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园越冬蜘蛛群落多样性

橘园越冬蜘蛛群落多样性

一、越冬橘园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20)在《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5月到7月底,利用陷阱法对武安西部太行山区不同类型景观样地(玉米地、芍药地、绿海花廊、核桃林、自然林)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蜘蛛随时间的发生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状态,并对蜘蛛群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对蜘蛛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意见,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陷阱法对不同农业景观样地中的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集到蜘蛛标本5856号,隶属于20科,63种。五种类型农业景观样地对比试验采集到标本3626号,隶属19科,59种。其中优势种两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1878(1942头)和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1880(416头),常见种14种,稀少种43种。并对蜘蛛随时间的动态进行分析,摸清了当地蜘蛛随时间的发生规律,五月底是蜘蛛活动的高峰期,之后蜘蛛数量和种数随时间的推移开始下降,蜘蛛的三大优势科狼蛛科Lycosidae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基本和当地总体蜘蛛的变化趋势一致,蟹蛛科Thomisidae的高峰期则出现在六月中旬到六月底。蜘蛛与时间空间的对应分析可以看出各种主要蜘蛛出现的时间段和偏好的生境类型。聚类分析得知,玉米地、绿海花廊、芍药地,相似性较高。(2)蜘蛛的多样性分析发现,核桃林和自然林的蜘蛛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最高,核桃林作为青崖寨保护区与保护区外的过渡带,属于两种生态系统的交互区,物种信息量大,生境边界异质性较大,生态过渡带的“边缘效应”明显,使得核桃林与自然林相比有更高的蜘蛛生物多样性。玉米地与由玉米地改种芍药地和绿海花廊相比,玉米的Chao1指数明显最低,综合环境因素对Chao1指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可知,人为干扰和植物空间结构是影响当地蜘蛛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核桃林和自然林地的蜘蛛群落异质性较大,蜘蛛物种多样性较高,玉米地、芍药地、绿海花廊三种样地相似性较高,蜘蛛群落的同质化较强。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蜘蛛种群的影响不同,狼蛛科Lycosidae与地表枯落物成负相关,跳蛛科Salticidae与枯落伍成正相关,蟹蛛科Thomi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与植物种数和草本层盖度成正相关,可以适当增加农田的秸秆等枯落物,利用间作丰富植物空间结构,增加跳蛛科和皿蛛科的数量,达到对作物不同部位的病虫害控制的目的。(3)绿海花廊景观带中蜘蛛的空间动态发现,蜘蛛不同的时间段发生的空间位置不同。总体趋势是五月中下旬边缘高于内部,整个六月蜘蛛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内部高于边缘,七月中下旬蜘蛛出现由内部向边缘转移的趋势。蜘蛛的总个体数总体表现为边缘向内部逐渐增加,Chao1指数表现为内部和边缘高于中间地段。因此,当地的农田蜘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减少人为干扰,适当间作,增加植物空间结构,丰富边缘生境质量,提高农田边缘生境的异质性,从而增加生物防治的效果。根据不同蜘蛛种群对不同环境影响因素的反应合理地对蜘蛛进行开发利用。

陈连水,黄芳,袁凤辉,饶军,唐兴[2](2017)在《江西园林蜘蛛资源的研究及保护利用》文中研究指明蜘蛛是一类"八足无翅,善于纺丝"的节肢动物。它具有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捕食能力强、食量大、繁殖快、寿命长、居留较稳定等特点,成为园林生态系统中抑制害虫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从园林蜘蛛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特征,还是从园林蜘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及人工释放技术等方面来看,蜘蛛均无愧于园林卫士的称呼。

罗育发,钟八莲[3](2012)在《间种李和柚对脐橙园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果树间种后对脐橙园蜘蛛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赣州市蟠龙镇不同种植模式(间种李、间种柚和单植)下脐橙园脐橙树冠层和地面层蜘蛛进行系统调查。[结果]与单植脐橙对照相比,间种李树显着增加了脐橙树冠层和地面层蜘蛛的物种丰富度(S)、个体数(N)和绝对丰度(珔n),以及树冠层和地面层优势种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和树冠层斑管巢蛛(Clubiona deletrix)的个体数。间种柚对脐橙园树冠层和地面层蜘蛛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3种种植模式下,脐橙园蜘蛛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各群落间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极高。间种李、间种柚和单植脐橙树冠层的蜘蛛总个体数与其对应的地面层蜘蛛总个体数呈显着正相关。[结论]合理间种有利于保护和利用脐橙园的蜘蛛。

张滋林[4](2011)在《杏麦(棉)间作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杏树是新疆特色林果的主栽果树之一,随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基地的建成,杏树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管理相对滞后,杏树害虫暴发成灾给杏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在基于杏农间作模式下,对杏农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了不同类型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时序动态,探讨了杏农间作系统天敌群落的演替规律及主要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以期为杏园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调查发现杏农间作系统节肢动物有2纲14目73科280种。