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论文_邹洪源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论文_邹洪源

邹洪源(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中心小学校 四川 宜宾 644014)

摘要: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本文分析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走进了形式、偏离学生实际、生活等误区,并提出了两个思考,以期能给广大教师一个借鉴。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注意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经验,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1-0200-01

1. 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创设的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1.2 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1.3 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1.4 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

2. 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

2.1 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如果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蓝猫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蓝猫头像+复习题,其次是蓝猫头像+例题,再次是蓝猫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蓝猫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蓝猫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蓝猫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2 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3. 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3.1 情境创设应有趣味性。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可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3.2 情境创设应有启发性。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3.3 情境创设应有挑战性。小学生不仅对“好玩”感兴趣,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问题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

3.4 情境创设应有现实性。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力量。如:在我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认识人民币”单元时,创设买卖情景,让学生在付钱买实物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对元、角、分的认识和换算,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总之,数学看起来枯燥无味,实际上,只要教师创设情境得法、有趣、有思考性,同样能让学生痴迷不已。把小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拿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做问题,无疑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只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掌握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结合教材和实际,创设各种情境,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论文作者:邹洪源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论文_邹洪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