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_隐性知识论文

一种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方法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和主要投资方向,由此,知识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隐性知识往往被忽视[1]。而隐性知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2,3]。针对隐性知识获取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实属必要。

      围绕着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①通过促进隐性知识的提取,在理解、分类和归纳等形式化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组织可控的显性知识资源。产生式规则、问题解决模型、本体等知识表示方法可以为隐性知识的获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并且在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等知识工程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5,6]。然而,对隐性知识的理解更多地依赖于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心智模式和知识结构,这方面研究不断地暴露出逻辑基础上的薄弱和匮乏,在处理内在认知机理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7]。②把人这一真正的隐性知识载体置于研究的核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获取难以显性化的经验、技能以及诀窍等。专家地图、实践社区等方法的本质是根据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结果,按照新的组织方式重新构建人际网络,使得不可见的隐性知识获取与传播转变为清晰的图景[8,9]。这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但研究强调的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不是隐性知识本身,脱离了隐性知识所依托的情境,影响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进一步应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试图回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探讨隐性知识的获取方法。比如,王众托[10]指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全面阐述了隐性知识源于个人的实践体验;周宽久等[11]提出隐性知识来源于显性知识指导下的实践,用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隐性知识获取过程;郑作龙等[12]提出了“回到行动中理解隐性知识”的进路,指出隐性知识高度的情境性和实践过程性需要回到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挖掘和获取隐性知识。已有实践导向研究为隐性知识获取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然而,所建立的隐性知识获取模型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的,而非系统化的,尚无法切实解决隐性知识获取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缺少一个支持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1 隐性知识及其获取研究的实践趋向

      通过重新考量隐性知识的定义和内涵,解释隐性知识固有的个人化和情境化基本特性,同时,明晰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是隐性知识获取研究的思想基础,并从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认知途径和情境基础3个角度,全面阐释问题解决成为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切入点的合理性,由此,提出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研究的新思路。

      1.1 隐性知识的基本特征

      隐性知识的提出[13],在哲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存在于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在知识获取,甚至科学知识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NONAKA[14]把隐性知识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中,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深深植根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因而,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综上可知:①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有对隐性知识的理解都基于个体内在的心智模式;②隐性知识是高度情境化的知识,存在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的环境”中,是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某种思想或行动意向。

      在知识管理与工程实践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NONAKA等[15]基于日本制造型企业的组织案例研究总结出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该模型假设:人类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创造和扩展出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从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维度进一步推定知识转换的4种模式,即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

      1.2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知与行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对哲学范畴,“知”是认识,“行”是实践。长久以来,对知行关系的认识存在着重大的分歧,比如,“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先行后知”的反映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等。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不仅科学地指出了知识的真正来源,同时还强调了这是在实践中的反复提炼过程和经过实践检验的过程。然而,实践论是哲学化的,与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此,有必要寻求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的现实途径,从而使隐性知识的获取研究落到实处。

      1.3 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提出

      通过实际调研,本研究提出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全新研究思路: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与问题情境开展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工作。“问题”之所以成为本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问题解决是隐性知识获取研究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生产实践活动 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总是伴随着各种类型和不同层面的实际问题[16]。知识管理要落到实处,更要服务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恰当的、僵化的知识管理很难真正获得支持,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这也是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进行分析与评测的重要依据。

      (2)问题解决为隐性知识获取研究提供有效的认知途径 在认知科学看来,问题解决是一种思维或认知活动,能够完整而细致地反映人们处理知识的复杂过程和认知机理,很多与认知科学有关的领域都把问题解决作为探索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思路[17]。问题解决者在长期工作中形成处理问题的认知结构[18],在遇到问题时,问题解决者通过认知结构对客观事物和问题情境进行抽象和表征,将认知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并整合到一个有意义的框架中,进而转变成更易于指导新问题解决的知识[19]。

      (3)问题解决为隐性知识获取研究提供最佳的情境基础 问题解决不同于常规性的实践活动,需要人们透过表面现象去寻找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思考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最终才能使问题得到真正实质性的改善和解决[20]。在某一特定问题情境下,问题解决者获得了经验、技能、诀窍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21],当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问题解决者会将知识应用于类似情境的问题解决中,进一步接受检验,并不断补充、修正和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问题解决是隐性知识获取研究与企业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现实途径,同时,又隐含着个人内在认知结构的思维或认知活动,为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提供最佳的情境基础,而认知结构和问题情境恰恰是隐性知识个人化和情境化特性的集中体现。因此,由问题来驱动,对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和问题情境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必将最大程度地保留隐性知识的完备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问题解决贯穿研究始终,直面实际应用,得到的最终研究成果将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 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模型