在幼龄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61科189种;在幼龄的杏棉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4目62科175种;老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57科192种;老龄不间作杏园有节肢动物12目46科120种;同翅目昆虫为优势种,是主要的植食性类群,杏树以桃粉大尾蚜、吐伦球坚蚧为优势种,小麦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棉田以棉蚜为优势种。膜翅目、蜘蛛目为主要的天敌类群。用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研究了杏农间作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杏树的物候期有关,并受环境条件和气候的影响,2009年由于气候稳定群落的各项指数均大于2010年。桃粉大尾蚜是影响杏亚系统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桃粉大尾蚜发生危害期,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低,系统脆弱不稳定。在杏树展叶期和果实成熟收获期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大,这两个阶段群落最为稳定。在老龄的杏麦间作园和不间作园,间作小麦可以增加系统的物种数,不间作杏园桃粉蚜的发生要严重于间作园。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系统聚类分析了各亚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杏树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程度高,当λ=0.4858时,间作小麦、棉花的幼龄杏园和间作小麦的老龄杏园归为一类,不间作杏园为一类。通过对杏农间作系统天敌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表明,在杏农间作系统杏树亚系统和间作物亚系统分布有许多共有的天敌种类,瓢虫、草蛉、蜘蛛在杏树、间作物上均有分布。杏树与间作物互为天敌的物种库和迁移、避难产所。草蛉和瓢虫迁移特征明显,而蜘蛛则受间作物的影响较大。用生态位的方法研究了几种主要天敌对桃粉大尾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间作系统蚜茧蜂与桃粉蚜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是桃粉蚜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应当加以保护利用。

郑国,李学军,王淑贤,陈强,许彪,李艳[5](2010)在《辽宁东部地区大豆田越冬蜘蛛群落及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枯落物提取法和直接搜索法对岫岩地区大豆田及田埂的越冬蜘蛛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越冬蜘蛛13科32种。其中皿蛛科和球蛛科为优势科,黑微蛛[Erigone atra(Black wall)]和拟青球蛛(Theridion subpallens)为优势种。空间异质性大的田埂越冬蜘蛛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均高于大豆田。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田与田埂蜘蛛群落组成的差异显着;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田内枯落物干重与越冬蜘蛛的种类和数量有极显着的回归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田埂对越冬蜘蛛的保护与大豆田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保留或人为增加大豆田内枯落物可有效保护越冬蜘蛛。

张锋[6](2010)在《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纸房沟流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组成、时空动态、综合指数及稳定性,并分析了优势害虫、天敌之间的生态位及空间格局,探讨群落内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以便在多元林分生态系统中寻找节肢动物类群综合生物指标,评价植被恢复状况,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种-面积关系符合Sq=Cqm,得出相应最小调查面积,大小排序为:自然灌木林>自然乔木林>杨树刺槐混交林>柠条沙棘混交林>柠条林>沙棘林>刺槐林>柳树林。建立了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种-多度模型,天然恢复林地节肢动物以LN分布模型最为适合,表明群落中个体数量居中的种类最多,稀有种和常见种分不均衡;在混交林和纯林中以LC分布模型最为适合,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较多。2.不同林分的节肢动物群落中,共有节肢动物420种,分属15目93科。其中鳞翅目的种类最多,鞘翅目次之。各林分节肢动物以天然恢复林中物种数最多,其次为混交林,纯林的物种数较少。天然恢复林中优势科均为夜蛾科、尺蛾科和金龟科,混交林优势科前两个为夜蛾科和尺蛾科,四种人工纯林优势科差异较大。3.从特征指数来分析:林分组成结构越单一,节肢动物群落目级水平上多数目的多样性、均匀性及种间相遇几率在降低。天然恢复林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度值均低于其它林分,而种间相遇几率值比其它林分均高;不同功能亚类群H、J、PIF值大小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单纯林。优势度以纯林最高,其次为混交林,天然恢复林最低;在时间序列过程中多样性指数以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分,且各林分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达到最大值;均匀度以纯林和混交林的节肢动物群落变化幅度较大,天然恢复林变化幅度最小;群落的优势度与种间相遇几率(PIF)、均匀度值的变化呈相反趋势。4.根据主成分分析原理,建立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评价综合性指数,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目级水平、亚群落及时序三种综合指数排序一致表现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目级水平、亚群落综合指数聚类以天然恢复林距离较小,发生情况最接近,混交林之间距离较近,四种纯林之间距离较小。时序聚类以天然恢复林发生情况最接近,混交林与拧条林、沙棘林发生情况最接近,柳树林和刺槐林发生情况最接近。采用最优分割方法,两种天然恢复林的时序划分为相同三个时段,而混交林和单纯林的时间格局相互不一致。5.天然恢复林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最高,混交林和纯林稳定性相对较低,其群落稳定性测度综合性指数小,不同林分群落稳定性总体综合指数的排序与多样性综合指数的排序不完全一致,但二者仍表现为天然恢复林>混交林>纯林。6.生态位分析表明,在柠条林中害虫之间以三种种实害虫三维生态位重叠较高,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从天敌三维生态位重叠看,豆象盾腹茧蜂与姬小蜂重叠值最高,二者之间竞争激烈。天敌与害虫之间以豆象盾腹茧蜂与拧条豆象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说明豆象盾腹茧蜂对拧条豆象重控制和跟随作用最强。7.在柳树林中,害虫之间以柳弯角卷叶蛾与柳尖胸沫蝉三维生态位重叠最高,二者在时空资源上竞争激烈。天敌之间以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重叠值最高。从害虫与天敌生态位重叠看,七星瓢虫与柳瘤大蚜重叠值最高,说明七星瓢虫对柳瘤大蚜重控制和跟随作用最强。8.根据柳厚壁叶蜂为害特点,表明柳厚壁叶蜂幼虫均以个体群的形式呈聚集分布,在不同的空间阶元验证其分布型,而且在不同的空间其聚集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公式,确定各种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通过公式以枝条空间m0=10;叶片上m0=0.2为防治指标制定了序贯抽样分析表。

