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失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失业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堪忍受的负担
近几年,德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而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990年10月德国实现统一时,西方经济正处于衰退大潮之中。 但是由于德国统一给德国带来了一个1700万人的大市场, 东部地区的消费需求对西部经济起了强烈的刺激作用,使西部经济的周期性衰退比其它西方国家推迟了近两年。但是在两年的消费繁荣之后,西部经济在1992年下半年也开始出现衰退,1993年便进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并很快跌入谷底。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为战后历史上最大跌幅;工业生产下降8%,特别是机械制造业下降12%,汽车制造业下降20%。由于销售不振,生产下降,出口萎缩,在西部企业界刮起了一股停产裁员风,奔驰、大众、西门子、克虏伯等著名企业纷纷宣布大量裁员,使劳动市场急剧恶化。1993年一季度全国就业人数比1992年底减少了60万,比1992年同期减少了70万。全国失业人数一季度达到430万,失业率达8.8%,到1993年12月失业人数已达369万。1994年经济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汽车制造业、 机械制造业和化学工业都有明显好转,出口增长6.8%,整个经济增长2.8%。但是经济复苏并未使劳动市场的情况有很大好转,1994年底全德失业人数仍达350万。1995年德国的出口情况虽然比较好,较1994年增长5.4%,外贸盈余为934亿马克,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减慢, 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在下降,因此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全国失业人数仍接近400万。
今年1月全德的失业人数为416万,2月份又增加11万,达427万,其中西部地区296万,东部地区131万,失业率为11.1%。如果将100 余万隐性失业者(包括打短工、临时安置及接受就业培训等)计算在内,德国的失业人数已达600万。这不仅给德国经济发展投下了阴影, 而且也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经济部长莱克斯洛特最近曾说:“失业人数剧增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堪忍受的负担”。
二、失业人数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目前德国劳动市场不景气有其深刻的原因,它已不只源于周期性因素,而且还有其它复杂的因素,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失业人数持续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统一带来沉重负担。两德统一后,为了支持东部经济体制转轨,保障东部社会稳定,联邦政府通过“德国统一基金”、“振兴东部计划”、“团结互助附加税”以及投资优惠政策和各种福利措施,每年向东部投入1000多亿马克,迄今已达1万亿马克。 这对于德国经济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向东部地区投入这么巨额的资金,并没有促使东部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东部地区失业率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今年1 月前者为16.8%,而后者为9.4%。
2.工业结构调整缓慢。德国经历了1982~1983危机年之后曾连续保持了9年的繁荣期,但是企业界没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 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革新,加速发展高科技工业,大力调整工业结构,政府则长期地、大量地补助那些夕阳工业,给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尽管德国的煤矿、钢铁企业和造船厂的部分设备也进行了现代化更新,使这些工业部门在某些领域的工艺也具有领先地位。但是为了使这些老工业保持现代化水平,德国只能从其它国家进口大量电子和光电子元件以及新的高效率材料,仅1993年德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贸易赤字便达130 亿马克。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无钱购置降低成本的新机器不得不宣布破产,同时调整工业结构也不是在短期内能解决的。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德国在很大程度上仍将以老工业和美、日等高科技发达的国家以及第三世界新兴工业国家或低工资国家进行竞争,其困难必然越来越大,增加就业人数也将越来越困难。
