起,而是通过价值形式的形态变换过程,去重新理解商品交换中人们行为本身具备的特征.

这样一来,他们似乎以一个新的方式重新接近了马克思的方法.正如前文所述,在《资本论》第一版和现行版中,马克思只是把价值形式理论作为阐述商品交换关系形式的理论,并没有把它理解为一种人的行动论;通过价值形式理论,我们理解的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这是理解商品价值对象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横向”理论,但现实中货币如何生成这一点,仍需要独立于价值形式论的交换过程论作为补充说明甚至独立说明.在小幡道昭和冈部洋实这里,价值形式的过渡过程不仅不再简单地被理解为交换本身的产物了,毋宁说正相反,价值形式理论对于理解商品所有者的交换行为所具有的先验意义得以凸显.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小幡道昭和冈部洋实分别通过价值形式理论发掘出商品交换行为中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这两种看起来性质相反的行为特征,那么他们两人的理论究竟谁揭露了商品交换行为的本质呢?“他律”和“自律”这两种看起来相反的行为特征究竟哪一种构成理解货币生成的根本环节呢?其实,“他律性”和“自律性”这两种行为特征并非是不兼容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交换的本质特征,构成了货币生成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人们确实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参照了别人的欲望,这一点不仅构成货币生成的重要根据,还使得同种商品具有了等价的性质,因此“他律性”行为构成我们理解货币和价值的重要依据.但是,并非仅仅由于人们模仿了某一个人的欲望,货币就得以形成.事实上,市场的全面展开作为一个“场所”为人们的模仿提供了一个更加普遍和抽象的对象.这里的“模仿”是一个主体间性的过程.小幡道昭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缺失的.关于这一点,胜村务指出,“要想能够探索商品所有者所欲求的对象商品其所有者欲望的方向性,以及要想通过观察价值表现的‘束’来寻找到共同的等价物,首先需要作为商品相互关系的价值表现得以全面地展开才行”[13](P.67).在笔者看来,“主体间性”这个词囊括了“他律性”和“自律性”两种行为性质于一身.我们需要立足于“主体间性”中蕴含的“他律性”和“自律性”两种性质去理解商品交换、货币和价值等范畴,并进一步去理解资本的本质.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经由宇野弘藏、山口重克等人的“行动论”的阐释,发展到小幡道昭和冈部洋实的“他律型”和“自律型”价值形式理论,可谓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由马克思所萌发的理解商品交换横向关系的问题意识,经过后面的学者的深化和展开,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货币生成根据的理解不断得到深化,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源.

此时,计算模型属于超静定梁模型,求解时需要引入变形协调条件以及力与位移间的物理关系建立补充方程,具体方法简述如下。

按照分段分层的基坑开挖设计要求,控制好开挖深度与长度,人工修整坡面在机械开挖后进行,初喷一次,在坡面形成以后,然后用土覆盖便可,进行二次喷射混凝土面板,在锚杆安置完成以后,制作钢筋网要选用性能指标符合要求的钢筋,控制好钢筋间距,使用电焊条焊接加强筋与锚杆芯。上下网搭接、网筋搭接长度需大于200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田中史郎.商品と貨幣の論理[M].白顺社,1991.

[3]江原庆.価値形態論における計算貨幣[J].経済理論,201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日高普.経済原論[M].有斐閣選書,1983.

[6]尤歆惟.论宇野弘藏的价值形式理论——一种行动论的马克思主义商品理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8(1).

[7]山口重克.経済原論講義[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5.

[8]山口重克.金融機構の理論の諸問題[M].御茶の水書房,2000.

[9]小幡道昭.価値論の展開——無規律性·階級性·歴史性[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

[10]小幡道昭.経済原論——基礎と演習[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

[11]河村哲二.制度と組織の経済学[M].日本評論社,1996.

[12]冈部洋实.貨幣生成論への視座(2)——山口重克氏の批判に応える[J].北海道大学経済学研究,2001,(3).

[13]小幡道昭.貨幣·信用論の新展開[M].社会評論社,1999.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etical History from Marx to Uno School about the Theory of Value——Form and Formational Logic of Money

YOU Xin-wei
(Graduat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Hokkaido University,Sapporo 060-0809,Japan)

[Abstract] In the first edition of Capital,Marx discussed the fourth form of value,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Marx had discussed in the current edition of Capital.However,in either edition of Capital,Marx affirmed that we cannot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money without the logic of exclusion,which should be explained in the theory of Exchange.On the contrary,Uno Kozo and Yamaguchi Shigekatsu tried to bring the demands of commodity owners into the theory of value-form,so as o combine the theory of value-form and the theory of exchange.In this way they created a kind of theory of valueform based on human action.But in this theory,the formation of money can only be understood as a process by accident.Obata Michiaki and Okabe Hiromi improved Uno Kozo's theory and created the theories of value-form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heteronomy and autonomy.In this way,they provided new ideas in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money.

[Key words] Form of Value;Money;Capital;Exchange of Commodities

[中图分类号] B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281(2019)04-0042-07

DOI: 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9.04.0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MEGA视域下的东亚《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传播史研究”(编号:17CZX008).

[收稿日期] 2019-04-02

[作者简介] 尤歆惟,男,日本北海道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冯军胜)

标签:;  ;  ;  ;  ;  

价值形式理论与货币的生成逻辑-从马克思到宇野学派的价值形式理论演进史评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