陈连水,袁凤辉,饶军,孙丽萍,卢恩勇[7](2010)在《江西柘林湖景区越冬蜘蛛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文中研究表明蜘蛛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天敌经常用来作为其害虫防治预警系统的指示生物,越冬蜘蛛的相关研究可为来年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与综合生物防治等决策提供参考,越冬蜘蛛种群分布和群落特征等也具有地质或岛屿等大尺度生态景观时空变化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江西柘林湖景区岛屿与周边景观中越冬蜘蛛资源的种群分布、群落结构特征、越冬蛛态、性偏离比率和行为等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该景区共有越冬蜘蛛20科35属43种,其中,有5种江西新记录种和19种未确定种;蜘蛛科属数量较多,种类相对较少;岛屿特色蜘蛛类群丰富且集中,库区周边多见灌丛草甸、果园、湿地和园林类群等,越冬蛛态、行为和性偏离比率受蜘蛛生活史与气候生态因子影响明显。另外,结合现代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原理,初步探明了柘林湖景区岛屿隔离与地质作用对越冬蜘蛛多样性形成及动态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该景区生态旅游规划与资源保护利用的新思路。

曾龙辉[8](2010)在《菜地蜘蛛越冬生态及其越冬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菜地蜘蛛是蔬菜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的生态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低温对蜘蛛的生存存在较大的威胁,如何保证蜘蛛能安全的度过冬季是目前蛛形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工作对菜地蜘蛛的越冬生态及其越冬的生理生态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蜘蛛的越冬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菜地生境越冬蜘蛛生态及多样性研究通过系统调查,越冬菜地蜘蛛群落共有7科13属14种,其中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和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为优势种。对菜地蜘蛛的越冬蛛态、越冬场所及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报道。异质性大的越冬菜地及田埂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均大于异质性小的越冬菜地和三光田埂,越冬菜地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大小主要由群落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决定,与均匀度大小无关。同时也为菜地蜘蛛的越冬保护提供了一些对策。2不同温度条件下拟环纹豹蛛体内消化酶的活性分析应用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拟环纹豹蛛体内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非越冬期拟环纹豹蛛各形态的脂肪酶和蛋白消化酶的活性均高于越冬期。差速离心结果表明,三种蛛态体内的消化酶主要存在于胞质溶胶中,在细胞核及碎片中大约含35%左右,这表明这两种酶在该蛛细胞内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存在。该项工作揭示了低温下蜘蛛体内消化酶活性的降低是使其越冬的重要机制之一。3蜘蛛头胸部钙离子含量与蜘蛛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以拟环豹纹蛛头胸部为材料,利用微波消解法对其进行处理,破坏分子间的化学键,使头胸部钙离子转化为可溶的钙离子。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法对样品中的总钙离子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温度下处理对其头胸部钙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拟环豹纹蛛材料,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蜘蛛头胸部Ca2+含量升高,导致神经冲动传递速度加快,范围加广,新陈代谢加强,活动力及兴奋性加强。

吴玉红,蔡青年,林超文,黄晶晶,程序[9](2009)在《地埂植物篱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解地埂植物篱作为农田边界对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桑园、桑埂、橘园、橘埂和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4533只,隶属于3门、9纲、24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着差异。无论在冬季还是在春季,地埂植物篱桑埂和橘埂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农田;冬季桑园和橘园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也显着高于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在垂直分布上与土壤含水量、全N和有机质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一致,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主成分分析表明,桑埂、橘埂和橘园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桑园和农田存在显着差异,桑园与农田也存在显着差异。