      从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出发,构建一个融合隐性知识个人化和情境化特性的问题空间模型,为进一步引导隐性知识获取提供基本框架。

      根据已有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结合大量知识管理的实例分析,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大致可分为:描述问题、分析原因、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和总结评价5个阶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问题解决者经过多次摸索和试探,才能最终找到正确原因和有效方案,从而解决问题,可以说,问题解决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由于每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不同,相关知识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具体地,问题解决通常始于对一个问题的情境和已知初始状态的描述,其中,情境包括问题发生和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时间、空间和事物等要素;初始状态包括可直接观测或检测出的各种状况或现象,即问题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内在联系性和客观形式。原因分析就是要追根溯源,以揭示现象之间具有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因果关系。在分析一个问题时,通常会给出多种解释,拟定多重方案。无论原因是否为最终的真正原因,无论方案经实施验证后是否有效,都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经历的,蕴含着经验和人为的判断。此外,问题解决各个阶段之间还存在着循环往复的动态关系,不同阶段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交叠在一起,隐性知识获取的内在认知机理和实践情境就蕴含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

      进一步分析,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隐性知识:①表层的隐性知识,如问题描述的细节、问题发生的时空要素、问题解决涉及的事物等,这些知识都是与具体问题相关的;②深层的隐性知识,如问题解决所包含的基本原理、约束条件或规则、问题的本质等,这些知识则具有通用意义。尽管具体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但是问题解决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是共通的,因此,如果把表层隐性知识抽象为多个情境维度,把深层隐性知识提炼为一个知识网络,就形成具有多个情境维度、一个知识网络特征的问题空间模型(见图1)。

      

      图1 问题空间模型

      具体地,在问题空间中,情境维度代表问题解决过程中描述问题可能涉及的某种类型的情境要素,包括人员、时间、空间、事物等,每个情境维度本身还存在着一定内在逻辑关系,比如,人员的组织结构、时间的先后和粒度、空间的范围和交叠关系、事物的成分和构成关系等,还要根据问题域特征对每个情境维度作更为细致的分析。知识网络则是一系列节点及其关系的集合,一个节点代表一种问题状态,对应问题解决时使用的知识组块,即由多个孤立知识点构成的、带有一定逻辑结构的、且对问题解决有意义的基本知识单位,节点之间通过认知过程联结起来,这样,通过认知过程可以使问题由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最终解决问题。

      上述问题空间模型综合了隐性知识自身固有的个人化和情境化特性,它既涵盖了对问题域具有通用意义的经验、技巧和诀窍等个人认知结构,又包括了与特定问题有关的人员、时间、空间、事物等情境要素。如果将问题空间概念模型转化为逻辑模型,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隐性知识的完备性、全面性和正确性,这样的模型可以作为一个立足点、一个相对稳定的、且进一步引导隐性知识持续成长的知识基础。

      3 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过程

      以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为切入点,以问题空间模型为基本框架,探讨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过程。一方面,知识是由问题解决者从存在的观念和经验中产生出来的,特别是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知识在问题解决中获得,也在问题解决中接受检验,并不断补充、修正和发展,因此,隐性知识获取是一个由问题驱动的、开放的、可错的知识建构过程。另一方面,问题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空间是组织可控的,通过把相对完善的隐性知识转化并整合到问题空间中,让知识得以存储和传播,供更多的问题解决者交流和共享,这样,隐性知识在问题空间的基础上产生放大效应,进一步推动隐性知识持续成长。由此,本研究拟建立的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过程模型见图2。

      

      图2 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过程

      (1)问题解决 消除客观事物的实际状态与主体预期状态之间的差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客观事物的状态发生改变,随着问题解决者认知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问题解决的效果和效率也逐步提高,因此,问题解决也是人们适应客观环境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螺旋上升过程。问题解决是认知的来源,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