3.投资环境日益恶化。德国的投资环境最佳时期是60年代。当时外国对德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70年代至80年代则降为1.5%。1986 ~1994年,外国在德国投资总共只有177亿美元, 而同期在美国的投资为3890亿美元,在英国为1610亿美元,在法国为828亿美元。 德国投资环境恶化的另一个结果是德国增加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将很多工作岗位转移到国外。1993年德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85亿马克,1994年为350亿马克,1995年超过400亿马克。 造成投资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成本居高不下,其表现如下:①工资和社会保障费用最高。德国的劳动成本之高堪称世界之最,比美、英等国高出1/3。1994年加工工业每个工时, 德国为24.21马克,日本为21.28马克,美国为19.56马克,英国为15.75马克,法国为15马克;另外,德国的工资附加费也是最高的,为19.96 马克,相当于普通工时工资的80%。在欧盟各成员国中,德国的社会保障费用也是最高。如欧盟的平均数为100,德国为131,法国为121, 意大利96,英国94,葡萄牙32,希腊31。②工作时间最短。在欧洲各国中,德国人的周工作时间是最短的,而他们每年6 周的带薪假期又是最长的。在法国,每年工作272天,而在德国仅240天。因此生产同样一辆汽车,在法国比在德国便宜500马克。正因为如此, 许多德国大公司纷纷到法、英等国设厂。③设备利用率最低。德国对劳动时间的规定十分死板,如不准加班,不准星期日上班,女工不准上夜班等,使德国工厂的设备利用时间每周平均只有53个小时,低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国。④对企业征税最高。在美、英等国,企业税收比德国低30个百分点,而德国对企业利润征收56%的税收,在经合组织中居首位。⑤生产周期较长。与许多国外的生产厂家相比,德国的生产周期较长。在德国从设计到投产,需要大约6年时间,而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平均周期是3年。⑥行政管理手续繁琐。德国的行政管理手续非常繁琐,审批项目需要很长时间。政府当局审批的时间在比利时平均5个月,英国7个月,德国则需12个月。政府审批一个建设项目,必须参照200多项法规, 经办部门达20多个;企业申请一个100万马克以上的投资项目,须填写3公斤重的申请表格,各类文件上的签字达120多个。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外国资本对德国市场往往望而却步,即使在德国投资,一般也是建立一些人少的现代化企业。德国本国的资本也越来越多地趋向外流,正在掀起一股新的国际投资浪潮。因此缓解大量失业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据德国工商大会估计,1996年失业人数还将增加50万。
三、控制失业的措施及其前景
缓解失业问题已成为德国经济和内政的当务之急。最近联邦政府、经济界和工会已就改善投资环境和控制失业采取联合措施,达成一致意见。
1月底,联邦政府通过了1996 年度经济报告并制定了投资及工作岗位纲要,准备采取一些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人数的重要措施。纲要规定,对一些困难企业和投资者减少税收,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降低税收和国家开支,制定合理的工资政策,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另外,政府将在今年增加在多媒体、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经费,以尽快改变高科技领域的落后状况。企业主表示愿意更多地提供短工时工作岗位和增加培训名额。工会则允诺,在今后的工资谈判中保持克制。他们愿与企业主一起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以降低机器和设备的使用费,必不可少的加班时间将记录在工作时间的帐号上,不再支付加班费,而是用于调休。联邦政府、经济界和工会都一致表示,要努力使失业人数到本世纪末减少一半。
通过各级政府、企业主和工会的共同努力,德国经济有可能在今年年中加快增长速度,但要控制住失业人数增长的势头难度还比较大。首先,目前整个世界经济处于调整时期,西方经济又回升乏力,故德国经济的好转也只能是缓慢的。其次,德国经济本身存在的弱点由来已久,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已远远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因此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六七十年代德国忽视了微电子和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意义,结果步步落后;在八十年代中期德国又在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领域处于劣势。现在要找回失去的15年甚至20年是很困难的。近几年德国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不仅没有减少,而且绝对数字还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投资环境不佳,影响了对新产品和新市场的投资。第三,德国有庞大的失业后备军。近几年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迁居德国的德国后裔以及要求避难的外国人约有400万人,其中有250万人要求工作。另外,目前在德国打黑工的非欧共体国公民有约100万人。这些人是廉价劳动力, 不少人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劳动市场。因此德国一些经济界人士怀疑,政府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将失业人数减少一半的目标能否实现。他们担心德国有可能带着一个更高的失业基数进入下一次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