地埂植物篱的存在对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张晓明[10](2009)在《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某种特定生物控制(促进或抑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直接攻击生物本身。以作物为中心的有害生物生态管理,必然要以群落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本研究从“作物一害虫一天敌”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出发,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分类学、统计学、系统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研究花椒园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害虫与天敌群落重建与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害虫与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其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影响,揭示花椒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控制与管理的机理。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根据花椒园节肢动物的营养和取食关系,将群落划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类和中性类4个亚群落。共调查到物种383种,隶属于20目165科。其中植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205种,隶属于15目88科,发生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有棉蚜(Aphis gossypii)、花椒伪安瘿蚊(Pseudasphondylia zanthoxyli)、桑拟轮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花椒凤蝶(Papilio xuthus)、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及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等。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路类群有127种,隶属于11目46科,主要种类包括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中国地蛛(Atypus sinensis)等。寄生性节肢动物类群共45种,隶属于2目11科,主要种类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黄金小蜂(Pteromalrs puparum)、翠绿巨胸小蜂(Perilampus prasinus)、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等。中性节肢动物类群共16种,隶属于1目13科,主要种类为短脉异蚤蝇(Megaselia curtineura)、红头丽蝇(Calliphora vicina)、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泛叉毛蚊(Pentherria japonica)等。(2)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及主分量分析方法分析了7个不同海拔花椒园昆虫群落特征、在时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及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逐渐上升,除了具有特殊小生境的地块外,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动态与海拔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等指数与海拔相关性小,种群的时间动态呈现季节性波动,主导昆虫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因生态环境而异。(3)利用主分量分析(PCA)方法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相关结构指数进行分析,构建评估群落结构的综合指标(第1主分量和第2主分量),并根据第1和第2主分量方程进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H’是衡量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指标,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时间系列上保持稳定,但在个别时间上表现差异和波动。(4)在分析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织水平的基础上,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的总群落、亚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其结果显示:总群落的24次调查结果可以聚为9类,T = 0.98,3月20日,5月20日,3月30日,4月28日,4月10日,10月10日各分为一类,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聚为7类,T = 0.95,3月20日,5月30日,11月12日,3月30日各自归为一类,4月20日、4月28日归为一类,4月10日、10月30日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聚为9类,T = 0.97,3月20日、3月30日、5月20日、6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各自归为一类,6月10日和6月30日归为一类,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聚类结果反映了群落状况的季节差异,聚类交替现象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性,聚类结果的复杂性反映了各时期的非生物因素对群落动态有较大影响。(5)对4种不同种植模式的花椒园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进行调查,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特征及其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间作套种作物花椒园与单一种植花椒园相比,其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为花椒玉米大豆园>花椒大豆园>花椒玉米园>花椒园。3个群落稳定性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花椒、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系统中的昆虫群落较为稳定。