      (2)直接获取 透过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直接获取隐性知识。从根本上来说,知识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解决者通过切身体验获得经验、技能、诀窍等。尽管所获得的隐性知识都是尝试性的、个人的,从来不能在绝对意义上说是正确的,但个体通过实践活动直接获取的隐性知识却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是知识管理实践的起点。

      (3)显性化 运用恰当的概念性框架将难以沟通和隐含的隐性知识表述出来。事实上,隐性知识并不是绝对不可被编码化或显性化,由兼顾情境化和个人化特征的问题空间模型来引导,通过对话和反思帮助问题解决者理解切身体验的隐性知识,并且将相对完善的隐性知识表述出来。正是在显性化过程中,这类个人化的、依赖于特定情境的,且难以被形式化、难以与他人交流的隐性知识被转换为可以传递、表述的知识,能够为整个组织所利用,不会因为问题解决者的离开而彻底丢失。

      (4)综合 通过分类、整理、编辑与结合等方法,将个体所创造的知识综合为一致且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经显性化的个人隐性知识仍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甚至与组织既有的知识体系存在矛盾,借助逻辑化和模型化方法将其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严格意义上说,综合并没有为组织创造新知识,但在综合过程中,矛盾得以化解,所有知识用系统化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表达清楚,有助于其他人间接地理解和体会,为创造新知识做好准备工作。

      (5)间接获取 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学习间接获取隐性知识。问题解决者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出发,主动地解读规范化的显性知识,通过将其内在化间接地习得隐性知识,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意向。利用这种间接体验使得“他人体验”的知识得以拓宽、延伸,以重新构造自己的隐性知识。

      (6)应用 通过应用于问题解决这一实践活动不断检验隐性知识。在某一问题情境下有意义的知识,被传递给处于不同情境下的问题时,可能会发生程度上的变化,甚至失去本该有的意义,然而,这是接近正确知识的唯一方式和途径。事实上,人们可能永远不会获得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知识,只能通过检验及否定一系列相对正确的过程,一步一步地逼近绝对正确。

      这6个步骤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单一步骤对于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过程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所有步骤均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一个永无休止的知识创造螺旋。整个螺旋上升进程贯穿了SEC1模型的基本思想,比如,其中的直接获取类似于内在化,显性化类似于表出化。需要强调的是,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过程由生产实践的具体问题触发,因而,为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更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框架。问题解决者在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透过切身体验直接获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再通过与问题空间之间的互动而被放大和增强,又可能激发问题解决者在解决新问题时间接地获取他人的隐性知识,并在新问题解决过程中加以检验和不断发展,隐性知识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累积,这也意味着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研究在于过程本身,而不只是获取的结果。

      4 应用实例

      本研究提出的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已经在某轿车厂的知识管理实践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以在某车型的车身冲压工艺中遇到的生产线停机问题为例,对本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予以说明。

      在汽车的车身制造中,大约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经塑性加工成形,而冲压工艺是完成金属塑性成形的重要手段,它是最基本、最传统、最重要的金属加工方法之一。为了能够经济地生产汽车的车身部件,现代汽车工业和零部件供应工业的冲压车间都使用灵活而高效的压机自动生产线(Automatic Production Line,APL,简称生产线)。该轿车厂的冲压车间主要承担白车身覆盖件的生产任务,共有5条冲压生产线,其中A线、B线是主要生产线。冲压车间的工艺装备主要是各类冲压模具,模具是一种专用工具,用于装在各个压力机上,通过压力把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所需的形状制品(制件),目前,该冲压车间共有整车冲压片件模具2200多副。生产线的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仅仅取决于工作行程的多少,还与停机时间的长短和次数有关,实际调查研究表明,该冲压车间的生产线平均故障停机率高达21.6%,较高的停机率已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因延期交货产生的信誉损失。因此,现阶段积极探索和发展针对生产线故障停机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仅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也是满足准时生产的迫切需要。