(6)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花椒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中多样性与其它生态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群落中均匀度J与多样性关系密切,除直接作用外,物种数S、个体数N、优势集中性C、丰富度指数R、优势度D均通过其对多样性产生影响;天敌亚群落中也是均匀度J对多样性作用较大;非天敌亚群落均匀度J、优势集中性C、优势度D均是影响该亚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应用灰色系统方法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生境因素各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温度>相对湿度。(7)对中性昆虫亚群落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昆虫物种数量在各类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10%,是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性昆虫与天敌数量发生趋势相随现象较明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敌因跟随效应在自然控害中的不足;主要中性昆虫之间的种间相遇几率表明,中性昆虫间从时间结构上相遇机率较小,表明复杂的生态环境对中性昆虫亚群落有着很大影响;应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中性昆虫在群落中的作用,结果中性昆虫对群落的主导作用相对比较分散,可以认为它们作为一个功能团共同起主导作用;对天敌对中性昆虫混合种群数量影响效果的灰色系统分析计算得出,天敌数量与中性昆虫种群数量追随关系即关联度R(Y,X)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R(Y,X1)>R(Y,X5)>R(Y,X10),即草间小黑蛛>广大腿小蜂>异色瓢虫。

二、越冬橘园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越冬橘园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1.1 集约化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迫害
    1.2 蜘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1 生物防治
        1.2.2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
    1.3 农业生态系统蜘蛛保护和利用
        1.3.1 景观格局
        1.3.2 耕作管理
        1.3.3 生产模式中蜘蛛利用与保护
    1.4 展望
    1.5 本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青崖寨自然概况
    2.2 研究区域选择
        2.2.1 五种类型农业景观样地蜘蛛多样性对比实验
        2.2.2 绿海花廊景观带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研究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材料
        2.3.2 方法
    2.4 蜘蛛和植物标本鉴定
    2.5 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类型农业景观样地蜘蛛群落组成分析
    3.1 农田景观蜘蛛群落组成
        3.1.1 个体数及类群的组成
        3.1.2 蜘蛛物种组成
    3.2 农田景观蜘蛛的时间动态
        3.2.1 五类农业景观样地蜘蛛总体个体数及类群的时间动态
        3.2.2 主要种群蜘蛛时间动态
        3.2.3 不同类型样地蜘蛛的时间动态
    3.3 农田景观蜘蛛的空间动态
        3.3.1 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
        3.3.2 各月蜘蛛的空间动态
        3.3.3 聚类分析
    小结
第4章 不同类型景观地表蜘蛛多样性分析
    4.1 农业景观地表蜘蛛多样性分析
        4.1.1 武安西部太行山区农田景观地表蜘蛛总体多样性分析
        4.1.2 五种不同样地中蜘蛛群落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及相似性系数
        4.1.3 各研究因素对蜘蛛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4.1.4 各环境因素与蜘蛛种群的相关性
    小结
第5章 绿海花廊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分析
    5.1 绿海花廊蜘蛛的时间动态分析
    5.2 绿海花廊不同空间蜘蛛多样性分析
        5.2.1 四个空间距离总的多样性指数
        5.2.2 各时间段的空间取样分析
    5.3 绿海花廊蜘蛛空间分布模拟
    小结
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2)江西园林蜘蛛资源的研究及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丰富的蜘蛛资源是园林病虫害天敌生态系统维护的重要保障
2 蜘蛛生物生态学特性特别适宜园林虫害的生物综合防治
3 蜘蛛-昆虫-植物食物链或网是园林害虫天敌生态系统运转的驱动力
4 蜘蛛种群动态受制于园林昆虫相变化, 其蜘蛛优势种与目标害虫生态位相适应, 易将害虫控制在一定阈值内
5 蜘蛛群落特征与园林植物配置和类型密切相关, 蜘蛛群落特征多样性有利于时空上抑制各种园林害虫
6 园林规划与建设是蜘蛛越冬栖息、维持来年基数的关键, 保护园林蜘蛛、综合进行园林生物防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通过蜘蛛人工释放技术, 能有效地强化园林蜘蛛抑制害虫的作用, 可保证园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发挥
8 蜘蛛的环境指示作用可为园林景区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3)间种李和柚对脐橙园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蜘蛛采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脐橙园蜘蛛群落的组成
    2.2 间种李和柚对脐橙园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
    2.3 不同种植模式下脐橙树冠层和地面层间蜘蛛群落的关系
    2.4 间种李和柚对脐橙园蜘蛛优势种的影响
3 讨论

(4)杏麦(棉)间作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群落生态学的产生及内容
    1.2 群落多样性
    1.3 农林复合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1.4 杏树有害生物及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杏麦(棉)间作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杏麦(棉)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时序动态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杏麦(棉)间作天敌群落演替动态及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生态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辽宁东部地区大豆田越冬蜘蛛群落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取样方法和标本鉴定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越冬蜘蛛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2.2 越冬蜘蛛群落相似性
    2.3 枯落物对越冬蜘蛛的影响
    2.4 大豆田蜘蛛越冬蛛态
3 小结与讨论

(6)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退化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学
        1.1.1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分类
        1.1.2 恢复生态学研究内容及其分类
        1.1.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1.1.4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1.1.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1.2 节肢动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
        1.2.1 地位与功能
        1.2.2 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
    1.3 节肢动物多样性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中的应用
    1.4 黄土高原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状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林分类型
    2.1 研究区概况
    2.2 生境类型
第三章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种-面积、多度关系
    3.1 种-面积、多度调查方法
    3.2 数据处理
        3.2.1 种-面积数据处理方法
        3.2.2 种-多度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种-面积分析
        3.3.2 不同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种-多度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2 统计及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4.3.2 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
        4.3.3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目级水平种类比较
        4.3.4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功能结构比较
        4.3.5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
        4.3.6 各林分类型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最优分割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调查方法
        5.1.2 统计及计算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总体主成分分析
        5.2.2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落总体稳定性
        5.2.3 不同林分节肢动物群相对稳定性动态综合指数变化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柠条、柳树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及柳厚壁瘿叶蜂幼虫空间分布型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调查方法
        6.1.2 统计及计算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柠条林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
        6.2.2 柳树优势害虫与天敌时空生态位
        6.2.3 柳厚壁瘿叶蜂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7)江西柘林湖景区越冬蜘蛛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蜘蛛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
2 柘林湖景区蜘蛛多样性的保护及利用

(8)菜地蜘蛛越冬生态及其越冬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稻田蜘蛛治虫研究历史回顾
    2 农田蜘蛛越冬生态研究进展
    3 钙离子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
        3.1 钙离子的作用
        3.2 钙离子测定的意义
        3.3 钙离子测定的方法研究
第二章 不同菜地生境越冬蜘蛛生态及多样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讨论
        2.1 菜地蜘蛛越冬群落的物种组成
        2.2 菜地蜘蛛越冬蛛态观察
        2.3 菜地蜘蛛越冬场所及行为
        2.4 不同菜地越冬蜘蛛群落多样性比较
第三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拟环纹豹蛛体内消化酶的活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拟环纹豹蛛
        1.2 试剂配制
        1.3 试验器材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越冬期拟环纹豹蛛脂肪酶活性测定结果
        2.2 非越冬期拟环纹豹蛛脂肪酶活性测定结果
        2.3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3 讨论
第四章 蜘蛛头胸部钙离子含量与蜘蛛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试剂和标准溶液
        1.3 试验器材
        1.4 实验材料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下Ca~(2+)、Mg~(2+)含量变化