      通常情况下,故障停机发生时出现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制件的质量不符合技术要求,线上设备发出警报,生产参数异常,废料口出现堵塞等。这些现象往往不会单独出现,而是交叠在一起,这也给快速找出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短时间内恢复生产线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难度。在遇到问题时,资深的技术员凭借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一般会做出准确的判断,给出宝贵的建议,不过,由于他们终日埋头在具体技术、产品日常生产的细节之中,反而很难说出自己熟悉的技能背后所隐藏的科学原理和技术依据。即使相关人员会记录并讨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注意的事项和积累的经验等,但是由于缺少统一、明确的概念框架的引导,这些以语言文字自由表述的想法和见解很难被捕获和予以解释,无法突破时空限制在员工之间得到广泛的交流和共享,亦不能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与持续成长,久而久之,将束之高阁,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工艺技术的更新,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为此,本研究以该冲压车间生产线的故障停机问题为切入点,将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应用于该车间的知识管理实践之中,构建生产线故障停机问题空间,并以此作为引导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的知识基础,结合该冲压车间的实际生产背景,开发问题驱动的知识管理系统原型,为问题解决、决策支持和绩效考核等实际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具体的实施过程说明如下:

      4.1 收集和整理停机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

      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没有一个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恰当的工作平台,也没有绩效考核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技术骨干通常都抱着“有火灾就先灭火”的心态,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保存工作记录,即便保存了一些,存在形式基本上也是零散的。

      为获取第一手数据,调研人员收集了2011-2012年生产线停机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的工作记录。为充分理解和掌握记录中的知识内容,与具有多年冲压工艺生产经验的一线工人和资深技术员进行多次的讨论和交流,同时,深入冲压车间的生产现场了解冲压工艺流程的实际情况,对收集的工作记录进行了汇总,共整理出1459条停机问题解决过程的工作记录,并保存成Excel形式的问题整改备忘单。每条工作记录包括描述问题、分析原因、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和总结评价5项内容,按照这5项内容引导相关人员详细地表述,再经编辑、核对并补充完整,为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问题情境提供基础性数据。

      4.2 构建生产线停机问题空间

      收集和整理的停机问题整改备忘单可以全面而详细地保留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技巧,但由于缺乏精细化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语义的支持,还不能及时反馈和利用。基于问题空间模型框架,结合已有问题域知识库中的工艺标准、操作手册、管理规范等知识内容,同时,具有多年汽车企业实践工作背景和机械冲压加工经验的工程师直接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对停机问题整改备忘单进行提炼、概括和归纳,构建生产线停机问题空间,进一步形成系统化和形式化的显性知识体系。

      具体地,停机问题空间的情境维度包括:人员、生产设备、物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其中,人员维度按照工作岗位划分为:线上人员、线尾人员、离线人员等。生产设备维度按照功能划分为:定位装置、气动装置、压料装置、顶料装置、行程控制装置、废料辅助装置等。物料维度分为制件、板料、废料等。工艺方法维度按照工序划分为:拉深、切边、冲孔、翻边、整形等。生产环境维度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氛围等;硬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清洁程度等。每个维度的划分都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还可以逐渐扩展和细化,这样,在保证较好系统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也便于索引和检索等操作。每个描述问题情境的词汇都可看作是冲压工艺领域的专业术语,有其固有的语义,需要作规范、统一的归档说明。本研究共提炼出描述冲压车间生产线故障停机问题各个情境维度的概念69个,图3仅列出部分问题空间情境维度概念的本体层次及逻辑关系。

      实际上,停机问题空间的知识网络包括: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知识组块。其中,陈述性知识组块用于描述问题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种现象和状况;程序性知识组块则用于说明解决问题采取的某种方案。问题解决所包含的基本原理、约束条件和规则等都是通过这两种知识组块描述的。本研究共概括出陈述性知识组块106个,程序性知识组块23个。陈述性知识所表述的现象之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必然联系,在问题解决中,因果关系十分复杂,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本研究共概括出陈述性知识组块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和同果异因。程序性知识组块与陈述性知识组块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逻辑关系。此外,问题空间的知识网络在本质上是从问题解决工作记录中产生出来的经验性知识,由于经验性知识并非以一种完全纯粹的确定性方式存在,因此,对问题空间的知识网络的描述是双重的,既作定性分析,也进行定量统计。图4列出部分问题空间的知识网络节点及其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的关联强度。

      

      图3 问题空间的情境维度(部分)

      

      图4 问题空间的知识网络图(部分)

      4.3 开发问题驱动知识管理系统

      本研究开发的问题驱动知识管理系统由循环往复的问题解决过程驱动,支持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建构过程,以及开放式的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的过程组成,其系统架构及功能模块见图5,具体说明如下。

      在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的驱动下,系统用户分为决策者、问题解决者和问题域专家。决策者涉及冲压车间的领导、主管、管理人员等,由决策支持模块为其提供战略层面的支持,问题解决者涉及一般技术员、一线工人等,由问题解决模块为其提供战术支持。问题域专家涉及资深技术员、冲压工艺领域专家等,由问题域支持模块为其提供问题域知识交流和编辑的支持。

      (1)问题解决支持模块 需求描述工具用来生成问题解决者对问题解决知识的基本需求,即问题所处的当前状态和期望的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者可通过分析工具和模拟工具估计问题复杂程度、空间范围、问题的本质和类别等基本信息,为深入解决问题提供可参考意见。问题空间知识既有定性和定量特征,又有基本语义,因此,问题解决者可以借助显性知识传递工具从问题空间中获取知识组块的推荐结果,以及知识组块关联强度的统计排序。同时,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还可以由问题空间概念框架引导,借助隐性知识描述工具存储到问题解决工作记录之中,供相关人员共享和交流,这些实践经验知识还可以为知识评审和学习提供样本数据。

      

      图5 问题驱动的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2)决策支持模块 通用知识工具由知识浏览、知识检索和知识跟踪3个子模块构成。其中,知识浏览和知识检索子模块为决策者和学习者提供知识地图,可通过投影、切片等方式检索和浏览相关知识;知识跟踪子模块是有效运用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决策者和学习者通过该工具可关注某一项知识内容和应用结果,以及该知识产生和应用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的描述可为冲压工艺技术革新提供一定的背景信息。知识评审工具由知识采集、定性分析、定量统计和知识评价4个子模块构成。其中,知识采集子模块从问题整改备忘单中采集一些经常发生和需要交流的样本;定性分析子模块分析这些知识的定性特征和语义结构;定量统计子模块统计这些知识的定量结果;知识评价子模块按照既定的指标对知识的级别和价值进行界定。特别是知识评审结果可用于修改问题空间的知识内容,还可以用于过滤无用的和过时的知识,这使得实践中沉淀的知识不断更新,从而保证新问题解决的正确率和效率,知识评审结果也可以为制定组织激励制度和培育团队文化提供依据。

      (3)问题域支持模块 除了通用知识工具外,还包括知识交流平台的知识编辑工具。其中,知识交流平台用于问题域专家讨论和分享知识,知识编辑工具用于问题域专家更新和修改问题空间及问题域知识。

      4.4 运行结果及测评

      问题驱动的隐性获取方法和知识管理系统已在该轿车厂的冲压车间实施和运行,并取得了良好收益。2013年6月~12月,该冲压车间的生产线平均故障停机率降低至14.8%,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把知识积累和知识成长的分析评价结果反馈到激励制度的制定中,在团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作为辐射,该研究成果将在该轿车厂的焊装、涂装、总装车间中应用,必然会带动整个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管理的改善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5 结语

      目前,在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研究中,有关个人内在认知机理和实践情境的研究还有所欠缺,而这些都是保持隐性知识完备性所必不可少的,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①通过重新考量隐性知识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关系,明确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是隐性知识获取研究的思想基础;②从情境基础、认知途径和知识管理实践3个角度全面阐释了问题解决作为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切入点的合理性;③在深入分析问题解决中的认知机理和实践情境的基础上,构建了融合隐性知识个人化和情境化特性的问题空间模型;④以问题空间为概念性框架,建立了开放式的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的过程模型。本研究提出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经在某轿车厂的知识管理实践中得到验证。

      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及其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结合尚有大量工作要做:①未来的研究应该要继续研究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别是从人类的行为本质层面去认识隐性知识的获取过程,借鉴、分析认知科学领域的理论框架,探讨隐性知识获取的相关理论依据,为隐性知识获取研究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②利用本研究提出的模型继续进行隐性知识量度的研究,如可以考虑用问题空间的认知结构数量和认知过程的关联强度来量化隐性知识,这就为评价和改善组织知识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直观、可控、规范的测评管理途径,将有助于提升组织知识管理绩效。③问题空间的构建工作还缺少自动化技术的支持,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技术,将为隐性知识获取的自动化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④尽管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结合了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成果,但在知识管理领域还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标签:;  ;  ;  ;  ;  ;  ;  ;  ;  ;  

一种基于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_隐性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