        2.2 不同温度下拟环纹豹蛛AChE比活力及其动力学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温度下拟环豹纹蛛头胸部Ca~(2+)、Mg~(2+)含量相关性变化
        3.2 不同温度下拟环纹豹蛛AChE比活力及其与钙离子含量变化相关性
结论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地埂植物篱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样地选择与设置
    1.2 样品采集与土壤动物鉴定
    1.3 数据处理
        1.3.1 多样性指数
        1.3.2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分析
        1.3.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
    2.2 大型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
        2.2.1 水平分布
        2.2.2 垂直分布
    2.3 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性
    2.4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2.5 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10)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2 群落生态学的战略意义
    1.3 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3.1 落结构和组织学
        1.3.2 群落的时空动态
    1.4 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
    1.5 群落水平的有害生物管理
    1.6 我国节肢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1.6.1 我国林果类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进展
        1.6.1.1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对林果类植物园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1.6.1.2 气候因子对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中性昆虫的研究进展
        1.7.1 中性昆虫在大田生态系统的地位及其影响因素
        1.7.1.1 中性昆虫在大田节肢动物群落中的比例
        1.7.1.2 中性昆虫与大田害虫数量发生趋势分析
        1.7.1.3 农业措施对害虫—中性昆虫—天敌系统的影响
        1.7.2 中性昆虫在大田IPM 中的作用
    1.8 我国花椒害虫研究进展
        1.8.1 花椒害虫的种类及分布
        1.8.1.1 新疆东部、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
        1.8.1.2 云南东北部、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
        1.8.1.3 广西、广东、福建等华南地区
        1.8.1.4 浙江、江苏、山东等华东地区
        1.8.2 花椒主要害虫的为害与发生规律研究
        1.8.2.1 地下害虫
        1.8.2.2 枝干害虫
        1.8.2.3 花芽害虫
        1.8.2.4 食叶害虫
        1.8.3 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8.3.1 农业防治
        1.8.3.2 物理及机械防治
        1.8.3.3 生物防治
        1.8.3.4 化学防治
    1.9 本项目的立题依据、目标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1.1 调查工具
        2.2.1.2 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调查方法
        2.2.1.3 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的调查方法
        2.2.2 标本鉴定方法
        2.2.2.1 鉴定工具
        2.2.2.2 标本的保存
        2.2.2.3 标本的制作
        2.2.2.4 标本的鉴定
        2.2.3 海拔高度及温湿度的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2.4.1 群落特征指数分析方法
        2.2.4.2 稳定性分析
        2.2.4.3 主分量分析方法
        2.2.4.4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2.2.4.5 最优分割方法
        2.2.4.6 灰色系统分析方法
        2.2.4.7 通径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组成的研究
        3.1.1 花椒园植食性及中性节肢动物名录
        3.1.2 花椒园节肢动物天敌名录
    3.2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指数的主分量分析及排序
        3.2.1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主分量分析
        3.2.2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排序
    3.3 不同海拔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
        3.3.1 不同海拔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
        3.3.2 不同海拔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3.3.3 不同海拔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比较
        3.3.4 不同海拔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的时间格局
    3.4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的聚类分析
        3.4.1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模糊聚类分析
        3.4.1.1 花椒园节肢动物总群落聚类
        3.4.1.2 天敌亚群落聚类
        3.4.1.3 非天敌亚群落聚类
    3.5 不同时期的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最优分割
        3.5.1 不同时期的花椒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的最优分割
    3.6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的稳定性分析
        3.6.1 不同海拔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分析
        3.6.2 不同海拔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的稳定性分析
        3.6.3 不同海拔节肢动物群落的主分量分析
    3.7 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分析
        3.7.1 不同种模式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7.2 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
        3.7.2.1 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
        3.7.2.2 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季节变化
        3.7.3 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稳定性分析
        3.7.4 不同种植模式节肢动物群落的主分量分析
    3.8 群落多样性及其生境因素的灰色系统分析
        3.8.1 群落多样性及其生境因子的动态
        3.8.2 群落多样性及其生境因素的灰色系统分析
    3.9 群落多样性及其它群落特征指数的灰色系统分析
        3.9.1 群落多样性及其它群落特征指数的动态
        3.9.2 群落多样性及其它群落特征指数的灰色系统分析
    3.10 节肢动物总群落多样性与其它指标关系通径分析
        3.10.1 总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各生态学指标的通径分析
        3.10.2 植食类亚群落多样性与其它指标关系通径分析
        3.10.3 天敌类亚群落多样性与其它指标关系通径分析
    3.11 不同海拔花椒园中性昆虫亚群落分析
        3.11.1 不同海拔花椒园中性昆虫亚群落的组成及在节肢动物群落中的比例
        3.11.2 不同海拔花椒园中性昆虫与天敌的数量发生趋势分析
        3.11.3 不同海拔中性昆虫多样性、均匀度、种间相遇机率及优势度动态分析
        3.11.4 不同海拔花椒园中性昆虫亚群落的主分量分析
    3.12 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中性昆虫亚群落分析
        3.12.1 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中性昆虫亚群落的组成及在节肢动物群落中的比例
        3.12.2 不同种植模式中性昆虫与天敌的数量发生趋势分析
        3.12.3 中性昆虫多样性、均匀度、种间相遇机率及优势度动态分析
        3.12.4 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中性昆虫亚群落的主分量分析
    3.13 天敌与中性昆虫混合种群数量之间影响效果的灰色系统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物种丰富
        4.1.2 不同海拔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
        4.1.3 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群落结构水平的关键参数
        4.1.4 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的聚类分析
        4.1.5 群落多样性与生境因素及其它群落特征指数的灰色系统分析
        4.1.6 花椒与玉米、大豆园多样性较大、结构较稳定
        4.1.7 中性昆虫亚群路在整个群落中占有重要作用
    4.2 讨论
        4.2.1 节肢动物群落的组织结构研究
        4.2.2 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时间动态
        4.2.3 多样性的测度
        4.2.4 间作套种作物对花椒园昆虫种类及数量有直接影响
        4.2.5 分层间作套种作物花椒园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4.2.6 天敌昆虫亚群落成为间作套种作物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主导因子
        4.2.7 花椒园内分层间作套种玉米、大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种植模式
        4.2.8 花椒园节肢动物的模糊聚类分析
        4.2.9 中性昆虫的作用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越冬橘园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D]. 陈曦.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2]江西园林蜘蛛资源的研究及保护利用[J]. 陈连水,黄芳,袁凤辉,饶军,唐兴. 江西科学, 2017(05)
  • [3]间种李和柚对脐橙园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罗育发,钟八莲.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4)
  • [4]杏麦(棉)间作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 张滋林.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1)
  • [5]辽宁东部地区大豆田越冬蜘蛛群落及保护研究[J]. 郑国,李学军,王淑贤,陈强,许彪,李艳. 中国植保导刊, 2010(12)
  • [6]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空动态研究[D]. 张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 [7]江西柘林湖景区越冬蜘蛛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J]. 陈连水,袁凤辉,饶军,孙丽萍,卢恩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1)
  • [8]菜地蜘蛛越冬生态及其越冬机理研究[D]. 曾龙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9]地埂植物篱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 吴玉红,蔡青年,林超文,黄晶晶,程序. 生态学报, 2009(10)
  • [10]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 张晓明. 云南农业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橘园越冬蜘蛛群落多样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